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上亢可能会导致气滞血瘀。肝阳上亢的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便有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胸闷气短的症状,进而导致气滞血瘀。
要想使疾病尽快改善,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龙胆泻肝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需要多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的熬夜。
妇女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症者,称为“经行头痛”,其临床特点是头痛发作与月经有关,每伴随月经周期而反复发作,症状轻者经净而渐愈,严重者可迁延日久而疼痛不止,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
一、病因病机本病多为气血不足,精血亏损,或气滞血瘀,肝阳上亢以致清窍失养所致。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经行头痛是伴随月经周期,经行前后头痛反复发作。本病临床多见于中年妇女,其发病特点为经前及经后有规律的出现头痛,或经前数天开始头痛,经行即止,或经净后头痛数日。疼痛部位多为一侧偏头痛,部位固定,或头顶疼痛,胀痛难忍。休息后可稍缓解。
2.诊断
(1)经行头痛是随月经周期而反复出现的,经净后逐渐消失。
(2)头痛大多为单侧,或左或右,亦可见于两侧太阳穴或头顶部。痛如锥刺,或掣痛,或绵绵作痛。
(3)本病需与外感头痛相鉴别。外感头痛有耳塞、咽痛、畏寒、发热等表证。
(4)应注意与内伤性头痛相鉴别。如神经衰弱、偏头痛、癫痫后头痛、脑部疾病、五官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肾性高血压、贫血等所引起的头痛。
三、辨证施治
1.气血虚弱型
【辨证】经期或经后头部空痛,牵掣眼眶、眉棱骨痛,月经量少色淡,或经期延后,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眼花,心悸汗出,失眠多梦,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多由于平素体弱,或大病、久病气血俱虚,经行时气血下注胞宫,脑失所养,髓海不足而引起头痛。
【施治】益气养血,止痛。
【方药】八珍汤加味:熟地、当归、炙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枸杞子、炙首乌、制黄精各20g,藁本、白芷、炙甘草、白芍各15g,川芎10g,大枣5枚。水煎,3次分服,日1剂。
2.肝阳上亢型
【辨证】经前或经期头痛,以两太阳穴胀痛为主,甚则巅顶掣痛,月经常先期而至,量多色鲜,伴有心烦易怒,胁肋胀痛,口苦咽干,面红目赤,耳鸣失眠,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多由于忿怒忧思,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经行时冲气偏旺,气火易随冲气上逆扰犯清窍而引起头痛。
【施治】滋阴平肝潜阳。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味:熟地15g,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枸杞、苦丁茶、夏枯草、白蒺藜各10g,菊花6g。
【加减】若肝肾阴虚者,加首乌。
3.气滞血瘀型
【辨证】经前、经期头痛剧烈,多见偏头痛,如锥刺,经久不愈,经行不爽,小腹疼痛,色暗紫伴有血块,经畅则头痛缓解,酸痛减轻。舌边瘀点,苔薄腻,脉弦紧。
【施治】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生地、当归、川牛膝、紫丹参、赤芍各15g,川芎、桃仁、红花、枳壳、柴胡、白芷、甘草各10g。水煎服,日1剂。
4.瘀血阻络型
【辨证】经前或经行头痛,疼痛部位固定,痛如针刺,入夜更甚,伴有经行不爽,量少色紫黯,或挟瘀块,少腹疼痛,舌紫黯或舌边尖有瘀点,脉弦涩。多由于情志不畅,肝失条达,气机不宣,经行不畅,脉络不通,瘀阻于内,气血、清阳不能上达于头而引起疼痛。
【施治】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20g,赤芍、生地、川芎、柴胡、淮牛膝、茜草、延胡索、白芷、紫丹参、甘草各15g,桃仁、红花各10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5.阴虚火旺型
【辨证】经期或经后头晕胀痛,月经先期,量少色鲜,伴有耳鸣眼花,心悸失眠,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多由于素体阴虚,或久患热病耗伤阴液,阴液亏乏不能上奉于头,加之阴虚生内热,虚火上浮,扰犯清窍而引起头痛。
