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都梁丸的功效与作用

时间: 阅读:9858
都梁丸的功效与作用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艾灸师小爱

艾灸师小爱

2025-05-03 06:34:22

都梁丸具有活血祛风和通络散寒的功效,对于自身免疫力比较低,受到风寒后引起的淤血阻滞脉络之后出现的反复疼痛或者是有间歇性头痛以及头胀等疾病都有很好作用。是一种非处方类药物,是用中药白芷和川芎制作而成,临床用途也是非常广泛,目前对于风寒之邪引起的鼻塞和流清水鼻涕以及头痛等都有很好作用。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徐长卿
    回复
    2024-01-27 20:20:59

      五白散对于治疗男子遗精这一问题有着明显的功效,对于女人美容养颜也有不小的功效。下面我带你了解XXX,希望对你有帮助!

      五白散美容养颜配方比例

      1、白芷

      《本草正义》: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本经》所谓长肌肤而润泽颜色者,以温养为义,初非谓通治外疡,可以生肌长肉。民间有一个验方叫做都梁丸,其实就是以为白芷,对于妇女月经不调而又头疼剧烈具有极好的治疗效果。这味药单用研磨成粉,睡前调成糊状涂脸,第二天早上清洗干净,对女性面部的黄褐斑具有较好的疗效。

      2、白术

      古籍《药性论》称:?主面光悦,驻颜祛斑。?,如果单用这味药,可用白术粉蘸酒(或醋)如研墨之状,均匀涂抹脸上,可治雀斑和黑斑。圣医李时珍曾说此方治雀斑极佳。

      3、白芍

      本品味苦酸甘,药性寒凉,入肝经、脾经,功善养血柔肝,补阴抑阳。用于血虚萎黄、面斑,本品功能养血柔肝、调经止痛。

      4、白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可用于祛斑增白、润泽皮肤,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扩张血管。《本草品汇精要》曰:?白茯苓为末,合蜜和,敷面上疗面疮及产妇黑疱如雀卵。?该药物也可单用,制成粉末,用蜂蜜调和,睡前敷于面部,早上醒来清洗即可。

      5、白及

      白及具有美白祛斑,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作用。白及自古就是美容良药,被誉为?美白仙子?,可治疗痤疮、体癣、疤痕等皮肤病。《药性论》云其?治面上疮,令人肌滑?。《本草纲目》云其?洗面黑,祛斑?。

      五白散在临床上对于治疗面部斑块和雀斑等具有极好的疗效,生活中我们可以将这些药物打成粉末,用蜂蜜调和,做成面膜贴敷,坚持一段时间,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治疗成效。

      五白散美白祛斑原理

      根据《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色应对五脏的论述,色黑属肾,色暗为瘀。女子之所以会长斑,与肝肾不足和气滞血瘀有着很大关系,所以又将黄褐斑称为肝斑。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状态下的现代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常患有焦虑、易怒、失眠、耳鸣等症,但可排遣情绪的方法却少之又少,所以女性常常肝气郁结。

      改善黄褐斑,在补血养血的同时,更要重视疏肝补肾、活血养颜。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具有美白作用的药物,如白茯苓、白术、白鲜皮、白芷、白芍等?以白治黑?的五白散。也可选用轻扬活血作用的药物,如玫瑰花、玳玳花、红花、白菊花、茉莉花、鸡冠花等花类药物。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顶端,?诸花皆升?,质轻上扬,宣畅气机,凉血活血,实为内调养颜之佳品。

      五白散的相关知识

      1、五白散是什么

      1.1、药物组成:香白芷、白鲜皮、白芨、白薇、白蔹各等分。

      1.2、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二八四。

      1.3、方剂主治:痈疽发背,热盛赤肿,及穿溃不愈,妇人乳痈等疾。

      1.4、制备方法:上为末。

      1.5、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乳香末1字,新水调服,并涂疮上。

      2、五白散的组成及功效

      五白散的第一个功效就是治疗男子有梦遗精或者是无梦遗精。五白散对于治疗男子遗精这一问题有着明显的功效,如果有这种情况的人可以尝试着服用五白散。第二个功效就是美白。我们上述提到了五白散是由五白组成的,所以自古以来,用五白散来美白都是人们比较认可的一种方法。大家可以自己在家用五白散自制美白面膜,持续使用一段时间,会有明显的美白效果。第三点功效就是祛斑。斑的形成一般是面部色素的沉淀堆积而成,而五白散具有活血的功效,可以有效的促进脸部的血液循环,缓解面部色素沉淀,从而起到祛斑的作用。

      五白散虽好,有一定的美白和药用价值,但是大家要切记要根据自身情况用药,不可多用,过多的使用对身体是有一定副作用的。

      五白散无论是用做药物还是用作美白等作用都是非常好的,希望我们的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但是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在把五白散用作药物时最好按照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的指导下购买或使用。

