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会导致腹部胀痛,而且肛门也有坠胀的现象,并且还会出现里急后重的情况。患者在发病时,会出现腹泻的情况,而且大便比较臭,严重时有可能会出现便血的情况。由于腹泻的次数比较多,还会导致浑身无力和面色苍白的现象。不及时的治疗,会导致肢体冰凉,而且多数呈虚脱的状态。
宝宝痢疾的症状
痢疾相信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准妈妈们,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以及照顾宝宝过程中,多少都是有过痢疾的经历的。患上痢疾之后,人体通常会感到肚子剧痛,甚至还会恶心呕吐等等。由此可见,痢疾对于患者的影响之大的。那么,宝宝拉痢疾的症状有哪些呢?
宝宝痢疾的症状1小儿细菌性痢疾的症状体征
1、潜伏期 自数小时至8天不等,大多数为1~3天。
2、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型
根据病程及病情,可分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及中毒型痢疾,因中毒型痢疾病情特殊随后有叙述,在此先讨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的一般经过。
(1)急性细菌性痢疾:
①典型痢疾:典型病例起病急,发热,体温为低热或高热,腹泻,大便每天10~30次,粪便带黏液及脓血,有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腹部有轻压痛,有时左下腹可触及痉挛的乙状结肠肠管,肠鸣音亢进,便后有里急后重下坠感,患儿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婴幼儿有时可有高热惊厥,多数急性痢疾患儿经合理治疗,可于数天内逐渐减轻而痊愈,预后良好,年长儿童大便很快成形,婴幼儿可持续数天稀便,这与婴幼儿肠道功能恢复较慢有关。
②非典型痢疾:不发热或只有微热,也无中毒症状,轻度腹泻,稀便,粪便内只有黏液而无脓血,只有粪便培养阳性才能确诊,在流行时,这类病例数可能超过典型病例数,因其经过类似一般肠炎,易被忽视,常成为痢疾的传播者。
宝宝痢疾的症状2宝宝拉痢疾的症状有很多,这点医学专家已经通过医学研究表明。话虽如此,但是其实很多人对于宝宝拉痢疾的症状是不了解的.,尤其是那些年轻的爸爸妈妈对于宝宝拉痢疾的症状更是不了解的。那么,针对这个现状,下面就来具体说说宝宝拉痢疾的症状。
轻型痢疾这是痢疾中最轻的一种,一般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每天2-4次,呈水样或糊状,无脓血,有时混和黏液,解便后腹痛缓解,多数不发热或只有低热。由于症状不典型,常常被误诊为一般的肠炎。
普通型此型具有较典的痢疾症状,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个别孩子可高达40℃以上。开始可无腹痛、腹泻,只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因此,开始时常被误诊为重感冒,数小时之后开始出现阵发性腹痛、腹泻。开始为稀便,继而出现脓血便,因为此时肠黏膜已出现溃疡和坏死,故有明显的下坠感。
重型,重型痢疾起病急,有高热,每日大便次数可达20-30次,大便呈脓血样,量少,腹痛剧烈,下坠较重,甚至不想离开便器,四肢发凉,很快出现脱水现象,有的可发生意识障碍。
中毒型,中毒型痢疾多见于2-7岁的儿童,常突然发病,开始时只有高热,体温可达40℃,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口唇指甲青紫,皮肤常出现花纹,呼吸浅而弱,可反复出现惊厥。多数孩子没有腹痛、腹泻和呕吐,少数孩子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无脓血。
除上述症状外,若出现休克症状的叫休克型,表现为脉膊细弱,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少尿或无尿,有呼吸困难、咯血现象,可因发生心力衰竭而死亡。若出现脑部症状者叫脑型。脑型的主要表现是烦燥、嗜睡、血压正常或增高,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呼吸增快,有时出现呼吸暂停、叹息样呼吸或双吸气,很快进入昏迷状态,而侧瞳孔大小不等或忽大忽小,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综上所述,便就验证了开头说的话,宝宝拉痢疾的症状是很多的,一般分为轻型痢疾、普通型、重型、中毒型这几种,而且这几种的具体表现也是不同的当然除了这几个方面,关于宝宝拉痢疾的症状其实还有一些的,但是这里说到的这些是属于现在宝宝拉痢疾的常见症状。
痢疾的症状
经常听老人说痢疾,但是痢疾是什么呢?可能很多人也不是特别的清楚。而且还有的人将痢疾和拉肚子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两种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痢疾是什么?痢疾的症状是什么?如何才能有效的预防痢疾?
