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肝阳上亢湿热下注如何治疗

时间: 阅读:9772
肝阳上亢湿热下注如何治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食养人

食养人

2025-05-03 16:46:34

肝阳上亢湿热下注通常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一些清热降火类的中成药物来做治疗,另外还要配合清肝潜阳类的药物。可以有效改善肝阳上亢而引起的四肢疲乏无力以及食欲下降等不良症状。

在用药过程当中,还需要做好相应的饮食方面调理,饮食上尽量不要吃过于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南絮
    回复
    2024-02-02 14:14:58

    病情分析:下午好!肝阳上亢之人在临床上除了有中医术语上的眩晕耳鸣、头胀头痛、头重足轻、面红目赤、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等症状外,多伴随有高血压的表现。西医则多是以降压镇静为主。
    意见建议:肝火上炎则易引起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苦咽干,舌红,脉细数等。西医也是多以消炎镇静配合补充维生素来治疗。两种病症的本质病因都与阴虚,即体内可供营养的津液相对减少有关。祝好!

  • 蓦山溪
    回复
    2024-02-02 14:14:58

    许多朋友在看中医书或者某种药物的应用时会看到“湿热下注”这四个字,对于这四个字,许多人都不理解,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又湿热的,又下注的,难道湿热还分上中下注?下面,我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个“湿热下注”到底是什么意思。


    要想了解湿热下注是什么意思,我们就先要了解人体三焦。中医里将人体分为三焦,分别为上中下三焦,而诊断湿热,必须辨明三焦,也就是说这个湿热的病证它又分为上焦湿热证、中焦湿热证以及下焦湿热证,而这个下焦湿热证其实就是文中所问的湿热下注证。

    而根据中医里对这三焦的划分,一般认为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内脏,包括心和肺,它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的精气宣散分布于全身,像自然界的雾露一样滋润溉养全身;中焦是指横膈以下至脐部的内脏,包括脾、胃、肝、胆等,它的主要功能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 养生 化的来源;下焦是指脐以下内脏器官,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以及女子胞宫等,它的作用是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泄废料,其气主下行。


    因此,从概念上来讲“湿热下注”,就是指湿热病邪流注于下焦,简单的来说就是指我们身体产生的湿热之邪侵犯到下焦的内脏器官,如肾、大肠、小肠、膀胱、子宫、阴部、下肢等部处,从而产生的多种证候。

    那么,当湿热下注的时候,人体会产生那些症状呢?下面我们再一一来分析一下:

    ①湿热下注于肾和膀胱:名医叶天士指出“湿热下注,溺痛淋浊”,也就是说当湿热于肾和膀胱的时候,就会影响到肾分别清浊,膀胱气化功能,导致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就会出现小便不通或者不畅,不通则痛,在排尿的时候就会出现尿痛。另外湿热蕴结肾与膀胱,还会产生淋证,包括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六证,也就是西医里说的泌尿系统感染,泌尿道结核,尿路结石,前列腺炎,膀胱炎,乳糜尿等疾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血、尿浑浊或者小便困难等症状。这些都是由于湿热下注,渗入肾和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②湿热下注于大肠:名医叶天士指出:“湿热壅痹,致小肠火腑失其变化传导之司,二便闭阻”。那就是说当湿热下注于大肠时,就会影响肠道的传导以及消化吸收功能,会出现腹痛、便秘以及里急后重等症状,而且肠道受湿热蕴结,还会伤害气血,出现脓血、下痢等,拉出来的大便腥臭溏烂,而且在排便的时候就会出现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症状。而在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到患者的舌苔,它是又黄,又厚腻的,这就是大肠湿热的舌象。


    ③湿热下注于胞宫:中医认为,若湿热之邪内侵胞宫,则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发为带下。而清代医学家傅青主在《女科》中也指出“带下俱是湿证”。也就是说,当湿热侵犯到女性的子宫或者阴道时,会出现白带增多,而且白带的颜色色发黄较粘,有异味,患者还会伴随着阴道瘙痒、灼热等症状。

    ④湿热下注于下肢:当湿热下注于下肢时,就会导致下肢出现风湿骨痛,关节红肿疼痛,这就是平时我们说的风湿,中医里认为是由于湿热引起的;另外,我们的下肢皮肤还会出现湿疹、脚气等症状,裆部还会出现阴囊湿疹、股癣等皮肤病,这些都可以归结于湿热下注于下肢所造成的。


