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回阳饮不治肝肾,六味回阳饮有益气回阳、养血救脱的功效,对于治疗食欲下降、浑身乏力、反胃吐食、自汗暴脱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使用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要私自使用药物治疗,以免出现不良的反应。治疗期间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药物吸收。
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熟地黄主滋阴养血,善补真阴,可治疗诸劳虚损,阴虚阳虚俱可应用。依张景岳之言,则对于外感表证、呕吐、泄泻、痢疾、水气、痰饮、肿胀、反胃等病皆可应用。
今人不敢用大剂量熟地黄,恐其滋腻碍胃,殊不知对于急危重症,只有大剂量用之,使阴血充足,阳气才能有所依附,才不至于脱陷。只要对证,即可放胆用之,亦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少则30克,多则90克、120克不等。
应用概要
大补真阴,熟地黄最宜。张景岳善用熟地黄治疗多种疾病,不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每多应用熟地黄,极大程度地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如左归饮、右归饮治肾之真阴真阳不足,金水六君煎滋肾健脾化痰治肺肾不足之痰喘;三气饮治风湿痹证;济川煎治老年虚性便秘;固阴煎治阴虚滑泻;胃关煎治脾肾虚寒之久泻;化阴煎治小便癃闭、淋浊等症;五物煎或决津煎治妇人血证;胎元饮治妇人胎动不安;赞玉丹治男子阳痿不育;六物煎治小儿痘发不畅;理阴煎、大温中饮治真阴虚弱、外感风寒之证;六味回阳饮治元阳之将脱;当归蒺藜煎治外科疮疡邪毒等。
然而,对于熟地黄的应用,尤其是对于景岳治疗痰涎痞满、虚寒泄泻之证仍重用熟地黄,有许多医家提出了异议,指出熟地黄滋腻碍脾,有痰湿者不宜。如《本草蒙荃》云:“夫补血剂,无逾地黄、当归,若服过多,其性缠滞,每于胃气亦有亏尔。”《本草述钩元》引缪仲淳语曰:“凡胸膈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息,药宣通者,汤液中禁用熟地。”在临床上受此影响而畏用熟地者更众。
对于熟地黄之“滋腻”、“腻膈生痰”,张景岳认为,“脾主湿,湿动则生痰”,“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治痰者,求其本,痰无不清”。所以景岳之金水六君煎,以熟地黄滋补肾阴为主,以治痰之本,合二陈汤健脾化痰之源以消痰。
清代陈士铎也纠正了这个论点,给予了相应的论述:“或谓熟地至阴之药,但其性甚滞,多用之而腻膈生痰,万一助痰以生喘,亦甚可危也。此正不知熟地之功力也……夫痰有五脏之异。痰出脾、肺者,用熟地则助其湿,用之似乎不宜。倘痰出于心、肝、肾者,舍熟地又何以逐之耶。”清代名医王旭高则明确指出熟地黄能消虚痰:“虚者乃平素肺肾内虚,肃降摄纳无权,脾胃气弱,不克化饮食精微,即痰饮之类……夫熟地最能消虚痰,以其能填补肾气而化无形之痰也。”对痰喘日久有肾虚者,不论是否夹有痰湿,即使有“舌苔黄浊不化”,熟地黄亦在所不忌,且大剂重投,认为“肝肾之虚大著,当以摄纳为要”,并且告诫后学“勿嫌腻膈而畏之”。因此熟地黄不仅能滋阴养血,补肾强精,更能纳气归元,消虚痰饵。张景岳的贞元饮即以熟地黄为主药大补肾中元气,治“气短似喘,呼吸急促,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塞,势急垂危”之症,而金水六君煎更是开补肾化痰、治上实下虚喘症之先河。
熟地黄真的腻膈吗?熟地黄味厚,质黏腻,碍胃助湿,确有其事,但不能笼统言之,即使古人言此也是指胃虚或痰饮内盛等特别情况而言。南京中医药大学张成铭先生认为,对脾胃湿盛、中虚气滞者,熟地黄的确会滞气呆运,助湿生痰,反增腹胀纳呆之弊,而对痰浊在肺、脾胃运化正常者,则无此弊端。而就“虚痰”来说,则非熟地黄不能消,再者临证对虚实夹杂之痰喘患者,常补肾化痰并举,润燥同进,故而并不见熟地黄腻膈碍胃、助湿生痰之弊。