【施治】滋阴降火止痛。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味:熟地、山萸肉、茯苓、山药、葛根、龟版、旱莲草、刺蒺藜各20g,知母、桑叶各15g,丹皮、黄柏、女贞子、甘草各10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补中益气丸(适用于气虚型)。
(2)龙胆泻肝丸(适用于肝火上扰型)。
(3)杞菊地黄丸(适用于肾虚而肝阳上亢型)。
(4)逍遥丸(适用于肝郁气滞型)。
(5)元胡止痛片(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2.验方
(1)川芎、蔓荆子各12g。水煎服(适用于气滞血瘀,风邪上扰型)。
(2)胆南星、川芎、僵蚕各6g,细辛3g。水煎服(适用于痰湿阻滞型)。
(3)甘草10g,蜈蚣1条。共为细末,水冲服(适用于经行头痛各型)。
(4)夏枯草30g,菊花12g,水煎服(适用于肝阳上亢型)。
(5)鹅不食草30g,白芷15g,冰片2g。共为细末,贮瓶备用。
发作时用脱脂棉包裹药粉少许纳入鼻孔中(适用于经行头痛各型)。
五、调护
(1)注意休息。
(2)经前数天起限制水及钠盐摄入。
(3)血虚头痛宜吃营养丰富食物,如鸡、猪、牛、羊肉、蛋类、牛奶等。肝火头痛可多食青菜、水果等。
(4)平时可用红枣、桂圆、党参、黄芪等煲汤煮粥等。
(5)戒烟酒,忌吃辛辣、生冷及寒凉类食物。
?气滞是指经络和脏腑的气受阻而不能通畅,如果严重的气滞的不到治疗就会有血瘀的危险,那么呢?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气滞血瘀是气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症状,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气滞血瘀的症状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问,走窜疼痛,胁下痞块,急躁易怒,刺痛拒按,妇女可见闭经、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该病症以情志不舒服被患者发现,同时伴有胸胁胀问、刺痛,一般都是因为月经不调为诊断。肝主疏泄而藏血,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行,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那么 气滞血瘀体质的饮食调养 气滞血瘀体质宜选用有行气、活血功能的饮食,例如: 白萝卜、柑橘、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山楂、桃仁、韭菜、黄酒、红葡萄酒、洋葱、银杏、柠檬、柚子、金橘、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 桃仁、油菜、黑大豆具有活血祛瘀作用;据报导,黑木耳能清除血管壁上的淤积;适量的红葡萄酒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山楂或米醋,能降低血脂、血黏度。 气滞血瘀体质宜少吃盐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 不宜吃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鳗鱼、蟹黄、蛋黄、鱼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响气血运行;不宜吃冷饮,避免影响气血运行 气滞血瘀体质的药物调理 气滞瘀血体质宜用行气、活血药疏通气血,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如柴胡、香附、郁金、当归、川芎、红花、薤白、枳壳、桃仁、参三七、银杏叶等行气、活血药,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体质。著名的理气、活血化瘀方剂如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应根据气滞血瘀部位不同灵活选用。 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可用于心血管瘀阻初起,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时服用。 胃腹胀痛、嗳气、大便不爽或便秘,可用木香、陈皮、砂仁、槟榔、豆蔻、厚朴、大腹皮、莱菔子、大黄、神曲、山楂、谷麦芽、鸡内金等,或用保和丸、木香槟榔丸行气、止痛、消食、通便。 气滞血瘀体质如有情绪抑郁,应以心理疏导为主,配合疏肝理气解郁药物,如柴胡、郁金、青皮、香附、川芎、绿萼梅、八月札等。中成药逍遥丸、越鞠丸等,均有较好的解郁作用。 行气活血延年祛病 当代名医颜德馨在《中国历代中医抗衰老秘要》中详细介绍了行气活血抗衰老的研究成果。实验证明行气活血药能延长动物的寿命,其效果不亚于人参的抗衰老功能。临床观察证实,行气活血药物有改善记忆力和睡眠、消除疲劳、改善大脑功能、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为中医药抗衰老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 ?现在应该了解了吧。 相关阅读:气滞血瘀型前列腺炎食疗方法 女人气血不通怎么办?