痢疾的症状
痢疾是中医上的一个说法,主要是表现出下赤白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临床特征,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在肠,与脾胃,而且会导致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所以痢疾和拉肚子是完全不同的。痢疾是夏秋季节常见的传染病,主要表现出大便次数增多,腹痛、痢下赤白黏冻为症状。那么如何预防痢疾呢?要从控制过敏源开始,注意预防其他人群和染病者的接触,注意饮食的卫生问题。还有就是养成饭前便后洗后的习惯,这样对个人健康也是有帮助的。
痢疾的症状就是有以上说到的赤白脓血,腹痛,而且症状是跟拉肚子很相似,因此很多人就会误解成拉肚子,但是痢疾是属于比较严重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因此要及时到医院治疗。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痢疾的发生。
一症状病猪病初发热41° C 左右,全身发红,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拉黄色、灰色软便,有的拉黑色稀便,后拉血便,呈糊状,内有大量黏液血块或脓性分泌物,有的粪便带假膜,肛门周围及尾根被粪便污染,呈消瘦,极度衰弱。对濒死病猪进行剖检,病猪外表消瘦,全身发红,病变表现十二指肠胀气,直肠充血,黏膜肿胀充血,表面稍黑,有麦皮状物附着,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
二 治疗方法
1 全群猪采用硫酸新霉素、痢菌净、林肯霉素分别按一定浓度与伺料混合,轮流交替使用,通过词料给药,连用7 天。
2 隔离病猪,除给喂混有上述药物的饲料外,肌内注射痢菌净、林肯霉素注射液,交替使用,连 续 7 天,每天早晚各一次。
同时,补服多维加葡萄糖液。
3 加强消毒,使用菌毒敌n 按 1 : 600的比例稀释,进行带猪消毒,每天一次。
三 预防手段 猪密螺旋体病又称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以 2?3 月龄仔猪发生最多。
1 由于其症状表现以肠道病变为主,消化道症状明显,先腹泻,后下痢乃至血痢,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猪副伤寒、仔猪红痢等十分相似,必须注意鉴别诊断。
2 该病发生治疗后,很容易复发,甚至被误诊治疗无效果。
因此,要使用有效的药物,交替使用,且坚持疗程。同时,必须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方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3 发生该病后,应立即采取防制措施,隔离病猪,并及时治疗,尚未发病的猪群,要立即用药物进行预防,以减少发病和死亡。
4 病猪治好后仍然是带菌者,隔离治疗后应分开饲养,不宜再合群,如经治疗未见效的,应全部淘汰扑杀,进行无害化
5 为防止从疫区购进带菌的猪只,购苗猪之前,要了解当地的疫情,引进的猪只要经过隔离观察7 天后,健康者方可合群饲养,最好是坚持自繁自养。
6 由于饲料原料的问题,猪只的营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猪体的抵抗力下降,可能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7 平时必须做好猪舍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期进行消毒 ,并注意消灭鼠害和蚊蝇。
8 治疗本病的药物,除笔者使用的外,氟苯尼考、二甲硝基嘧啶和四环素族抗生素等也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分类:医疗健康 >> 内科
问题描述:
除了喝粥还能吃些什么呢?我喝粥喝的都恶心了
解析:
痢疾
时间:2006年3月23日 来源:d3721
常识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以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便次频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痢疾的传染途径是粪便、手、口,即痢疾病人排出的大便中存在着大量的痢疾杆菌,可以通过污染水源引起大流行,也可以通过苍蝇、蟑螂等污染食物,还可以通过病人用过的餐具、玩具、工具等传染给健康人。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只要痢疾杆菌进入人体消化道,就有可能在肠道内大量繁殖,经数小时-7天左右的潜伏期引起痢疾。
