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阳盛可能是长期熬夜、吸烟喝酒或吃生冷辛辣油腻刺激的食物导致的,还可能是机体过于劳累或精神因素导致的。
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可以去医院的中医内科进行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服用黄连上清丸、天麻钩藤饮、金银花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应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1 阳盛阴虚是什么症状
阳盛阴虚是因为阴阳对立、相互制约而引起的,阴虚是因为精血以及津液损耗过大,导致阳气无法受到制约,进而出现比较亢盛的状态。
阳盛阴虚常见的表现有身体发热、面部潮红、心情烦躁易怒、睡觉出汗、失眠健忘、梦多心烦、口干舌燥、便秘等等,还会有咳嗽、消瘦、少苔、脉细数等一系列症状。
2 阳虚阴盛怎么调理阳虚阴盛是阴盛相对于阳虚引起的相对现象,所以调理主要以补阳为主:
1、阳虚阴盛的人可以多食用一些补阳的食物,比如狗肉、羊肉、韭菜、泥鳅等等。
2、阳虚阴盛的人还可以选择艾灸、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来补阳,因为艾灸和拔罐除了能帮助温通经络外还有很好的补阳和助阳的作用。
3、阳虚阴盛严重的话还可以选择食用一些中成药来调理,比如金贵肾气丸、右归丸等等。
3 怎么区分阳盛还是阳虚正常情况下,人体是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所以既不会有寒症的表现,也不会有热症的表现而阳盛和阳虚都是两个极端的症状,比如阳盛是阳气炽热盛,大多是因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感受了热邪,进而导致阴阳失衡。
而如果阳气虚弱的话就容易生成寒症,因为阳虚不能制约阴,导致阴会相对偏盛,进而表现出寒象,但这种寒象是虚寒,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面色淡白、怕冷、腹痛、气少懒言等等。
4 阴盛阳虚能做艾灸吗可以。
艾灸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式,本身就有很好的温阳补阳的作用,既适用于虚证,也适用寒证,而阴盛阳虚是指阳气亏虚导致机体失去温煦而引起的虚寒证候,常有腰膝酸冷、夜尿频繁、面色苍白等等症状。
而艾灸的热力和药力可以帮助刺激穴位,进而起到很好的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除风祛湿的作用,但要注意阴虚的人不适合使用艾灸,不然可能会耗伤阴液,从而导致病情加重。
1:肝阳上亢证多因肝肾之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无以制阳,以致肝阳升腾,亢逆于上;而肝火上炎证多为七情过极,气郁化火所致。2:肝阳上亢证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肝火上炎证纯属实证。3:两者病因病机不同,临床表现亦各有异:肝阳上亢证所出现的头痛多为胀痛,眩晕眼花,并有行动飘摇之感,耳鸣多如蝉声,逐渐而起,时作时止,甚则可出现中风昏厥,后遗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等,乃阴虚于下,阳张于上,气逆风动使然。由于肝肾阴亏于下,肾之外府失养,故见腰膝酸软乏力,两颧潮红,舌质红降或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的表现,这些症状都是肝火上炎所具备
摘要:阳盛体质是一部分人会出现的体质,阳盛体质就是阳热亢盛的一种体质,这种体制比较怕热,那么,男性阳盛体质的表现是什么?男性阳盛体质如何饮食调理?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阳盛体质的表现、阳盛体质饮食调理的方法,一起来了解下吧。一、什么是阳盛体质
