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中医科

肝阳上亢脉络瘀阻症状

时间: 阅读:5170
肝阳上亢脉络瘀阻症状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食养人

食养人

2025-05-03 12:11:52

肝阳上亢脉络瘀阻会导致患者出现失眠健忘,耳鸣耳聋,头晕胀痛,面色潮红,腰部酸痛,以及双膝膝盖酸软等等。大部分情况下可能是因为肝肾阴虚所引起,而且也有一部分的患者还会出现神经性耳鸣,高血压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需要选择针对性的服用药物,然后适当性的加上中药来达到滋阴潜阳的效果。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景天
    回复
    2024-02-03 05:05:49


  • 远志
    回复
    2024-02-03 05:05:49

    1 淤血的原因

    瘀,淤塞不通,指血脉运行不畅,甚至泞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所产生的各种临床病证。瘀,即瘀血,历代文献中也称为恶血、蓄血、积血、死血、衄血等。

    二千多年前《内经》对瘀血已很重视,有不少论述,如《素问·缪刺论》曰:“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有所堕坠,恶血留内”。提出了劳伤及寒邪可留恶血的理论。以后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直接提出了瘀血一词,并对蓄血、血结进行了论述,创立了瘀热内结的观点。清·叶天士还倡导了虫类通络法对干血、死血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王清任《医林改错》奠定了气虚血瘀理论的基础,创立了补气活血治则,并设计了攻逐瘀血的通窍活血汤、血腑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三个代表方剂以及补气活血的补阳还五汤等。唐容川《血证论》首作专著,提出了祛瘀生新理论,并对瘀血的研究作出了集大成的贡献。至今瘀血学说已从理、法、方、药等各方面渐臻完善。

    瘀血是一种病理产物,包括离经及未离经之瘀血两种。离经瘀血指血络损伤血外溢滞留于脏腑组织之血,未离经瘀血谓血行不畅、滞留于血脉内而言。瘀血也称为蓄血、瘀血阻滞导致气血循环不利,又产生新的瘀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继发性致病因素,往往形成病理恶性因果关系。

    瘀血导致的疾病多属实证,聚集性较强,致病部位固定不移,离经之血初则虽清血,实亦是瘀血,久则变为紫黑色,易产生凝结及瘀痛。

    淤血的原因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气之虚实与瘀血病机最为相关。瘀血为血分病,心主血,血的运行由心所鼓动,脾统血,血的生成及统摄主宰于脾。肝藏血,主血的调节与蓄藏,故瘀血的产生机制与心肝脾三脏的关系最大。

    (一)未离经瘀血的形成机制

    未离经瘀血又称郁血,乃血行缓慢,血液流滞于经络之内,故《金匮要略》曰:“内结为瘀血”,可因情志怫郁,肝郁气滞,使脉络瘀滞而成,尤以心肺宗气虚为甚。故《灵枢·邪客篇》曰:“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如宗气虚则血行无力而留止,正如《灵枢·刺节真邪论》曰:“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此外,寒客于经,致经脉踡缩拘急,使血行凝滞也常形成瘀血,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他,如邪热入客与血结,也可导致瘀热阻结。

    (二)离经瘀血的形成机制

    离经瘀血为血液外溢脉络,瘀阻于人体局部,可因七情过激,气血上冲,溢于脉外,除导致衄血、吐血外,甚者可突然昏仆,如大厥、煎厥等。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阳络伤则血外溢”。此外,起居失节,或饮食不当,用力过猛,也可致便血、溺血,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曰:“阴络伤则血内溢”。总之,各种出血,日久皆可成为瘀血。其他,止血不当,寒凉所遏,跌仆闪挫也都是形成离经瘀血的重要机制。另外,热邪过炽、迫血外溢,也可形成瘀血。