    对于湿热下注的治疗,中医里其实有许多方法,而温病名家叶天士在治疗湿热时,首重是祛湿,然后再清热。另外,各个名医大家也有许多治疗的名方,比如名医朱丹溪的二妙散,简简单单的两味中药黄柏、苍术就可以有效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各种症状,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健脾解郁的作用,黄柏寒凉苦燥,其性沉降,擅长清下焦湿热,苍术辛苦而温,性质燥烈,既可以健脾助化湿而治本,又可以芳香苦燥除湿而治标,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当然了,对于治疗湿热下注的方法,还有许多,这里也就不一一细说,而且每个人的症状也有所不用,这个治疗应该在中医大夫的辨证之下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尽量减少摄入一些油腻、生冷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体内产生过多的湿气,还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同时应该适当的进行 体育 锻炼,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体内新陈代谢,而且还有利于祛除体内湿气,缓解湿热产生的不良症状。


    其实通过“湿热下注”这几个字我们就能大概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了,就是说湿热向下流注。单明白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湿热”,“下注”指的是下注到哪里。

    谈起“湿热”大家并不陌生,湿热形成的原因也很多,可以是外感湿热而使湿热之邪进入人体,也可以因为过食肥甘厚味,或者脾的运化失常造成湿邪内生,久而化热,从而形成湿热。湿热的表现也多种多样,比如可以有发热、头痛而重、身重,口苦,胸闷,尿黄等等,舌脉以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为主要典型表现。

    全身各个地方都可以有湿热的表现,但是如果主要是身体趋下的部位表现出明显的湿热特征,我们可以称之为湿热下注。比如说下焦的膀胱、肾,因为其主管泌尿生殖系统,所以湿热下注常常表现为泌尿及生殖系统的问题,比如可以表现为泌尿系统感染,具体症状可以为尿频、尿急、尿痛、甚至尿血、尿浊等,也可以表现为慢性前列腺炎、痔疮、阴道炎等等疾病。湿热下注可以是很多疾病的一个证型,也就是说湿热下注可以引起,或者表现为很多的疾病形式。

    在治疗方面,清利湿热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兼顾湿热的蕴积部位偏下,也要适当运用趋下的药物以载药下行。或者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疾病证型而更有针对性的用药。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湿热下注是中医里术语,是对于一种病机的描述,顾名思义,湿热下注与湿热之邪气有关。

    在中医里,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主要是心肺、中焦主要包括脾胃,而下焦主要是肾、膀胱、大小肠等。

    而湿热下注指的是,人体由于感受外边的湿热之邪,或者是由于饮食不洁等原因,导致湿热流注于下焦,停聚在下焦,再加上脾胃虚弱,水湿运化不畅,湿热互相缠结,便出现湿热下注的症状。

    湿热下注的症状

    湿热下注的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小便黄赤、大便溲臭黏腻等。

    湿热之邪,根据下注的部位不同,所对应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湿热下注如何治疗

    湿热下注影响的脏腑较多,所以临床表现也是复杂多样,治疗上需辩证论治,可在饮食调理的同时,配合中成药、中药汤剂、针灸进行综合调理。

    1、饮食调理

    饮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煎烤油炸,肥甘厚味类食物,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注意戒烟戒酒。

    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多吃祛湿的食物,如薏米、扁豆、冬瓜、红小豆等。

    生活方式方面,避免长时间在潮湿环境工作,多用温水洗脸泡脚,另外就是可以适当的进行运动锻炼。

    2、药物调理

    湿热下注可以适当的口服一些清热利湿的药物进行调理,常用的中成药有龙胆泻肝丸、三黄片、清火片、茵栀黄口服液,栀子金花丸、黄连上清丸等,其中,龙胆泻肝丸是治疗湿热下注的典型方药。

    湿热下注也可以适当服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比如半夏泻心汤、葛根芩连汤、龙胆泻肝汤等。

    针对湿热下注的情况,也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对症的中成药,或配伍清热利湿的中药,如半夏黄连,黄芩,党参,干姜,茯苓,苍术,茵陈,泽泻,炙甘草等等。


