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茵陈胶囊能够达到清热解毒以及利湿退黄的作用,能够对人体湿热熏蒸证,比如黄疸或者是腹胀以及倦怠乏力等症状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缓解胁痛以及纳呆,还有舌苔黄腻等现象。
本品主要是由板蓝根以及黄芪,还有灵芝以及绵马贯众和栀子,另外还包括大黄和茵陈这七种中药材所组成,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中草药茵陈,又叫白蒿、牛至、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等。管状花目、菊科、牛至属植物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全草入药,可预防流感,治中暑、感冒、头痛身重、腹痛、呕吐、胸膈胀满、 气阻食滞、小儿食积腹胀、腹泻、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皮肤搔痒及水肿等症,其散热发表功用,尤胜于薄荷。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茵陈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欢迎阅读。
茵陈的功效:
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归脾、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茵陈的作用:
1、茵陈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鲜皮各50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2、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3、茵陈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 张仲景茵陈蒿汤)
4、茵陈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100克,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75克。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5、茵陈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 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6、茵陈治疬疡风病(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7、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8、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9、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10、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11、茵陈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12、茵陈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50克,荷叶25克。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5克,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茵陈的药理作用:
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药理学研究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扩冠等作用,当然这只是西医学提取茵陈成分做出来的研究,临床应用上效果如何不好判定。陈素毒性为中枢抑制,表现为思睡,流涎等。茵陈用量过大可引起头晕,恶心,腹泻,上腹部不适,急性肝胆损伤,亦有心律不齐的.报导,但是治疗剂量的茵陈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损伤作用。
茵陈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疗效。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热平喘,驱除蛔虫及抑制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与细菌的作用。
;
1、利胆护肝
茵陈内含有多种利胆有效成分,如香豆精、绿原酸、咖啡酸和对经基苯乙酮等,能使胆汁分泌增加,饮用茵陈可以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热平喘,驱除蛔虫及抑制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与细菌的作用。
2、解热平喘
茵陈中含有挥发油类物质,具有较明显的解热作用.所含的香豆精有平喘效果,现已人工合成治疗慢性气管炎。
3、抗菌消炎
茵陈煎剂对人型及牛型结核杆菌、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还能抑制流感病毒,挥发油对于皮肤病的病原性丝状菌有很强的抑制及杀菌作用。
4、防治心血管疾病
茵陈有降血脂、扩张冠脉以及促纤溶的作用。茵陈中所含的香豆精和对羟基苯乙酮能使血压下降,因此茵陈有降血压的作用。它的降血压强度和全量大致相等,除此之外,持续时间很长,还具有着利尿的作用。
5、驱虫
茵陈挥发油对蚯蚓、猪蛔虫及人体蛔虫有一定的麻醉作用,能使虫体麻痹而排出体外,可试用于驱蛔虫。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茵陈有治疗湿热黄疸、胆囊炎、小便不利的作用,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茵陈,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1、茵陈治疬疡风病(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2、茵陈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一两,荷叶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3、茵陈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4、茵陈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5、茵陈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6、茵陈治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7、茵陈治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8、茵陈治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9、茵陈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张仲景茵陈蒿汤)
10、茵陈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二两,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一两半。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11、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12、茵陈治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茵陈有清热利湿的功效,茵陈主治湿热黄疸,胆囊炎,小便不利,风痒疮疥,湿疮瘙痒,湿温初起。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
