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上亢胃痛可以通过药物的方式进行止痛治疗。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药物进行改善,从而抑制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的胃痛。如果肝阳上亢的情况,这些东西可以通过龙胆泻肝丸等药物进行缓解,能够起到疏肝散瘀的作用。
在平时生活中,要多注意身体的保暖情况。
蒲黄亦行瘀血而敛新血,经产、痈疽,症瘕、跌扑能破,吐衄崩漏、痔疮痢疾鲜血能止,调经止带,安胎下乳,心腹诸证,下衣摧生皆善。
蒲黄+五灵脂:祛瘀止痛,治胸胁疼痛
五灵脂最破淤血,善止疼痛,凡经产跌打诸瘀、心腹胁肋诸痛皆疗。又能止血,凡吐衄崩漏诸血皆收。生用行血,熟用止血。
高良姜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高良姜善于温散脾胃寒邪,止痛,止呕。古方有单用者。一般可配温中、行气药,如二姜丸,以本品与炮姜同用;寒凝肝气郁滞者,配香附,即良附丸,胃寒呕吐者,配半夏、生姜,胃气虚者,再配益气和胃药。
高良姜+香附:温胃理气,治胃痛吐酸
高良姜+栀子:调寒热、止疼痛,治脾胃寒热错杂
高良姜+炮姜:温中散寒,治脾胃虚寒
玄胡+金铃子:疏肝止痛,治心胸胁肋脘腹诸痛
黄连味苦泻心,治心火诸病不可缺。泻痢虽属脾经,正由火不能生土,况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火泻则小便亦利,而肠胃自浓矣。
黄连+吴茱萸:疏肝和胃止痛,治寒热错杂诸症
黄连+肉桂:交通心肾,治心肾不交。
黄连+半夏:宽胸止呕,治脾胃寒热错杂
半夏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肿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
半夏+硫黄:温肾逐寒,治虚冷便秘或久泻
半夏+陈皮:温化湿痰,用于痰湿质
女贞子+旱莲草:补益肝肾,治肝肾阴虚
知母+贝母:清热化痰,治肺热咳嗽
补骨脂+肉豆蔻:温脾暖胃,治五更泻
木香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而香燥,得地燥金之正味,入足阳明胃经。气味俱升,阳也。
辛温益胃,胃阳所至,阴邪恶毒鬼气皆消,所以主邪气毒疫温鬼也。辛温之品,能益阳明,阳明之气,能强志气。
淋露者,小便淋沥不止,膀胱气化,津液乃出,淋露不止,阳气虚下陷也,阳者胃脘之阳也。辛温益胃,胃阳充而淋露止也。
久服则阳胜,阳不归于阴,故不梦寤;阳气清明,阴气伏藏,故不魇寐也。
木香+黄连:清热化湿,治红白痢疾
木香+槟榔:理气止痛,治腹胀腹痛
木香+郁金:疏肝理气,治胸胁疼痛
枳实味苦、酸,寒、微寒,无毒。主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枳实+白术:健脾消食,治脾虚食少
枳实+竹茹:和胃止呕,治胃热痰盛
芡实+金樱子:涩精止带,治肾虚遗精
黄柏+苍术:清热燥湿,用于湿热证
黄柏+知母:滋阴除蒸,用于肾阴虚证
枸杞+菊花:清肝明目,用于肝火阳亢
生姜+红枣:调和营卫,治脾胃虚寒
柴胡+黄芩:疏散肝胆郁热,治胸胁苦满柴胡+白芍:疏肝止痛,治疗肝气不舒
桑叶+菊花:清头风热,用于肝阳上亢
附子+肉桂:温肾助阳,用于脾肾阳虚
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治肺热咳嗽
丁香+柿蒂:降逆止呃,治呃逆不已
鳖甲+青蒿:养阴透热,用于阴虚火旺
百合+地黄:补益心肺,治心肺阴虚
杏仁+贝母:化痰止咳,治咳嗽痰多
山药+扁豆:补脾止泻,治脾虚便溏
山药+黄芪:补脾益气,治脾胃虚弱
杜仲+续断:补益肝肾,治肾虚腰痛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治中气下陷
葱白+豆豉:通阳发汗,治风寒感冒
党参+天花粉:治咳嗽发热、气喘呕血
甘草+绿豆:清热解毒,能解百毒。
黄芪+当归:补气养血,治气血亏虚
黄芪+防风:益气固表,治体虚易感冒
白芍+甘草:柔肝止痛,治血虚津伤所致疼痛
川芎味辛,温,无毒。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猝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
川芎+土茯苓:祛风祛湿,治风湿头痛
川芎+生石膏:泄热止痛,治实热头痛
川芎+白芷:祛风散寒,治风寒头痛
川芎+当归:行血活血,治血瘀头痛
乌药+益智仁:补肾缩尿,治遗尿
甘草+桔梗:宣肺利咽,治肺痈咳嗽
生姜+竹茹:降逆止呃,治呃逆不止槐花+荆芥:凉血止血,治痔漏。 侧柏叶+白芍:固经止血,治月经过多
陈皮+藿香:化湿解暑,治暑湿感冒
陈皮+生姜:健胃消食,治呕吐不止
厚朴+贝母:开郁消食去胀, 治咳嗽
皂角+石菖蒲:通窍止涕,治鼻寒不通
百合+款冬花:润肺止咳,治咳嗽
乌梅+川椒:杀虫驱蛔,治虫扰腹痛
小茴香+无花果:散寒止痛,治疝气
赤小豆+当归:祛瘀生新,治痔疮下血
血余炭+百草霜:收敛止血,治妇女崩漏
执业药师栏目精心整理推荐“执业药师2017中药学要点之平抑肝阳药”,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更多相关讯息,请继续关注本网。
【性能特点】多为质重之介类或矿石类药物。
【功效】具有平抑肝阳或平肝潜阳之功效。
【适应证】肝阳上亢证。
亦用治肝阳化风痉挛抽搐及肝阳上扰烦躁不眠者,当分别配伍息风止痉药与安神药。
石决明
【性味归经】咸,寒。归肝经。
【性能特点】咸寒清泄,质重镇潜,专入肝经,略兼滋阴。善平肝潜阳、清肝明曰,为治肝阳上亢及肝热目疾之要药。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主治病证】
