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防己的营养价值防己的功效与作用防己的做法防己的食用方法防己的食用禁忌防己和汉防己的区别味苦、辛,性寒,归膀胱、肺、脾经功效具有利水消肿,清热除湿,祛风镇痛的功效
禁忌人群脾胃虚弱及阴虚无湿热者禁服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防己,别称是木防己,是中药名。防己是在秋季采挖,洗干净去粗皮,然后晒半干,切断之后在干燥,就是中药材防己了。防己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地区种植比较多。防己比较重一些,质地坚实,断面平坦,还是灰白色、富粉性,有放射状的纹理。防己是治疗风湿痹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
防己的营养价值
用于风湿痹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
防己的功效与作用
防己味苦、辛,性寒;归膀胱、肺、脾经;善走降泄;
具有利水消肿,清热除湿,祛风镇痛的功效;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满,风湿痹痛,手足挛急,肺痿喘嗽,伏暑吐泻,疥癣疮肿。
防己的做法
1.治疗风湿热壅滞于经络引起的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多与滑石栀子、赤小豆同用,如宣痹汤。治疗风寒湿引起的痹症,应配温中散寒除温的药。
2.如配黄芪、白术,可治疗卫阳不足的头面浮肿、汗出恶风;配茯苓、白术、木瓜,可治疗下半身水湿停留的水肿。
3.防己用于风湿痹痛,多配伍薏苡仁、滑石、蜇砂等清热除湿之品;对寒湿痹痛,须用温经止痛的肉桂、附子等药同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可与椒目、葶苈子、大枣等配伍同用;若属虚证,常与黄耆、茯苓、等配伍。
防己的食用方法
1、青襄药酒
食材:苍术60克、乌药60克、杜仲60克、牛膝60克、陈皮30克、厚朴30克、当归30克、枳实30克、独活30克、槟榔30克、木瓜30克、川芎30克、桔梗30克、白芷30克、茯苓30克、半夏30克、麻黄30克、肉桂30克、防己30克、甘草30克、白芍药30克、白酒5000克。
做法:
(1)将苍术、乌药、杜仲、牛膝、陈皮、厚朴、当归、枳壳、独活、槟榔、木瓜、川芎、桔梗、白芷、茯苓、半夏、麻黄、肉桂、防已、甘草、白芍各味中药研为粗末后装入布袋中;
(2)扎紧袋口置容器中,然后倒入白酒密封;
(3)将置酒容器上锅隔水加热约2小时;
(4)取出置冷再埋入地下3天,取出并过滤去渣即成。
2、长宁风湿酒
食材:当归120克、生地黄120克、土茯苓90克、威灵仙90克、防风60克、防己60克、红花60克、木瓜30克、白酒1500克。
做法:
(1)将当归、生地、土茯苓、威灵仙、防风、防己、红花、木瓜切碎后置于容器中;
(2)加入60度白酒密封浸泡3周后取出过滤取酒液;将药渣置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后滤渣取汁;
(3)另用蝮蛇、眼镜蛇、赤炼蛇,(均用活蛇)各500克,分别浸酒1000克;
(4)3周后滤取酒液,等量混合成为"三蛇酒";
(5)再将药酒、药汁、三蛇酒二者等量混合,即成为长宁风湿酒。
防己的食用禁忌
脾胃虚弱及阴虚无湿热者禁服。
防己和汉防己的区别
广防己: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清热利水,用于湿热身痛、下肢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和汉防己功能主治差不多。
汉防己: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根茎可治风湿关节痛;含多种生物碱,其中辛那米宁sinomenine为有效成分。枝条细长,是制藤椅等藤器的原料。注意事项:肾病患者不可食用。
防己自古以来就有汉防己和木防己两种,一般人们说的汉防己实际上是防己科的粉防己,而不是马兜铃科的汉中防己,商品木防己则为马兜铃科的广防己和汉中防己,有时也包括防己科的木防己。现时中医应用防己的经验是:汉防己偏于利湿走里,可利小便以消肿;木防己偏于祛风而走外,用于祛风湿以止痛。
防己的药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可以和当归、生地黄、土茯苓等药物搭配制作长宁风湿酒,用于治疗风湿等疾病,还可以祛风止痛、清热利水,能够用于治疗湿热身痛,下肢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防己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炒防己和防己,人们在炮制之后放在干燥容器里面密闭起来,防霉、防蛀虫。
粉防己 RadixStephaniaeTetrandrae
(英) FourstamenStephaniaRoot
【别名】 汉防己、白木香。
【来源】 为防己科植物石蟾蜍StephaniatetrandraS.Moore的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落叶缠绕藤本。茎纤细,有纵条纹。叶互生,宽三角状卵形,先端钝,具小突尖,基部截形或略心形,两面均被短柔毛,全缘,掌状脉5条;叶柄盾状着生。花小,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头状聚伞花序,排成总状,萼片4,花瓣4,雄蕊4,花丝连成柱状体,上部盘状,花药着生其上;雌花萼片、花瓣与雄花同,心皮1。核果球形,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坡、丘陵地带的草丛及灌木林缘。主产浙江、安徽、湖北、湖南。
