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体内热重的表现症状

时间: 阅读:4556
体内热重的表现症状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金钱草

金钱草

2025-05-03 16:55:21

体内热重主要表现的症状有舌苔肥腻、头发和脸上容易出油、易疲劳、口臭、大便稀且黏,女性还会表现为白带增多发黄等。

体内热症可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也可能是手湿热的环境刺激所引起,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龙胆泻肝丸或者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治疗期间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不可以吃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南絮
    回复
    2024-01-30 08:08:24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1-30 08:08:24

    临床副主任中医师专业解答,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舌苔白厚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如果兼有黄色的苔,体内又感觉很热,说明已经有热象了,体内既有湿又有热,我们称为湿热。

    湿热类疾病非常常见,根据湿和热比例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两种基本类型。以下就两种类型常见的症状、治疗方法、方药作一简单介绍。


    1.湿重于热

    主要症状:口不渴,或渴而不喜欢喝水,胸闷、头昏,四肢困倦乏力,食欲差,腹胀满,大便溏,或午后发热,舌苔白而厚,脉濡滑。

    治法:化湿为主,清热为辅

    方药:三仁汤(杏仁,薏苡仁,白豆蔻,厚朴,半夏,淡竹叶,通草,滑石)或藿朴夏苓汤(杏仁,薏苡仁,白豆蔻,泽泻,豆豉,通草,猪苓,藿香,厚朴,半夏,茯苓)。

    2.热重于湿

    主要症状:口苦,口干,饮水不多,四肢困重,胸闷,心烦,腹胀,纳差,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而黄,汗多而粘,或有发热,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清热为主,兼以化湿

    方药:王氏连朴饮(黄连,栀子,半夏,厚朴,石菖蒲,芦根,豆豉)。


    重要提示:

    (中医沈祥立,2021年元月24日)

    苔诊者,黄苔多见于热性疾病,是湿热的表现,主症在肝和脾。容易口渴,显示肝火旺盛,容易急躁发脾气。肝有病患,可影响脾胃的功能和胆汁的排泄,口臭就是因为脾胃不调,胃火旺盛,消化不良引起的;口苦就是胆汁排泄紊乱所致。

    至于厚苔,多为里热,也表明了存在痰热、食积或湿热内蕴。

    舌苔黄厚为湿热熏蒸所致,与脾胃肝胆关系最为密切。从审证方面来讲,只是看湿热的孰重孰轻,确定湿热痰浊所稽留的脏腑,根据症状是比较容易确定的,患者可对照自查。

    题目所说的情况,单从舌苔描述来看,有几种可能:

    1、痰热闭肺

    特征是咳嗽、痰鸣,可有黄筹痰,胸膈满闷,甚者呼吸迫促。

    多由外邪犯肺,郁而化热,热灼肺津,炼液成痰,偏于肺,故多见肺失肃降症状,如咳嗽,咯痰,胸痛,气急等。

    治宜清肺化痰,临床常用清金化痰汤。

    2、痰热结胸

    特征是面红身热,渴欲凉饮,胸脘痞鞭,按之疼痛,呕恶,大便秘结。

    这种情况与痰热闭肺的病因差不多,都是痰与热搏,蕴于肺络或胸膈,上蒸于舌,因而舌苔黄厚且可能出现腻苔。

    治宜清热化痰,宽胸开结,临床常用小陷胸汤。

    3、肝胆湿热

    特征是头重身困,胸胁闷满,腹胀,纳呆,小便短赤等,甚者可见黄疸症状。

    嗜食肥甘醇酒,水谷不得消化,聚湿生热;或情志怫郁,木郁化火,均可影响肝胆疏泄功能。

    湿热的问题,要看湿重还是热重,哪个重先治哪个。从题目描述上看,题目情况若属肝胆湿热,应是湿重于热,故可伴见伴头重身困,胸脘痞满,腹胀便溏等。

    治宜化湿泄浊,临床常用茵陈五苓散。

    4、大肠湿热

    多因暴饮暴食,伤及脾胃,湿滞不运,蕴久化热;或夏季暑热,食生冷而不节制,损伤脾胃,正气不支,复受湿邪,内外相招,湿热下注于大肠,大肠传导失司,秽浊上蒸,造成舌苔黄厚。

    治宜清热利湿,调畅气机,临床常用白头翁汤、木香槟榔丸。

    日常调理,可适当多吃白萝卜、丝瓜、藕粉、绿豆、薏苡仁煮粥;水果可选山楂、梨等。也可用木棉花、荷叶、鱼腥草、鸡骨草、淡竹叶、车前草任选其一代茶泡饮,也有不错的调理效果。

    你好,我是专业且幽默的【天呈康康l罗药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你有在问:“舌苔很厚很白有点淡黄,体内感觉很热,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吗?” 这个问题,【天呈康康l罗药师】给您如下讲解

    请听【天呈康康l罗药师】的具体讲解

    根据上述苔象,体征,可粗略考虑患者为两种证候

    1.真热假寒夹湿证 ;2.湿热证 真热假寒夹湿证

    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如热性病中毒较重时可见表情淡漠、困倦懒言、手足发凉、脉沉细等,粗看好似寒证,但又有体内燥热,口鼻气热,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干,脉虽沉细但数而有力。为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本质是热证,故称“真热假寒” ,若舌苔厚腻,则夹湿