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传统中医认为,凡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均归于阳。而阳盛体质指的就是,机体处于阳气偏盛、身体机能亢奋,并以邪热为表象的状态。
二、阳盛体质是怎样形成的
阳盛体质的形成原因也是多样的,总体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我们着重谈谈形成阳盛体质的后天因素,因为这是我们可以随时着手进行干预和改善的。
1.地理环境阳盛体质与地理气候等有一定关系。如果长期处于炎热地带,就容易形成阳盛体质。
2.饮食习惯长期食用热性食物,如辛辣及酒肉肥甘厚味等食物,也容易形成阳盛体质。
3.药物作用药物在治疗疾患的同时,对于人体的体内平衡也有不小的作用。如果长期服用辛燥药物,也容易形成阳盛体质。
4.情绪因素情绪对人体的影响很大。如果长期情志郁结、气机不畅,则滞而生热,也会促使形成阳盛体质。
三、阳盛体质的常见表现
阳盛体质的人形体壮实,由于湿热蕴藏体内,经常感到口苦、口干、唾液黏稠。这类人皮肤容易长痘,常见面垢,脸色发黄、发暗、脸上油腻,如不清洁的感觉。阳盛体质的人牙齿比较黄,牙龈、口唇比较红。这类人皮肤易生脓包、痤疮,红肿疼痛较为明显。
阳盛体质的人身体困重,喜凉怕热。如果将手放在阳盛体质的皮肤上,就会感觉皮肤发烫,这是体内被湿阻遏的热透出来的表现。
这类人胸闷,食欲不好,口渴不欲饮,容易恶心,不太想吃东西。同时,他们常有口臭,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大便熏臭,小便短黄。
在阳盛体质的人群中,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白带异常,白带多且发黄,体内湿重,还会带中有血丝或呈淡红色。
同时,阳盛体质明显的人,性情急躁易怒说话时声高气粗,很少见到平和温厚的时候。在情绪上他们常感到紧张、压抑、焦虑。
此外,阳盛体质的人往往性格活泼,好动喜言,说话爽朗流利,做事好强,独断专行,平时穿着衣物较少,行立时挺胸凸肚,举止大方。
四、阳盛体质的形体特征
阳盛体质者容易给别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因为这类人常形体壮实,精神饱满,声高气粗,中气十足;面赤心烦,体温较高;容易流汗,喜凉怕热;经常感到口干舌燥,偏嗜冷饮。
同时,阳盛体质者的眼睛常有血丝,唇色较深;体味重,容易长痘疹。由于内脏较热,阳盛的人常小便热赤,大便熏臭;呼吸气促,容易腹胀,口气较重,嘴易破皮。
由于体内阳热过盛,阳盛体质的人对寒凉气候适应力较强,不喜欢穿厚重衣服,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强。阳盛体质的女性经期容易提早,阴道分泌物浓而有异味。
五、阳盛体质的性格特点
阳盛体质者往往相对较为活跃,性格外向,好动,喜欢突然的变化,自制力较差,精力充沛,动作敏捷,反应快,性欲旺盛。
此外,阳盛的人往往脾气较差,容易烦躁不安、着急、失眠。
六、阳盛体质者易患的疾病
阳盛体质的人一般不易患病,但一经患病,多发生急性病、暴发病。而且阳盛体质的人发病往往以心、肝、胃为主,兼及肺与大、小肠。
七、阳盛体质的调养原则
阳盛体质是由湿热在体内积滞造成的。作为阳盛体质者,养生的关键在于清热解毒。平时饮食应该注意清热泻火,养阴清热,疏肝平肝。
八、阳盛体质的调养方法
1.精神调养
阳盛体质的人自制力差,容易发怒,所以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同时,阳盛体质者还要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应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
2.起居调节
阳盛体质者比起其他体质的人群,更容易长痤疮。这与本身的阳盛体质以及偏于油腻甜食的饮食习惯有关。对此,阳盛体质者的生活起居中要注意调节,以图改善。
(1)保持面部皮肤的清洁卫生。油腻性皮肤应常用温水洗脸,忌用刺激性较大的肥皂或洗液,并尽量少用化妆品。
(2)保证睡眠。阳盛体质者要尽量避免熬夜,做到起居有常,保证足够的睡眠,因为阳盛者则阴虚,静则可养阴。
(3)定时排便,防止便秘,多喝水避免小便赤黄。
(4)一旦出现痤疮,不要用手挤压,以免引起细菌感染。
