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虚脾虚,常见的症状有精神状态差、容易犯困、睡觉时流口水、胸闷、腹胀、焦虑、失眠、食物难以消化、便秘、腰膝酸冷等。
出现上述症状以后,患者可以先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加味逍遥丸、小柴胡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从而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脾虚是中医的一种辨证诊断,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脾虚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类型,其中脾气虚、脾阳虚较为常见。脾虚的患者较典型的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爱出虚汗、食欲下降、腹胀、腹痛、身体怕冷、疲乏无力、手足冰凉、大便习惯改变等。大多是由于饮食不当、过度劳累、抵抗力低下以及疾病因素导致体质下降而引起。
1、脾气虚:表现为食欲下降,消化功能减退,腹胀明显,进食后加重,伴有反酸、嗳气。有的患者会出现腹泻或者便秘,大便性状改变、次数增多,身体疲乏无力,头晕眼花,消瘦或者肥胖。要注意加强营养摄入,适当增减体育锻炼;
2、脾阳虚:患者也会出现饮食不佳、腹胀、腹痛、腹泻的表现。还会有面色苍白、舌苔白滑,身体格外怕冷,四肢末梢冰凉。女性患者会出现腹部较凉,白带增多,伴有腹痛、身体浮肿等表现;
3、中气下陷:主要表现为脏器脱垂,低于内脏正常的位置,如常见的包括腹部坠胀、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以及便意增强、频繁的症状;
4、脾不统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慢性出血,易出现身体疲惫,没有精神,头晕眼花,甚至出现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腔出血、月经血量增多、便血等症状。平时要注意休息保暖,调节不良的生活习惯。
脾胃虚弱有哪六大症状
白桦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医科 三甲
脾胃虚弱,包含了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胃阳虚、胃气虚及胃阴虚等六大中医证候,每一类证候可见一大类症状,其中脾气虚为常见的表现形式。
脾气虚:不欲食,脘腹胀满,食后胀甚,或饥时饱胀,大便稀溏,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淡黄或萎黄,若气虚进一步加重可表现为肛门重坠、子宫下垂等脾虚气陷的症状,舌淡苔白,脉弱或缓。
脾阳虚: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不统血: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胃气虚: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食欲不振,或得食则缓,食后胀甚,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胃阳虚: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胃阴虚: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脾胃虚弱,包含了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胃阳虚、胃气虚及胃阴虚等六大中医证候,每一类证候可见一大类症状,其中脾气虚为常见的表现形式。
脾气虚:不欲食,脘腹胀满,食后胀甚,或饥时饱胀,大便稀溏,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淡黄或萎黄,若气虚进一步加重可表现为肛门重坠、子宫下垂等脾虚气陷的症状,舌淡苔白,脉弱或缓。
脾阳虚: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不统血: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胃气虚: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食欲不振,或得食则缓,食后胀甚,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胃阳虚: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胃阴虚: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