【采制】 秋季采挖,除去粗皮,晒至半干,切段或纵剖,干燥。
【性状】 根不规则圆柱形,或剖切成半圆柱形或块状,常弯曲,弯曲处有深陷横沟而呈结节状,长5~15cm,直径1~5cm。表面灰黄色,有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质坚重,断面平坦,灰白色,粉性。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 含多种异喹啉生物碱,主要有粉防己碱(tetrandrine)、防己诺林碱(fangchinoline)、轮环藤酚碱(cyclanoline)、二甲基粉防己碱(dimethyltetrandrine)以及小檗胺(berbamine)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祛风止痛。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风湿痹痛、湿疹疮毒、高血压症。
提醒您:粉防己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防风是一种既能让人发汗又能迅速止汗的神奇草药,它以根入药、性温味甘,是不可多得的解表中药材之一。下面一起来看看防风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吧!
防风的药用功效
1、祛风解表: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
2、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防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
3、祛风止痉: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
4、止血止泻: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术、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防风的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防风水煎剂灌胃有中等度解热效果,腹腔注射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2、镇痛作用:防风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3、抗菌作用:防风水煎剂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4、抗炎作用:防风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能明显抑制炎症性耳廓肿胀,与荆芥同用更强。
5、增强免疫:防风水煎剂能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
6、镇静作用:防风分离出藤助防风脱糖素和防风脱糖素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并延长睡眠时间。
7、解痉作用:防风水煎剂能明显抑制兔肠的收缩而有解痉作用。
防风的药用禁忌
1、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2、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3、畏萆薢。
4、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
防风的药用附方
1、治偏正头风,痛不可忍者:防风、白芷各四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如牙风毒,只用茶清为丸,每服一丸,茶汤下。如偏正头风,空心服。如身上麻风,食后服。未愈连进三服。
2、治白虎风,走转疼痛,两膝热肿:防风一两(去芦头,微炒),地龙二两(微炒),漏芦二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二钱。
3、治痈疽最难收口者:防风、白芷、甘草、赤芍、川芎、归尾各二钱,雄猪蹄一节。加连须葱白五根,用水三大碗煎,以绢片蘸水洗之,拭干,然后上药,其深曲处,以羊毛笔洗之。
4、治一切风疮疥癣,皮肤瘙痒,搔成瘾疹:防风、蝉壳、猪牙皂荚各一两半,天麻二两。上四味捣为细末,用精羊肉煮熟捣烂,以酒熬为膏,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荆芥酒或茶汤下。
5、治自汗: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
6、治盗汗:防风五钱,川芎二钱半,人参一钱二分半。为细末,每服二钱,临卧米饮调下。
7、消风顺气,治老人大肠秘涩:防风、枳壳各一两,甘草半两。为末,每食前白汤服二钱。
8、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亦为末,每服二钱,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
9、治霉菌性阴道炎:防风、大戟、艾叶各五钱。水煎,熏洗,每日一次。
防风种植技术
1、整地:防风喜排水良好、疏松的沙壤土和轻粘壤土。防风有一定的抗盐碱能力,在轻盐碱地也可种植防风。勿选过涝、过湿的土壤以免造成根部和基生叶腐烂。重粘土壤易造成防风分叉太多,品质下降。播种前对土地要进行深翻深耕,结合整地,亩施农家肥3000kg、过磷酸钙20kg、硫酸钾10kg。要整平、耙细、等待播种。