3.饮食调养
阳盛体质者应注意泄阳火,解燥热,多食用滋阴、清淡食品,以及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功效的食物。
4.运动锻炼
阳盛体质者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通过运动将体内多余的阳气散发出去。例如游泳、跑步、武术、球类等运动,对阳盛体质较为适宜。阳盛体质可根据爱好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大的锻炼进行。
5.食疗保健
(1)小米、大米、薏米、绿豆、山药、赤小豆、淡竹叶、马齿苋等天然植物,具有除热解毒、祛湿化浊的功效,适用于因阳盛体质引起的身重困倦、口苦口臭、大便黏滞、小便黄短等症状,对性格急躁易怒、痤疮粉刺、溢脂性皮炎、酒糟鼻、脓包痤疮、毛囊炎、体癣、泌尿系统疾病、肝胆系统疾病等也有较好作用。
(2)银杏:银杏不仅是植物中的“活化石”,同时还是神奇的“医疗之树”。它的叶、果均为药食同源的佳品。熟食银杏叶可以温肺、益气、定喘止咳、缩小便、止白浊等;生食银杏叶则可以降痰、消毒杀虫。银杏还有抗大肠杆菌、白喉杆菌、葡萄球菌、结核杆菌、链球菌的作用。
银杏比较适宜于阳盛的人食用,以对进行改善。
(3)芦荟:芦荟味苦、性寒,归肝、心、胃、大肠经,质黏降泄,有清热凉肝、泻下通便、排毒润肠、消疳杀虫的功效。同时,它还能排除体内毒素,防止便秘,预防肠道疾病,对糖尿病、高血压有较好效果。芦荟不仅适用于阳盛体质者,还适用于便秘、宿便、胃肠功能紊乱、口臭的人。
(4)蛇粉:传统中医认为,蛇味甘、咸,性平、温,入肝经。蛇粉可以去痤疮、黄褐斑,有美容作用。对于皮癣、湿疹、痤疮、皮肤过敏、脑血栓、血脂高、血黏度稠、中风、冠心病、脂肪肝、各种妇科疾病、手足抽搐、拘挛、关节炎、癫痫、慢性胃炎、胃痛、胃胀气、便秘、溃疡、痔疮、糖尿病、神经衰弱、失眠等均有较好的效果。
蛇粉由于蛇属于水生、陆地阴潮环境中的动物,因而属阴性食物,适宜于免疫力低下和阳盛体质的人食用。
6.禁忌
阳盛体质者平时应忌食辛辣燥热的食物,如辣椒、姜、葱等,同时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也不宜多吃。
由于酒性辛热上行,阳盛体质者切勿酗酒,忌用药酒,尤其是壮阳之类的药酒。
肝火上炎证:多因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经气逆火升所表现的证候。临床以肝经所过部位的头、目、耳、胁所表现的里实热证为特征。
肝阳上亢证:多因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肝阳亢盛于上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头痛、眩晕和腰膝酸软、足轻头重等上盛下虚的临床特征。
病因
肝火上炎证:多因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五志过极化火,使肝火盛,或突然精神 *** ,损伤肝木,火气内生,或平素阳盛之体,易感热邪,内伤于肝,引动肝经之火,循经上炎。或过用温补辛燥之品,化火化燥,使肝经火盛。
肝阳上亢证:多因肝气郁结化火,损伤肝阴、肝血,肝之阴血不足,不能制约肝阳,则阳亢于上,或肾阴亏虚,多由房劳过度,劫夺肾精,水不涵木,阳失潜藏,肝阳偏亢,或过食辛辣温燥动火之品,导致化热化火,损伤肝阴,阴不敛阳,肝阳亢盛。
病机
肝火上炎证:因肝经之火炽盛,故「气逆冲上,火气炎上故也」(《素问玄机原病式》),「火有炎上之性,故皆见于上部也」(《引经证医》),多表现上部症状。或扰乱神明,或上扰清窍。肝木升发,肺主肃降,一升一降,调节气机的动态平衡。肝之经脉贯膈上肺,若肝火循经犯肺,肺失清肃,则气逆喘咳。若火热极盛,风火相煽,引动肝风,而致热极生风。若热邪炽盛,耗灼津液,阴液亏损,筋脉失于濡润滋养,则引发痉病。若肝火横逆,克犯胃土,则肝胃蕴热,临床表现为胃脘灼痛,嘈杂吞酸。若肝经气火郁于下焦,影响膀胱气化,则多见淋证,小便涩滞不畅,滴沥刺痛,腹满胀痛。总之,肝脏属木属风,肝气升发,喜条达柔顺而恶抑郁,若气郁木盛,多生肝火。肝火燔灼,气火逆于上,则头痛,眩晕,不寐,狂躁;横逆于中,则胁肋、胃脘灼痛,或吞酸、嘈杂;气火郁于下,则小溲涩滞而为气淋。同时,肝木需肾水为之涵养灌溉,心血为之濡润,肺气肃降以制约肝木之升发,脾土营运以培植肝木之茂盛。若他脏功能失调,则易导致肝木郁滞而引发各种病证。。