      3、五白散祛斑美白的方子

      五白散做面膜可以有效祛斑美白。

      黄褐斑也称为肝斑,是面部黑变病的一种,是发生在颜面的色素沉着斑。

      意见建议:五白散、丝瓜络15克、茯苓20克、僵蚕5克、白菊花10克、玫瑰花5朵、红枣5枚。将上述材料加水煎取汁,代茶饮服。药渣可再煎取汁温敷于脸部。

      你好,这种方法祛斑的效果目前还没有得到证实,建议慎重考虑,避免给自己的皮肤带来伤害,另外如果要祛斑,你可以考虑做激光祛斑意见建议:激光能产生一种具备高强度瞬间能量的可见光,不同波长的激光会被皮肤中特别的颜色或色素吸收,各种波长能量的激光功能也各不相同,将光线和色素结合,使之被分解,当色素渐渐被身体吸收后,色斑的颜色就会随之变淡乃至消退。这样就达到祛斑的效果了。

  • 离亭燕
    回复
    2024-01-27 20:20:59

    白芷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1、白芷治头痛及目睛痛:白芷四钱,生乌头一钱。上为末,每服一字,茶调服。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次用此搐入鼻中,其效更速。(《朱氏集验医方》白芷散)
      2、白芷治感冒头风头痛:用都梁丸,白芷100克研细粉,制成水丸,每服6克,主治感冒头风头痛。
      3、白芷治诸风眩晕,妇人产前产后乍伤风邪,头目昏重及血风头痛,暴寒乍暖,神思不清,伤寒头目昏晕等证:香白芷(用沸汤泡洗四、五遍)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多用荆芥点腊茶细嚼下。(《百一选方》都梁丸)
      4、白芷治刀箭伤疮:香白芷嚼烂涂之。(《濒湖集简方》)
      5、白芷治半边头痛:白芷、细辛、石膏、乳香、没药(去油)。上各味等分,为细末,吹入鼻中,左痛右吹,右痛左吹。(《种福堂公选良方》白芷细辛吹鼻散)
      6、白芷治痈疽赤肿:白芷,大黄等分。为末,米饮服二钱。(《经验方》)
      7、白芷治眉框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浸炒),白芷。上为末,茶清调二钱。(《丹溪心法》)
    【白芷】白芷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8、白芷治肿毒热痛:醋调白芷末敷之。(《卫生易简方》)
      9、白芷治鼻渊:辛夷、防风、白芷各八分,苍耳子一钱二分,川芎五分,北细辛七分,甘草三分。白水煎,连服四剂。忌牛肉。(《疡医大全》)
      10、白芷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须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矾烧枯,别研)。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本草衍义》)
      11、白芷治肠风:香白芷为细末,米坎调下。(《百一选方》)
      12、白芷治痔疮肿痛:先以皂角烟熏之,后以鹅胆汁调白芷末涂之。(《医方摘要》)
      13、白芷治大便风秘:香白芷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入蜜少许,连进二服。(《十便良方》)
      白芷白芷羌活、藁本、白芷、细辛:四者都具有辛温发散风寒、风湿、寒湿、风寒湿邪而止痛的特点;羌活气雄上升主散肌表游风,善除筋骨间风湿与风寒湿痹而止痛;藁本也具有散雄壮之气,善达头之巅顶,以止头痛连齿颊,妇女症瘕。白芷辛散香通,温燥上升力强,以除肺病、胃二经风寒所致之证外,尚有消肿排脓,燥湿止痒,止带之功,细辛温散风寒湿邪力强,善能通窍止痛,又能温化寒饮,下气降痰,并善治寒犯少阴,阳虚外感,发热脉搏沉证。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1-27 20:20:59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归肺;脾;胃经 功效: 祛风除湿;通窃止痛;消肿排脓 主治: 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妇女白带;痈疽疮疡;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用药禁忌: 1.阴虚血热者忌服。 2.《本草经疏》:呕吐因于火者禁用。漏下赤白阴虚火炽血热所致者勿用。痈疽已溃,宜渐减去。 功效分类: 解表药;祛风药 各家论述: 1.李杲:白芷,疗风通用,其气芳香,能通九窍,表汗不可缺也。 2.王好古:白芷同辛夷、细辛用治鼻病,入内托散用长肌肉,则入阳明可知矣。 3.《纲目》: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4.《本草经疏》:白芷,味辛气温无毒,其香气烈,亦芳草也。入手足阳明、足太阴,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性善祛风,能蚀脓,故主妇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温以和之,香气入脾,故主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故长肌肤。芬芳而辛,故能润泽。辛香温散,故疗风邪久泻,风能胜湿也。香入脾,所以止呕吐。疗两胁风痛,头眩目痒,祛风之效也。 5.《本草汇言》: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如头风头痛,目眩目昏;如四肢麻痛,脚弱痿痹;如疮溃糜烂,排脓长肉;如两目作障,痛痒赤涩;如女人血闭,阴肿漏带;如小儿痘疮,行浆作痒,白芷皆能治之。第性味辛散,如头痛、麻痹、眼目、漏带、痈疡诸症,不因于风湿寒邪,而因于阴虚气弱及阴虚火炽者,俱禁用之。 6.《本草经百种录》:凡驱风之药,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盖古人用药,既知药性之所长,又度药性之所短,而后相人之气血,病之标木,参合研求,以定取舍,故能有显效而无隐害,此学者之所殚心也。 7.《本草求真》: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暨牙龈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为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痈疽;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为疮疡燥痒;皆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留结之痈肿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火要剂也。 8.《本草正义》: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本经》所谓长肌肤而润泽颜色者,以温养为义,初非谓通治外疡,可以生肌长肉;乃《大明本草》竟以治乳痈、发背、瘰疬、痔瘘、疮痍、疥癣,谓为破宿血,生新血,排脓止痛云云。洁古亦谓治头面皮肤风痹燥痒。