2、播种:种子在春、秋两季均可播种。春播时间,长江流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华北地区在4月上中旬,秋播时间,长江流域在9—10月,华北地区在地冻前播种,翌年春季出苗。春播,需将种子放在温水中浸泡1天,使其充分吸水,以利发芽。然后在整好的畦内按30—40厘米的行距开沟条播,沟深2厘米,再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整平,稍加镇压,盖草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每亩用种量2—3公斤。
3、间苗:当苗高5-6厘米、植株出现第一片真叶时,按株距6-7厘米间苗;待苗高10-12厘米时,按13-16厘米的株距定苗。间苗时,若发现缺苗,应及时补苗。
4、中耕:6月要进行多次除草。间苗时要除草1次。定苗时进行1次中耕,翌年中耕2-3次。当植株高30厘米左右时,先摘除老叶,后培土壅根,以防其倒伏。入冬时结合清理田间杂草、老叶,再次培土。
5、追肥:一般施肥3次。第一次在间苗时,每亩施稀人粪尿1000公斤,轻浇于行间。第二次于定苗后,每亩施尿素10-15公斤。第三次于8月下旬,每亩施过磷酸钙25公斤。
6、打薹:对两年生以上的植株,在6-7月抽薹开花时,除留种外,发现花薹时应及时将其摘除。
7、排灌:在播种或栽种后到出苗前,应保持土壤湿润。防风抗旱能力强,不需浇灌。雨季要及时排水,以防积水烂根。
8、采收:冬季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或春季在萌芽前采收。用种子繁殖的防风,第二年就可收获。春季分根繁殖的防风,在水肥充足、生长茂盛的条件下,当根长30厘米、粗1.5厘米以上时,当年即可采收。秋播的于翌年10-11月采收。采收时须从畦一端开深沟,按顺序挖掘,根挖出后除去残留茎和泥土。每亩可收干货150-300公斤。
9、留种:选生长旺盛、没有病虫害的两年生植株。增施磷肥,促其开花、结实。待种子成熟后割下茎枝,搓下种子,晾干后放在阴凉处保存,或在收获时选取粗0.7厘米以上的根条做种根,边收边栽,也可在原地假值,等翌年春季移栽、定植用。
猜你喜欢:
1. 蛤蒌的功效与作用
2. 防风的功效与药用价值以及副作用
3.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
4. 中药防风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5. 附子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项
6. 中药防风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防风是中药材,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主产于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生用。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防风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知识,欢迎阅读。
防风的功效:
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别名:山芹菜、白毛草、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韭、百种、屏风、关防风、川防风,云防风,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的.功效,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
功效分类:解表药;祛风药
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
归经:膀胱经;肺经;脾经;肝经。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防风的作用:
防风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
防风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
防风用于风湿痹痛 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
防风又有止血、止泻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术、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荆芥与防风均有疏风解表作用,药力缓和,二者皆可治疗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但防风祛风解表治全身疼痛的效果较荆芥好,而荆芥发汗解表之功较防风强,解表发汗,两者常同用,荆芥又可用于风湿痹痛。
1、防风治偏正头痛,年深不愈,风湿热上塑损目,及脑痛不止:川芎15克,柴胡35克,黄连(炒)、防风(去芦)、羌活各50克,炙甘草75克,黄芩15克(去皮,锉,一半酒制,一半炒)。上为细末,每服10克,于盏内入茶少许,汤调如膏,抹在口内,少用白汤送下。临卧,如苦头痛,每服加细辛1克。(《兰室秘藏》清空膏)
2、防风治白虎风,走转疼痛,两膝热肿:防风50克(去芦头,微炒),地龙100克(微炒),漏芦100克,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10克。(《圣惠方》防风散)
3、治偏正头风,痛不可忍者:防风、白芷各200克。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如牙风毒,只用茶清为丸,每服一丸,茶汤下。如偏正头风,空心服。如身上麻风,食后服。未愈连进三服。(《普济方》)