肝阳上亢证:多由肝肾阴亏,阴不制阳。故表现为阳亢于上,阴亏于下。亢阳无制,风阳上升,闭阻灵窍,引动肝风,而致卒中。若肝阳偏亢之体,外因大怒则导致肝气横逆,气机逆乱,血随气升,气血壅滞于上,阻塞隧窍,而发生血厥。或素有脏气不平,痰浊内宿,肝肾阴液不足,无以敛阳,易生风生热,一有七情失调之怒恚、忧悲、恐惊等诱因,则风阳暴张,引动伏痰,痰火气逆,蒙蔽神窍,走窜经脉,病发痫证。肝肾阴亏于下,虚火内生,则可见阴虚火旺证的表现,同时亦有肝肾精血俱亏的症状。因肝藏血,肾藏精,肾中之精,有赖于肝血的不断化生,而肝血的生成,则需肾中精气的气化。即血能生精,精能生血,故称之谓「精血同源」。若肝血亏虚,则血亏无以化精,遂致肾精随之而虚,若肾精不足,肝血不得肾中精气之气化,则肝血亦随之而少,故肝肾之精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肝肾阴亏,临床可同时并见肝血虚证和肾精不足证的证候表现。总之,肝肾同源,故肝肾生理、病理关系极为密切,相互制约,互相影响。如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上亢,或相火妄盛;若肝阳、肝火过旺,多下劫肾阴,而致肾阴亏虚。
鉴别要点
肝火上炎证:头目胀痛,眩晕耳鸣如潮,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或恶梦纷纭,甚则狂躁不得眠,口苦咽干,胸胁肋部灼热疼痛,便秘尿黄,或吐血,衄血,咳血,或耳内红肿热痛流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以肝经所过部位的头、目、耳、胁所表现的里实热证为临床特征。
肝阳上亢证:头目胀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心悸健忘,腰膝酸软无力,头重足轻,舌质红,苔少而干,脉弦有力或弦细数。以阳亢于上的头痛、眩晕和阴亏于下的腰膝酸软、足轻头重等上盛下虚证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均有肝经阳热上逆所表现的病证,故具备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等共同症状。但肝火上炎证,除以上部症状为主外,尚兼有火邪肆虐的症状表现;肝阳上亢证,既有阳热亢于上的症状,也有阴液亏于下的表现,故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有火盛与阴亏的不同病理特征。
肝火上炎证:因肝木气盛火炽,火燔诸经上下,若循经上攻头脑清空,经脉不畅,气血壅滞脉络,故头痛且胀。肝火循经,上干清空,故头晕眼花,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时欲仆倒。肝与胆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火传移于胆,胆汁上溢则口苦;胆火循经上攻,则耳鸣如潮,甚则肝火胆热,熏蒸耳道,气血遏阻,经脉瘀滞,化为脓血而见耳内红肿热痛,严重者溃烂流脓。气火上冲,热壅血脉,气血涌盛,则面红目赤。肝性刚强,忌怒,肝火上炎,阳气升发过度,气机失于条达,疏泄太过,则易于情绪急躁,稍受 *** ,则易于发怒。肝藏魂,火热为虐,魂不守舍,内扰心神,神失所守,神动不安,故失眠多梦或恶梦纷纭,甚则狂躁不得眠。热邪损伤津液,不能上润咽喉,故咽干;热炽津伤,不能下充肠液,肠失滑润,故大便秘结;津液化源不足,故尿黄;肝经火热壅滞,气血失运,灼伤脉络,胁乃肝之分野,肝木气急火盛,故胸胁肋部灼热疼痛。血之运行,既靠阳气的推动,又赖阳气之固摄,方能循行脉内,不至溢出脉外。气之有余与不足,皆能影响血液的运行。若肝郁化火,火性升浮,气机亢盛,气逆于上,血随气升而上溢,则吐血、衄血;若肝火横逆脾土,脾失所统,则血溢于上为呕血,血注于下,则为便血;若肝火气旺,木火刑金,肺伤络损,随气上逆,则为咳血。肝火上炎证,其舌脉表现为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概由肝经实火内炽所致。