    二、瘀血致病特点

    首先,瘀血致病极为广泛,李梴在其著《医学入门》中早已指出:“人皆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凡寒热、踡挛、痹痛、瘾疹、瘙痒、好忘、好狂、惊惕、迷闷、痞块、疼痛、瘾闭、遗溺等症及妇人经闭、崩中带下,皆血病也”。(卷五·内伤·血)强调了血病理的重要意义,瘀血作祟人身各脏腑组织皆可为患,对人体有着极大的危害性。其次,瘀血致病以阻滞气血运行为主要病机,瘀血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主要机制是阻滞气血运行,可导致气逆或形成新的血症。严重者,因气血不运使脏腑失养而致气虚,甚而气血两虚,因此治疗瘀血,在许多情况下必须考虑补气,一则为了鼓动血行,血行瘀自化,一则解决气虚问题。其次,瘀血阻滞气机,如病在心,可表现为心气闭塞,在肺可为肺气壅阻,在肝则肝郁血结,在胃则胃气上逆而呕血。总之,气滞引起血瘀,瘀血引起气机阻滞,气滞又导致新的血瘀,二者互为因果关系。此外瘀血致病特点还存在凝固性(固定不移性)。因此,常引起刺痛、肿胀,如瘀结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症瘕,瘀血日久,被气火煎熬,还可发展为干血,出现两目黯黑的特征。其他,瘀血不仅可因病致瘀,也可因瘀致病,停留于体内成为继发性病因。如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则瘀血导致继发性血虚;瘀血阻络,血行不循常道而外溢则引起出血;痰瘀合邪,结久成积则形成症瘕;气、血、水三者关系失调,血瘀气滞则水停又可形成水肿。此外,血瘀导致气滞、气滞又加重血瘀,所谓气病及血、血病及气,二者互为病理因果关系。故《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脉道不通,气不往来”。唐容川《血证论》:“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塞气机。”(卷二·吐血)瘀血日久还可导致正衰,具体可导致气虚,阴亏及阳衰,甚至累及五脏六腑。从西医的角度来看,久病多致瘀,主要病理实质为血循环的障碍,尤其以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具体为郁血、缺血、出血、血栓和水肿等病理改变。主要机制在于因血循环障碍导致神经营养功能障碍及代谢障碍,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发展,如局部组织的变性、渗出、萎缩及增生等。以上足见,瘀血对人体的损害极为广泛而深重。因此,瘀血病证的早期预报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血瘀预报意义

    瘀血的表现形式极为复杂、多样,但不外无形瘀血及有形瘀血两大类。有形瘀血和无形瘀血,无非相对而言,实质上,从微观的角度而言,二者皆为有形瘀血,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质病变基础,故绝对的无形瘀血是不存在的。

    久病入络,痼病必瘀。任何一个疾病,日久必显瘀象。如黄疸日久,见黄色渐晦,胁下硬满,皮肤赤点,蜘蛛状赤纹、舌质暗滞,则为血瘀阻络之象。又如跌仆损伤,日久疼痛固定、刺痛、颜色变暗,则为瘀血内结之兆。再如,情志拂郁、气血郁结、日久出现胁肋刺痛、指甲发暗、眼圈着黑,则为气血有瘀之征。尤其气分病及痰病最易成瘀,气分病无论气滞、气郁或气虚皆易致瘀,气滞血瘀是临床最多见的瘀证,以肝郁、胁肋不舒、心烦易怒及舌紫暗为先露,气虚血瘀则以乏力气短、心悸、舌暗紫为征兆。

    痰兼挟瘀,又称痰瘀合邪,因痰瘀同源,皆为津血所凝,故痰瘀常相互为患。临床上,痰瘀一旦合邪,二者互为病理因果关系,则暗示疾病胶结难解。如癫狂病,日久见狂言、善急、失眠、舌紫暗,即为痰瘀合邪证,乃症痼难愈之疾。痰瘀合邪征兆为瘀血征兆(如舌暗或有瘀点、脉涩、疼痛固定或刺痛)与痰征兆的综合表现(痰的征兆如呕恶为胃痰之兆,痞闷为胸痰之象,心悸为心痰之征,咳痰为肺痰之症,肿、麻为络痰之象,泄泻为肠痰之兆,善忘、痴呆为脑痰之征)。

    此外,血寒和血热也易形成血瘀兼证,因血遇寒则凝,临症如见疼痛,得热则减,平日畏寒肢冷,色淡而暗,脉沉迟者,则为血寒瘀象。而血热瘀象又为温热之邪入里,与营血搏结所致,临床见高热神昏、出血、衄血及发斑、舌质绛红、脉数,则为瘀热互结之凶象。