    小结:湿热下注属于中医里的一种病机,湿热之邪下注于下焦,影响脏腑各器官,引起诸多不同症状,针对湿热下注的情况,需要在中医的辩证下对症用药治疗,主要是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同时还要保持良好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才能够调理好身体!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湿热下注是中医学的证侯概念,意思是指人体因感受自然界的湿气或脾肾失调引起湿热下注于膀胱,大肠,女子胞宫,以及下肢皮肤导致的一类病证。湿与热的致病范围较广,例如脾胃湿热,肝胆湿热,湿热下注等。湿热的核心是以“湿邪”存在为主要病理改变,发生的内在原因是脾胃失调,运化水液功能减弱,或肾气不足,水液代谢障碍,从而引起水液停滞于脏腑某处,就形成了湿滞问题。 湿邪与热结滞在一起就像是团伙作案,危害极大,湿的特点是粘腻的水液状态,混浊不堪且很难驱散,常言道“水往低处流”,由于湿的特性是沉重秽浊趋于沉降在人体脏腑下部,如膀胱,女子胞宫,下肢大腿等部位这样就形成了湿热下注的表现。《内经》所讲到的“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热下注的形成湿热下注的症状 总结 湿热下注是湿热侵犯人体下部脏腑部位的病证名称,多见于慢性长期的脾肾失调的人群,调护方面,注意饮食节制,清淡饮食为主,去除湿热以祛湿为主,湿去热随之化解,医学家叶天士主张化湿利湿为主,湿邪从小便而利去,热也随着湿邪排出了。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2020生机大会#

    湿热下注是指湿热流注于下焦,所以又称下焦湿热。一般情况下,受累的脏腑主要有肾、膀胱、大肠等。

    湿热蕴结大肠,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湿热积滞肠中,气血受阻,传导失司,会出现腹痛和里急后重;湿热伤害气血,变成脓血,所以会下痢;苔腻为湿,色黄为热。痢疾等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

    湿热蕴结膀胱,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困难,尿浑浊或尿血,或尿出砂石。湿热蕴结,气化受阻,所以出现排尿机能异常;湿热积聚可成砂石;热伤血络则尿血。尿路感染、前列腺炎、肾结石、尿路结石等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

    湿热蕴结女性胞宫则带下色黄,有臭味,小腹部坠胀疼痛。湿热流注关节,可出现下肢关节肿痛,或者红肿,或出现红肿脚气。

    湿热下注通过辩证可以应用清热利湿的药物进行对证治疗。此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忌酒,适量运动,调整心态,不熬夜,多喝水。

    湿热下注是一个中医的术语,并不特指某一疾病,而是一种病证名。

    从字面的意思,我们大致就可以了解到,湿热下注说的是湿邪夹杂热邪流注于下,湿和热都是中医的致病因素。

    这里的这个下则指的是下焦,中医藏象学说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至今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一般认为大致可将人体躯干划为三个部分:横膈以上内脏包括心、肺等为上焦,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肝、胆、脾、胃等,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及膀胱。

    中医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胱主贮存及排泄尿液,大肠主传化糟粕及吸收津液,小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湿热下注,是指湿热邪气流注于下焦,引起肾和膀胱的蒸腾气化失常,大小肠的传化糟粕功能异常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

    湿热阻于肾与膀胱,导致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则水道不通,小便不利,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短少等尿路刺激症状,还可见尿赤、尿浑浊等症。妇女还可表现为阴痒,带下量多或黄白相间。

    湿热阻于大小肠,肠道传化糟粕、分清泌浊功能失常,可见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赤白下痢或泻下急迫,泻而不爽等症。

    湿和热都是中医的致病因素,主要表现为小便短赤,身重疲乏、舌苔黄腻、脉濡数等,可见小便淋漓涩痛、会阴胀痛、阴痒、下肢浮肿、关节肿痛、湿热痢疾、湿热泄泻等。主要的疾病见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盂肾炎、阴道炎、痢疾等。

    湿热下注是一个中医的证型。指的是湿和热同时存在于人体导致的一系列病理表现。

    湿邪具有重浊,粘滞,趋下,致病缠绵难愈的特点。湿热是湿邪加热的表现,因此湿热致病具有典型的症状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

    膀胱系津液之府,湿热蕴结于下焦,下注膀胱,湿热阻于肾与膀胱,导致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则表现为水道、小便不利,泄时涩痛,尿赤,尿浑浊,小便频数,淋沥不畅(即尿频、尿急、尿短少、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临床可以酌情根据辨证用五淋散、萆解分清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治疗。

    湿热下注,顾名思义,就是湿热之邪侵入人体的下面部位了。其主要症状以身重疲乏,小便色黄或赤,大便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阴囊红肿痒痛,遗精带下为主症的证候。临床表现:腹痛,腹满纳呆,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阴囊红肿痒痛,遗精带下,小便色黄而赤,尿中带血,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湿热下注常见于泄泻,痢疾,淋症,尿血,便血,遗精,带下,疝气,消渴,癃闭,痹病,湿温等疾病中。

