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虚和体寒的主要症状是四肢无力和发凉,同时还会伴有腰漆酸软的现象。一般患者还会导致大便异常,新陈代谢能力也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而且畏寒,面部也无光泽,呈一种病态的模样。
这种情况属于中医的范畴,具体的病情要通过中医诊脉后才能确定,所以用药也需要根据诊断结果来进行。
最近中央气象局又发布低温特报,提醒民众寒流将至。俗话说「十病九寒」,中医界也有「百病寒为先」的说法,代表许多疾病都是因为身体受寒而引发的。而中医所讲的「体寒」又叫「虚寒」,就是体质虚且寒,而体寒是因为体内阴气过剩,进而导致身体各项机能减弱,尤其是吸收与消化功能,导致身体无法吸收足够的热量。
体寒分成三等级很多人一到了冬天,就会觉得身体不对劲,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手脚容易冰冷,而到医院检查却没有任何明确的病症,其实其中有9成以上都是因为有潜在的「体寒」问题。而不管是叫体寒还是虚寒,都有不同的程度与等级,而出现的症状也有所不同。以下就告诉大家中医所区分的不同程度体寒症状。
一 、 轻度体寒:
1.手脚冰冷畏寒。
2.脸色黯淡血气不足。
3.容易疲倦,睡眠品质不佳。
4.容易伤风感冒,不容易快速痊愈。
5.骨关节易酸痛。
6.女性生理期经痛严重。
只要符合3项(含)以上,就是轻度体寒。
二 、 中度体寒:
1.皮肤干燥,容易龟裂。
2.腹部肿胀,惯性便秘。
3.口腔或嘴角发炎。
4.手指与脚部血液循环差,皮肤容易受冻发紫。
5.女性生理期紊乱,天气寒冷时会出现延期或月经变少的状况。
只要符合3项(含)以上,就是中度体寒。
三 、 重度体寒:
1.穿着厚衣厚袜或睡眠盖厚被却仍感觉手脚冰冷。
2.经常感觉手脚发麻。
3.习惯性倦怠,四肢无力。
4.经常感觉胃胀气,腹部不适。
5.出现频尿状况,或是想排尿却不易排出或排不干净。
6.女性经期延长,经常发生经痛,难以忍受。
只要符合3项(含)以上,就是重度体寒。
去除体寒的3 种简易方法如果身体出现「体寒」的症状,除了适度的运动与不要过量的饮食之外,中医师建议可以采取3种作法来改善。
一 、 艾灸疗法:
就是点燃艾草后去薰烫丰隆、足三里、三阴交与神阙等穴位,让穴道受热后产生 *** ,藉以改善易寒的体质。
二 、 *** 腹部:
腹部是最容易积聚寒气的身体部位,想要祛寒就应该从腹部入手,保持腹部温暖,自然可以消除或减少郁积体内的寒气。 *** 方式是用双手以肚脐为中心,先逆时针方向按压36圈,再顺时针方向按压36圈。早、中、晚各做一次,一直到复部热透、消除经络内寒气为止,但注意不要太过用力,以免挤压到腹部脏器。
三 、 饮用红糖姜茶:
红糖姜茶,可以说是专门针对女性体寒而设计的怯寒饮品,其中红糖具有驱寒补血的功能。而姜能温通脾胃之气。而姜有生、干两种,生姜善于清理经络脏腑中的阴浊之气,而干姜则擅长温化脾胃去寒湿。
体寒也是中医里面的一种病证,身体如果体内有很重的寒气的话,那么就会引起很多妇科问题。但是生活中很多女性朋友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属于体寒症,那么女性体寒有哪些症状?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女性体寒严重程度自查。
1、轻度体寒症状
1.对低温特别敏感,在相同的温度下,更容易感觉到冷,所以,很手脚冰凉;
2.比起其他人,更容易感冒,而且感冒之后,恢复期很长;
3.脸色暗淡,血色不好,不是白色苍白,就是非常萎黄;
4.失眠时有发生,睡眠质量不高,浅眠或早醒等;
5.很容易感到疲劳,气短无力;
6.在来例假的时候,会有明显的痛经现象,而且还会伴有小腹坠胀感。
符合3条,以及3条以上,则为轻度体寒
2、中度体寒症状
1.口腔容易发炎,特别容易长口疮;
2.血液循环很差,除了易手脚冰凉外,还会因为四肢末梢血液循环差,很容易脚后跟易干裂;
3.皮肤容易干燥,甚至开裂;
4.便秘时有发生,经常会觉得肚子很胀;
5.月经不调,遇到天气冷的时候或是着凉后,还会出现经期推迟或是经血减少现象。
符合3条,以及3条以上,则是中度体寒的症状
3、重度体寒症状
1.经常会有胃胀气现象,吃一点东西就觉得很胀;
2.睡觉一整个晚上,一直到醒来都是手脚冰凉;
3.经常在早上起来的时候,会感到很疲倦,头晕或是眼肿,仍然觉得很累;
4.下半身水肿现象很严重,尤其到了下午时,会更加明显;
5.总是觉得很累,打不起精神,而且手脚有发酸的感觉;
6.易尿频,且尿液排得的不是很顺畅;
7.受孕率低,由于体寒的人子宫寒气也会比较重,除了易痛经外,甚至还会影响受孕率。
符合3条,以及3条以上,是重度体寒的表现。
2、4招有效调理
改善洗澡方式
与热水接触的时间过短,还没有等到身体好好温热就已经结束,是无法畅通血液流通,并提高体温的,特别是在夏季长时间吹空调后,体内或多或少会有寒气留滞,如果还匆匆洗澡,甚至洗冷水澡,特别容易导致体寒。洗澡时最好能悠闲地泡一泡,好好温热身体,可有效防治体寒。
经常用热水泡脚
如果觉得经常泡澡会比较麻烦,不妨用热水泡脚来代替,同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让身体变得温热起来,泡脚时建议使用木桶,每次泡脚约20分钟,至身体以微微出汗即可,时间太长,易导致虚脱。
正确的饮食
中医认为,盐分有温热身体的作用,适量的摄入盐分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当然,过多而会起到不良作用;另外,少吃生冷的食物,适量喝温水,有技巧的吃阴性食物,最好是经过温热加工后,将阴性转为阳气后再吃,如梨、芦柑、青菜、豆腐等。