濒湖且谓色白味辛,性温气厚,阳明主药,痈疽为阳明湿热,湿热者温以除之,故排脓生肌止痛。颐谓辛温上升之品,可治寒湿,必不可治湿热,而溃疡为病,湿热者十之九而有余,寒湿者十之一而不及,胡可以统治痈疡,抱薪救火。《日华子》排脓止痛一句,实是无中生有,大乖医药原理。且洁古所谓皮肤燥痒者,明是火燥湿热,又安得投此辛燥之药。濒湖所谓湿热者温以除之一句,如何说得过去。总之诸公于疡科理法,未能体会,人云亦云。寇宗奭《衍义》谓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皆由败脓血所致,须此排脓,云云。颐谓此症,是带下之一,寒湿瘀垢,互结不通,脐腹冷痛四字,是其寒结确症,故宜用温升而兼泄瘀固涩为治,虽曰败脓,决非溃疡排泄之可以等视,何得妄为比附,竟认作排脓要药,则实热诸疡,必益张其焰而痛不可言。颐治疡廿余年,煎剂中惟湿盛无火之症,间或用之,余则不敢妄试。若消肿敷药之如意金黄散中有此,则取其辛以散结耳。大明又谓去面po疵瘢,固即《本经》面脂之义,然又以为治目赤胬肉,则风火升腾之炽甚者,而亦以温辛升之。濒湖谓治鼻渊,盖鼻渊一症,本有风寒、风热及肺热郁蒸三者之别。风寒郁其肺气,而鼻塞多涕,则白芷升阳可也,若风热鼻渊浊涕,及肺热而黄脓腥臭之鼻渊,胡可一概而论。又谓治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则皆阳明热炽上攻为痛,古法偶用白芷,本以加入清泄剂中,以引经为义,而乃列为专条,等于主要之君药,岂非大谬耶!白芷辛温,芳香燥烈,疏风散寒,上行头目清窍,亦能燥湿升阳,外达肌肤,内提清气,功用正与川芎、藁本近似。《本经》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皆其清阳下陷,寒湿伤于中下之症,温升燥湿始为合宜。若阴虚不摄,或湿热浸淫,而为此诸症,非可概治。头风目泪,亦惟阳气素虚,而风寒风热乘之者,庶能合辙,如阳盛而袭风热,已难概用,亦有阴虚肝木上乘,疏泄太过,而迎风泪流者,更非所宜。长肌肤,作面脂,皆与藁本同。《别录》疗风邪,即以风寒外侵言之。久渴,仲醇谓当作久泻,甚是。燥湿升清,振动阳明之气,固治久泻之良剂,必非渴症所宜。且古今各家,皆未闻以此疗渴也。其治呕吐者,胃阳不振,食入反出者宜之,而胃火炽盛,冲激逆上,不可悮用。胁满乃木郁土中,过抑少阳之气,不得条达者宜之,而肝胆火炎,qi撑横逆者,又在所禁。治风痛头眩,亦惟阳和之气,不司布护,而外风袭之者,始为合辙。《百一选方》都梁丸,是为阳虚风眩之实验,若阴虚气火上浮而为风眩,则又不可同日语矣。 9.《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10.《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11.《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 12.《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po疵瘢。 13.《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考证: 出自1.《本经》。 2.《别录》:白芷,生河东川谷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3.《本草图经》:白芷,根长尺余,粗细不等,枝干去地五寸已上。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指许,花白微黄,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二月、八月采根,暴干。以黄泽者为佳。 4.《植物名实图考》:白芷,滇南生者,肥茎绿缕,颇似茴香,抱茎生枝,长尺有咫,对叶密挤,锯齿槎枒,龈龉翅起,涩纹深刻,梢开五瓣白花,黄蕊外涌,千百为簇,间以绿苞,根肥白如大拇指,香味尤窜。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小鼠灌胃白芷或杭白芷煎剂(lg相当生药lg)4g/kg,可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的炎症(P<0.01)。 2.解热镇痛作用:用蛋白胨皮下注射于大白兔背部造成的高热动物模型,1g白芷或杭白芷煎剂15g/kg,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小鼠灌胃白芷或杭白芷煎剂8g/kg,对腹腔注射1%醋酸(0.l/kg)所致的小鼠扭体次数明显减少,作用与氨基比林8mg/kg类似,P<0.001。小白鼠热板法试验,给药前痛阈在30分钟以内者,灌胃给于白芷或杭白芷8g/kg,给药后60分钟,白芷及抗白芷对痛阈值明显提高,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01和0.01。 3.解痉作用:本品所含的佛手柑内酯、花椒毒素、异欧前胡素乙对兔回肠具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异欧前胡素还能增加兔子宫的收缩力和蚯蚓肌的紧张性。东莨菪素对雌激素或氯化钡所致在体或离体大鼠子宫痉挛有解痉作用,其ED50为0.09mg/kg。 4.对心血管的作用:本品所含的异欧前胡素和印度榅桲素对猫有降血压的作用,50mg/kg降低动脉压50%,作用维持时间为1.5小时。异欧前胡素与N-乙烯吡咯烷酮的共聚物可使猫动脉压降低的时间延长5-10倍。还能降低离体蛙心的收缩力。 5.抗菌作用:白芷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人型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氧前胡素体外试验对11种菌株有抗菌作用;欧前胡素亦有抗菌作用花椒毒素;对人型结核杆菌H37RV的MIC为100mcg/ml。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致病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6.光敏作用:本品所含的香柑内酯、花椒毒素、异欧前胡素乙等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为光活性物质,当它们进入机体后,一旦受到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则可使受照射处皮肤发生日光性皮炎,发生红肿、色素增加、素皮增厚等。光敏活性以花椒毒素为最强,香柑内酯次之,异欧前胡素乙较弱。光敏活性物质可用来治疗白癜风。异欧前胡素为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成分,临床用红斑量测定证明有效。 7.抗癌作用:异欧前胡素和自当归素具有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异欧前胡素的ED50 100μg/ml。 8.抗辐射作用:白芷甲醇提取物1g/kg于X线照射前5分钟腹腔注射,对小鼠皮肤损害有防护作用。 9.其他作用:小量白芷毒对动物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迷走神经及脊髓都有兴奋作用,能使血压上升,脉搏变慢,呼吸加深,并能引起流涎呕吐,大景使用能引起强直性间歇性痉挛,继以全身麻痹。
    希望采纳