病因病理
痢疾因进入人体的痢疾杆菌菌型不同,数量多少及每个人的抵抗力不同,所以,症状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上将痢疾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一、 急性痢疾:急性痢疾根据症状又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中毒型4种。在中毒型中,根据病情又分为休克型和脑型。虽然家长不必对孩子的病况进行严格的分型,但应了解痢疾的基本症状和病情变化的结局。
( 1). 轻型痢疾这是痢疾中最轻的一种,一般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每天2-4次,呈水样或糊状,无脓血,有时混和黏液,解便后腹痛缓解,多数不发热或只有低热。由于症状不典型,常常被误诊为一般的肠炎。(2). 普通型此型具有较典的痢疾症状,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个别孩子可高达40℃以上。开始可无腹痛、腹泻,只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因此,开始时常被误诊为重感冒,数小时之后开始出现阵发性腹痛、腹泻。开始为稀便,继而出现脓血便,因为此时肠黏膜已出现溃疡和坏死,故有明显的下坠感。(3). 重型,重型痢疾起病急,有高热,每日大便次数可达20-30次,大便呈脓血样,量少,腹痛剧烈,下坠较重,甚至不想离开便器,四肢发凉,很快出现脱水现象,有的可发生意识障碍。( 4). 中毒型,中毒型痢疾多见于2-7岁的儿童,常突然发病,开始时只有高热,体温可达40℃,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口唇指甲青紫,皮肤常出现花纹,呼吸浅而弱,可反复出现惊厥。多数孩子没有腹痛、腹泻和呕吐,少数孩子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无脓血。除上述症状外,若出现休克症状的叫休克型,表现为脉膊细弱,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少尿或无尿,有呼吸困难、咯血现象,可因发生心力衰竭而死亡。若出现脑部症状者叫脑型。脑型的主要表现是烦燥、嗜睡、血压正常或增高,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呼吸增快,有时出现呼吸暂停、叹息样呼吸或双吸气,很快进入昏迷状态,而侧瞳孔大小不等或忽大忽小,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二、 慢性痢疾凡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痢疾、多数是因轻型痢疾治疗怀沟谆蚝⒆踊加杏??涣肌⒇?筒 ⑵堆?⒓纳?娴炔√逯式先跛?隆U庵掷嘈偷牟《?辔薷呷龋?惺笨沙鱿指雇础⒏剐骸⑴煌潞偷腿龋?蟊忝咳?-5次,可有正常便与黏液便和脓血便交替出现。患慢性痢疾的病儿,因长期营养不良,抵抗力差,易合并其他细菌感染,如肺炎、结核等。
痢疾的临床症状: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度),腹痛、腹泻、初为模糊壮或稀水样便逐渐转为粘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及腹部压痛。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中毒性痢疾症状是,起病急,发展快,突然高热,体温常达40度以上,精神萎靡,面色苍白,休克等表现。
治疗
(一)急性菌痢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对于高热、腹痛、失水者给予退热、止痉、口服含盐米汤或给予口服补液盐(ORS),呕吐者需静脉补液,每日1500ml~3000m。小儿按150~200lml/kg/日,以5%葡萄糖盐水为主。中毒症状严重时可用氢可琥珀酸钠100mg加入液体中静滴,或口服强的松10~20mg,以减轻中毒症状。
( 2).病原治疗 由于耐药菌株增加,最好应用≥2种抗菌药物,可酌情选用下列各种药物:
磺胺类:磺胺甲基异恶唑(SMZ)加甲氧苄胺嘧啶(TMP),即复方新诺明(SMZco),1.02次/日,首次加倍,儿童50mg/kg/日,连用5~7日。喹诺酮类:为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阻止DNA合成,有杀菌效果。此外组织渗透性强,少有耐药产生。①吡哌酸(PPA)0.53次/日或1.02次/日,连用5~7日。②氟哌酸(NFLX)0.4,2~3次/日。③氟啶酸(ENX)0.1,3次/日,小儿酌减。抗生素:可适当选用庆大霉素(8万u2次/日,小儿3000~5000u/kg/日,或卡那霉素0.52次/日)肌注或静滴,疗程均为5~7日。还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磷霉素及头孢菌素类等。利福平:对痢疾杆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
( 3) .中医中药治疗:①辨证论治:表未解里热已盛者应表里双解,用葛根黄连汤加减;湿重于热者应利湿清热,用胃苓汤加减;热重于湿者应清热利湿,用白头翁汤加减;湿热互滞者用芍药汤加减。②黄连素0.4g,每日3次,儿童30 mg/kg/日,连用5~7日。生大蒜口服。③亦可选用马齿苋、地榆、苦参、地锦草等单方草药煎汤口服,早晚各一次。
(4).针刺:取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或止痢穴(左下腹相当于麦氏压痛点部位)。配止泻、曲地、阳陵泉等强 *** ,不留针。
(二)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 1).抗感染 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静脉给药,待病属于情好转后改口服。具体抗菌药物同上。
( 2).控制高热与惊厥退热可用物理降温,加1%温盐水1000ml流动灌肠,或酌加退热剂。
躁动不安或反复惊厥者,采用冬眠疗法,氯丙嗪和异丙嗪1~2mg/kg,肌注,2~4小时可重复一次,共2~3次。必要时加苯巴比妥钠盐,5mg/kg肌注,或水合氯醛,40~60mg/kg次,灌肠,或安定0.3mg/kg/次,肌注或缓慢静推。
( 3).循环衰竭的治疗: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主要有:①扩充有效血容量;②纠正酸中毒;③强心治疗;④解除血管痉挛;⑤维持酸碱平衡;⑥应用糖皮质激素。
(4).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东莨菪碱或山莨菪碱的应用,既改善微循环,又有镇静作用。脱水剂: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0/kg/次,4~6小时一次,可与50%葡萄糖交替使用。
地塞米松:0.5~1.0mg/kg/次,加入莫菲滴管中静滴,必要时4~6小时重复一次。
吸氧,1~2立升/分,慎用呼吸中枢兴奋剂,必要时气管内插管与气管切开,用人工呼吸器。
( 5).中药:生脉散或枳实注射液,静脉或肌肉使用,以升高血压,改善微循环,抗休克。
(三)慢性菌痢的治疗
( 1).寻找诱因,对症处置。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应及时使用免疫增强剂。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立即停止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改用酶生或乳酸杆菌,以利肠道厌氧菌生长。加用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叶酸等,或者口服左旋咪唑,或肌注转移因子等免疫调节剂,以加强疗效。
( 2).对于肠道粘膜病变经久有愈者,同时采用保留灌肠疗法,可用1~5000呋喃西林液150ml,或加氢化可地松100mg,或5~10%大蒜溶液150ml加强地松20mg及0.25%普鲁卡因10ml,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0~14日为一疗程。
预防调护
(1)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食不洁瓜果,不吃变质食物,做到饥饱有度,不酗酒,以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2)切生熟菜的刀具及砧板最好能分开。如无条件者,至少在每次使用前用开水烫一下。(3)注意身体锻炼,增强身体素质。(4)夏秋季节不能贪凉过度。(5)保持情绪舒畅,避免抑郁、忧思、恼怒过度。(6)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7)患者应注意隔离与卧床休息。(8)饮食以半流质为主,忌辛辣、生冷与油腻的食品。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