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不足指的是肝阳不足。
肝阳不足在发病期间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四肢冰凉,口干舌燥多梦以及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需要及时的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中药的汤剂来缓解。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的焦虑和紧张,定期到医院做复查,了解身体恢复状况。
我们经常听到中医里面提到气这个概念,还有很多人被诊断说是阳气不足,那么,这个气和阳气又是什么意思呢?阳气不足又是什么意思呢?阳气不足需不需要用药补一补呢?
1、中医说的阳气
1)中医的概念很多时候看起来是纷繁复杂,难以一线贯之,而实际上表述的是一个东西,只是表述的角度不同而已。
2)五行是什么?历代的解释云山雾罩,让人一头雾水,五行其实就是“气”的五种运动状态:气的展放运动、气的上升运动、气的内收运动、气的潜降运动和气的平稳运动,这其中主体只有一个,就是这个“气”,好比喜悦时候的我、愤怒时候的我、伤感时候的我、快乐时候的我,表情截然不同,但是主体只是一个“我”一样,五行带给我们的是“气”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个“片段”和“剪影”。
2、气与五行关系
1)通过进一步思考,我对古人的“百病皆生于气”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医治病重在调气,即调整气的异常运动状态,所有疾病都不出这个范畴,简单的疾病可能只是一种运动状态失调;复杂疾病可能是两种、三种甚至四种运动状态失调,此时就是气机逆乱的状态了。
2)气的五种运动状态连续起来就形成了气的圆运动,换个说法就是一气周流,所以它们表述的是同一个问题。气的平稳运动代表的是“土”,它是成就其它四种运动的前提和条件,这叫“土枢”,其它四种运动状态就是“四象”,你看这不就是黄元御前辈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含义吗?
3)临床上就是应用这套理论看病,不管它是西医的什么病,我只是看这个病人是“气”的哪个运动状态出了问题,气机不能正常展放的我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帮它展放等等,这涉及到一个观象的问题。我想说的是这套理论不是空泛的东西,而是可以具体操作的,不是糟粕,是中医的精华,中医就是如此。
4)阴阳是指气的两种运动状态,即气的阳性运动状态和阴性运动状态,前者包括气的展放运动和气的上升运动;后者包括气的内收运动和气的潜降运动,加上气的平稳运动就是五行,所以“气”--“阴阳”--“五行”,是一线贯穿的。
3、一周气流理论
1)气的上升运动相当于一个人在单位工作,潜降运动相当于在家睡觉,这两种运动相对来说少有问题;气的展放运动和内收运动相当于一个人在上下班的路上,最容易发生拥堵,临床也是如此,太多的病都是这两个环节出了问题。
2)根据“同象原理”,万事万物都可以归属于“五象”之中,比如,春三月、寅卯辰、愉悦的心情、木、肝、绿色等等,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从“象”的角度看,都是一回事,都是气的展放运动之象,为什么《黄帝内经》有一篇“阴阳应象大论”呢?讲的就是这个东西。我们学会了这种思维方法,就可以对各种病象进行归类,从而大大简化了思维。
3)越是中医高手用药谱就越窄,张仲景用药只有90多味,却可以治疗千万种病,为什么?因为当千万种病象统统归属于“五象”之中后,我们只需要调整“五象”即可,并不需要用千万种药了。
4)张仲景为什么只通过望诊王仲宣,就可以对他的病情了如指掌呢?一定是医圣在他的眉宇之间、神色之间抓住了某种“象”,这个不是迷信,有的医生单凭摸第二掌骨就可以诊断疾病,有的单凭脉象,有的单凭舌象,有的靠触摸脊柱等等,实际上这是一种全息理论,是一种“一叶知秋”的思维方法,即“察象”的思维,任何一种诊断方法当到了极致的境界,完全可以精准的判断病情。
4、阳气不足要补
1)中医认为,活着的人体具有温热性和动性,这是阳气的特征,细胞的酶促反应、腺体的分泌、心脏的搏动、胃肠的蠕动、大脑的思维以及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心念等等都是阳气运动的结果。既然是运动,那么必然就会有一个轨迹,这个轨迹就是“一气周流”,就是气的五种运动状态:展放运动、上升运动;平稳运动;内收运动、潜降运动。其中的展放、上升运动是一种耗散运动,通过这两种运动来维持机体各系统的正常工作,但是,能量不能只消耗不补充,那不就成了负数?生命就不能可持续存在,所以,要有一个让机体蓄积能量、复命的运动方式,这就是气的内收、潜降运动,这样,能量的收支才能平衡。
2)如果“三腑壅滞”,障碍了气机内收、潜降的道路,阳气不能及时归根蓄养,日久必会导致机体能量的入不敷出,伤及根本,给健康带来一系列隐患。
3)阳气就是火车头,它的正常周流带动了有形精、血、津液的流转,五脏六腑的运转以及物质的代谢,于是清升浊降,生命处在一个有序、和谐的状态。
4)“气”不能正常周流无非两种原因:1“气”的总量充足,但是因为各种障碍(寒邪、淤血;痰饮水湿、食积、虫积等等)导致道路不通,影响了“气”的流转;2“气”的总量不够。“扶阳”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不能展放的我们帮它展放;不能上升的我们帮它上升,以此类推,目标就是恢复“气”的正常运动状态,那种把“扶阳”理解成就是大剂量用附子的观念是错误的,我们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促进“气”的展放运动是在“扶阳”,用除烦汤促进“气”的内收运动也是在“扶阳”,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看“扶阳”,就知道它不是一种偏见,而是中医的正脉。