  • 龙葵
    回复
    2024-01-27 19:19:49

    17.调理脾虚孩子鼻炎的特效方


    配方:

    辛夷克、白芷克、荆芥克、金银花克或克、连翘克、桔梗克、甘草克。这是5岁以下孩子的量,5岁以上的孩子,量增加1倍。


    做法:

    用这些药材熬水。放入1杯水,先将药物浸泡20分钟,然后大火开锅,开锅后转小火熬5分钟即可。漱口或者滴鼻子都可以。


    叮嘱:


    1.有的孩子小,不会漱口,家长可以给他滴鼻子。让孩子平躺,弄2滴药水,滴进孩子的鼻子,然后让孩子转一转头,让药水浸润到鼻腔各处。尽量让小孩学会漱口,但要把漱口后的药水吐掉,不要吞下。


    2.辛夷、白芷都是散寒、通窍的,金银花、连翘是解毒的,荆芥是往外散邪的。这个方子能够帮助孩子在每次感冒过后,把最后残余的邪气彻底清除。


    所谓鼻炎,就是邪气与正气在鼻子里不断地斗争,是人体力图排出邪气的一种努力,打喷嚏、流清鼻涕都是排邪气的一种反应。


    对于急性鼻炎,我主张孩子感冒过后,在他的声音还重浊,还有鼻塞,甚至睡觉都开始打鼾的时候,一定要往外继续清一清邪气,把它彻底清干净。


    这个时候,因为是外感带来的急性鼻炎,所以比较容易调理,可以用这个漱口或者滴鼻子。


    很多家长反馈,用完这个方子以后,孩子打呼噜的问题就解决了,孩子鼻子总不通气的情况也消除了。




    〔原文〕 辛温轻浮。入肺、胃气分。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头脑。温中解肌,通九窍,利关节。主治鼻渊鼻塞肺主鼻, 胆移热于脑,则鼻多浊涕而渊,风寒客于脑则鼻塞。


    经曰:脑渗为涕。王冰曰:胆液不澄,则为浊涕,如泉不已故曰鼻渊。及头痛面黑干,音旱,黑斑,可作面脂。目眩齿痛, 九窍风热之病。然性走窜,气虚火盛者忌服。


    时珍曰:肺开窍于鼻,阳明胃脉环鼻上行。脑为元神之府,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吾乡金正希先生尝语余曰:人之记性,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 脑渐空也。凡人外见一物,必有一形影留在脑中。


    昂按:今人每记忆往事, 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不经先生道破,人皆习焉而不察矣。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其于此义,殆暗符欤。请外皮毛,毛射 肺,令人咳。微炒用。芎?为使,恶石脂,畏黄芪、 菖蒲、石膏。


    【讲解】 辛夷主散肺经风寒以通鼻窍,为治鼻渊要药。为木兰科落叶灌木植物辛夷的花蕾,或为同科植物玉兰的花蕾。别名木笔花。早春未放时采摘晒干,去枝梗用。


    本品辛温气香,轻浮上升,入肺、胃二经。长于散风寒,能 行头面而善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鼻塞、不闻香臭、浊涕常流等症的常用药。虽有散风寒作用,但一般外感表证很少应用。至于《备要》所言温中解肌,利关节,亦系外散之功。


    【临证应用】 辛夷用于鼻渊。一般常与苍耳子、白芷、薄荷等同用,如苍耳散;如偏于寒者,多与细辛、羌活、藁本、白 芷、防风等配伍,如辛夷散;若偏于热者,也可与清热之黄芩、 薄荷、苍耳子等同用。还可与细辛、鹅不食草研末吹鼻,治鼻腔疾病,如急、慢性鼻炎、副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用量用法】 3 — 6克,煎服。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内服吋,宜用纱布包煎。外用适量。



