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两虚可能是饮食不节的原因,也可能是思虑过度导致的,另外和体弱多病以及慢性出血也有一定的关系。
心脾两虚会出现心慌气短的症状,也可能会引起头晕目眩以及睡眠多梦的情况,并且还可能会引起面色萎黄以及月经不调的情况。平时要多吃一些补气血类的食物。
心脾两虚又称心脾两亏,指心脏血液不足、脾脏气不足而引发的一些症状,多与过度劳累、饮食因素、慢性失血等有关。症状以心慌、失眠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为主。常见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肠胃炎、睡眠障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种出血性、更年期综合征等。
总述
心脾两虚主要由过度劳累、饮食因素、慢性失血等引起。
基本病因
1、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思考过多,不断损耗人体气血,影响食欲,脾胃功能受损,吸收能力降低,气血得不到补充,日久心血不足,脾气不足。
2、饮食因素
过食肥甘厚腻、不按时吃饭或饮食不干净等多种问题,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吸收能力降低,气血得不到补充,日久心血不足,脾气不足。
3、慢性失血
慢性出血性疾病导致人体血液不断丢失,不断损耗人体气血,心脾等不到气血养护,日久心血不足,脾气不足。
总述
本病主要表现为心慌、健忘、失眠、多梦易醒;神疲乏力、头晕、面色没有光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部分患者可见皮下紫色斑块;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或淋漓不尽等。
并发症
心脾两虚严重者可出现气虚血脱的垂危表现,可见心跳过快、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细欲绝(脉搏微弱几乎感觉不到)等。
治疗原则
心脾两虚治疗原则为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主要治疗方法是中药治疗、中成药治疗、针灸治疗。
药物治疗
1、方药:归脾汤加减。包含党参、黄芪、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等中药。
2、中成药:归脾丸。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要私自去药店购买服用。
相关药品
归脾丸
其他治疗
医生可用毫针针刺或艾灸熏熨相关腧穴,伴随其他症状者,还可辨证配穴。常用穴位包括内关、三阴交、照海、安眠、心俞、脾俞、足三里等。
总述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补益心脾,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护理
1、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过度情绪波动。
2、心态放松,适度用脑,不可过于劳心费力。
3、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持乐观的心态。
生活管理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居住环境安静、宽敞舒适、温度适宜。
2、注意劳逸结合,重视 体育 锻炼,如散步、做操、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特殊护理
可进行穴位保健,选择按摩内关、神门、照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以出现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 10分钟,一日一次。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建议食用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可常食蛋、鱼等。还可食用党参、山药、莲子、桂圆、大枣等补心脾之品。以下药膳仅供参考。
1、平日可用山药、大枣、粳米适量,煮粥服用。
2、龙眼肉25g、冰糖10g,把龙眼肉洗净,同冰糖放入茶杯中,沸水,加盖闷一会儿,即可饮用。每日1剂,随冲随饮,随饮随添开水,最后吃龙眼肉。此茶有补益心脾、安神益智之功用。
饮食禁忌
尽量不要吃油腻、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严禁酗酒、吸烟。
其他注意
1、饮食要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2、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少作休息。
3、注意饮食卫生。
预防措施
预防心脾两虚主要是增强体质、积极治疗原发病。
1、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规律,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烟酒。
3、积极治疗贫血、失血等原发病。
中医认为爱睡觉属于多寐的表现,常见原因包括脾阳气虚、心阳气虚、肾阳气虚等。日常应调整睡眠习惯,避免熬夜、规律作息,并且适量运动,有利于改善此类症状。若症状较严重,已经影响日常生活,则建议尽早就医。
1、脾阳气虚:脾脏具有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脾阳气虚影响脾脏正常功能,水谷精微吸收不足、气血生化缺乏,则会出现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头晕眼花、爱睡觉等症状;