5、阳气不足补补
有些人觉得阳气不足要多吃一些补肾的大补药材,这样的方法是不靠谱的,因为过量的增补也会出现反作用,所以真正的方法还是靠食疗来补充营养,以食物来改善阳气不足的情况。
阳气不足为阳虚体质,有以下症状:喜暖怕凉、面色淡白无华、四肢倦怠、常盗汗,或者还会伴有腰脊冷痛、宫寒等。
1)环境调摄
由于阳虚体质者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故应注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要经常进行日光浴,每次15~20分钟,紫外线有助于提高人体抵抗力。
2)药物治疗
偏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汤;偏脾阳虚者,选理中汤;偏肾阳虚者,宜服金匾肾气丸。
3)精神调养
中医认为,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于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去忧悲、防惊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4)加强体育锻炼
因为"动则生阳",所以建议每天进行1~2次身体锻炼,时间为1小时以上,具体项目因体力而定。饮食调养
多食:如羊肉、狗肉、鸡肉、鸡蛋、黄豆、黑豆、鱼肉、紫菜、红枣黑芝麻等。
所以阳气不足关键还是靠饮食疗法,生活中的食物只要能补阳气的都适当的吃一点,但是不能太过大补太过油腻,口味还是要以清淡为主,阳气不足是要慢慢的来的不能一下子就能恢复好的,所以需要患者有着坚持下去的心,才能慢慢改善体制。
《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卫气”。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这里所指的外邪主要是外感风寒湿邪。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有不少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常年被这些慢性疾病所困扰,经常来往于各大医院,一般情况下,这些患者的脉象都沉细无力,有时还伴有胸闷、心慌、气短、手脚冰凉、怕风、怕冷等症状。张东明主任认为,这些病症表现就是典型的阳虚。
在日常临床诊疗中,有不少的患者就会问到:“现在生活条件和过去相比还是很不错的,为什么体内充足的阳气会经常不足呢?就好像泄露出去一样”,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因素会导致阳气不足,一般人都忽视了。
1、阳气不足:怕冷、手脚冰凉、消化不良、精神萎靡、无精打采、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舌边齿痕
2、心阳不足:胸部、心脏部位发凉,稍微劳累后胸闷、心慌、气短、情绪低落
3、肝阳不足:萎靡不振,易怒,抑郁,多虑,处事犹豫不决
4、脾阳不足:纳差,腹胀,肚子发凉,大便溏,消化不良,怕冷,易胡思乱想
5、肺阳不足:容易感冒,气喘,咳嗽,哮喘
6、肾阳不足:乏力、面色发暗、性冷淡、腰痛、双腿无力、小便多、夜尿多、记忆力减退、耳鸣、脱发
张东明医生强调,有一丝阳气便有一线生机。人体血液、津液在体内的运行循环,都需要阳气为之敷布运行,而血液、津液需要通过阳气的气化作用,才能营养全身而产生精神活动和一切的脏腑机能活动,如此才能生生不息。
人体正常的体液都需要阳气来养护推动,体液占人体70%。如果阳气不足,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体湿邪过重。正常的体液是滋润人体肌肤和运行五脏六腑必不可少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人体的病症反应。如果体液少了就是火,如果体液多了就是痰湿。因此大部分慢性病症或疑难病症都是由阳气不足引起的体内阴液失调造成的。
五阳指五脏的阳气。《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内经》中此处提到五阳是阐述水肿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五脏阳气输布,才能使水气逐渐排去,因为阳气有温煦全身的作用,可气化水液,使水肿得消。此外阳气还与推动、兴奋、升发等功能,并具有抵抗、制约阴邪入侵、危害的作用,这些在五脏中均有体现。
(一)心
1、心阳的生理功能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脏气,被称为“君主之官”。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
2、心阳异常的病理变化
心的阳气偏盛,即心火旺。一般可分为两类,凡由于邪热内蕴,痰火内郁或由于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所致者多属实火;劳心过度,耗伤阴血,或由全身之阴血不足,而致心的阳气相对亢盛者多属虚火。心的阳气亢盛可导致燥扰心神,或血热妄行,而导致各种出血,或心火上炎或下移。常见临床症状有心烦,失眠,多梦,喜笑不语,谵语,发狂,脉细数等。心的阳气偏衰,即是心的气虚和阳虚。多由于久病耗伤,或禀赋素虚,或年高脏气衰弱所致。主要表现为心神不足,血脉寒滞及心气虚衰。常见临床症状有健忘,面色苍白无华,面唇爪甲紫暗,心前区憋闷疼痛,脉细弱无力或结代等。
(二)肺
1、肺阳的生理功能
