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上亢用中药需调理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具体调理的时间也是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来决定,每个人体质都是有所不同。
肝阳上亢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口服中药汤剂来调理,能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比较好的改善肝阳上亢的症状。治疗期间也要多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生活护理: 你这是消耗很大的,多吃点蛋白质含量高的,含碘和维生素的食物.饮食要注意不要吃燥热的食物,像羊肉,油炸的食物,等等的哦是要注意的. 饮食注意: 1,少食多餐,不能暴饮暴食.忌辛辣,烟酒. 治疗甲亢的中成药较多,是临床医生从不同角度对本病治疗的经验总结,对甲亢的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复方甲亢膏 组成:黄芪、党参、麦冬、白芍、夏枯草各15克,生地、丹参、生牡蛎各30克,苏子、五味子、制香附各10克,白芥子6克。 适应症:轻度或中度甲亢患者;对硫脲类药物过敏的甲亢患者;合并白细胞减少,不能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缓解后的巩固治疗。 用法用量:上方制成膏剂,每次10克,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数疗程。 疗效:治疗50例,症状、体征缓解好转率为90.9%,基础代谢率下降有效率为62.5%,甲状腺摄131碘率下降有效率为70%。治疗重度甲亢与抗甲状腺药物并用,可减少后者的毒性反应,缩短疗程。药理学证明:本方可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能量代谢,直接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余永谱,等.浙江中医杂志1980;(8)∶360〕 2.复方甲亢宁片 组成:夏枯草、炙鳖甲、生牡蛎、玄参、太子参等。 适应证:主要用于甲亢肝阳上亢、气阴两虚型患者。 用法用量:上方加工成片剂,每次10片,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 疗效:用本方片剂治疗甲亢指数简化方案T1>10者30例,最长服药6个疗程,临床治愈11例,显效14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服用本药时停用其他中西药物)。实验表明本方具有降低甲亢家兔能量代谢及血中TT3浓度的作用,其药理机制可能为:一方面减弱甲状腺激素靶器官、靶组织对甲状腺素的反应,另一方面加速对已进入血液循环的甲状腺激素的降解。且其中大部分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利用此中药复方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重建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陈梅湘,等.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3)∶147〕。 3甲亢丸 组成:橘红100克,清半夏150克,云苓150克,海藻150克,昆布150克,夏枯草200克,煅牡蛎150克,大贝150克,三棱100克,黄药子50克,甘草50克,琥珀10克,朱砂10克。 适应证:因内伤七情,忧思恼怒,日久酿成痰气郁结的瘿瘤。 用法用量: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每日2次,每次1丸。 疗效:以本丸治疗甲亢125例,治愈65例,显效24例,好转23例,无效13例,治愈者最少服药90丸,最多服药180丸。 药物研究表明:本方中海藻、昆布、黄药子、夏枯草均为含碘中药,碘是合成甲状腺素(TH)的一个要素,在一定剂量限度内,TH的合成量随碘的剂量增加而增加,倘若利用超过了限度则引起相反的结果--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药理剂量的碘,除抑制甲状腺素合成外,还同时抑制TH的释放。甲亢病人在碘剂治疗后,由于TH的合成与释放受到抑制,血中TH水平很快下降,甲亢症状便迅速开始缓解。〔黄泰康.中医疑难病方药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年〕 4昆明山海棠片 用法用量:甲组20例,每日服本品6片(相当于生药2.6克);乙组36例每日加用他巴唑15毫克。疗程4~8周,甲组缓解(临床症状缓解,心率<90次/分,血清T3、T4降至正常)19例,乙组全部缓解。两组治疗后的血清T3、T4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抗体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吴淦,等.中医杂志1989;(8)∶36〕 5甲亢灵片 组成:夏枯草、墨旱莲、丹参、山药、煅龙骨、煅牡蛎等制成片剂。 适应证:甲亢阴虚阳亢型。 用法用量:治疗组每次服本品7片,每日3次,对照组用他巴唑2片(10毫克)每日3次,并分别用安慰剂2、7片。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治疗组150例,对照组75例。结果两组分别治愈26、14例,显效89、36例,有效23、17例,无效12、8例,总有效率为92%、89.3%。心率、基础代谢、TT3、TT4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杨春华.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4)∶5~6〕 2,补充充足的水分,每天饮水2500ml左右,忌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料. 3,适当控制高纤维素食物,尤其腹泻时. 4,注意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 5,禁食海带,海鱼,海蛰皮等含碘高的食物.由于碘在空气中或受热后极易挥发,故只需将碘盐放在空气中或稍加热即可使用. 6,进食含钾,钙丰富的食物. 7,病情减轻后适当控制饮食. 忌用刺激性较强的浓茶,咖啡,烟酒等