    〔原文〕 辛散风,温除湿,芳香通窍而表汗。行手足阳明, 大肠、胃。手太阴肺,色白味辛,故入 肺。而为阳明主药。 阳明之脉营于面,故治头面诸疾。


    治阳明头目昏痛,杨吉老方:白芷汤泡四五遍,蜜丸弹子大,名都梁丸。每服一丸,荆芥点腊茶嚼下。杨吉老,名介,治王定国病时在都梁,因以名丸。眉棱骨痛, 风热与痰,同酒浸黄芩为末,茶下。牙痛 上龈属足阳明,下龈属手阳明,二经风热。


    鼻渊(1),肺主鼻,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故鼻多浊涕而渊。经曰:脑渗为涕。宜同细辛、辛夷治之。目痒 泪出,面?干,去声,面黑气。


    瘢疵(2),可作面脂。皮肤燥痒,三经风热之病;及血崩血闭,肠风痔 瘘,痈疽疮疡,三经湿热之病。活血排脓,肠有败脓 血,淋露腥秽,致脐腹冷痛,须此排之。生肌止痛,解砒毒蛇伤。先以绳扎伤处,酒调下白芷末五钱,种白芷,能辟蛇。又治产后 伤风,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多在日晚,宜四物加辛、芷。如气虚头痛,多在清晨,宜芎、藁倍参、芪。


    保寿堂治正偏头痛,白芷、川芎各 三钱,搽牛脑上,加酒顿熟,热食尽醉,其病如失。鱼尾,目之上角。 然其性升散,血热有虚火者禁用。色白气香者佳, 或微炒用。当归为使,恶旋覆花。


    【讲解】 (1)鼻渊:又称脑漏,以一侧或双侧鼻窍时流浊涕、鼻塞、甚则头昏脑胀、嗅觉不灵为主证。(2)瘢疵:疵, 同病。瘢疵,瘢痕或皮肤黑斑病。


    白芷祛风燥湿,通窍止痛,为治头痛要药。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兴安白芷或白芷或杭白芷的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切片入药。


    本品辛温芳香。入肺、胃、大肠三经。辛散祛风,温燥除湿, 芳香通窍,止痛。虽入肺胃大肠三经,能散三经风湿之邪,但以足阳明胃经为主,故为阳明主药。足阳明胃经之脉循行头面,故主治风邪引起的头前额痛、眉棱骨痛、齿龈肿痛、鼻渊等头面诸疾。不论风寒、风热,或血虚,皆可用白芷与相应药配伍,均获 良效。


    此外,借其辛散香燥之性,可收消肿排脓、燥湿止痒之功。所以疮痒痈肿、妇人寒湿带下,及皮肤风湿瘙痒等证亦为常用之 品。对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等证,现临床较少应用,然其性升散温燥,能耗血伤气,故不当用于阴虚火旺、血虚有热之证。


    【临证应用】 白芷能散风寒、止头痛,治外感风寒引起的 头痛鼻塞,常配防风、羌活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风热者,可配葛根、薄荷。用于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以及鼻渊头痛等。本品芳香上达,祛风止痛,可单用,如都梁丸。或与川芎、 羌活、防风等同用,如川芎茶调散。治鼻渊头痛常配辛荑、薄荷、 苍耳子等药用,如苍耳散。其他头痛,如血虚及现代医学之神经性或血管痉挛性头痛,用白芷配伍他药,均有一定疗效。治风冷牙痛,可与细辛同用;风热牙痛,多配黄芩、石膏等清热药。


    白芷用于疮疡肿痛,未溃者能消散,已溃者能排脓,为外科常用之品,多与银花、连翘、蒲公英等配伍。


    用于妇人带下,属寒湿者,配白术、茯苓;属湿热者,配黄柏、车前子。

    此外,亦可用于毒蛇咬伤,及皮肤风湿瘙痒证。


    【用量用法】 3—10克,煎汤或入丸散服。亦可适量研末搐鼻治头痛、鼻渊。



    〔原文〕 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入肝经气分,兼行血分。其性升浮,能发汗,又云,止冷汗虚汗。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治伤寒头痛。中风口噤, 身强项直,口面歪斜,目中黑花。其气温散,能助脾消食,气香入脾,通利血脉。治吐衄肠风(1),崩中(2),血痢,产风血运。产后去血过多,腹内空虚,则自 生风。


    故常有崩运之患,不待外风袭之也。芥最能散血中之风。华佗愈风散,荆芥三钱,微焙为末,豆淋酒调服,或童便服。诸家云甚效。瘰疬疮肿,清热散瘀,破结解毒,结散热清,则血凉而毒解。为风病,血病、疮家圣药。荆芥功本冶风,只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藏血之地也。


    李士材曰:风在皮里膜外,荆芥主之。非若防风能入骨肉也。连穗用。穗在于巅,故善升发。治血炒黑用,凡血药用山栀、干姜、地榆、棕栏,五灵脂等,皆应炒黑者,以黑胜红也。反食蟹、河豚、驴肉。


    〖讲解〗 (1)肠风:病名。指大便下血,血在粪前,色多鲜红。多因风热客于大肠所致,故名。(2)崩中,指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出血,淋沥不断的病证。又出血量多而来势急剧的叫血崩,或叫崩中。出血量较少,但淋漓不断的, 称为漏下。