笔者认为,熟地黄主滋阴养血,善补人身之真阴,可治疗诸劳虚损,阴虚阳虚俱可应用。依景岳之言,则对于外感表证、呕吐、泄泻、痢疾、水气、痰饮、肿胀、反胃等病皆可用。气机阻滞、痰湿水泛、脾虚成泄、外邪束表等证,也绝不是忌之慎之,只要合理配伍,便可化弊为利。
重用理论依据
张景岳堪为善用熟地黄之第一人。他从维护人体元阴与元阳之理,推崇熟地黄。提出人体“阳非有余,阴本不足”,并强调了“阳虚多寒,宜补而兼温;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且景岳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著名论断。唯熟地黄“味厚气薄”,“阴中有阳”’“能补五脏之真阴、补肾中之元气”,又因其属阴性缓,故倡“非多,难以奏效”。景岳不论温阳或益阴时每多重用熟地黄,或用熟地补虚以治形,或阴中以求阳。
近现代善用熟地黄如裘沛然先生,用之治疗多种疑难杂症。裘沛然认为疑难杂症的病机较为复杂,而在许多情况下都有正气虚弱,或虚实夹杂的情况。因此,培补正气是一个重要治则。熟地黄能救阴,补精血,为治疗一切精血亏损之证的要药。故裘先生治疗疑难杂症,不忘扶正固本,多在方中加入熟地黄,扶正以祛邪,在疑难杂症中可获良效。
用量与注意事项
善用熟地黄,深谙运用熟地黄之法者,多主张应重用。景岳用熟地黄,常用至一二两甚至二三两,如滋阴补肾之左归饮,熟地黄用量为1~2两;温补肾阳之右归饮,熟地黄用至1~2两;大补气血的两仪膏,熟地黄用至一斤。
清初名医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论述熟地黄应当大剂量应用,“或问熟地宜多用以奏功,抑宜少用以取效乎?熟地宜多不宜少也。然而用之得宜,虽重用数两不见多;用之失宜,虽止用数钱未见少。用之于肾水大亏之日,多用犹觉少;用之于脾土大崩之时,少用亦觉多;用之于肾火沸腾之病,用多而殊欠其多;用之于胃土喘胀之症,用少而殊憎其少。全在用之得宜,而多与不多,不必计也。”“熟地系君药,可由一两以用至八两。……补阳之药,可少用以奏功,而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以阳主升而阴主降。阳升,少用阳药而气易上腾;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下达。熟地至阴之药,尤与他阴药有殊,非多用之,奚以取胜。”
对于熟地黄的使用剂量,笔者认为,只要对证,即可放胆用之,亦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少则30克,多则90克、120克不等。对于急危重症,只有大剂量用之,使阴血充足,阳气才能有所依附,才不至脱陷。
但熟地黄性静味厚,不可乱服久服,久服必碍于阳气的升发,服滋阴药后,若口渴咽干症状已消除,舌苔已生,不欲饮水,当停止滋阴;食欲恢复正常后,又开始减退,当停止滋阴;大便由干燥转为湿润后,又变得稀溏而黏滞,当停止滋阴;睡眠恢复之后,又变得嗜睡,身体重,腿无力,当停止滋阴。
延伸阅读
古今医案摘录
吐泻虚脱证——养阴回阳(张锡纯医案)
候某之子,5岁,因凉泻之药太过,致成慢惊,胃寒吐泻,常常瘛疭,精神昏愦,目睛上泛,有危在顷刻之象。为处方,用熟地黄二两,生山药一两,干姜、附子、肉桂各二钱,净萸肉、野台参各三钱,煎汤一杯半,徐徐温饮下,吐泻瘛疭皆止,精神亦振,似有烦躁之意,遂去干姜加生杭芍四钱,再服一剂痊愈。
盖阴者阳守之,血者气配之。熟地黄大能滋阴养血,大剂服之,使阴血充足,人身元阳之气,自不至上脱下陷也。正如张景岳《类经附翼》所言:“不知此阴字,正阳气之根也……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故物之生也,生于阳,物之成也,成于阴,此所谓元阴元阳,亦真精真气也。”人身之阳气根于真阴精血,阳气虚脱是“阳失阴而离”,且“非补阴何以收散亡阳之气”?