    湿热下注是国医的一个证型。如果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就会出现小便短赤,淋漓不尽的症状。如果湿热下注大肠,就会出现腹痛腹泻、下利臭秽、肛门灼热的症状。如果湿热下注宫胞,也会出现外妇女阴瘙痒,带下颜色偏黄、质地粘稠、有腥臭味、月经提前、血色暗红、量偏多等症状。如果是湿热下注,阻滞下焦经络也可以出现下肢的疮疡肿毒,红肿热痛等,比如像下肢的丹毒、蜂窝组织炎、痛风等。湿热来源于肝胆起火,肝阳上亢,引起全身症状。下注(注)字有水,湿热下走。小便黄,白带黄,特别是女性外阴瘙痒,男人阴囊瘙痒,严重者引起下肢水肿疼痛。舌苔黄腻、於紫等,脉弦、洪、大、数等。

    湿热下注证

    膀胱湿热证,是湿热蕴结膀胱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感受湿热,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所致。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排尿艰涩,尿道灼痛,尿黄赤浑浊或尿血,或有砂石,小腹痛胀迫急,或伴见发热,腰酸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尿频尿急,尿痛,尿黄为辩证要点。湿热蕴结膀胱,热迫尿道,故尿频尿急,排尿艰涩,尿道灼痛。湿热内蕴,膀胱气化失司,故尿液黄赤混浊,小腹痛胀迫急。湿热伤及阴络则尿血。湿热久郁不解,煎熬尿中杂质而成砂石,则尿中可见砂石。湿蕴郁蒸,热淫肌表,可见发热,波及肾脏,则见腰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脾肾阳虚,生湿,湿热下注,会有膀胱综合征,尿频,尿急,尿痛,尿路感染等。有的是痛风或关节炎,关节红肿疼痛,局部放血后,有黏液流出,

    有的是下肢湿疹反复难愈,以瘙痒,红肿为主,

    有的是湿热腹痛,症见下利脓血,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临床常用清热利湿药,如黄连,黄柏,苍术,白头翁,秦皮,柴胡等治疗

  • 山亭柳
    回复
    2024-02-02 14:14:58

    很多人在劳累后会出现血压升高,时有头晕,记忆力减退,休息后可消失。但是有的病人 即使血压很高也没有症状 ,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患者因劳神致肝阳上亢,清窍受扰,故头晕项强。肝阳上亢,扰乱心神,心火上炎则见心烦口干、眠差易醒之症。头晕脑胀是肝风上扰清窍导致。

    患者,男,35岁。因高血压,长期有服药降压药,但是降压效果不理想,现头晕项强,心烦

    干,眠差易醒,纳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脉平缓。血压;140/105mmHg。

    #高血压治疗#

    中医诊断:肝阳上亢眩晕(高血压病)。治宜,平肝潜阳,

    方拟天麻钩藤饮加减。

    处方:生石决明 钩藤 ,怀牛膝 ,天麻,生杜仲,夜交藤,石斛,茯苓 泽泻,牡丹皮,玉竹 ,薄荷 白菊花1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药后头晕减轻,时有头痛,已停用降压药,舌红苔白,脉弦平。血压:105/70mmHg。

    故本病治疗临床上常先以天麻, 清热平肝 , 息风止痉 以化肝风;石决明既 平肝潜阳又泻肝火 ﹔牛膝 活血通经,引血下行。

    中医里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薄荷配菊花、桑叶, 加强清加强清肝明目、清利头目之功,肝明目、清利头目之功。

    如此配伍,使肝风得息,肝火得清,肝血得养,则无头晕眼花之昏厥;

    #快问中医超能团#

    杜仲补 肝肾,强筋骨,益精血﹔ 茯苓、泽泻 健脾利水 ﹔夜交藤养心安神,因为神安则寐,寐则阳得人阴,阴阳相交,以抑孤阳之偏亢﹔加用石斛、玉竹 养阴柔肝。


    如此配伍,肝肾得补,相火得清,阴阳得以调和。

    总结:

    高血压有症状的处理还是比较简单,很多人没症状也不知道自己血压高,最容易就是突然的心脑血管疾病,在有效的调节下,是可以达到不需要服用降压药的效果。重在调整阴阳平衡。

  • 芍药
    回复
    2024-02-02 13:13:48

    肝阳上亢证为中医病证名,又称肝阳上逆、肝阳偏旺,指肝阴不足,收敛功能减弱,肝阳趁机上行扰动头目而引发一系列症状的证候,多与不良情绪、房事过多有关。常见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更年期综合征、多种神经官能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等。

    表现为上实下虚证候,主要症状为头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面红眼红、情绪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苦。
    肝阳上亢证的治疗原则是平肝潜阳,主要治疗方法为中药治疗、中成药治疗、针灸治疗。

肝阳上亢湿气重的表现

肝阳上亢实热体虚怎么办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