    湿热证

    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舌苔黄腻、脉濡数。湿热因阻滞停留的部位不同,而出不同的症状。

    湿热停留在脾胃 ,可以出现胃胀闷、食欲差、恶心、欲呕、便溏不爽;

    湿热停留在胸部 ,以及上蒸于口部和面部,可见面部起痘、口舌生疮、口苦等;


    湿热郁结在肝胆部位 ,胆汁泛溢肌肤可出现黄疸;

    湿热停留在大肠 ,影响分清泌浊功能,出现腹泻或痢疾;


    湿热下注膀胱 ,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可出现尿浊、尿血;

    湿热侵犯女子的冲任二脉 ,可以出现女子带下量多、阴部潮湿;


    湿热停留在皮肤 ,可出现湿疹;

    停留在关节筋骨 ,出现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湿热之邪可以停留在上、中、下焦的任何一个部位 ,但以中焦脾胃湿热蕴结常见。


    见于体征、表现的描述不全,均可建议患者可长期将黄连、薏米仁泡水喝,以清热、祛湿。

    以上就是我关于“舌苔很厚很白有点淡黄,体内感觉很热,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吗?” 的观点,希望可以帮到你

    我是【天呈康康l罗药师】,您的家庭 健康 管家,乐于与您分享 更多有趣、优质、严谨的 健康 资讯 解决家人 健康 问题,康康与您一同努力!关注@天呈康康l罗药师,分享更多 健康 干货给您

    解决体内热有一个非常具名的方子,白虎汤,左青龙,右白虎。青龙主升,白虎主降。这就是中医一周生俩仪,一升一降,就能周而复始。你现在感觉体热,就是升化太过,或者沉降不利。舌苔白厚显示并非升化太过,而是升化不利。而苔有薄黄,更是说明沉降不利。因为黄色应该是胆汁,胆汁应该是下行入小肠,这里逆行了,那就是说治你的病必须先解决升化的问题,再解决沉降的问题。所以选择白虎汤变方加减非常适合。致于怎么变化加减,那就要参照你的其它体质状况了。

    舌苔很厚很白有点淡黄,体内感觉很热,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吗?

    舌苔很厚多是有食积、大便不通畅的情况。

    苔很白带有一点淡黄,说明食积日久,有一点化热的倾向。

    体内感觉有热则说明郁热已经由内而外发出来了。

    那怎么办呢?

    既然有食积,有大便不通,有内热,就需要消食,需要通便,需要清内热。

    常见消食的中药有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等。

    常见泄下通便的中药有大黄、芒硝、番泻叶等。

    常见润肠通便的中药有桃仁、杏仁、麻仁、郁李仁、松子仁、柏子仁等。

    常见清胃肠内热的中药有石膏、知母、淡竹叶等。

    胃肠会出现食积、大便不通是脾胃的问题。

    胃肠道出问题是脾胃出问题了。

    胃主消化,脾主运化。

    胃消化出现问题,食物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消化腐熟,容易积滞在胃脘,排出的粪便也多含有未消化食物。

    脾的运化出现问题,食物就没办法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仍然排出体外,大便多稀溏,多便秘,多黏腻。

    食物积滞在胃肠,就容易化热,产生毒素,损伤胃肠。

    而且很多问题都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

    比如心情不好,肝气不舒,横逆犯胃,也会出现吃不下饭的情况。

    比如感冒发烧,胃肠道气机受到影响,或者邪气侵袭胃肠,也会出现胃肠道的功能异常。

    比如过食寒凉,寒气凝结胃肠道,也会出现胃肠道的功能异常。

    虽说主要是针对胃肠道进行处理,但也要针对导致胃肠道异常的原因进行处理。

    舌苔厚说明体内湿气重,有点淡黄说明湿已经有化热之像,感觉热应该是湿热导致。可以吃中药调理,具体要根据四诊合参才能确定。

  • 半夏
    回复
    2024-01-30 07:07:14

    热气重有哪些表现症状

      热气重有哪些表现症状,热气就是我们所说的上火,很多人其实身体的热气都是非常严重的,平时没有注意饮食以及作息,体内热气重的症状十分常见,那么热气重有哪些表现症状呢?