    前贤对瘀血先兆皆十分重视。如唐容川认为:瘀血阻在腠理,以寒热和疟为其兆,瘀血在肌肉则翕翕发热、自汗为其标志。瘀血在上焦以发脱为其先,瘀血在中焦以腹部刺痛为特征,瘀血在下焦以少腹刺痛,大便黑色为其兆。瘀血在里以口渴为先驱症,因内有瘀血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血证论·卷五·瘀血》)。周学海《读医随笔·瘀血内热》曰:“腹中自觉有一段热如汤火者……非实火内热,亦非阴虚内热,是瘀血之所为也……又常如火从胸腹上冲于喉,是肝脾郁逆而血上冲也……有心窝中常如椒桂辛辣状,或如破皮疼胀状,喉中作血腥气者,是皆瘀血积于其处也……,凡瘀血初起,脉多见弦,兼洪者易治,渴饮者易治,其中犹有生气也;短涩者难治,不渴者难治,以其中无生气也”。通过上述医家之言,瘀血先兆,可见一斑。说明瘀血先兆虽然变化万端,但却是可以认识的,并且是有规律可循的。

    分别论述无形瘀血及有形瘀血的预报意义。

    一、有形瘀血先兆

    大凡疼痛性质为刺痛、部位固定不移,舌质发暗或有瘀点,夜热口干渴不欲饮,都为瘀血的征兆。如出现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肌肤甲错、脉象沉?,则为久瘀之征象,预后往往不良。

    (一)瘀血阻脉先兆

    瘀血阻脉,是很常见的瘀血疾患,其先兆也是有规律的。如王清任《医林改错·上卷》说:“青筋暴露,非筋也,沉于皮肤者,血管也,血管青者,内有瘀血也”。瘀血阻络包括瘀阻心络、瘀阻脑络、瘀阻肺络等脏腑之络及瘀阻肢体之脉络。瘀血壅阻脑络,其先兆症主要为进行性健忘,尤其是人名遗忘,一过性眩晕及一过性失语等症。瘀阻心络的先兆为劳累后及情绪不舒时出现胸闷及一过性左胸疼痛。瘀阻肢体先兆以指、趾麻木,色变暗或发凉为常见瘀阻肢体经络之报标症。常发生于血痹、脉痹,包括西医血栓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血管畸形等病的前期。

    (二)瘀血攻里凶兆

    主要为瘀血内攻心脑肺等重要内脏,病情较为凶险,如:

    1.瘀血攻心凶兆 多发生于产妇及吐衄家,凡出现头冒眩、神昏,为瘀血欲攻心先兆,待出现昏迷、不省人事、气短心悸、唇紫面青,则已为瘀血攻心之危候。常发生于产后瘀血未尽,外邪乘袭入里所致的疾病等,包括现代医学中的产褥热等妇科危证。甚则卒然发狂,如见鬼状,或喜笑妄骂或为不语,主要因为恶露停滞不下,引起感染致败血冲心、扰乱心神之故。上述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产后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感染中毒性精神病。

    2.瘀血干脑凶兆 有脑外伤史或脑部感染疾患,出现善忘或狂躁为瘀血干脑先兆。待出现不识亲疏、发狂、昏迷,则为瘀血干脑的危证。瘀血干脑多发生于脑外伤后遗症,感染性精神病等情况,预后大多不良。

    3.瘀血乘肺凶兆 瘀血乘肺常因瘀血与热毒攻乘于肺所致。凡瘀血留滞病人出现气急、喘促,为瘀血乘肺先兆,待出现喘促、咳逆、心悸气短、鼻起咽煤、眼目见黑,则已为瘀血乘肺之危证。由于瘀血乘肺,证情危笃,故尤应注意其先兆证的出现。如发生于产后恶露不下、败血上冲者,极为严重,如《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众疾门》说:“产后气喘者,由败血上冲肺”说明喘是瘀血乘肺的报标症。

    二、无形瘀血先兆

    无形瘀血指未离经瘀血,病变多在络脉,尤其为微络脉(包括微细血管,首先累及微循环),病程进展在不知不觉之中,多属于潜病证,其先兆症常隐晦和缺少特异性,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如:

    (一)微络脉瘀象 包括甲皱络脉、虹膜、舌下络脉及面部络脉、鼻翼、唇的络脉瘀血。先兆为络脉出现曲张、紫暗,对胸痹、中风、痹证、紫癜、臁疮、脱疽、红斑性狼疮、肿瘤等都有一定的预报意义(包括西医的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如肺心病、冠心病、心脑动脉硬化、肿瘤及硬皮病、雷诺氏病、类风湿关节炎、红斑性狼疮等结缔组织疾病以及慢性肝病、肾病,各种神经痛、周围神经炎等)。