概述:肝阳上亢,病证名。又称肝阳上逆,肝阳偏旺。本虚标实证。多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亢逆无所制,气火上扰。症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苦咽干,舌红,脉细数等。
治宜平肝潜阳,滋阴降火。 肝阳上亢证的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但无统计学意义;45岁前发病率较低,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与季节关系不大。 肝上的阴阳必须平衡,如果肝阴不足,肝之阳气就会急剧上升,这时人就会面红耳赤、头涨头痛、急躁易怒,中医称之为肝阳上亢,西医用血压计一量,很可能发现血压变高了。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地黄,白芍,枸杞,首乌,五味子,女贞子,旱莲草,决明子,菊花等。 肝阳上亢即类似于西医病名中的高血压,中医治疗可用平肝补肺以抑止肝木等方法。 编辑本段肝阳上亢的食疗 一、牡蛎鲫鱼汤 配方:牡蛎粉12克鲫鱼200克豆腐200克绍酒10克姜、葱各5克鸡汤500毫升酱油10克青菜叶100克 制作: 1.把鲫鱼去鳞、腮、内脏,洗净;豆腐切4厘米长、3厘米宽的块;姜切片,葱切花,青菜 叶洗净。
2.把酱油、盐、绍酒抹在纫鱼身上,将鲫鱼放入炖锅内,加入鸡汤,放入姜、葱和牡顿粉,烧沸,加入豆腐,用文火煮30分钟后,下入青菜叶即成。 食法:每日1次,佐餐食用,吃鱼、豆腐、青菜叶,喝汤。
功效:平肝潜阳,降压止痛。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食用。 二、枸杞猪肝瘦肉汤 配方:猪肝250克,瘦猪肉250克,枸杞(连梗)700克。 制作: 1.猪肝洗净,切片,瘦猪肉洗净,切片,用调味料腌10分钟;枸杞洗净,摘叶,枸杞梗折短(或屈扎成两小扎)。
2.把枸杞梗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煲至枸杞梗出味后捞起不要,放入枸杞叶煮沸后,放入猪肝、瘦猪肉煮至熟,调味供用。 功效:枸杞补养肝肾、益精明目,猪肝补肝养血,瘦猪肉滋阴养血、润燥生津,三者合而为汤,养肝之体,清肝之用,共奏养阴退热、益精明目之功。
本汤养肝清肝明目,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有食疗功效,也是调养肝阴以清泄肝热的家庭常用饮品。 三、山楂降压汤 配方:山楂15克,猪瘦肉200克,素油30克,姜5克,葱10克,盐5克,上汤1000毫升。
制作: 1.把山楂洗净,若是山楂果,拍松,待用。 2.瘦猪肉洗净,去血水,切成4厘米长,2厘米宽的块。姜拍松,葱切段。 3.砂锅放小火上预热后转为中火烧热,加入素油,烧六成熟时,下入姜、葱爆香,加入鸡汤,烧沸后下入猪肉、山楂、盐,用文火炖5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食瘦肉30-50克,随意喝汤。 功效:滋阴潜阳,化食消积,降低血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食用。方中的山楂有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能扩张外周血管,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并具有显著的降低血脂作用。
四、枸杞桑菊饮 配方:枸杞子9克 决明子6克 桑叶9克菊花9克白糖30克 制作: 1.将枸杞子、桑叶、菊花、决明子去杂质洗净,放入砂锅内,加水300毫升。 2.把小火预热好的砂锅置中火中烧沸,用文火煎煮15分钟,滗出汁液;另加水200毫升,再煮10分钟。
合并两次煎液,加入白糖拌匀,再烧沸即成。 食法:代茶饮用。 功效:疏风清热,平肝明目,降血压。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饮用。 注意:配方份量为参考比例,具体用量可根据人数、个人口味等作相应调整。
吃了四个月的中药治疗肝阳上亢的还没好,还要在吃。肝阳上亢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肝阴不足,导致肝阳相对偏亢。这种病症常见的症状包括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头晕等。肝阳上亢是由于生活习惯、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等多种原因导致的。中医治疗肝阳上亢通常采用中药方剂,如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所以吃了四个月的中药治疗肝阳上亢的还没好,还要在吃。
甲亢见有低烧,潮热,怕热,汗多,肌肤灼热湿润,心烦急躁,焦虑不安,失眠梦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为你怎么了治甲亢的中药方治甲亢的中药方都有哪些呢?