茵陈的食用方法:
茵陈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茵陈用药禁忌: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
茵陈附子干姜汤
功效:主治因凉药过剂,变为阴证,身目俱黄,四肢皮肤冷,心下痞硬,眼涩不欲开,自利蜷卧。身目俱黄,肢体沉重,背恶寒,皮肤冷,心下痞硬,按之则痛,眼涩不欲开,目睛不了了,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按之空虚,寒湿相合之阴症发黄。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3钱,干姜(炮)2钱,茵陈1钱2分,白术4分,草豆蔻(面裹煨)1钱,白茯苓(去皮)3分,枳实(麸炒)半钱,半夏(汤泡7次)半钱,泽泻半钱,陈皮3分(去白)。
用法:上(口父)咀。为1服,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凉服,不拘时候。
茜草茵陈茶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主治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症见发热,食少疲倦,厌油腻,巩膜、皮肤黄染,尿黄便秘,或伴肝脾肿大,舌红苔黄,脉弦滑。
组成:茜草、茵陈、淮山药各20克,甘草15克,白糖适量。
制法:上方前四味药量加大2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50??7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20分钟后,代茶频频饮用。饮时取清汁,加入适量糖。每日1剂。
宜忌:脾胃虚寒、消化不良患者不宜长期饮服。
来源:《急难重症新方解》
茵陈羹
功效:主治黄疸,伤寒头痛,风热,瘴疠。
组成:茵陈。
用法: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来源:方出《证类本草》卷七引《食医心镜》,名见《本草纲目》卷十五。
茵陈饮
功效:主治挟热泄泻,热痢,口渴喜冷,小水不利,黄疸湿热闭涩。噎膈反胃。
组成:茵陈3钱,焦栀子3钱,泽泻3钱,青皮3钱,甘草1钱,甘菊花2钱。
用法:水3-4钟,煎2钟,不时陆续饮之。治热泻者,1服可愈。
附注:六味回阳饮(《证治宝鉴》卷四)。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茵陈干姜饮
功效:健脾胃、利湿退黄的功效。对慢性肝炎、脾虚湿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等有一定疗效。
材料:茵陈15克,大枣4个,干姜6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茵陈、大枣、干姜、红糖共同煎煮,吃枣喝汤。
茵陈玉米须茶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主治①胆囊炎、胆石症,症见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牵及右肩背部,口干苦,舌红杏黄,脉弦滑,有时伴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②传染性肝炎。症见恶寒发热,神疲,纳差,厌油,肝区饱胀,肝脾肿大,皮肤及巩膜黄染,色鲜明,小便发黄等。
组成:玉米须30克,茵陈、蒲公英各15克。
制法:上方药量加大1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50??6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20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低血糖、低血压患者不宜长期服用。
来源:《食物中药与便方》
茵陈苏叶汤
功效:主治阳黄。表无汗,而身热者。
组成:紫苏2钱,茵陈2钱。
用法:水煎,加酒半杯,冲服。
来源:《不知医必要》卷一。
茵陈石膏汤
功效:主治黄汗。
组成:石膏2钱,茵陈1钱,赤芍药1钱,黄耆1钱,麦冬1钱,豆豉1撮,甘草(炙)5分。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来源:《简明医彀》卷二。
茵陈绿茶
功效:清热利湿,通腑退黄。
主治:①急性黄疸型肝炎,见身目俱黄,色鲜黄如橘皮,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②阻塞性黄疸,见全身皮肤、巩膜鲜黄,皮肤瘙痒,大便干燥,色如陶土,苔腻,脉滑。
组成:茵陈30克,生大黄6克,绿茶3克。
制法:原方前二味药量加大20倍,共研粗末。每次用30??50克,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泡闷10分钟后,加入绿茶3??4克,再盖闷5分钟,开始代茶饮用。每日1??2剂,连服10??15天。
宜忌:黄疸日久,身目黄染颜色晦黯,形寒喜温者忌用。
来源:《药茶治百病》
茵陈散1
功效:主治黄疸,身体面目皆黄,皮肤如曲尘色。
组成:栀子仁30克 石膏90克 川大黄30克(锉碎,微炒) 栝楼1枚(干者) 甘草30克(炙微赤,锉) 木通30克(锉) 茵陈30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葱白7寸,煎至15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茵陈散2
功效:主治感冒,自汗面垢,脉微头痛。
组成:香薷散加茵陈。
用法:3根葱白5寸,生姜3片,同煎,热服。
来源:《得效》卷十。
茵陈散3
功效:主治伤寒后,余热在心,恍惚多惊,不得眠睡。
组成:茵陈3分,犀角屑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栀子仁3分,茯神1两,赤芍3分,生干地黄3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青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二。
茵陈散4
功效:主治伤寒4日,头痛,背膊急闷,骨节烦疼,心燥口干。
组成:茵陈1两,柴胡1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赤芍药2分,防风2分(去芦头),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散。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九。
茵陈散5
功效:主治时气瘴疫,头痛壮热,心如火煎,面目黄黑,四肢沉重,不得睡卧。
组成:子芩1两半,秦艽2两(去苗),知母2两,大青1两,赤芍药1两,川芒消2两,土瓜根2两,川大黄3两(锉碎,微炒),茵陈2两,黄连1两半(去须),栀子仁2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3钱,新汲水下,不拘时候。须臾便吃白粥饮半大盏,以次吃葱茶1碗。腹中稍觉转动,下利,额上似微润,即以衣盖取汗,汗解便愈。
来源:《圣惠》卷十六。
黄耆茵陈散
功效:主治黄汗不止及黄疸。
组成:黄耆1钱2分,赤芍药1钱,茵陈1钱5分,石膏8分,麦门冬8分,豆豉8分,甘草(炙)5分。
用法:上(口父)咀。水煎熟,食前服。
来源:《杏苑》卷五。
茵陈荷叶茶
功效:清利湿热,风瘙瘾疹;皮肤肿痒。
材料:茵陈5g、荷叶3g、绿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圣济总录》。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