    (二)肌肤瘀象 皮肤出现干枯、龟裂、色泽不华、多鳞屑及硬化等,是内脏有瘀血的外兆,对中风、胸痹、肿瘤、红斑性狼疮等,都有一定的预报意义(包括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脑血栓形成、硬皮病、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如皮肤出现甲错、肤色黧黑则为内有干血、死血无疑。

    (三)善忘 善忘为郁证、癫狂、癫痫、蓄血证等病的早期先兆症状,尤其人名善忘是脑络血瘀的先兆,说明瘀血先兆对脑血管病、精神病的微循环障碍的早期发现有着重要意义。

    (四)色译晦暗 首先出现于眼周、口周、鼻翼及额部、颊部,这些部位呈晦黯色及目睛晕黄,常为内有积聚、症瘕、臌胀、闭经的早期征兆,包括现代医学的肿瘤、肝硬化、硬皮病等在内。

    (五)脱发 脱发及早白为脑络血瘀的早发症,故对中风先兆有一定的预报价值。此外,脱发还为红斑狼疮、雷诺氏症、硬皮病等的前兆症状,但并非为特异性,可作参考。

    (六)经少、闭经 经少及闭经为胞宫痰瘀,肾阴阳失调,相火偏亢夹瘀及肝肾亏损夹瘀等病的先兆(包括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功能亢进的柯兴氏综合征,脑垂体功能亢进症的肢端肥大症,家族遗传性肥胖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

    (七)口干 口燥咽干是全身性瘀血病证的早期征兆之一,又称血渴。如唐容川说:“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特点为口虽渴却不欲饮,或饮水不多,以气化失司之故。为红斑性狼疮、膨胀、干燥综合征、伤寒蓄血证、温病热入营血的征兆。

    (八)夜热

    夜热或午后发热也是全身性瘀血的征兆之一,由于瘀血阻滞气化不利,导致阴分不足,虚火偏旺,故出现夜热及午后热,又称瘀热,但并非瘀血的特异征兆,必与瘀血的其他症状具见,预兆价值才大。

    补阳还五汤 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组成:黄芪四两(生),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去土),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水煎服。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注意事项

    1)本方证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以正气亏虚为主,原书称为‘因虚致瘀’,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2)使用时,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脉缓弱者为宜。

    3)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4)高血压患者可用,但正气未虚者慎用,阴虚阳亢,或阴虚血热,或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 云胡不喜
    回复
    2024-02-03 05:05:49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定义4心悸·血脉瘀阻证的症状5证候分析6心悸·血脉瘀阻证的治疗 6.1治法6.2方药治疗6.3针灸治疗 6.3.1方一6.3.2方二 6.4饮食疗法 6.4.1推荐食材6.4.2推荐食疗方7关于心悸8参考资料附:1治疗心悸·血脉瘀阻证的穴位2治疗心悸·血脉瘀阻证的方剂3治疗心悸·血脉瘀阻证的中成药4心悸·血脉瘀阻证相关药物 1拼音

    xīn jì ·xuè mài yū zǔ zhèng

    2英文参考

    palpitation with syndrome of static blood blocking blood vessel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定义

    心悸·血脉瘀阻证(palpitation with syndrome of static blood blocking blood vessels[1])是指血脉瘀阻心脉,以心悸,短气,喘息,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形寒肢冷,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脉虚或结代等为常见症的心悸证候[2]。

    4心悸·血脉瘀阻证的症状

    心悸·血脉瘀阻证患者心悸不安,兼见短气喘息,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涩或结代[3][4][5]。

    5证候分析

    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神失养[4]:心主血脉,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安。血瘀气滞,心阳被遏,则胸闷不舒。心络挛急,则心痛时作。脉络瘀阻,故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均为瘀血蓄积,心阳阻遏之征[3]。

    6心悸·血脉瘀阻证的治疗6.1治法

    心悸·血脉瘀阻证治宜活血理气[5]。

    心悸·血脉瘀阻证治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络[3]。

    6.2方药治疗

    心悸·血脉瘀阻证可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等方治疗[5]。

    心悸·血脉瘀阻证可用桃仁红花煎[备注]桃仁红花煎(《素阉医案》):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制香附、延胡索、青皮、当归、川芎、生地加减治疗:方中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生地、当归养血和血。可加入桂枝、甘草以通阳气;龙骨、牡蛎以镇心神,诸药合用,使心络通畅,则悸痛自止。[3]