治甲亢的中药方
牡蛎
【来源】 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牡蛎,或近江牡蛎等的贝壳。主产于沿海地区。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或火煅用。
【性味】 咸,微寒。
【功效】 平肝潜阳,软坚散结。
【主治】
(1)甲亢患者见有手颤,多动,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多梦,自汗盗汗,梦精或早泄,心悸,心跳加快,舌红苔白,脉弦细数属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宜平肝潜阳为主,
服。每天一剂,7~10剂为一疗程,若有疗效,可服3~4个疗程。
(2)甲亢患者见有甲状腺肿大(弥漫性、对称性肿大),质软或稍韧,伴凸眼,呈惊恐状态,眼睑闭合时,睑缘颤动,舌红苔白,脉弦数属于痰火凝结,治宜软坚散结,清热化痰者,可用牡蛎(生用)30g,配伍浙贝母10g,鳖甲20g,丹参10g,夏枯草15g,车前子12g,守宫(即壁虎)8g,水煎服。每天一剂,7~9剂为一疗程,若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现多用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自主性高功能性甲状腺瘤等属于痰火凝结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15~30g。牡蛎用于甲亢时多为生用。
鳖甲兼有滋阴作用,因此,上证兼肝肾阴虚者,宜首选鳖甲。
郁金
【来源】 为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郁金、莪术,或姜黄,或广西莪术的块根。主产于四川、广西、云南等地。作为药用,主要为生用。
【别名】 玉金、白丝郁金。
【性味】 辛、苦,寒。
【功效】 活血行气,凉血清心,疏肝解郁。
【主治】 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日久不消,质稍韧,可为单个或多个结节,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不粘连,随吞咽上下移动,伴怕热,记忆力减退,难眠易醒,神志淡漠,抑郁寡言,舌暗红,苔黄,脉弦数等属于肝经瘀热郁积,治宜活血行气,凉血清心,兼以疏肝解郁者,可用郁金12g,配伍丹参15g,姜 【临床评价】 牡蛎与鳖甲都有软坚散结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属于痰火凝结者。所不同者,辅以滋养肝肾者,可用牡蛎(生用)30g,配伍白芍15g,龙骨30g,珍珠母30g,肉苁蓉15g,天门冬15g,水煎
黄10g,山栀子10g,青皮10g,鳖甲30g,柴胡5g,水煎服。每天一剂,7~9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现多用于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发甲亢、自主性高功能性甲状腺腺瘤、亚急性甲状腺炎并发甲亢等见有上症属于肝经瘀热郁积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8~12g。不宜与丁香共用。
【临床评价】
(1)活血行气之品,性味多为偏温,但郁金却属苦寒,因此,对于瘀热郁结于肝经,治宜活血行气,凉肝解郁者,宜首选郁金。
(2)郁金与山慈姑都有清热散结的作用,都可用于甲亢伴甲状腺肿大。所不同者,山慈姑重在清热解毒,化痰散结,适于痰热凝结(痰热俱盛)者;郁金则重在活血解郁,适于
瘀热郁积(以瘀为主)者。
知母
【来源】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主产于
河北、山西、广东等地。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
【性味】 苦、甘,寒。
【功效】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主治】
(1)甲亢见有低烧,潮热,怕热,汗多,肌肤灼热湿润,心烦急躁,焦虑不安,失眠梦多,神经过敏,精神不集中,舌嫩红,苔白,脉细数等属于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清热除烦者,可用知母12g,配伍黄柏10g,熟地30g,天门冬20g,浮小麦30g,龙齿30g,水煎服。每天一剂,7~9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
(2)甲亢见有口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食欲亢进,易饥,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沉数属于肺胃热盛,治宜清热泻火,生津止渴者,可用知母12g,配伍石膏20g,竹叶15g,麦冬15g,党参15g,葛根30g,淮山20g,水煎服。每天一剂,5~6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现多用于甲亢、甲亢并发糖尿病等见有上症属于肺胃热盛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10~12g。