重用熟地黄治疗不安腿综合征(病例摘要)
任某,男,78岁。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安腿”就诊。患者患糖尿病10余年,一个月前双下肢腓肠肌至足心出现烧灼感、不适感,夜间尤甚,拍腿、走动后症状缓解,伴头晕、心慌,体重一个月内下降4千克。刻下症见:乏力,腰酸,双下肢抽搐伴烧灼感、不适感,左臂至指尖麻木,手指颤抖,手足心热,咳嗽咯痰,痰色白,量多,耳鸣,咽干,眠差多梦,尿频,大便略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西医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安腿。中医诊断:消渴,血痹。
中医辨证:肝肾不足,络脉瘀滞。治法:滋补肝肾活血。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药用熟地黄120克,山萸肉3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全蝎9克,葛根30克,酒大黄6克,海浮石30克。
服上方14剂后,二诊诉双下肢灼热感明显减轻,抽搐减轻,腰腿酸痛减轻,无咳痰,耳鸣减轻,饮食正常,睡眠好转。再服上方14剂后,三诊诉双下肢灼热感基本消失,双手麻木明显好转。继予汤药调理后,改服水丸控制血糖,定期复诊。
本案系肝肾不足所致血脉瘀阻之证。患者年老,肾脏亏损,阴精不足,阴血涩滞,下肢脉络瘀阻,加之肝血不足,血不荣经,筋脉失养而发病。本方重用熟地黄为君,滋阴补肾,填精益髓,配以山萸肉养肝涩精,助熟地黄以充复肾中阴精,又佐以活血通络之品通畅血脉,加强滋补阴血之功。此方中重用熟地黄至120克,取其甘温入肾,重补肝肾,肾水足、肝木养,则肌肉筋脉得用、气畅血足,“不安”之状自消。
---------------------------------------------------------
小结:中医治病之本在于调阴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因此要阴阳制化以生气血,现今有些医生看到人阳气不足一味用扶阳之法,殊不知短期调整气化效果不错,但远期疗效不佳。正是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故。油不够火是烧不起的。而熟地为代表的补肾精药物就是油。对于其滋腻一说并不认同,笔者亲身尝试过,熟地即使小剂量,只要配伍得当,辨证准确,不仅不会滋腻,反而会起到胃口大开之功效。
以呕吐为主要表现者,首先考虑胃肠道疾病,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狗狗呕吐只是病症之一。
狗狗呕吐现象的原因:
疾病性呕吐
1.食物中毒或者肠胃炎
2.母犬败血症导致呕吐,老年犬肾衰竭
3.寄生虫
4.细小
5.胰腺炎
6.天气变化引起的感冒现象
非疾病性呕吐
1.吃东西过快过急,食入量过大
2.吃了异物或者刺激的东西
3.平日吸入粉尘较多或者天气变化
4.空腹太久,胃酸分泌过多也会呕吐酸水的
5.运动过量
呕吐情况分析
如果狗狗呕吐时,没有出现吐血,发烧等症状,吐出来的东西都是它刚才吃进去的东西,要是出现这种症状,狗狗就没什么大碍。
呕吐病变位置越靠上则进食后出现呕吐的时间越短。食管和贲门病变多在进食后立即吐出,且不包括胃内容物而是刚刚吃入的食物。胃内病变出现呕吐,进食后稍久,其最大的特点是伴有胃内容物。肠道病变与进食无直接关系。咽喉部病变,通过食物刺激也可发生进食后呕吐。
呕吐物为刚进入的食物,则病变在食管;如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则病变在胃部;呕吐物中有胆汁,病变在中消化道;呕吐物带有粪臭味,提示大肠堵塞;呕吐物中带有血液、鲜血或咖啡样物,则说明病变部位多在上消化道。
药方:
胃热呕吐:病犬多喜阴凉冷水,不食或食而呕吐,反复发作,口色红,少津,舌苔黄腻,脉数。治疗原则及方法:清热止呕,可用白虎汤:石膏30克,知母、梗米各9克,半夏、陈皮、茯苓各5克,炙甘草3克。水煎,候温灌服。
伤食呕吐:病犬不食,肚腹饱满,呕吐酸臭,吐后病减,口色稍红,脉沉而有力。治疗原则及方法:消积止呕,可用保和丸:半夏、茯苓各90克,山楂80克,神曲60克,陈皮、连翘、莱菔子各30克,丸剂,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
虚寒呕吐:耳鼻俱凉,优势寒战,消瘦少食,大便稀溏,食后即吐,吐出物气味不显,吐后口内多涎。口色淡白,口津滑利,脉象沉迟。治疗原则及方法:温中止呕,可用理中丸: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90克,丸剂,每次9~12克,凉开水送下。
顽固性呕吐:可用加味旋覆代赭汤或用六味回阳饮加减治疗。
加味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代赭石各30克,竹茹20克,生姜、半夏、生石膏、丹皮、党参、枣仁各15克,甘草5克。水煎,候温灌服,每天2次,每次20汤勺,一般服用1~2剂,连服2~4天,呕吐即可止住。
六味回阳饮:党参、附子(先煎)、石菖蒲各12克,吴茱萸10克,炙甘草、丁香、肉桂各6克。候温灌服,加生姜汁5毫升灌服。