    6.3针灸治疗6.3.1方一

    取心俞、郄门、内关、通里等穴为主[6]。瘀血阻滞者加曲泽、血海[6]。

    6.3.2方二

    [7]

    选穴:以任脉、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取内关、膻中、心俞、气海、膈俞、血海。

    随证配穴:失眠健忘者,加神门。气短自汗者,加复溜。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气海加灸。

    方义:内关、膻中、心俞可强心定悸止痛。灸气海助阳益气,气推血行。血海、膈俞活血化瘀。

    6.4饮食疗法6.4.1推荐食材

    月季花、韭菜、藕、山楂、红糖、桃仁、玫瑰花等[4]。

    6.4.2推荐食疗方

    [4]

    1.月季花茶(《泉州本草》):将鲜月季花20g剥瓣,入盐水中反复清洗、沥干,放入茶杯中,以沸水冲泡,10~15分钟即可。代茶饮。

    2.丹参饮(《时方歌括》):将丹参20g与砂仁6g置于锅中,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加入红糖搅溶即可。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3.加味桃仁粥(《食医心鉴》):桃仁21枚、去皮尖,生地黄30g,生姜适量,用500mL清水浸泡,绞取汁备用;砂锅加水适量煮粳米100g成粥,加入备好的汁液,稍煮,调入桂心末10g即成。佐餐服食。

    7关于心悸

    心悸(palpitation[1][8])为病证名[5]。是指以自觉心跳,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8]。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俗称心跳,简称悸[5]。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3]。因惊恐而发、时发时止者,称惊悸,病程较短而病情较轻[6];不因惊而发、心中动摇不宁而无休止者,称怔忡,病情较重而病程较长,为心悸之重症[5][6]。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相似[6]。心悸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3]。

    针灸治疗心悸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对疾病本身也有治疗作用[7]。但在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倾向时,则应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7]。