肝病的病理变化有虚实两类,而又以实为多。
(1)肝气、肝阳失调:肝气、肝阳失调;以肝气、肝火、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虚阳亢所致,故放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和肝火上炎等方面。
①肝气郁结:肝气郁结简称肝郁、肝气郁,是肝脏病理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或病久不愈而因病致郁,或他脏之病理影响于肝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形成肝气郁结之候,其轻者称为肝气不舒或肝气郁滞。肝气郁结之病理特点是肝之疏泄功能受到抑制,气机不得条达舒畅,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因此,临床上以情绪抑郁、悒悒不乐,以及胁肋胀痛等气机郁滞之候为特征,且每当太息、嗳气之后略觉舒缓。
肝气郁结的病理发展趋势为:其一,气滞血瘀。气有一息之不行,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肝气郁结,气机阻滞,则血行不畅,必然导致血瘀,表现为胁肋刺痛、症积肿块、舌青紫或瘀点瘀斑等。影响冲任二脉,则冲任失调,可见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或经血有块等。
其二,痰气郁结。气郁生痰,痰与气结,阻于咽喉,则为梅核气;积聚于颈部则为瘿瘤等。
其三,气郁化火。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形成气火逆于上的肝火上炎之候。
其四,犯脾克胃。肝气郁而不达,或气滞转化为横逆,均可影响脾胃之纳运,形成兼有呕吐、嗳气、脘胁胀痛等肝气犯胃和兼有腹胀肠鸣、腹痛泄泻、大便不爽等肝气犯脾之候。
肝气郁结与肝气横逆,虽同是肝气为病,且皆为实证,但二者的病理性质也并不完全相同。肝气郁结为肝之疏泄不及,肝气抑郁;而肝气横逆则为疏泄太过,肝气过旺。所以,精神情志失调,前者为情志抑郁、多疑喜愁、闷闷欲哭,后者为性急易怒。
总之,肝气郁结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精神抑郁和气机失调两个方面。
②肝火上炎:肝火上炎又名肝火、肝经实火,是肝脏阳热亢盛,气火上冲的一种病理变化。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而致肝火上冲,或因暴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升,或因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心火亢盛,引动肝火所致。
肝火上炎,为肝之阳气升发太过,具有气火上冲,头面部热象显著的特点。故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病理表现。肝的阳气升动太过,郁火内灼,极易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肝火灼伤肺胃脉络,则易出现咳血、吐血、衄血。气血上逆之极,则血菀于上,发为昏厥。
(2)肝阴、肝血失调:肝阴、肝血失调的病机,均以肝之阴血不足为其特点。阴血虚则阳亢,则为肝阳上亢,阳亢无制而生风,为肝风内动。因此,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亦多与肝之阴血不足有关。
①肝阴不足:肝阴不足又称肝阴虚。肝为刚脏,赖肾水以滋养。肾阴亏损,水不涵木,或肝郁化火,暗耗肝阴等,均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以头目眩晕、目睛干涩、两胁隐痛、面部烘热、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乙癸同源,故肝阴不足往往易与肾阴不足合并出现。
②肝血亏虚:肝血亏虚,多因失血过多,或久病损耗,或脾胃虚弱,化生气血的功能减退所致。其病理变化除血虚征象外,主要表现在肝血不能荣筋养目等方面,临床上以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爪甲不荣等筋脉失养和眩晕眼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等血虚不能上荣头目之征为特点。此外,肝血不足常可导致冲任不足和血虚生风。冲任不足,血海空虚,可引起月经量少乃至闭经。血虚生风每致虚风内动,可见皮肤瘙痒、筋挛、肉困、瘼疯等病理表现。