目录1拼音2概述3《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之六味回阳饮 3.1处方3.2功能主治3.3六味回阳饮的用法用量3.4运用3.5摘录 4《活幼心法》卷末方之六味回阳饮 4.1六味回阳饮的别名4.2组成4.3功效主治4.4六味回阳饮的用法用量4.5附注 5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六味回阳饮 1拼音
liù wèi huí yáng yǐn
2概述六味回阳饮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
3《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之六味回阳饮3.1处方人参数钱至二两,制附子、炮姜各二至三钱,炙甘草一钱,熟地黄五钱至一两,当归身(泄泻或血动者用白术易之)三钱[1]。
人参30~60克 制附子6~9克 干姜(炮)6~9克 炙甘草3克 熟地15~30克 当归身9克(如泄泻或血动者,以冬术易之)
3.2功能主治《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之六味回阳饮功能益气回阳,养血救脱[1]。主治阴阳将脱证[1]。
3.3六味回阳饮的用法用量水煎服[1]。
用水400毫升,武火煎至320毫升,温服。
3.4运用若肉振汗多,加炙黄芪四钱至一两,或白术三至五钱;泄泻,加乌梅二枚,或五味子二十粒;阳虚上浮,加茯苓二钱;肝经郁滞,加肉桂二至三钱[1]。
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黄耆12~15克,或30克,或冬白术9~15克;如泄泻者,加乌梅2枚,或北五味20粒。
3.5摘录《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
4《活幼心法》卷末方之六味回阳饮4.1六味回阳饮的别名回阳饮
4.2组成附子1钱,炮姜1钱,党参3钱,当归3钱,肉桂3钱,炙甘草1钱。
4.3功效主治《活幼心法》卷末方之六味回阳饮功在大补元阳。主治小儿气血本虚,痘疮自塌,或误服凉药,呕吐泄泻,将成慢惊者。
4.4六味回阳饮的用法用量加胡椒末3分,灶心土水澄清煎药服。
4.5附注
眩晕
[气血亏虚]
1、主证:
眩晕而兼见面色皎白,发色不泽,唇甲不华,心悸少寐,体倦懒言,神疲纳减,舌质淡,脉细弱.在大病或失血后,每多见.甚者眩晕昏倒,劳累即发。
2、证候分析:
心主血脉,荣华在面;脾司健运,生化气血。心脾亏损,气血不足,则面色皎白,发色不泽,唇甲不华。血虚不能养心,则心悸少寐。气虚则体倦懒言,神疲纳减,劳累即发。
舌质淡,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3、治疗:
补益心脾。
4、方药:
归脾汤为主方。
本方益气健脾,以助生化之源;兼能补血养肝,而安心神。
如脾阳不足,健运无权,食少便溏,畏寒肢冷,难以进补者,可先与健脾温中,用《近效》白术附子汤加党参、炮姜之属。
待脾阳渐复,再与归脾汤加减调理。
若失血过多,突然晕倒,应急用六味回阳饮以救治之。本方须重用人参,为血脱益气之法。如失血不止,可加阿胶珠、侧柏炭等。
附方:
一、归脾汤
1、[组成]
白术一两(30g)、茯神(去木)一两(30g)、黄芪(去芦)一两(30g)、龙眼肉一两(30g)、酸枣仁(炒,去壳)、一两(30g)、人参15g 、木香(不见火)15g、甘草(炙)8g、当归3g、远志(蜜炙)3g(当归、远志两味,是从《校注妇人良方》补入)。
2、[用法]
加生姜6g、红枣3—5枚,水煎服.或按上述调整剂量比例放大,作蜜丸,每丸约重15g,空腹时,每次服一丸,开水送下,日服三次。
3、[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4、[主治]
(1)心脾两虚。思虑过度,劳伤心脾, 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不眼,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2)脾不统血。症见便血,以及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带下。
5、[方解]
本方主治心脾两虚证。
方中以参、芪、术、草、姜、枣甘温补脾益气;
当归甘辛温养肝而生心血;
茯神、枣仁、龙眼内甘平养心安神;
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
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有碍脾胃运动功能。
故本方为养心与益脾并进之方,亦即益气与养血相融之剂。
现代将本方用于神经衰弱、心脏病、贫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只要属心脾两虚,随证加减,均有显效。
本方与补中益气汤区别:
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的发热、体倦、少气、懒言以及气虚下陷的下脱、下垂等。
二、[白术附子汤]《外台秘要》引《近效方》
1、组成:
白术9g、附子(炮)10g、炙甘草6g、桂心12g。
2、[用法]