    西医的各种心律失常及某些神经官能症出现心悸者,可参照治疗。

    详见心悸条。

    8

  • 龙葵
    回复
    2024-02-03 04:04:39

    肝火上炎证:多因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经气逆火升所表现的证候。临床以肝经所过部位的头、目、耳、胁所表现的里实热证为特征。
    肝阳上亢证:多因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肝阳亢盛于上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头痛、眩晕和腰膝酸软、足轻头重等上盛下虚的临床特征。
       病因
    肝火上炎证:多因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五志过极化火,使肝火盛,或突然精神 *** ,损伤肝木,火气内生,或平素阳盛之体,易感热邪,内伤于肝,引动肝经之火,循经上炎。或过用温补辛燥之品,化火化燥,使肝经火盛。
    肝阳上亢证:多因肝气郁结化火,损伤肝阴、肝血,肝之阴血不足,不能制约肝阳,则阳亢于上,或肾阴亏虚,多由房劳过度,劫夺肾精,水不涵木,阳失潜藏,肝阳偏亢,或过食辛辣温燥动火之品,导致化热化火,损伤肝阴,阴不敛阳,肝阳亢盛。
      病机
    肝火上炎证:因肝经之火炽盛,故「气逆冲上,火气炎上故也」(《素问玄机原病式》),「火有炎上之性,故皆见于上部也」(《引经证医》),多表现上部症状。或扰乱神明,或上扰清窍。肝木升发,肺主肃降,一升一降,调节气机的动态平衡。肝之经脉贯膈上肺,若肝火循经犯肺,肺失清肃,则气逆喘咳。若火热极盛,风火相煽,引动肝风,而致热极生风。若热邪炽盛,耗灼津液,阴液亏损,筋脉失于濡润滋养,则引发痉病。若肝火横逆,克犯胃土,则肝胃蕴热,临床表现为胃脘灼痛,嘈杂吞酸。若肝经气火郁于下焦,影响膀胱气化,则多见淋证,小便涩滞不畅,滴沥刺痛,腹满胀痛。总之,肝脏属木属风,肝气升发,喜条达柔顺而恶抑郁,若气郁木盛,多生肝火。肝火燔灼,气火逆于上,则头痛,眩晕,不寐,狂躁;横逆于中,则胁肋、胃脘灼痛,或吞酸、嘈杂;气火郁于下,则小溲涩滞而为气淋。同时,肝木需肾水为之涵养灌溉,心血为之濡润,肺气肃降以制约肝木之升发,脾土营运以培植肝木之茂盛。若他脏功能失调,则易导致肝木郁滞而引发各种病证。。
    肝阳上亢证:多由肝肾阴亏,阴不制阳。故表现为阳亢于上,阴亏于下。亢阳无制,风阳上升,闭阻灵窍,引动肝风,而致卒中。若肝阳偏亢之体,外因大怒则导致肝气横逆,气机逆乱,血随气升,气血壅滞于上,阻塞隧窍,而发生血厥。或素有脏气不平,痰浊内宿,肝肾阴液不足,无以敛阳,易生风生热,一有七情失调之怒恚、忧悲、恐惊等诱因,则风阳暴张,引动伏痰,痰火气逆,蒙蔽神窍,走窜经脉,病发痫证。肝肾阴亏于下,虚火内生,则可见阴虚火旺证的表现,同时亦有肝肾精血俱亏的症状。因肝藏血,肾藏精,肾中之精,有赖于肝血的不断化生,而肝血的生成,则需肾中精气的气化。即血能生精,精能生血,故称之谓「精血同源」。若肝血亏虚,则血亏无以化精,遂致肾精随之而虚,若肾精不足,肝血不得肾中精气之气化,则肝血亦随之而少,故肝肾之精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肝肾阴亏,临床可同时并见肝血虚证和肾精不足证的证候表现。总之,肝肾同源,故肝肾生理、病理关系极为密切,相互制约,互相影响。如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上亢,或相火妄盛;若肝阳、肝火过旺,多下劫肾阴,而致肾阴亏虚。
      鉴别要点
    肝火上炎证:头目胀痛,眩晕耳鸣如潮,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或恶梦纷纭,甚则狂躁不得眠,口苦咽干,胸胁肋部灼热疼痛,便秘尿黄,或吐血,衄血,咳血,或耳内红肿热痛流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以肝经所过部位的头、目、耳、胁所表现的里实热证为临床特征。
    肝阳上亢证:头目胀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心悸健忘,腰膝酸软无力,头重足轻,舌质红,苔少而干,脉弦有力或弦细数。以阳亢于上的头痛、眩晕和阴亏于下的腰膝酸软、足轻头重等上盛下虚证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均有肝经阳热上逆所表现的病证,故具备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等共同症状。但肝火上炎证,除以上部症状为主外,尚兼有火邪肆虐的症状表现;肝阳上亢证,既有阳热亢于上的症状,也有阴液亏于下的表现,故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有火盛与阴亏的不同病理特征。