      热气重有哪些表现症状1

      如果体内热气重,首先头部会感觉到昏沉沉的浑身无力,十分的不舒服,另外在舌头上面会有厚腻白苔的情况出现,同时在皮肤上面可能会呈现出皮肤瘙痒,像虱子在上面爬的一般难受。

      同时患有关节性疾病的人群会有部分的血液不畅,会有四肢疼痛的情况出现,同时在大小便的时候会有浑浊,包括溏泻的情况出现。

       热气重因病位不同而临床表现繁多。

       1.通常病位在肺、肝、胃、心这几个脏器多见,分述如下:

      1).肺火过旺的患者可以出现咳嗽、咳黄痰,咳嗽声音洪亮,也可能出现痰中带血等问题,肺火重的患者也可能会出现口干舌燥、咽干、眼干、口腔溃疡、舌红少津等一系列的问题。

      2).胃火过盛的患者可以出现消谷善饥,总有饥饿感,同时出现口舌生疮、牙龈出血、大便干结等等问题。

      3).肝火过旺的患者可以出现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另外,还可能两胁肋部撑胀或者出现两肋胀疼等问题。

      4).心火过旺的患者可以出现失眠、烦躁,舌尖赤红,口舌生疮,脉搏跳动过快等问题。

       2.此外热气重的患者需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控制情绪,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消除热气。

      2).饮食要清淡,避免油炸食品,烧烤等,以免助升火气。

      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

      热气重有哪些表现症状2

       一、阴虚内热的症状

      1、脉细数、大数、弦数。

      2、大便干、小便黄或黄赤有热感。

      3、手心热、足心热、不欲近衣被。

      4、心中烦热、思冷饮、冷食。

      5、口干、口苦、咽干、恶心。

      6、睡眠不宁、盗汗、躁汗、遗(精)。

      7、发热。(高热、低热或体温不高皮肤有热感)

      8、出血。(鼻衄、齿衄、皮下有出血点等均系由阴虚内热所致者)

      9、头晕、心悸、周身无力、面色苍白。

      10、舌苔黄或黄腻、干燥少津或焦黄兼少津。

       二、阴虚内热是由哪些因素造成

      1、与上火有一定的关系。

      2、经常抽烟、喝酒。

      3、熬夜,对于工作狂来说,加班熬夜是很正常的事,但这也正是最大的问题。

      4、抑郁,人的情绪与此也是有着很大的联系的。

      5、与自身体质也有一定的关系。

       三、阴虚内热吃什么调理

       1、猪肉

      性平,味甘咸,有滋阴和润燥的作用。《本草备要》亦载:“猪肉,其味隽永,食之润肠胃,生精液,泽皮肤。”所以也适宜阴虚体质者食用。

       2、鸭肉

      性平,味甘咸,可滋阴养胃。《随息居饮食谱》称它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养胃生津”。民间也认为鸭肉是最理想的清补之物,阴虚体质宜食之。

       3、鸡蛋

      性平,味甘,不仅能益气养血,而且无论鸡蛋白或鸡蛋黄,健康无忧网均有滋阴润燥的作用。鸡蛋被医学界认为是很好的蛋白质食品,其中卵白蛋白、卵球蛋白和卵黄磷蛋白,是很完全的蛋白质。凡阴虚之人食之颇宜,尤其是鸡蛋同大豆一起食用,如民间习惯用鸡蛋与豆浆同食,更有益处。

       4、牛奶

      性平,味甘,不仅营养丰富,更具有滋阴养液、生津润燥的'功效。历代医家对牛奶的滋阴作用颇多赞誉,或称牛奶“润肌止渴”,“润皮肤”,“润大肠”,或曰“滋润五脏”,“滋润补液”。凡体质属阴虚者,宜常食之,裨益颇多。

      热气重有哪些表现症状3

      体内热气重的病人临床会有面色潮红、眼干并且有眼屎、舌苔黄腻、口气重伴随口渴的症状。体内热气重的病人还会表现出消化不良、胃反酸并伴随灼热的感觉

      而且小便红赤、大便干结,有时还会伴随尿频、尿急,尿道口还会有灼热红肿的情况。体内热气重的男性会有阴囊骚痒、睾丸胀痛的情况,女性会有月经提前、月经色鲜红的临床症状。

       女生体内热气重有什么表现?

      1、女性体内热气重可以从很多的身体变化看出,首先头部可以反映体内的健康状况,当热气入体之后就会出现头部昏沉症状,常常感觉头昏脑涨,四肢沉重,浑身都感觉不舒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怕冷,怕风,发热,流鼻涕等。想要去除热气,需要及时清热解毒,将体内的热气散去。

      2、关节部位也会反映出体内的热气变化,女性体内热气重时容易诱发关节病症,因为血液流通不畅,常常感觉关节部位酸痛沉重,而且屈伸十分不利,容易对行动以及正常行走造成影响。排除了关节炎以及关节疾病,有这种情况出现可能是体内热气太重。

      3、消化也会受到热气的影响,因为人的内部处于平衡状态,一旦平衡被打破,就容易出现消化疾病,表现为胸闷腹胀,食欲下降,饭量减少,脾胃能力降低等。经常还会口淡,倦怠,乏力,气虚,困倦等。

      4、热气重通常还会表现出白带增多,阴部瘙痒,大便溏泄,小便混浊等。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就是需要健脾化湿,去除热气,否则还会伤及人体的腰以下部位。舌苔厚腻也是热气的一种表现,在某些情况下女性体内热气重会表现出舌苔厚腻,在早上起床时十分明显。

      5、体内热气重还会出现上火症状,容易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皮肤干燥等。大便也会出现异常症状,常常大便干燥,排便困难,有时还会出现腹痛,颗粒状的粪便等。

肾虚会出现哪些症状

女人气血虚弱的症状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