③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多由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浮亢逆所致,或因情志失调,郁怒伤肝,气郁化火,肝火炽盛,耗伤肝阴,发展为阴虚阳亢而成。因肝肾同源,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肾阴虚,最易引起肝阳上亢。肝阳上亢的病理特点为阴虚阳亢,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上盛则为阳气亢逆,属标病,表现为眩晕耳鸣、头重脚轻、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下虚为肝阴虚,属本病,表现为腰膝酸软、足痿无力等。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三者,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可致肝火上炎,久之肝火内耗肝阴,阴虚阳亢,又可形成肝阳上亢。但肝气郁结系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异常和气机失调为主要临床特征;肝火上炎系气郁化火,气火上逆,以头面部热象显著或气火上冲为特征;肝阳上亢则是阴不制阳,肝阳升动太过,阴虚阳亢。
肝阳上亢之阳亢与肝火上炎之气火上逆相似,但属虚候,与阴虚并见,而肝火上炎是但实无虚。故中医学认为,郁而不舒为肝气,浮而亢逆为肝阳(肝阳上亢),气郁化火为肝火(肝火上炎)。
④肝风内动:肝风内动属于内风范畴,多是肝脏阴阳气血失调,发展至极期的病理变化。临床上以眩晕、震颤、抽搐等动摇不定的症状为主要特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之分。
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盛动风,多因邪热炽盛所致。其病理特点为:发病急骤,多在里热、实火情况下出现,常见于温热病邪人营血阶段,或某些发热性疾病的极期,以高热、神昏、抽搐、痉厥为其临床特征。
肝阳化风:肝阳化风,系肝阴不足,肝阳失去制约,阳亢无制,妄自升动而致。其病理变化多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候,继之出现眩晕欲仆、肢麻震颤、筋惕肉困等,甚则昏仆、偏瘫,发为中风。
血虚生风:血虚生风系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一般是在血虚基础上发生的,阴血不足症状比较明显,风胜则动之表现轻微,或仅见于肌表,如皮肤瘙痒、手足发麻等,少有抽搐现象。
阴虚风动:阴虚风动多是在温热病末期:病人下焦肝肾阴血不足所致,以手足蠕动、心中儋儋大动为特征。
总之,肝风内动,以肝肾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肝的阳气升动太过者为多见。
综上所述,可知“气、火、风”为肝脏病理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点。肝气郁结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的表现。肝郁不舒,郁而化火,可形成肝火;久之肝火内耗肝阴,肝阴不能制约肝阳而致肝阳上亢;肝阳升动无制,风气内动,则为肝风(肝阳化风)。三者之间,常以肝气郁结为先导,亦即肝病的原发因素。再则,气病及血,气滞必血瘀,气郁不达,津液停聚,亦可酿痰。气、火、痰、瘀、风的病理变化过程,可产生各种复杂的病变,其病理根源,则均与肝气郁结有关。
肝阳上亢和肝郁不是一回事.:
肝阳上亢,病证名.又称肝阳上逆,肝阳偏旺.本虚标实证.多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亢逆无所制,气火上扰.症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苦咽干,舌红,脉细数等.
肝郁多由情志抑郁,气机阻滞所致.是“肝气郁”,“肝气郁结”的简称.肝有疏泄的功能,喜升发舒畅,如因情志不舒,恼怒伤肝,或因其他原因影响气机升发和疏泄,就会引起肝郁的病症.其表现主要有两胁胀满或窜痛,胸闷不舒,且胁痛常随情褚变化而增减.肝气上逆于咽喉,使咽中似有异物梗阻的感觉;肝气横逆,侵犯脾胃,胃失和降而脘痛,呕逆,吐酸水,饮食不脉;脾气失和就发生腹痛,腹泻.肝气郁结而致气滞血瘀,则胁部刺痛不移,或逐渐产生症瘕积聚.此外,如月经不调,神经官能症,慢性肝肚疾患,肝脾肿大,消化不良等病症也常和肝气郁结有关.
生活护理:
建议去医院中医科治疗.
平时要保持心情愉悦.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