【临床评价】
(1)知母虽属苦寒之品,但质润而不燥,既可用于实热证,亦可用于虚热证,是甲亢的常用药。
(2)知母属性寒质润之品,能滑肠,因此,甲亢见大便次数增多,呈糊状,含不消化食物属于湿困脾胃或脾虚湿盛者,均不宜用知母。
夏枯草
【来源】 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夏枯草的带花的果穗。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
【性味】 苦、辛,寒。
【功效】 清肝明目,消散郁结。
【主治】
(1)甲亢见有突眼,流泪,畏光,异物感,眼胀或刺痛,结膜充血,水肿,舌红苔白,脉浮数等属于肝火上炎,风热犯眼,治宜清肝明目,疏散风热者,可用夏枯草15g,配伍野菊花15g,蝉蜕3g,密蒙花12g,谷精草15g,桑叶15g,水煎服。每天一剂,3~5剂为一疗程。一般是一个疗程即可治愈眼疾。现多用于浸润性突眼(Graves眼病)并发暴露性角膜炎见有上症属于肝火上炎,风热犯眼者。
(2)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用手扪之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质稍韧,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伴怕热,汗多,烦躁易怒,咽喉有异物感,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等属于痰
火郁结,治宜清热化痰,消散郁结者,可用夏枯草15g,配伍浮海石15g,牡蛎(生用)30g,浙贝母10g,玄参15g,荆芥穗10g,水煎服。每天一剂,7~9剂为一疗程,若有疗效,可服3~4个疗程。现多用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自主性高功能甲状腺腺瘤等见有上症属于痰火郁结者。
(3)甲亢见有发热(多为中度发热),畏寒,全身不适,咳嗽,痰黄粘稠,颈前区疼痛,疼痛可向下颌、耳、牙床及枕后部放射,咳嗽、吞咽、转动颈项时疼痛加重,甲状腺肿大,
并有明显压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属于上焦风热挟痰,治宜清热化痰,疏风散结者,可用夏枯草15g,配伍野菊花15g,柴胡10g,黄芩10g,荆芥穗10g,连翘10g,薄荷5g(后下),水煎服。每天一剂,病重者可一天2剂,3~5天为一疗程。一般是3~5天可见热退,甲状腺肿痛消失,此时,宜改用其他方药再调理2~3周;若仍发热,可再服2~3天。现多用于亚急性甲状腺炎并发甲亢见有上症属于上焦风热挟痰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10~15g。
【临床评价】
(1)夏枯草入肝经,亦走上焦。既能清泄肝火,又能疏风散结,对于甲亢并发暴露性角膜炎、亚急性甲状腺炎并发甲亢属于肝经有热,风热上犯者,其疗效快速而可靠。但对于甲
作进一步的总结与观察。
(2)夏枯草与浮海石都有清热、化痰,散结的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属于痰热(或痰火)郁结者。所不同者,浮海石咸寒,化痰、软坚之力较强,适于痰热凝结,以痰结为主要矛盾者;夏枯草苦、辛,寒,清火、散结之力较强,适于痰火郁结,以火郁为主要矛盾者。
珍珠母
【来源】 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或珍珠贝科合浦珠母贝等动物贝壳的珍珠层。全国各地的江河湖沼都有出产。作为药用,主要为生用或煅用。
【性味】 咸,寒。
【功效】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主治】 参照石决明条目。
【用法用量】 水煎服,20~30g。用于甲亢时多为生用。
【临床评价】 珍珠母与石决明都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作用,其药力及适应范围均甚相似。所不同者,珍珠母兼有安神定惊的作用,对于甲亢见有心悸,失眠梦多等心神不安者,则以珍珠母为优;石决明则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对于甲亢并发暴露性角膜炎属肝火上炎者,则以石决明为优。
浮小麦
【来源】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麦未成熟的颖果,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故名浮小麦。全国各地均产。作为药用,主要为生用。
【性味】 甘,凉。
【功效】 益气,除热,止汗。