    荆芥生用,辛散疏风透表,炒用止血。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带花序的全草或花穗。生用、炒用或炒炭用。本品辛而微温,芳香轻扬。入肺、肝二经。具有祛风解表、 止血之功。是一味辛而不烈,温而不燥,性较平和,以辛散疏风 为特点的解表药。既散风寒,又散风热。故外感表证,不论风寒 风热,皆可配用。以其轻扬疏散之性,而有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之功,用治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尤为适宜。对麻疹透发不畅,风疹 瘙痒以及疮疡肿毒等有效。荆芥人血分,又可起到疏散血中风热,透邪外出作用;对产后冒风、口噤、发痉,也可起到祛风解痉功效。


    荆芥炒炭,其性变为苦涩,主入血分而有止血作用,可用于 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以及妇女崩漏。


    【临证应用】 荆芥对风寒、风热表证均可使用。治风寒表证,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配伍,如荆防汤;治风热表证,常与薄荷、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如银翘散。若咽喉肿痛,用之可以利咽喉。古人有“咽痛必用荆芥之论”。配桔梗、生甘草等治现代医学之咽炎、扁桃体炎疗效显著。治疮疡初起兼有表证,恶寒发热,局部红肿疼痛者,多配防风、金银花、连翘等以消肿解毒。


    对于小儿麻疹透发不畅,或风疹瘙痒等证,配薄荷、牛蒡子、 蝉衣等,可祛风透疹止痒。


    各种出血证,如衄血、便血、崩漏等,以荆芥炭配其他止血药使用,疗效更好。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产后为风邪所中,项背强直,口噤痉挛之证,有祛风止痉作用。


    综上所述,荆芥为轻扬之品,散风清血之药,其功用正如 《本草纲目》所概括的: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袪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用量用法】 3-10克。祛风解表透疹生用,若体虚表证而 有汗者,用炒荆芥,可缓和其辛散之性。炒炭用于止血。


    另外,习惯上茎叶穗同用者称荆芥,单用花穗者称荆芥穗。 荆芥穗芳香气烈,效用较荆芥为强。



    〔原文〕 甘寒入肺。散热解毒,清热即是解毒。补虚凡物甘者皆补。疗风,养血止渴。丹溪曰:痈疽安后发渴,黄芪六一汤吞忍冬丸切当。忍冬养血,黄芪补气,渴何由作。 治痈疽疥癣,杨梅恶疮(1),肠澼血痢,五种尸疰(2)。经冬不凋,一名忍冬。又名左缠藤。花叶同功,花香尤佳,酿酒代茶,熬膏并妙 。


    忍冬酒,治痈疽发背一切恶毒,初起便服奇效。干者亦可,惟不及生者力速。忍冬五两,甘草二两,水二碗,煎至一碗,再入酒一碗略煎,分三服,一日一夜吃尽。重者日二剂,服至大小肠通利,则药力到。忍冬丸,照前分两,酒煮晒干,同甘草为末,以所煮余酒打糊为丸。陈藏器曰:热毒血痢,浓煎服之。为末,糖调赏服,能稀痘。


    【讲解】 (1)杨梅恶疮:由梅毒引起的各种皮肤病变。因疮形似杨梅,故名。(2)尸疰:即劳瘵。与现代医学之结核病相似。


    金银花为治热毒疮痈,风热表证的要药。为忍冬科多年生常绿缠绕性木质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又名忍冬花、二宝花。生用,或妙炭用。或制为露剂。


    本品味甘性寒,入肺、胃、大肠、心经。古人认为:六淫为害,以火为最,火盛者谓之毒。解毒之药必治火,治火之药亦解毒。因此,药性寒凉而入心经的金银花,既能清热,又能解毒,为外科常用的清热解毒药,以治疮痈疖肿诸证。


    本品轻扬入肺经,善散肺经之邪热,故又为宣散风热之佳品,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热病初起,发热而微恶风寒者。本品炒炭,则入血分,以治热毒血痢,既可清热解毒,又能止血。还可将金银花加水蒸馏,制成金银花露,为清凉解暑之品,供夏季饮用,可清热解暑,并清利头目,还能防治热疖痱子等证。


    《备要》所谓补虚、养血,治五种尸疰等功,《本草求真》阐释甚为明了。指出:殊不知书言能补虚者,因其芳香味甘,性虽入内逐热,而气不甚迅利伤损之意也。书言能养血者,因其毒结血凝,服此毒气顿解,而血自尔克养之谓也。……至云能治五种尸疰 ,亦不虚。(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疰,五疰病因不一,但此专主风湿内结为热而言。)


    江浙地区,地处东南,天气炎热,其处人们常以金银花代茶饮用,具有清热解暑之功。


    【临征应用】 金银花善治热毒疮痈,疖肿疔毒等证,无论外疮内痈,均常应用,取其清热解毒之功,可单用或与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等同用,以加强解毒消肿作用,如五味消毒饮。若肿毒较重,为促使消散或加速溃破,可与穿山甲、皂角刺等配伍,如仙方活命饮。用鲜品捣烂外敷,亦有较好疗效。治肠痈,又可配当归、苡仁、黄芩等药,如清肠饮。咽喉肿痛者,则多与解毒清咽之品如大青叶、山豆根等配合使用。


