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上亢虚实夹杂一般情况下指的是肝肾阴虚,是临床上常见的上实下虚症候,可能和房事不节或者阴液亏虚有关。
肝肾阴虚患者可能有腰膝酸软、遗精以及眩晕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滋肝养肾中成药物改善,比如六味地黄丸。日常生活中要多吃山药以及牡蛎等食物。
1.情志内伤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3.外伤、手术头部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眩晕。4.体虚、久病、失血、劳倦过度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者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大病久病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劳倦过度,气血衰少,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易引起头晕的疾病头晕可由多种疾病引起,而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头部病变引起的头痛,分为颅内疾病引起的头痛和颅外疾病引起的头痛。2、脑部受伤症状:在过去数日内头部曾受过伤。头痛持续一天以上,或是受伤后有几秒钟失去知觉,一阵阵的头痛,记忆力丧失,呕吐。3、贫血老人如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的表现,应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是否贫血。老年人如果不注意营养保健,很容易患贫血。此外,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症疾病的老年患者均可继发贫血。4、高血压高血压患者除头晕之外,还常伴随头胀、心慌、烦躁、耳鸣、失眠等不适。5、心脏病冠心病早期,有的人可能感觉头痛、头晕、四肢无力、精神不易集中等。主要是因心脏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造成供血不足而引起头晕。6、血粘度高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症等均可使血黏度高,血流缓慢,造成脑部供血足,发生容易疲倦、头晕、乏力等症状。其中造成高血脂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平时饮食结构的不和理。7、脑动脉硬化患者自觉头晕,且经常失眠、耳鸣、情绪不稳、健忘、四肢发麻。脑动脉硬化使血管内径变小,脑内血流下降,产生脑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头晕。8、颈椎病常出现颈部发紧、灵活度受限、偶有疼痛、手指发麻、发凉,有沉重感。颈椎增生挤压颈部椎动脉,造成脑供血不足,是该病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
肝阴虚主要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所致。
1.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
温热病,如风热、暑热、燥热等病症,温热者,均为阳邪,易灼伤阴液。热邪炽盛,高热不退时,阴液损伤尤甚。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所言”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而肝脏“体阴而用阳”,易致肝阴耗伤。
2.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肝属木,主疏泄,主调畅气机和情志,促进着气升降出入的有序运动和气血运行。若肝失疏泄可以致肝气亢奋或肝气郁结;反之,若情志不遂,抑郁或恼怒亦可导致肝疏泄失常,气血不调,恼怒抑郁日久化火,灼伤阴液即可导致肝阴不足。
3.肾阴不足,水不涵木
中医讲“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精血同源”,即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肾精与肝血,荣则同荣,衰则同衰。肝属木,肾属水,肾水可以滋养肝木,加之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则导致肝阴不足从而导致肝阴亏虚。
临床表现及症候分析
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胁肋隐隐灼痛,或手足蠕动等症。
肝脏者,主筋,其华在爪;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故手足蠕动;开窍于目,在液为泪;体阴而用阳。故肝阴不足,不能滋养头目,容易导致两目干涩,视力减退,头晕耳鸣,;阴亏津液不能上乘,则咽燥口干,舌干少津;络脉失养,虚火内灼则胁肋隐隐灼痛;阴虚不能制阳,虚火上炎,故面部烘热或颧红;阴虚内灼营阴,则为盗汗。舌红少津,虚热内蒸,则五心烦热、潮红;脉弦细数为肝阴不足,虚热内扰之征。
1.耗伤肝阴
(1)证候 病起温热病后,证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手足蠕动或痿软,舌红少津,脉细数。
(2)治则 滋阴降火,育阴潜阳。
(3)主方:大补阴丸、明目地黄丸
2.气郁化火
(1)证候 病起生气或与人争吵后,证见胁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嗳气,吞酸吐苦,口燥咽干,两目干涩或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2)治则 滋阴清热,疏肝理气。
(3)主方滋阴养肝汤、一贯煎、知柏地黄丸
3.肝肾不足,水不涵木
(1)证候 头目眩晕,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腰膝酸软,自汗盗汗,口燥咽干,舌光少苔,脉细。
(2)治则 滋补肝肾。
(3)主方:左归丸,杞菊地黄丸
总而言之,肝阴虚属于一个证候,可表现诸多症状,在治疗上首先也需要辨明原因,从病因入手;肝阴虚也常常伴随着化火、阴不制阳所导致的肝阳上亢,阴虚引起的气滞血淤等,往往虚实夹杂,在治疗上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准确的辩证施治
平时养护
参考文献
(一)生理功能
肝: 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互为表里。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循少腹,布胁肋,络胆,系目,交巅顶。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使气血畅达,助脾运化,疏泄胆汁,助食物的消化吸收,调节精神情志,有助于女子调经、男子泄精;肝又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胆: 能贮藏和排泄胆汁,并主决断。
(二)病理特点
肝病: 主要病理为 疏泄 与 藏血 功能失常,常见症状有:胸胁少腹胀痛或窜痛、情志抑郁或易怒、头晕胀痛、肢体震颤、手足抽搐,以及眼部症状、月经不调、阴部症状等。
胆病: 主要病理为 贮藏 和 排泄胆汁 功能失常,常见症状有: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口苦、黄疸等。
(三)常见证型
肝病: 常见证型可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分。
实证: 多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经湿热证、寒滞肝脉证;