4、防风治痈疽最难收口者:防风、白芷、甘草、赤芍、川芎、归尾各10克,雄猪蹄一节。加连须葱白五根,用水三大碗煎,以绢片蘸水洗之,拭干,然后上药,其深曲处,以羊毛笔洗之。(《外科十法》防风汤)
5、防风治一切风疮疥癣,皮肤瘙痒,搔成瘾疹:防风(去叉)、蝉壳、猪牙皂荚(酥炙,去皮、子)各75克,天麻100克。上四味捣为细末,用精羊肉煮熟捣烂,以酒熬为膏,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荆芥酒或茶汤下。(《圣济总录》防风丸)
6、防风治霉菌性阴道炎:防风、大戟、艾叶各25克。水煎,熏洗,每日一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
7、治盗汗:防风五钱,川芎12.5克,人参8克。为细末,每服10克,临卧米饮调下。(《世医得效方》防风散)
8、消风顺气,治老人大肠秘涩:防风、枳壳(麸炒)各50克,甘草25克。为末,每食前白汤服10克。(《简便单方》)
9、防风治破伤风及打扑伤损:天南星(汤洗七次)、防风(去叉股)各等分。细末。如破伤以药敷贴疮口,然后以温酒调下5克。如牙关急紧,角弓反张,用药10克,童子小便调下,或因斗伤相打,内有伤损之人,以药10克,温酒调下。(《本事方》玉真散)
10、防风治自汗:防风、黄芪各50克,白术100克。每服15克,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11、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亦为末,每服10克,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经验后方》)
12、防风治内伤生冷 外感寒邪而无汗者 制苍术、防风各100克 炒甘草50克为粗末,加生姜、葱白 水煎服。(《阴证略例》神术汤) ⒂治风热咳嗽 防风(去叉)、桑根白皮、甘草各100克,上三味锉碎 米泔浸—宿曝干 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黄蜡皂子大 同煎至七分 去滓温服。(《圣济总录》防风汤)
防风用药禁忌:
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防风,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防风。
拓展阅读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介绍
防风又名铜芸、百枝,古代名“屏风,喻御风如屏障也。其味辛甘,性微温而润,“乃风药中之润剂,能发汗能止汗,能止泻能通便。
防风的功效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膀胱经;气香升散;具有祛风解表,除湿止痛,疏肝解痉,杀虫止痒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头痛项强,目眩昏涩,风寒湿痹,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中风,麻疹难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
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
用于风湿痹痛
防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
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泻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术、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防风的作用
解毗毒
如有人中砒霜之毒,则用防风一两,研成碎末,用水调服既可。非常见效。
解热
实验观察用伤寒菌混合疫苗静注使家兔发热后,用水煎剂灌胃有中等度解热效果;腹腔注射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作用可持续2小时以上。将家兔用三联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制成动物致热模型。Ip关防风水煎液2g/kg,以安替匹林和生理盐水作对照。防风水煎液在1-2小时内解热作用明显。
镇痛
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抗菌
水煎剂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防风新鲜汁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抗炎
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能明显抑制炎症性耳廓肿胀,与荆芥同用更强。对大鼠蛋清性足肿,灌服后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增强免疫
水煎剂能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因此,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镇静和抗惊厥
分离出藤助防风脱糖素和防风脱糖素,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并可延长睡眠时间。
水煎剂灌胃对小鼠电休克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保护胃黏膜和解痉