    本品轻宣疏散,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热病初起,常与连翘、荆芥等配伍,以增强其疏散清热之功,如银翘散;若热入气分,壮热烦渴,可与石膏、知母、连翘等同用,则泻火解毒作用更为显著。若热入营血,斑疹隐隐不显,舌红而干,神烦少寐者,可与生地、丹皮等同用,可奏清营护阴,凉血解毒之功。


    用于热毒泻痢,腹痛下脓血,可单用浓煎服。重证可与黄连、白芍、白头翁等同用。


    【用量用法】 10~30克,煎服。外用适量。凡热毒疮痈,用量宜重;温病发热,用量宜轻,且宜生用;治血痢便血,则须炒炭用。


    附:忍冬藤 为忍冬的茎叶,又名银花藤。性味功效与金银花相似,解毒作用虽不及银花,但有通经活络的作用,可消除经络之风湿热邪而止疼痛,故可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屈仲不利之证。



    〔原文〕 微寒升浮,形似心,实似莲房有辩,苦入心,故入手少阴厥阴心、心包。气分而泻火,兼除手足少阳,三焦、胆。手阳明经大肠。气分湿热。散诸经血凝气聚。营气壅遏,卫气郁滞,,遂成疖肿。利水通经,杀 虫止痛,消肿排脓。皆结者散之。凡肿而痛者为实邪,肿而不痛为虚邪,肿而赤者为结热,肿而不赤为留气停痰。 为十二经疮家圣药。经曰:诸疮痛痒,皆属心火。


    【讲解】 连翘以清心泻火,解毒疗疮为特长。为木樨科落叶灌木植物连翘的果实。白露前采初熟果实,色尚青绿,称青翘;寒露采熟透果实,则为黄翘。以青翘入药为佳。生用。


    本品味苦,性微寒。入心、肺经。苦以泄火,寒能清热,且轻清上浮,能透达表里,以清心泻火、散上焦风热为特长,多用于外感风热或急性热病,烦热神昏,以及血热发斑等证。


    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连翘既能清心,又能宣畅气血以散血结气聚,故有消肿散结之功,以治疮疡肿毒,瘰疠结核之证,被历代医家称为疮家圣药。此外,本品具有利小便作用,可治热结尿闭,小便淋痛。


    【临证应用】 连翘清热透邪,多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头痛发热,口渴等证,常与金银花相须为用,或加牛蒡子、薄荷等同用;治温热病热入心包,高热烦躁神昏,常以连翘心配犀角、莲子心等同用,如清宫汤。


    治疗疮疡痈肿,可配金银花、天花粉等解毒消肿之品;治瘰疠多与夏枯草、玄参、贝母等药配用,以解毒散结。


    另有连翘心,即青翘晒千,筛取籽实者便是。连翅心尤长于清心热,治热陷心包,神昏谵语之证。


    【用量用法】 6-15克,煎服。



    〔原文〕 苦辛而平。色白属金,入肺气分。 泻热,兼入手少阴心、足阳明胃经。升提气血,表散寒邪,清利头目咽喉,开胸膈滞气。凡痰壅喘促,鼻塞肺气不利。目赤,喉痹咽痛,两少阴火。齿痛阳明风热。口疮,肺痈干咳,火郁在肺。胸膈刺痛,火郁上焦。下痢腹痛,腹满肠鸣,肺火郁于大肠。并宜苦梗以开之。为诸药舟楫(1),载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剂,至于至高之分成功。既上行,而又能下气,何也?肺主气,肺金清,浊气自下行耳。养血排脓,补内漏(2)。故治肺痈。


    李时珍曰:枳桔汤治胸中痞满不通,取其通肺利膈下气也。甘桔汤通治咽喉口舌诸病,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热也。


    宋仁宗加荆芥、防风、连翘,遂名如圣汤。王好古加味甘桔汤,失音加诃子,声不出加半夏,上气加陈皮,涎嗽加知母、贝母,咳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少气加人参,呕加半夏、生姜,吐脓血加紫苑,肺痿加阿胶,胸膈不利加枳壳,痞满加枳实,目赤加栀子、大黄,面肿加茯苓,腹痛加黄芪,发斑加荆防,疫毒加牛蒡、大黄,不得眠加栀子。昂按:观海藏所加,则用药乏大概,亦可识矣。去浮皮,泔浸微炒用。畏龙胆、白芨。忌猪肉。


    【讲解】 (1)楫(ji)划船的工具。(2〉内漏:指外伤引起的内出血。


    桔梗以开宣肺气为主要功效,并能袪痰排脓。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埴物桔梗的根。因其味苦;又称苦桔梗、苦梗,主产于江苏、安徽,故有南桔梗之称。


    本品辛散苦泄,性平入肺,善能宣通上焦,以开提肺气为主要功效。其性升浮上行,而利胸膈咽喉,且有良好的祛痰作用, 凡外邪犯肺,痰壅喘促,鼻塞咽痛及胸满气逆等证,不论寒热均为主治。由于本品能开泄肺气,又善祛痰,可促使肺中痰浊脓血 排出体外,故肺痈咳吐脓血之证也常用之。