肝阳上亢证:多因火热内伤肾阴,或肝阴亏虚,水不涵木,肝肾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肝阳偏亢,阳升气逆,上扰清空,则头目胀痛。若肝阳上亢,风动阳升,邪扰清空,则病发眩晕。肝肾阴亏,则精血虚损,心无所主,心失其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为肾之府,若肾阴亏虚,多因房欲耗散,竭夺 *** ,则肾失封藏,阴亏无以滋养肾之外府,况腰膝以下,由肾所主,故腰膝酸软无力。肝阳上亢,则上盛,肝肾阴亏,则为下虚,阳盛于上,阴亏于下,所以头部沉重,两足轻飘,步履蹒跚。舌质红,舌苔少而干,脉弦细数或脉弦有力,皆为肝肾阴虚,阴液不足,肝阳偏亢,阳亢阴亏之象。
就其临床症状而言,肝火上炎证,因肝经之气火炎于上,故以上部症状为主,如头、目、耳的病变。头目痛胀,眩晕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失眠多梦或恶梦纷纭,口苦咽干。概由肝火循经上攻头目,上扰清空,火壅气血,血气涌盛,火扰神明,肝热移胆,热灼津伤所致。肝阳上亢证,因肝肾阴亏,不能摄敛肝阳,而致肝阳亢逆于上,多由肝阴不足或肾水已亏,影响及肝,终致肝肾阴亏,故以肝肾阴亏为病理基础,见之临床,表现有下虚上盛的临床特征:腰膝酸软无力,头重足轻,并具有与肝火上炎相似的上部热盛症状:头目胀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少寐多梦,口苦等,亦因肝经阳热气盛,上攻头、目、耳所致。肝火上炎证,病因为火邪,故具有火热燔经,窜行冲逆的特点。火能燔灼脏腑经脉,故胸胁肋部灼热疼痛;火性上炎,多能侵犯心神,「如丧神守」,而致狂躁不得眠;火热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可见上部出血:吐血,衄血,咳血;火热之邪,壅滞气血,络脉不通,可见耳内红肿热痛流脓。肝阳上亢证,因肝肾阴亏为本,故有阴液亏损的临床表现。若阴亏已极,精血不能上滋心阴,心之阴血不足,神失所养,心神不安,则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就其病机病势而言,肝火上炎证的主要病机是肝经气火上逆,上攻头目,扰乱神明,气血壅盛,肝热移胆,火热灼津,热迫血行。肝阳上亢证的主要病机是阴亏于下,阳亢于上,故有肝肾精血亏虚,腰失所养和肝阳亢逆,气火上攻的临床特征。肝阳上亢证,具有肝火上炎证相同的肝经气火上逆的病机。肝阳上亢证,若无肝肾阴亏证,那么就不是肝阳上亢证,而是肝火上炎证。故肝阳上亢证是本虚标实证,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偏亢为标。肝火上炎证属肝经实火壅盛的实证。二者均为热证,均可以因阳热极盛,引动肝风而致肝风内动。若肝肾阴血亏极,无以濡养经脉,则多易导致虚风内动。
就病因病程而言,二者均可有情志不遂,郁怒忧思,五志过极化火,或过食温补辛辣之品,或平素阳气偏旺等病理因素。但肝阳上亢证有导致肝肾阴亏的病因: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气血化源亏乏及久病、重病,耗伤肾阴,肾水亏虚,影响肝阴亦不足,或失血过多,生化乏源,急性热性病后期,劫夺阴血,七情不遂,暗耗肝之阴血,使肝阴不足。从病程上看,肝火上炎证,起病急,病势重,病程短;肝阳上亢证,常因肝肾阴亏发展而来,故起病较缓慢,有肝肾阴亏的病史,多病程较长。肝火上炎证无肝肾阴亏的病史,若肝火上炎证,经久不愈,损伤肝血、肾精,也可渐致肝肾阴虚,而形成阳亢于上,阴亏于下的肝阳上亢证。
肝火上炎证,临床治疗宜清肝泻火,凉血生津,方用当归龙荟丸(《宣明论方》),正如《王旭高医书六种》所云:「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内外,皆能为病,难以枚举,如目红、颧赤、痉厥、狂躁、淋闭、疮疡、善饥烦渴、呕吐、不寐、上下血溢皆是。一法曰清肝,如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一法曰泻肝,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肝阳上亢证,治疗宜平肝潜阳,滋阴降火,方用天麻钩籐饮(《杂病证治新义》)。正如《知医必辨》所云:「肝阳太旺,养阴以潜之,不应,则用牡蛎、玄武版介类以潜之,所谓介以潜阳,五法也。」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