【主治】 甲亢见有汗多,皮肤温湿,怕热,低热(38℃以下),消瘦易饥,能食乏力,心烦不安,多言好动,思维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甚至有幻觉,似精神分裂症,难寐易醒,心悸怔忡,口干口渴,舌嫩红,苔白,脉沉细数等属于气阴两虚,阴津不守,治宜益气除热,养阴止汗者,可用浮小麦30g,配伍麦冬20g,地骨皮15g,牡蛎30g,山茱萸12g,知母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7~9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3~4个疗程。 状腺腺瘤并发甲亢(即自主性高功能甲状腺腺瘤)、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发甲亢属痰火郁结者,其疗效则缓慢,其疗效的可靠性仍需
【用法用量】 水煎服,20~30g。
【临床评价】
(1)浮小麦甘能益气,凉可除热,且有止汗功效,对于甲亢见有汗多或低热属于气阴两虚者,有一定疗效,但需重用(30~50g),且需多服(7~9剂以上)才能见效。(2)浮小麦与山茱萸都有止汗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见有汗多属于气阴两虚者。所不同者,山茱萸适于肾气肾阴不足者;浮小麦则适于心气心阴不足者。
浮海石
【来源】 浮海石是两类药材的通称:一是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的干燥骨骼,又名石花;一是火山喷出的岩浆形成的多孔状石块,又名海乳石。两者均产于我国南方沿海各地。作为
【性味】 咸,寒。
【功效】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 甲亢患者见有甲状腺肿大(单侧或双侧),随吞咽上下移动,用手扪之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质稍韧,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表面光滑,伴突眼,双眼凝视,瞬目少,呈惊恐状,怕热,消瘦,烦躁不安,咽喉时有异物感,舌红,苔黄,脉滑数等属于痰热凝结,治宜清热化痰,软坚散结者,可用浮海石20g,配伍生牡蛎20g,珍珠母30g,石仙桃15g,莪术10g,麦冬20g,法半夏10g,水煎服。7~9剂为一疗程,若有疗效,可服3~4个疗程。现多用于毒性弥章漫性甲状腺肿、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自主性高功能甲状腺腺瘤等见有上症属于痰热凝结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10~20g。
【临床评价】
(1)浮海石软坚散结之力较强,宜于甲亢而有甲状腺肿物大者;若无甲状腺肿大,而有突眼属于痰热凝结者,亦可用。
(2)浮海石与牡蛎都有软坚散结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而有甲状腺肿大属于痰火凝结者。所不同者,牡蛎兼滋养肝肾,适于肝肾阴虚,虚火灼津为痰,正虚邪实者;浮海石则适于肝
肺痰热互结,正邪俱实者。
海蛤壳
【来源】 为软体动物帘蛤科海蛤的贝壳。主产于沿海地区。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或煅用。
【别名】 文蛤、青蛤。
【性味】 苦、咸,寒。
【功效】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 参考本章浮海石条目。
【用法用量】 水煎服,15~20g。用于甲亢时,多为生用。
【临床评价】 海蛤壳与浮海石都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的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而有甲状腺肿大属于痰热凝结者。所不同者,海蛤壳清热化痰之力较强,适于痰火较盛者(主要表现为怕热,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浮海石则化痰散结之力较强,适于痰凝坚固者(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而质韧,喉中有痰或异物感,舌红,苔黄或白黄而稍腻,脉滑)。
浙贝母
【来源】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的地下鳞茎。主产于浙江,其次是江苏、安徽等地。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
【别名】 象贝。
【性味】 苦,寒。 药用,均为生用。
【功效】 清痰火,散痰结。
【主治】
(1)甲亢患者见有甲状腺肿大,用手扪之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柔韧,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可伴有凸眼,心烦失眠,焦虑不安,手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属于痰火凝结,治宜清痰火,散痰结者,可用浙贝母10g,配伍玄参12g,海蛤壳15g,皂角刺6g,黄药子10g,麦冬15g,鳖甲30g,水煎服。每天一剂,5~7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现多用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自主性高功能甲状腺腺瘤等见有上症属于痰火凝结者。