虚证: 多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
虚实夹杂证: 多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
胆病: 常见证型有胆郁痰扰证。
(1)肝血虚证
定义: 指肝血不足,机体失养,以眩晕、视力减退、肢体麻木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
证候表现: 头晕目眩,视力减退,或夜盲,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失眠多梦,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面唇淡白,舌淡,脉细。
证候分析:
病因: 多由脾胃虚弱,或肾精亏少,血源不足,或久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等而形成。
证候:
①肝血不足,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视力减退或夜盲;
②爪甲失养则干枯脆薄;
③筋脉失养则肢体麻木;
④肝血不足,神魂不安,故失眠多梦;
⑤肝血不足,不能充盈冲任之脉,所以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⑥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唇、舌,则见面、唇、舌淡白;
⑦血虚不能充盈脉道则脉细。
辨证要点: 眩晕 、 视力减退 、 肢体麻木 与 血虚 症状共见。
定义: 指肝阴不足,虚热内生,以眩晕、目涩、胁痛及虚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2)肝阴虚证
证候表现: 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胁肋隐隐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两颧潮红,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
病因: 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而伤阴;或热病后期,灼伤阴液;或多服久服辛燥药物,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累及肝阴所致。
证候:
①肝阴不足,头目失养,故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②阴虚内热,则肝络失养,虚火内灼,故胁肋隐隐灼痛;
③阴津亏虚,口咽失润,故口干咽燥,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蒸,故五心烦热,午后潮热;
④阴虚内热,虚热内蒸,迫津外泄,故见盗汗;
⑤虚火上炎,故两颧潮红;
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为肝阴不足,虚热内生之象。
辨证要点: 眩晕 、 目涩 、 协肋隐痛 与 阴虚症状 共见。
鉴别 : 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
相同点: 二者皆有头晕目眩,视力减退等头目失养的症状。
区别:
肝血虚证: 为血虚,常见爪甲不荣,肢体麻木,经少闭经,舌淡,脉细,且无热象;
肝阴虚证: 为阴虚,虚热表现明显,常见胁肋灼痛,眼干涩,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等症。
(3)肝郁气滞
定义: 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痛及气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又称 肝气郁结 证。
证候表现: 胸胁、少腹胀满疼痛,走窜不定,情志抑郁,善太息,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
病因: 多因精神刺激,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因其他病邪侵犯,以致肝疏泄失职,气机不畅。
证候:
①肝失疏泄,经气不利,故胸胁、少腹胀满疼痛;
②肝气不疏,情志失调,则情志抑郁,善太息;
③肝失疏泄,气血失和,冲任失调,故月经不调,痛经或闭经;
④肝气失疏,脉气紧张,故见弦脉。
⑤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水和血的运行。
⑥若肝气郁滞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水液和血液运行障碍,日久则生痰致瘀。
⑦痰气搏结于咽喉,可见咽部异物感;
⑧搏结于颈部,则为瘿瘤、瘰疬;
⑨气血瘀阻,结于胁下,日久形成肿块。
辨证要点: 情志抑郁 、 胸协 、 少腹胀痛 、 脉弦 与 气滞症状 共见。
(4)肝火炽盛
定义: 指火热炽盛,内扰于肝,气火上逆,以头痛、胁痛、烦躁、耳鸣及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又称 肝火上炎 证。
证候表现: 头目胀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耳鸣耳聋,或耳痛流脓,或胁肋灼痛,或吐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
病因: 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外感火热之邪;或嗜烟酒辛辣之品,酿热化火,犯及肝经,以致肝胆气火上逆而成。
证候:
①肝火炽盛,气火循经上逆于头面,故头目胀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
②肝火内灼,则胁肋灼痛;
③火热内扰,神魂不安,则急躁易怒,失眠多梦;
④肝胆气火上冲于耳,故见耳鸣耳聋,甚则耳痛流脓;
⑤火热炽盛,迫血妄行,则见吐血、衄血;
⑥火热灼津,故口渴,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⑦舌红苔黄,脉弦数,皆肝火炽盛之征。
辨证要点: 头目胀痛 、 胁痛 、 烦躁 、 耳鸣 与 实热 症状共见。
一、肝阳上亢素体阳盛 ,阴亏于下,阳亢于上,可发为眩晕;或长期忧郁恼怒,情志不 舒,气郁化火,肝阴耗伤;或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阴不足,肝阳上亢,风阳升动,则发为 眩晕。
二、气血亏虚久病不愈 ,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 源,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而发眩晕。
三、肾精不足脑为髓海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髓。先天不足,或劳伤过度,或年老 体衰,均可使肾脏精气不足,不能上充于脑,髓海空虚,上下俱虚而发为眩晕。
四、痰湿中阻恣食肥甘, 脾胃受伤,健运失调,水湿内停;或脾虚湿盛之人,均可聚湿 生痰,以致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
五、瘀血内阻跌仆坠损 ,头脑外伤,瘀血停留,脑脉阻滞,而致气血不能上荣头目,或 瘀血干扰清空而致眩晕。
眩晕以内伤为主,多为虚证。其病位在清窍, 但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其中尤以肝为 主。 病理因素有 风、火、痰、瘀、虚之别,每可兼夹为患。 病理性质 有虚有实,虚实可以相 互转化与兼夹,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以致阴阳两虚;或痰湿日久郁 而化火,肝风痰火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 引起晕厥。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