关于肺阳的论述,医学古籍历来很少,在病多言肺阴、肺气,但肺是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朝百脉以助心推动血液的循行,通调水道以促进津液的输布和代谢。肺气尚能宣发卫气于体表,以发挥其温煦肌肤,保卫肌表的作用。这些功能都依赖于肺阳、肺阴、肺气协同作用的结果。
2、肺阳异常的病理变化
《诸病源候论·虚劳上气候》中说:“肺主气,气为阳,气有余则喘满逆上。”在肺病候篇中说“肺气盛为气有余,则病喘咳上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喘胫足皆病,是为肺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肺阳虚多由肺气虚发展而来,因此肺阳虚除有肺气虚的神疲少气,咳喘无力,动则气短,声音低怯,自汗,面色晄白,舌质淡,脉虚弱等临床表现外,最重要的是兼有畏寒等阳虚症状。
(三)脾
1、脾阳的生理功能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将水谷化为精微,运化水液,输布津液,防止水湿的产生。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于脾的阳气,故“脾宣升则健”。脾主升清,主统血。脾的阴血,对于脾的运化功能所起的作用,远逊于脾的阳气。
2、脾阳异常的病理变化
脾的阳气失调,主要为脾阳、脾气的不足,而致健运失职,气血生化无权,或内生水湿痰饮,甚则损及脾阳,而致脾肾阳虚,或脾之阳气不足,升举无力而致中气下陷;或气虚统血无权,而致失血。故脾的阳气失调主要引起脾气虚弱,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病症。常见临床症状有食少便溏,身重乏力,脱肛、内脏下垂,便血,崩漏等。
(四)肝
1、肝阳的生理功能
肝是人体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重要脏气组织。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肝阳肝气主气机的疏泄和条达,能调节情志的抑郁和亢奋,并能助脾胃的升清降浊。肝气尚能总司全身筋腱的屈伸及血液的调节。
2、肝阳异常的病理变化
肝的阳气失调,以肝阳、肝气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肝之气虚或阳虚则较为少见。且由于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相对亢盛,故肝阳上亢之由亦多在肝阴、肝血不足。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以及肝火上炎等,常见临床症状有眩晕,耳鸣,胁痛,关节屈伸不利,急躁易怒等。
(五)肾
1、肾阳的生理功能
肾为“先天之本”。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这些功能都要依靠肾阳、肾阴的相互协同作用。
2、肾阳异常的病理变化
肾阳异常主要表现为肾阳虚损,导致肾的藏精功能失常,则或为肾失闭藏,精气流失,导致肾中精气不足而亏虚,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或精不生髓,而致髓海不足,骨质疏松。肾的主水功能失常,则可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或为尿少、尿闭,聚水而为肿,或为尿多,小便清长,失禁等。常见临床症状有阳痿,遗精,早泄,腰冷酸痛,耳鸣,耳聋,失眠健忘,小便不利,水肿等。
1、李经纬.《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魏睦新.《中医基础一本通》: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
3、刘晨.《中医实用名词术语词典》: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
4、刘东燕,经典治则对慢性肾炎水肿护理之启迪,中医药学报, 1992年第3期
5、王宗殿、张笑平,试论肺阳,辽宁中医药杂志,1984年03期
生姜泡醋能提高性功能。
男性阳气不足,其实都是属于肝阳不足,这时如果直接补肝阳,就会上火,根本补不进去。而姜是升阳的,醋又是收敛的,吃一点醋泡姜片,就可以把药劲一下补在肝上,既井阳气,又疏发肝气。
吃姜时加些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酸味是收敛的,于是姜宣发的力量便收敛进去了,姜性由此变得平和起来,也没有姜的那一大股辣味了。醋是直接走肝经的,肝遇到酸就会收敛,这时姜的升发功能也入到肝里,收中有发,能提升肝阳之气。
扩展资料:
植株只能无霜期生长,生长最适宜温度是 25-28℃,温度低于20℃则发芽缓慢,遇霜植株会凋谢,受霜冻根茎就完全失去发芽能力。
广西主产区大部分县的年平均温度为18-19℃,7月平均气温为25.3℃,极端高温为39℃;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0.2℃,极端低温为-4℃;全年无霜期330天以上。年降雨量900-13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为80%左右。
姜原产热带常绿雨林的森林边缘地带,形成适应稍荫蔽环境的习性,春夏季处于稍萌薇的环境下生长才能良好。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怕潮湿,怕强光直射。忌连作。宜选择坡地和稍阴的地块栽培。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上至重壤上为宜。
凤凰网-醋泡生姜 让男人“阳气十足”(组图)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