上四味,切,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为三服,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即解。
3、[功用]
补脾胃,益精气。
4、[主治]
风虚头重,目眩,不知食味;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身体微肿者。
5、[禁忌]
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菜、猪肉、生葱、桃、李、雀肉等。
三、[六味回阳饮]
1、组成:
人参30-60g、制附子6-9g、干姜(炮)6-9g、炙甘草3g、熟地15-30g、当归身9g(如泄泻或血动者,以冬术易之)。
2、[用法]
用水400毫升,武火煎至320毫升,温服。
3、[功用]
益气回阳,养血救脱。
4、[主治]
阴阳将脱。
5、[加减]
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黄耆12-15g,或30g,或冬白术9-15g;
如泄泻者,加乌梅2枚,或北五味20粒。
眩晕
[肾精不足]
1、主证:
眩晕而见精神委靡,记忆减退,腰酸膝软,遣精耳鸣。
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
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
2、证候分析:
经云:“精生气,气生神。”精髓不足,则神亦委靡不振,记忆减退。
腰为肾腑,肾虚则腰酸膝软,遗精耳鸣。
偏于阳虚者,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而舌质淡,脉沉细;
偏于阴虚者,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而舌质红,脉弦细。
3、治疗:
偏于阳虚者,宜补肾助阳;
偏于阴虚者,宜补肾益阴。
4、方药:
补肾助阳用右归丸,方中熟地、萸肉、杜仲为补肾主药,附子、肉桂、鹿角胶可以益火助阳。
补肾益阴宜左归丸,方中熟地、萸肉、菟丝子、牛膝、龟版胶补益肾阴,鹿角胶可以填精补髓。
二方均可酌加龙骨、牡蛎之类,以收敛浮阳。
附方:
一、[右归丸]
1、组成:
大怀熟(地)240g、山药(炒)120g、山茱萸(微炒)90g、枸杞(微炒)120g、鹿角胶(炒)120g、菟丝子(制)120g杜促(姜汁炒)120g、当归90g、肉桂60g,渐可加至120g、制附子(自60g渐可加至180g)。
2、[用法]
配作蜜丸服,每丸约重15g,早晚各服一丸,开水送下。
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
3、[功用]
温补肾阳,填精补血。
4、[主治]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或阳萎遗精,或阳衰无子;或大便不实,甚则完谷不化;或小便自遗;或腰膝软弱,下肢浮肿等。
5、[方解]
本方在原书主治“元阳不足,先天禀衰,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或“阳衰无子”等证。
本方主治诸证,虽有病起中焦或下焦不同,临床症状表现不一,但其总的病因病机,仍如原书所说:“元阳不足”。故本方立法“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培补肾中元阳,必须“阴中求阳”,即在培补肾阳中配伍滋阴填精之品,方可具有培补元阳之效。
方中桂、附加血肉有情的鹿角胶,均属温补肾阳,填精补髓之类;
熟地、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杜仲俱为滋阴益肾,养肝补脾而设;更加当归补血养肝。
诸药配伍,共具温阳益肾,填精补血以收培补肾中元阳之效。
二、[左归丸]
1、组成:
大怀熟240g、山药(炒)120g、枸杞120g、山茱萸120g、川牛膝(酒洗蒸熟)90g、菟丝子(制)120g、鹿胶(敲碎,炒珠)120g、龟胶(切碎,炒珠)120g(无火者,不必用)。
2、[用法]
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每丸重15g,淡盐汤送下,早、晚空腹时各服一丸。
3、[功用]
滋阴补肾。
4、[主治]
真阴不足。
头目眩晕,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咽干,渴欲饮水,舌光少苔,脉细或数。
5、[方解]
本方证是由真阴不足,精髓内亏,故见头目眩晕,腰酸腿软,口燥咽干,舌光少苔。
阴虚而阳易动,以致肾失封藏而有遗泄;
阴虚则气不外卫而自汗盗汗。
方中重用熟地滋肾以填真阴;
枸杞益精明目;
山茱萸涩精敛汗。
龟鹿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鹿胶偏于补阳,龟胶偏于滋阴,两胶合力,沟通任督二脉,益精填髓,有补阴中包涵“阳中求阴”之义。
菟丝子配牛膝,强腰膝,健筋骨。山药滋益脾肾。共收滋肾填阴,育阴潜阳之效。
本方组成,是以阴柔滋润为主所组成,久服常服,每易滞脾碍胃,致有脘闷、食少等症状出现,故在运用本方时,宜加入陈皮、砂仁等以理气而醒脾胃,防止进补妨运之弊。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