(1)肝阳上亢的头晕目眩。
(2)肝火目赤翳障,肝虚目昏。
【用量用法】6~20g。宜打碎先煎。外用适量。平肝清肝宜生用,点眼应煅后水飞用。
【使用注意】咸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服。
【鉴别用药】
石决明、决明子:性寒入肝经,清肝明目,治肝热目赤。
不同:石决明质重镇潜,兼益肝阴,善平肝阳,为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决明子长于清润,益肾阴,又能润肠通便,治热结肠燥便秘。
牡 蛎
【性味归经】咸,微寒。归肝、肾经。
【性能特点】咸而微寒,入肝肾经,生用、煅用功异。生用质重镇潜,味咸软坚,善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并兼益阴。煅用性涩收敛,善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功效】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主治病证】
(1)阴虚阳亢的头晕目眩,阴虚动风。
(2)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3)瘰疬痰核,瘸瘕积聚。
(4)自汗,盗汗,遗精,带下,崩漏。
(5)胃痛泛酸。
【用量用法】15~30g。宜打碎先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宜生用;收敛固涩、制酸止痛宜煅用。
【使用注意】本品锻后收敛,故有湿热湿邪者忌服。
赭 石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心、肺、胃经。
【性能特点】苦寒清降,质重镇潜。入肝经,善镇潜平肝,治肝阳上亢。入肺胃经,善降肺胃之逆,治呕呃喘息。如心经,善凉血止血,治学热气你只吐衄。
【功效】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主治病证】
(1)肝阳上亢的头晕目眩。
(2)暖气,呃逆,呕吐,气逆喘息。
(3)血热气逆之吐血,衄血,崩漏。
【用量用法】9~30g。宜打碎先煎。平肝、降逆宜生用,止血宜煅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重坠,故寒证及孕妇慎用。又含有微量砷,故不宜长期服用。
珍珠母
【性味】咸,寒。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收湿敛疮。
【主治病证】
(1)肝阳上亢的头晕目眩,烦躁失眠。
(2)肝热目赤,肝虚目昏。
(3)湿疹,湿疮。
【用量用法】15~30g。宜打碎先煎。外用适量。收湿敛疮宜煅用,余皆宜生用。
【鉴别用药】
珍珠、珍珠母:均咸寒,清肝明目。
不同:珍珠为壳内之珠,又善镇心安神,治心悸失眠、惊风癫痫;外用收敛生肌。珍珠母为贝壳,善于平肝潜阳;外用收湿敛疮。
蒺 藜
【性味】苦、辛,平。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平肝疏肝,祛风明目,散风止痒。
【主治病证】
(1)肝阳上亢的头晕目眩。
(2)肝气郁结的胸胁不舒、乳闭不通。
(3)风热目赤翳障。
(4)风疹瘙痒。
【用量】6~10g。
罗布麻叶
【药性】甘、苦,凉。归肝经。
【功效】平肝清热,降血压,利水。
【应用】
(1)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2)高血压属于肝阳上亢者。
(3)水肿,小便不利。
口苦、口臭、心烦易怒、肚子胀痛、反胃,口泛酸水、怎么办?今天给你分享两味中药,帮你泻肝火,除胃热,改善你的口臭口苦。
这些问题其实在中医上讲是由于肝火犯胃所导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肝气一旦郁结,久而久之就会变成肝火旺盛,肝郁化火,肝火又犯进胃里,我们的身体就会跟着出现一些口苦,反胃,胃痛腹胀,口泛酸水、心烦易怒的病理现象。
中医上有句话叫“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意思就是如果肝火旺的话就要泻心火来降肝火,让肝火不会犯进胃里,然而胃被肝火侵犯的时候,就会导致胃热,所以我们同时也要清胃热。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两味中药分别是黄连和吴茱萸。
我们先来看看这黄连,很多小伙伴应该都认识它,它是一味很苦的药,有句话叫“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说的就是它,它的性质偏寒,入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正是它苦寒的特性可以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对于一些心火亢盛、胃火牙痛、肝火目赤、腹胀的人群有着不错的效果。
我们再来看看这第二味中药,吴茱萸,它呢则是一味辛热的药材,可以起到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的作用,缓和的药性能够帮助黄连降逆止呕,可以制约住黄连的寒性,在清火的同时不会让让黄连伤及胃部。
两个药材搭配在一起,可以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对于一些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的人群有着不错的改善,如果你身边有此类人群可以收藏起来,找中医加以辨证。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