芭蕉花大家都知道的吧,就是我们经常吃的芭蕉的花蕊。它也是有利用作用的哦,可以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对于清热解毒,缓解疼痛有一定的作用,你知道芭蕉花的食疗效果吗,来看看关于芭蕉花食疗作用和相关人群吧。
芭蕉花食疗作用:
芭蕉花味甘淡、微辛,性凉;
具有化痰软坚,平肝,和瘀,通经的功效;
主治胸膈饱胀,脘腹痞疼,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目昏眩,心痛怔忡,妇女经行不畅。
芭蕉花食物相克:
芭蕉花忌鱼、羊、生冷、蛋、蒜。
芭蕉花食疗效果是比较多的,可以有缓解头晕目眩的作用,对于女性出现的月经不调有很好的调理的作用,可以有通经的效果,同时也可以缓解肠胃不适,对于提高体质有帮助。
芭蕉花做法指导:
1.治心痹痛:芭蕉花烧存性,研,盐汤点服二钱。
2.治反胃吐呃饮食酸痰,胃、腹疼痛,胸膈饱胀:芭蕉花二钱。水煎,点水酒服。
3.治怔忡不安:芭蕉花一朵。煮猪心食。
4.治肺痨:芭蕉花二两,猪肺半斤。水炖,服汤食肺,每日一剂。
5.治心绞痛:芭蕉花半斤,猪心一个。水炖服。
6.治胃痛:芭蕉花、花椒树上寄生茶各五钱。煨水服,一日二次。
相关人群
1.适宜身体虚弱、精力差、免疫力低下、易生病者。
2.凡火旺泄精、阴虚水乏、小便不利、口舌干燥者皆禁用。
食物相克
芭蕉花忌鱼、羊、生冷、蛋、蒜。
芭蕉花食疗作用和相关人群等一些小常识,大家都知道了吧,可以看出的是芭蕉花的保健作用是比较多的,适合身体虚弱或者是容易上火的人群食用哦,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的具体的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些食材。
芭蕉花
(《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花蕾或花。植物形态详"芭蕉根"条。
【性味】甘谈微辛,凉。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酸咸。"
②《江西草药》:"性凉,味淡。"
③《贵州草药》:"性寒,味甘微辛。"
【功用主治】化痰软坚,平肝,和瘀,通经。治胸膈饱胀,脘腹痞疼,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目昏眩,心痛怔忡,妇女经行不畅。
①《日华子本草》:"治心痹痛。"
②《滇南本草》:"暖胃,散痰,软坚。治寒痰停胃,呕吐恶心,吞酸吐酸。"
③《分类草药性》:"治头眩昏,气痛,散血。"
④《岭南采药录》:"治红白痢,能通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烧存性研末。
【选方】①治心痹痛:芭蕉花烧存性,研,盐汤点服二钱。(《日华子本草》)
②治反胃吐呃饮食酸痰,胃、腹疼痛,胸膈饱胀:芭蕉花二钱。水煎,点水酒服。忌鱼、羊、生冷、蛋、蒜。(《滇南本草》)
③治怔忡不安:芭蕉花一朵。煮猪心食。(《湖南药物志》)
④治肺痨:芭蕉花二两,猪肺半斤。水炖,服汤食肺,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⑤治心绞痛:芭蕉花半斤,猪心一个。水炖服。(《江西草药》)
⑥治胃痛:芭蕉花、花椒树上寄生茶各五钱。煨水服,一日二次。(《贵州草药》)
炒芭蕉
都是选用幼嫩的花瓣为原料。加工时先将蕉花洗净切细加少许食盐搅拌,并用手揉捏挤去汁液。素炒时,加点青辣椒末和民间用豆渣制成的豆豉用油炒熟即可。若烹饪肉末炒蕉花,应将料肉(猪肉或狗肉,以狗肉为佳)洗净,滤水后剁成肉末,先在姜、蒜炸过的油锅内爆炒至七八成熟再加入经盐渍挤去涩水的芭蕉花和食盐、味精,炒至芭蕉花熟透,即装盘供食。这道菜味美可口,无汪腻感,独具特色,是傣族、哈尼族小有名气的风味小吃。
包蒸蕉花
以野芭蕉花、精瘦猪肉和鸡蛋为原料烹调。先将幼嫩的蕉花用沸水煮熟,切碎,加入少许食盐揉捏,挤掉涩水装入碗内,加入蛋汁和剁细的猪肉葱花、蒜泥、芫荽和少数青椒末、食盐、味精,高拌均匀,用鲜芭蕉叶包成方形叶包,入甑蒸20~30分钟便可食用。这道菜,色、香、味俱全,无油腻感。
蕉花汤
以野芭蕉花、精瘦猪肉片与臭菜为主要原料烹调。芭蕉花剥去外层老化花瓣,洗净切碎,加少许食盐揉捏,用清水漂洗除涩味,用肉汤煮至七成熟时,加入猪肉片(末)和洗净切段的臭菜煮熟,加适量食盐、味精即可食用。这道菜汤,色泽红、白、绿三色相间,味鲜香可口。[2]
五香芭蕉花
芭蕉花放入水中煮2分钟,捞出放入冷水中泡2分钟,沥干水分。
鸡蛋打散,放入碗内,加入面粉,精盐拌匀。
锅中放油烧热,把芭蕉花挂糊,放入锅中炸呈金黄色,捞出沥油即可。
因有过油炸制过程,需准备色拉油500克左右。