(2)甲亢患者见有发热(多为中度发热),咽喉痛或颈前区疼痛,咳嗽痰黄粘稠,甲状腺肿大,并有明显压痛,伴心悸,出汗,手颤,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等属于上焦痰热壅盛,治宜清热化痰,辅于疏散风热者,可用浙贝母10g,配伍连翘10g,野菊花12g,桔梗10g,鱼腥草15g,夏枯草15g,生甘草5g,水煎服。3~5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再服一个疗程。现多用于亚急性甲状腺炎并发甲亢见有上症属于上焦痰热壅盛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8~10g。
【使用注意
(1)不宜与乌头(川乌、草乌)同用。原因是贝母反乌头。
(2)若无浙贝母,可用川贝母代替。两者都有清热散结作用,但浙贝母较优。
【临床评价】
(1)浙贝母擅于清痰火,散痰结,对于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属于痰火凝结者,有较好的疗效。但痰火凝结之甲状腺肿大,其消散过程很慢,因此,需服药2~3个疗程,甚或更长。但是,对于亚急性甲状腺炎并发甲亢,虽然都可见甲状腺肿大,浙贝母对其治疗的效果却很快。
(2)浙贝母与山慈姑都有清痰火、散痰结作用,都可用于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属于痰火凝结者;山慈姑尚能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疗效较强较快,但有小毒,服用时间不宜过长。
黄药子
【来源】 为薯蓣科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黄独的干燥块茎。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功效】 化痰软坚,散结消肿,清热解毒。
【主治】
(1)甲亢患者见有怕热,多汗,可有低烧(38℃以下),烦躁易怒,口苦尿黄,甲状腺肿大,用手扪之可扪及单个或多个结节,质韧,随吞咽上下移动,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属于痰火蕴结,正邪俱实,治宜化痰软坚,清火解毒,散结消肿者,可用黄药子10g,配伍浙贝母10g,夏枯草12g,玄参12g,猫爪草12g,生牡蛎30g,莪术10g,鸡内金12g,水煎服。每天一剂,5~7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现
多用于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又称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毒性腺瘤(又称为自主性高功能甲状腺腺瘤)等属于痰火蕴结,正邪俱实者。
(2)甲亢患者出现发热(轻中度发热),咽喉痛,全身不适,伴心悸、手抖、多汗、消瘦,甲状腺肿痛,并有触痛,吞咽、转动颈部时疼痛加剧,舌红苔白薄,脉浮数等属于热毒壅结少阳经,治宜清热解毒,祛风消肿者,可用黄药子10g,配伍连翘10g,野菊花12g,夏枯草12g,柴胡10g,黄芩10g,防风10g,水煎服。每天一剂,3~4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1~2个疗程。现有用于亚急性甲状腺炎合并甲亢属于热毒壅结少阳经者。对于服用过量甲状腺片而出现上症被诊为医源性甲亢,属于热毒壅结少阳经者,亦可用上方治之。
【用法用量】 水煎服,10~15g;研末服,1~2g。
【使用注意】
(1)本品苦寒,脾肾虚寒者慎用。
(2)本品有小毒,不宜过量。过量可出现口舌烧灼感,流涎,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等消化道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呼吸困难等症。
(3)本品对肝脏有轻度损害,服用超过1个月者,须检查肝功能。
【临床评价】
(1)黄药子化痰软坚,散结消肿,以及清热解毒之力较强劲,对于甲亢(特别是甲亢见有甲状腺结节)属于痰火蕴结或热毒壅结者,其疗效可靠,可作为主药使用。但本品苦寒,对于甲亢(不管有无甲状腺肿大)属于寒痰蕴结或脾肾阳虚或气血虚弱者,均不宜用。
(2)黄药子含有较多的碘,因此,含碘较多的黄药子可否用于甲亢的治疗,近几年来有很多争议。作者认为,黄药子可用于甲亢,但只宜于痰火(或热毒)蕴结型者,对寒痰蕴结或脾肾阳虚,或气血虚弱者,不宜用;此药不宜久服,一般不能超过一个月。
(3)黄药子不宜久服的原因有二:一是黄药子有一定毒性;二是根据临床观察,黄药子对甲亢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但中、远期疗效不理想。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