吃些可以暖身的食物
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动物血,牛羊肉,虾,蛋黄等等,有意识的摄入高铁食物,可有效提高抗寒能力,改善体质。
含碘食物:如海带、紫菜、海盐、大白菜、菠菜、玉米等,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改善怕寒情况。
辛辣食物:体寒的朋友,可以适量吃些辛辣食物,有利于提高新陈代谢,比如生姜,胡椒,蒜等。
根茎类蔬菜:如藕、胡萝卜、百合等,含有大量的无机盐,而研究发现,怕冷与缺乏机盐缺乏有关。
推荐食谱
核桃红枣豆浆:适量黄豆、糯米、核桃仁、红枣。放到豆浆机中打碎,可每天饮用,健脾暖肝、补益脾胃,益气活血,有效调理体寒。
当归鸡汤:党参25克,当归头25克,陈皮少许,红枣4枚,瘦肉或羊肉250克。处理好食材一起放到砂锅内煲汤。补血养血,通气健脾,补中益气,对改善体寒有非常好的效果。
体寒是指身体比较虚且寒,那么体寒具体会有哪些症状呢,下面我为大家盘点一下关于体寒的症状,欢迎大家阅读。
体寒的症状 ?体寒有一个非常直观的现象,那就是身体非常的怕冷,并且也更加的虚弱。专家告诉我们,如果是难题长时间处于一种体寒的症状中,女性的生育能力以及每个月的月经都会受到影响,而男性的性功能也会出现障碍。所以说,体寒对于我们的身体伤害非常的大,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学会辨认,让体寒能够及时的接受治疗,促进身体健康。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体寒分为轻度体寒以及中度体寒还有重度体寒,不同情况的体寒对于身体的损伤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选择的治疗手段也是不一样的.。具体如下:
第一:轻度体寒的症状
如果是身体的体质出现虚且寒的情况,那么身体主要表现为怕冷以及手脚冰凉;脸色毫无血色并且比较的暗淡;身体容易感觉到疲倦伴随有各个关节位置出现酸痛症状;如果患有感冒那么恢复的时间需要比较长;女性在每个月月经到来的时候痛经情况非常的严重并且腹部有坠感;晚上的睡眠质量也非常的差并且很容易就会被惊醒。
专家告诉我们,如果是我们的身体出现了上述的某三条症状,那就可以说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轻度体寒,最好能够调整以及改善我们平时的饮食以及生活习惯,令体质恢复健康。
第二:中度体寒的症状
如果是身体出现了中度体寒的情况,那么身体的具体症状则是表现为:皮肤变得更加的干燥,同时容易皲裂或者是干裂;女性的生理期变得紊乱,如果天气比较冷还有可能出现月经量减少或者是时间推迟;患者的脚部血液循环变差,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后脚跟容易干裂;中度患者表现的更爱吃一些冷食,例如水果以及冰淇淋等;经常出现便秘,并且长感觉到腹胀;患者的口腔也很容易发炎,并且常患有口疮。
如果你发现身体中出现的不适症状以及符合上面介绍的三种或者是三种以上,那么一定要引起重视,因为身体已经是属于中度体寒了。
第三:重度体寒的症状
重度体寒患者的症状如下:患者的下半身水肿的非常厉害;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感觉手脚发麻;肠胃经常出现胀气,很不舒服;睡一觉子厚发现自己仍旧是手脚冰凉,怎么捂住都不热;尿频尿急的症状加重;平时身体经常感觉到疲倦,四肢也是感觉发酸,很没有精神。
如果是身体出现了上述三种并且三种以上的症状,那就可以认定身体属于重度体寒患者。重度体寒对于身体的伤害非常的大,所以最好能够立即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治疗。
体寒所导致的疾病体寒对于我们的身体伤害非常的大,不仅仅导致身体怕冷还有手脚冰冷的情况,也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具体的体寒所导致的疾病如下:
第一:肠胃炎
患有体寒症的患者经常就会出现腹痛,并且还有可能伴随有拉肚子的情况。腹泻是肠胃排出多余的水分来温暖自身,是一种很好的保护身体的手段。但是,如果肠胃过冷,那么就会导致肠胃的活动量大大的减少不利于身体健康。建议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暖,并且少吃一些具有刺激性的食物,这样才能够很好的避免身体腹泻,同时避免体寒的症状加重。
第二:疼痛
随着体寒在身体中越来越严重,并且还会伴随有各种关节痛、神经痛以及风湿痛,例如腰酸还有疼痛等,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麻烦。想要缓解这种情况,建议可以通过热敷、桑拿或者是洗澡,这样身体能够温暖起来,疼痛也可以获得很好的缓解。
第三:头晕耳鸣呕吐
如果身体出现了体寒,那么身体就会出现晕眩还有耳鸣等症状。特别是在身体过于疲倦或者是压力过大、睡眠不好的时候更加的严重,严重的威胁了我们的身体健康。体寒会导致新陈代谢受到阻碍,这样排尿就会异常,大量的水分就会滞留在身体之中。而呕吐是由于身体中水分过多,身体出现的一种排出胃酸的方法。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