    此外,桔梗因轻浮上升,素有“舟楫之剂”,可载药上行,直达病所,故在应用上焦药中多用。然此虽为上升之剂,但升中有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通畅,则肠胃之气疏利;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通,则启闭开癃,故又可用其治痢疾,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此即《内经》所谓“病在下,取之上”的用药方法。


    【临证应用】 桔梗治咳嗽痰多,不论肺寒、肺热,皆可应用。治风寒咳嗽,配杏仁、苏叶等,如杏苏散;风热咳嗽配桑叶、 菊花、杏仁等,如桑菊饮;咽痛音哑常与薄荷、牛蒡子、蝉蜕配伍。治肺痈胸痛咳吐脓血,借其祛痰排脓之效,配甘草,如桔梗汤。因本品开泄宣散,故阴虚久嗽及有咳血倾向者均不宜用。


    【用量用法】 3—10克,煎服。桔梗也有炒用者,以缓和辛散作用及对胃肠的刺激。



    【原文】 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火急甚着、必以此缓之。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解退肌表之热。入凉剂则泻邪热,白虎汤、泻心汤之类。入峻剂则缓正气,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之意。入润剂则养阴血,炙甘草汤之类。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土主肌肉,甘能缓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凡解毒药,并须冷饮,热则不效。小儿初生,拭去口中恶血,绵渍汁令咂之,能解胎毒。故有国老之称。中满证忌之。甘令人满,亦有生用为泻者,以其能引诸药至于满所。


    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是已。故《别录》甄权并云除满,脾健运则满除也。仲景治痞满,有甘草泻心汤,又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泻满。陶弘景著《名医别录》,发明药性。大而结者良。补中炙用,泻火生用,达茎中肾茎。


    用梢。梢止茎中痛,淋浊证用之。白术、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实,与海藻同用,丹溪治劳瘵,莲心饮与芫花同行。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等分,枣十枚,仲景治伤寒表巳解,心下有水气,喘咳之剂。


    李时珍曰: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主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参神功而巳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


    昂按:甘草之功用如是,故仲景有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芩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理中、四君、调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时师每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殊属可笑。附记于此,以正其失。


    【讲解】 甘草具有补气、缓急、泻火解毒、调和药性等作用,应用极为广泛。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生用或蜜炙用。


    本品味甘性平,蜜炙用性微温,归心、肺、脾、胃经。甘温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喘等证,生用则性凉,能清热解毒而生肌,治疮疡肿毒,并治咽喉肿痛;其甘缓之性,又能缓急止痛,治脘腹、四肢挛急作痛。


    此外,调和诸药,同热药用之可缓其热,同寒药用之可缓其寒,能使补而不致于骤,泻而不致于速。是一味既重要又普通的药物,应用极为广泛,故有通行十二经之称,还善解百药毒,有安国定邦之功,故有国老之称。


    如甄权云: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然甘缓助湿壅气,令人中满,故湿盛而胸腹胀满及呕吐者忌服。


    【临证应用】 甘草在众多方剂中经常使用,不仅作为辅助之用,本身也确具一定的功效。如洽脾胃虚弱,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多配伍人参、白术、茯苓等,如四君子汤。以本品补心气,振心阳,常用的炙甘草汤,即以炙甘草为主,配阿胶、生地、麦冬、桂枝等,治脉结代,心动悸之证。甘草在治疗咳嗽、喘息方面多与他药配成复方,如与麻黄、杏仁配伍治风寒喘咳的三拗汤,与麻黄、石膏、杏仁配伍的治肺有郁热喘咳的麻杏石甘汤。其他止嗽方中亦多用之。


    脘腹或四肢挛急作痛,用甘草甘以缓之,与芍药配伍,即芍药甘草汤,是缓急止痛常用之方。


    甘草对于疮疡肿毒,内服、外用均可,如配桔梗即甘草桔梗汤,祛痰利咽,治咽痛;配银花,即银花甘草汤治痈肿发热。至于食物、药物、衣药中毒,甘草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轻者可单用煎汤服;或与绿豆同用,以增强解毒之效。


    此外,本品之缓和药性,调和百药的功效较为突出。如与附子、干姜同用,能缓和附子、干姜辛温燥烈之性,以防伤阴,与石膏、知母同用,能缓和石膏、知母之寒,以防伤胃,与大黄、芒硝同用,能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使泻而不速;与人参、白术、熟地、当归等补药同用,能缓和补力,使作用缓慢而持久;与半夏、干姜、黄连、黄芩等热药寒药等同用,又能起协调作用。


    药用之甘草梢即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主治湿热下注膀胱的茎中疼痛,如导赤散即生甘草梢与生地、木通、竹叶组成,以治小便短赤,尿道刺痛之证。


    【用量用法】 2一10克,煎服。清火解碍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传统认为本品反大戟、芫花、海藻、甘遂,古今虽也有同用之例,但仍在探讨之中,不能轻易妄用。近年来研究报道,廿草长期大剂量单独服用会引起水肿、血压升高等现象,应予以注意。


    书名:脾虚的孩子不长个、胃口差、爱感冒 & 光明中医

    作者:罗大伦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郑氏女金丹的功效与作用

四逆颗粒的功效与作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