芭蕉花:芭蕉花忌鱼、羊、生冷、蛋、蒜。
没毒,而且是一味中药。
芭蕉花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花蕾或花。穗状花序顶生,下垂;苞片佛焰苞状,红褐色或紫色,每苞片有多数小花,除苞片最下面具3~4不孕花外,其余皆发育。花单性,通常雄花生于花束上部,雌花在下部;花冠近唇形,上唇较长,先端5齿裂,下唇较短,基部为上唇所包;雄花具雄蕊5,离生,伸出花冠;药线形,2室;雌花子房下位3室,花柱1,柱头近头状,光滑。具有独特的鲜甜味。分布我国台湾,味甘淡、微辛,性凉;具有化痰软坚,平肝,和瘀,通经的功效。
食疗作用
芭蕉花味甘淡、微辛,性凉;
具有化痰软坚,平肝,和瘀,通经的功效;
主治胸膈饱胀,脘腹痞疼,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目昏眩,心痛怔忡,妇女经行不畅。
其他相关
巴戟天,《别录》云:“生巴郡”,则“巴”或指产言。“戟天”者,或与本品能治阳痿有关。
芭蕉:为芭蕉科植物芭蕉(《中药大辞典》)
一、典籍摘要
1.《本草再新》:“芭蕉叶味甘苦,性大寒,无毒。入心、肝二经。治心火作烧,肝热生风,除烦解暑。”
2.《中药大辞典》:“芭蕉叶甘淡,寒清热,利尿,解毒。治热病,中暑,脚气,痈肿热毒,烫伤。”
“芭蕉花甘谈微辛,凉。化痰软坚,平肝,和瘀,通经。治胸膈饱胀,脘腹痞疼,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目昏眩,心痛怔忡,妇女经行不畅。”
“芭蕉子子生食:大寒;仁:性寒。子生食,止渴润肺。蒸熟暴之令口开,春取仁,食之,通血脉,填骨髓。”
“芭蕉根清热,止渴,利尿,解毒。治天行热病,烦闷,消渴,黄疸,水肿,脚气,血淋,血崩,痈肿,疔疮,丹毒。”
“芭蕉油清热,止渴,解毒。治热病烦渴,惊风,癫痫,高血压头痛,疔疮痈疽,汤火伤。”
3.《现代实用中药》:“芭蕉叶利尿。治脚气,外用消痈肿。”“芭蕉根利尿。治水肿脚气。”
4.《中国药植图鉴》:“芭蕉叶皮及叶:敷蜂、虻刺伤处,可止痛,并有止血作用。”
5.《中华本草》:“芭蕉叶味甘;淡;性寒.归心;肝经.清热;利尿;解毒。主热病;中暑;水肿;脚气;痈肿;烫伤。”
“芭蕉花味甘;微辛;性凉。归心;肝;胃;大肠经。化痰消痞;散瘀;止痛。主胸膈饱胀;脘腹痞疼;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目昏眩;心痛;怔忡;风湿疼痛。”
“芭蕉子归肺;心;肾经。止渴润肺;通血脉;填骨髓。”
“芭蕉根味甘;性寒。归胃;脾;肝经。清热解毒;止渴;利尿。主热病;烦闷消渴;痈肿疔毒;丹毒;崩漏;淋浊;水肿;脚气。”
“芭蕉油味甘;性寒。心;肝;胃经。清热,止渴,解毒。治热病烦渴,惊风,癫痫,高血压头痛,疔疮痈疽,汤火伤。”
6. “芭蕉油冷,无毒。治头风热并女人发落,止烦渴及汤火疮。”
7.《滇南本草》:“芭蕉花暖胃,散痰,软坚。治寒痰停胃,呕吐恶心,吞酸吐酸。”
“芭蕉花味酸、咸,性温。主治寒痰停胃,呕吐恶心,吞酸吐酸,反胃吐呃,饮食饱胀,呕吐酸痰,胸膈胀满饱闷,胃口肚腹疼痛,暖胃散痰。”
8.《分类草药性》:“芭蕉花治头眩昏,气痛,散血。”
9.《岭南采药录》:“芭蕉花治红白痢,能通经。”“芭蕉油外涂痈疽,结核热。”
10.《食疗本草》:“芭蕉子(生食)止渴润肺,(蒸熟取仁)通血脉,填骨髓。”“芭蕉根主黄疸。”
11.《本草图经》:“治暗风痫病,涎作晕闷欲倒者,饮之得吐便瘥。”
12.《贵州民间方药集》:“芭蕉根通便秘。”“芭蕉油治中耳炎。”
13.《四川中药志》:“芭蕉油内服一小碗治红丝疔疮;外擦脑顶,治高血压头痛。”
14.《日华子本草》:“芭蕉花治心痹痛。”“芭蕉根治天行热狂,烦闷,消渴;患痈毒并金石发、热闷口干人,并绞汁服;肿毒游风,风疹,头痛,并研罯敷。”
15.《本草从新》:“芭蕉根甘大寒泻热解毒。治一切肿毒,发背欲死,亦游风疹,风热头痛,产后血胀,消渴饮水,天行热狂,血淋涩痛,疮口不合。”
16.《得配本草》:“芭蕉根多服动冷气。胃弱脾弱,肿毒系阴分者禁用。
17.《本草备要》“芭蕉根味甘大寒。治天行热狂,烦闷消渴,产后血胀(并捣汁服),涂痈肿结热。”
18.《本草撮要》:“”芭蕉根味甘大寒。入足太阴厥阴经。功专治一切肿毒发背欲死、赤游风热头痛,捣烂涂之。产后血胀,捣汁温服二三合。渴热发狂,生捣汁,时饮一二合。得旱莲草治血淋涩痛,又方以汁涂疮口即结疤。
19.《药性切用》芭蕉根味甘大寒,泻热解毒,宽胀消痈。捣汁用。
二、现代研究
1.成分:根 茎含水分14.86%、灰分1.82%、1%盐酸可溶物11.01%、粗蛋白质1.19%、粗纤维素49.69%。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