藤助防风脱糖素可抑制酒精所致的胃黏膜损伤。防风脱糖素可抑制应激性溃疡。防风水煎剂能明显抑制兔肠的收缩而有解痉作用。其挥发油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而收平喘之功。
治疗肥胖症
近年来日本对本品治疗肥胖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表明本品对妇女肥胖确有疗效,尤其是对20~30岁妇女肥胖效果最为显著。
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多属外感风热,郁而化火,邪毒循经窜络于耳所致,可选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用法是取本品内服,每次6克,每日2次,或用本品原方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二次煎服。
治疗脑病后遗症
对流脑、乙脑、结核性脑膜炎及脑血栓等病经对症治疗缓解后,多数留有前额或某一部位疼痛的后遗症,在各种药物治疗部不见效时,可服防风通圣丸(散)治疗,每次6克,每日1次,一般在3~4天即可见效。
防风的炮制方法
1、防风: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2、炒防风:取防风片,置锅内微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
3、炭制:取防风片置锅内,用中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黄褐色为度。喷洒清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4、蜜炙:取防风,加蜜炒至蜜被吸尽,放冷即可。每防风片1kg,蜂蜜0.3kg。
防风的药用价值
功效: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功效分类:解表药、祛风药
采收和储藏:一般于地苛种第2年的冬季收获,如选地不当或管理不善,则需3-4年收获。采挖后,去掉残茎、须根及泥土,晒至九成干时,按粗细长短分别扎成小捆,再晒或炕干。
;
地不容
(《唐本草》)
【异名】解毒子(《唐本草》),地不荣(《滇南本草图说》),地芙蓉(《植物名实图考》),乌龟梢、金丝荷叶(《滇南本草图谱》),地乌龟(《昆明药植调查报告》),金线吊乌龟、山乌龟、地胆(《滇南本草》整理本),抱母鸡、一文钱、荷叶暗消、乌龟抱蛋(《云南中草药》),金不换(《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为防己科植物地不容的块根。
【植物形态】地不容
多年生秃净草质藤本,长达数米。块根盘状,皮层厚、暗灰褐色,表面粗糙,肉黄白色,坚厚,粉质。茎上部缠绕,圆筒形,或略具角棱,红色,密布淡绿色细点;下部多埋地中,木质化,灰褐色,多瘤节。叶革质,盾状着生,近圆形,先端钝圆、微凹,有一小尖突,基部略呈截形,或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略有光泽,下面淡绿白色;叶柄纤细,红色,长8厘米以上。花单性,异株;花序腋生,由少数小聚伞花序集合而成平顶状伞形花序;花暗紫色,具白粉,细小;雄花萼片5~6,倒卵形,先端尖;花瓣3~5,长不及萼片之半,阔倒楔状圆形;雄蕊合生成盾状,聚药雄蕊,黄色;雌花序外部的花具1倒卵形的萼片及2~3片同色短楔形之花瓣,内部花多数仅具花瓣,心皮单一,柱头5~7裂,基部有1绿色圆形之腺盘。核果圆形,由绿色而红色;种子环状,白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喜生于石灰岩区、篱落间或多石小山及多刺灌木丛中,分布云南及四川等地。
此外,尚有同属植物短芯千斤藤,功用与本种相似。
【化学成分】全草含生物碱0.4~0.7%,块根含生物碱2.2%,系地不容碱和16-氧地不容碱。
【性味】苦、辛,寒,有毒。
①《唐本草》:"味苦,大寒,无毒。"
②《云南中草药选》:"辛苦,凉,有小毒。"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消痰,截疟,止痛。治痈疽肿毒,喉闭,疟疾,胃痛。
①《唐本草》:"主止烦热,辟瘴疠,利喉闭及痰毒。"
②《滇南本草》:"截疟,吐痰,倒食。"
③《南岳总胜集》:"取汁同雄黄末调服之,大解蛇毒,以其滓敷伤处。"
④《纲目》:"消痰降火,利咽喉,退目赤。"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内服:煎汤,0.5~1钱;或研末2~5分。
【宜忌】内服宜慎。
①《滇南本草》:"气血虚者禁忌。"
②《滇南本草图说》:"热毒采其叶贴患处,若服即中其毒,慎之。"
【选方】①治痈疽疔毒发背、无名肿毒,不出头者:地不荣,用鸡蛋清调搽,留顶,一夜即出头。出头后,切勿妄敷。(《滇南本草图说》)
②治热毒攻眼,头痛眉痛,壮热不止:解毒子、木香、川大黄各三分。为末,浆水调膏摊贴,干即易之。(《普济方》)
③治胃痛,气胀腹痛:地不容根研末,每用五分,姜汤送下。(《云南中草药》)
④催吐:地不容根,生用一至三钱,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⑤治急性肠胃炎:地不容根干粉二至三分,吞服。(《云南中草药选》)
⑥治神经衰弱:地不容根一钱,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⑦治疟疾:地不容末五分,开水送服,或水煎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胃痛
取地不容块根研粉压片,每片0.3克,每次2~4片,日服3次。48例胃痛患者服后均有止痛效果。
提醒您:地不容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