    肝火上炎证:因肝木气盛火炽,火燔诸经上下,若循经上攻头脑清空,经脉不畅,气血壅滞脉络,故头痛且胀。肝火循经,上干清空,故头晕眼花,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时欲仆倒。肝与胆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火传移于胆,胆汁上溢则口苦;胆火循经上攻,则耳鸣如潮,甚则肝火胆热,熏蒸耳道,气血遏阻,经脉瘀滞,化为脓血而见耳内红肿热痛,严重者溃烂流脓。气火上冲,热壅血脉,气血涌盛,则面红目赤。肝性刚强,忌怒,肝火上炎,阳气升发过度,气机失于条达,疏泄太过,则易于情绪急躁,稍受 *** ,则易于发怒。肝藏魂,火热为虐,魂不守舍,内扰心神,神失所守,神动不安,故失眠多梦或恶梦纷纭,甚则狂躁不得眠。热邪损伤津液,不能上润咽喉,故咽干;热炽津伤,不能下充肠液,肠失滑润,故大便秘结;津液化源不足,故尿黄;肝经火热壅滞,气血失运,灼伤脉络,胁乃肝之分野,肝木气急火盛,故胸胁肋部灼热疼痛。血之运行,既靠阳气的推动,又赖阳气之固摄,方能循行脉内,不至溢出脉外。气之有余与不足,皆能影响血液的运行。若肝郁化火,火性升浮,气机亢盛,气逆于上,血随气升而上溢,则吐血、衄血;若肝火横逆脾土,脾失所统,则血溢于上为呕血,血注于下,则为便血;若肝火气旺,木火刑金,肺伤络损,随气上逆,则为咳血。肝火上炎证,其舌脉表现为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概由肝经实火内炽所致。
    肝阳上亢证:多因火热内伤肾阴,或肝阴亏虚,水不涵木,肝肾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肝阳偏亢,阳升气逆,上扰清空,则头目胀痛。若肝阳上亢,风动阳升,邪扰清空,则病发眩晕。肝肾阴亏,则精血虚损,心无所主,心失其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为肾之府,若肾阴亏虚,多因房欲耗散,竭夺 *** ,则肾失封藏,阴亏无以滋养肾之外府,况腰膝以下,由肾所主,故腰膝酸软无力。肝阳上亢,则上盛,肝肾阴亏,则为下虚,阳盛于上,阴亏于下,所以头部沉重,两足轻飘,步履蹒跚。舌质红,舌苔少而干,脉弦细数或脉弦有力,皆为肝肾阴虚,阴液不足,肝阳偏亢,阳亢阴亏之象。
    就其临床症状而言,肝火上炎证,因肝经之气火炎于上,故以上部症状为主,如头、目、耳的病变。头目痛胀,眩晕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失眠多梦或恶梦纷纭,口苦咽干。概由肝火循经上攻头目,上扰清空,火壅气血,血气涌盛,火扰神明,肝热移胆,热灼津伤所致。肝阳上亢证,因肝肾阴亏,不能摄敛肝阳,而致肝阳亢逆于上,多由肝阴不足或肾水已亏,影响及肝,终致肝肾阴亏,故以肝肾阴亏为病理基础,见之临床,表现有下虚上盛的临床特征:腰膝酸软无力,头重足轻,并具有与肝火上炎相似的上部热盛症状:头目胀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少寐多梦,口苦等,亦因肝经阳热气盛,上攻头、目、耳所致。肝火上炎证,病因为火邪,故具有火热燔经,窜行冲逆的特点。火能燔灼脏腑经脉,故胸胁肋部灼热疼痛;火性上炎,多能侵犯心神,「如丧神守」,而致狂躁不得眠;火热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可见上部出血:吐血,衄血,咳血;火热之邪,壅滞气血,络脉不通,可见耳内红肿热痛流脓。肝阳上亢证,因肝肾阴亏为本,故有阴液亏损的临床表现。若阴亏已极,精血不能上滋心阴,心之阴血不足,神失所养,心神不安,则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就其病机病势而言,肝火上炎证的主要病机是肝经气火上逆,上攻头目,扰乱神明,气血壅盛,肝热移胆,火热灼津,热迫血行。肝阳上亢证的主要病机是阴亏于下,阳亢于上,故有肝肾精血亏虚,腰失所养和肝阳亢逆,气火上攻的临床特征。肝阳上亢证,具有肝火上炎证相同的肝经气火上逆的病机。肝阳上亢证,若无肝肾阴亏证,那么就不是肝阳上亢证,而是肝火上炎证。故肝阳上亢证是本虚标实证,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偏亢为标。肝火上炎证属肝经实火壅盛的实证。二者均为热证,均可以因阳热极盛,引动肝风而致肝风内动。若肝肾阴血亏极,无以濡养经脉,则多易导致虚风内动。
    就病因病程而言,二者均可有情志不遂,郁怒忧思,五志过极化火,或过食温补辛辣之品,或平素阳气偏旺等病理因素。但肝阳上亢证有导致肝肾阴亏的病因: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气血化源亏乏及久病、重病,耗伤肾阴,肾水亏虚,影响肝阴亦不足,或失血过多,生化乏源,急性热性病后期,劫夺阴血,七情不遂,暗耗肝之阴血,使肝阴不足。从病程上看,肝火上炎证,起病急,病势重,病程短;肝阳上亢证,常因肝肾阴亏发展而来,故起病较缓慢,有肝肾阴亏的病史,多病程较长。肝火上炎证无肝肾阴亏的病史,若肝火上炎证,经久不愈,损伤肝血、肾精,也可渐致肝肾阴虚,而形成阳亢于上,阴亏于下的肝阳上亢证。
    肝火上炎证,临床治疗宜清肝泻火,凉血生津,方用当归龙荟丸(《宣明论方》),正如《王旭高医书六种》所云:「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内外,皆能为病,难以枚举,如目红、颧赤、痉厥、狂躁、淋闭、疮疡、善饥烦渴、呕吐、不寐、上下血溢皆是。一法曰清肝,如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一法曰泻肝,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肝阳上亢证,治疗宜平肝潜阳,滋阴降火,方用天麻钩籐饮(《杂病证治新义》)。正如《知医必辨》所云:「肝阳太旺,养阴以潜之,不应,则用牡蛎、玄武版介类以潜之,所谓介以潜阳,五法也。」

肝阳上亢脸麻吗

肝阳上亢没劲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