2、心阳气虚:心脏具有主血脉、主神志的特点,心阳气虚则可影响血脉正常运行、干扰神志,并会引起面色苍白、脉虚无力、神志恍惚、舌质色淡、爱睡觉等症状;
3、肾阳气虚:肾脏被称为先天之本、封藏之本,是涉及整个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阳气虚可导致各脏腑、器官功能失去滋养,并会引起腰膝酸软、遗精早泄、牙齿松动、爱睡觉等症状;
4、其他原因:湿邪、痰浊、瘀血导致心窍失去荣养,心神受损,通常也可引起精神较差或情绪不稳、心慌气短、爱睡觉以及头痛、头晕等症状。
此外,西医认为爱睡觉可能与近期过度劳累等非病理性因素,以及感冒、发作性嗜睡、神经官能症等病理性因素有关,经自我调理未改善的人群,可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心脾两虚是中医临床中的证型名词,通常指心血不足与脾气虚弱并存,主要因长期饮食不节或不洁饮食,以及频繁忧思、焦虑等,导致脾胃受损,机体摄入营养物质不足所致。
心脾两虚患者常会出现心慌、心悸、贫血等心血不足、心气虚的症状,还可同时出现血不养神造成的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以及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倦怠乏力等脾胃虚弱的表现。心脾两虚严重时可导致机体阴血暗耗,出现慢性出血症状,如紫癜、便血、皮下出血等,女性患者还可出现崩漏、月经淋漓不尽等情况。
虽然心脾两虚患者的症状不同,但均以心脾为主要发病部位,治疗多以补心气、养心血、健脾和胃为主,临床中一般采用人参、茯苓等中药治疗,在服药期间可配合针灸心俞、脾俞、神门、三阴交等穴位,以缓解心脾两虚诱发的不良症状。
? ? ? ? ?每个人都希望夜里能够做个好梦,一觉睡到大天亮,但是如今有睡眠障碍的人是非常多的,夜里睡不着,失眠,白天疲惫不堪,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失眠现在都成为我们的通病了,明明有很多的时间能够早点睡觉,但是却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睡都睡不着。或是睡眠质量非常低,容易夜间醒来,这种种情况所带来的影响就是白天精神状况不佳,工作与学习效率下降。长期失眠不仅严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还会给失眠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干扰。那么我们该如何治疗失眠了?失眠怎么办,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哪些呢?失眠偏方有哪些呢?中医专家白彪教授带你从中医的角度来了解失眠!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不得卧”。根据白彪教授的对失眠的原因、症状、病机的不同,把失眠归结为四类。
?一、阴血亏虚
? ?病因:阴血亏虚多是由于久病过劳,或是妇女生产过程中失血过多,导致了体内的津伤阴亏,筋脉失养,血虚肝风内动,因此出现失眠的症状。
? ?症状:阴血亏虚的人容易健忘,会出现心悸怔仲、四肢抽搐的症状;阴虚则会出现盗汗、虚烦不安的症状;另外,由于血虚不能荣养面部,故会有面色无光泽、暗黄的现象。
? ?治疗:阴血亏虚这类人平时应该以滋阴养血为主。
?二、心火炽盛
? ?病因:这一类人多是由于情郁而化火,或是过多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久郁化火,火热之邪内侵,导致心的阴阳平衡失调。因为心主血脉,主管着人的神志活动。
? ?心的阴阳失调,导致血热上行,人的神志受到心火的干扰,出现失眠的症状。
? ?症状:心火炽盛除了会出现失眠的症状,还会伴有心烦、口干、舌赤生疮、舌尖红、舌苔薄白等症状。另外,心火炽盛的人很容易感觉到忿怒抑郁。
? ?治疗:心火旺盛的人平时尽量少吃一些肥腻的、辛辣的、刺激的食物,可以吃些清心火的食物。“五味”之中苦味入心,因此可以多吃一些带苦味且清火的食物,如苦瓜、杏仁、苦丁茶、芥兰等。
?三、肝气郁结
?病因:肝气郁结多是由于肝失疏泄造成的。五脏之中,肝主疏泄,关系到全身气机的舒畅,当肝失疏泄,则会出现气机郁结,人的情志也会抑郁,进而引发失眠。
?症状:肝气郁结不仅导致人的情志抑郁和失眠,还会有胁肋胀痛、腹胀、胸闷、喜欢叹息。长期如此,还会引发肥胖、女子月经不调、乳腺增生、甚至是乳腺癌。
?治疗:治疗上应该以疏肝解郁为主要原则,学会调理自己的情绪,少怒少郁。心情舒畅了,肝气就不会被瘀滞。
?四、心脾两虚
?病因:心脾两虚是指心血不足与脾气虚弱两证共存的症候。饮食不节制、思虑过度、劳累、久病都会伤及人的脾气。而过于劳倦也会伤及心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也会造成失眠。
?症状:心脾两虚之人表现出来的睡眠障碍,除了是不易入睡外,还多梦易醒。并且伴有心悸健忘、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腹胀便溏等症状。
?治疗:心脾两虚的人要以健脾养心为主。
?知道了失眠的病因,就得对症下药。日常生活中,养成以下好习惯,也可以帮助你拥有优质睡眠!
?1.睡眠环境宜安静,睡前避免饮用浓茶、咖啡;
?2.不要熬夜,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的最佳排毒时间,需熟睡,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3.睡前可以把手叠放在小腹上,采用腹式呼吸,把注意力转移到小腹,可以配合默念数数,加快入眠;
?4.睡前可以用热水泡泡脚,至额头有些许虚汗为佳,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
?5.喜怒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
?6.适当地运动,如练练太极拳、瑜伽、跑步、游泳等。
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作压力大,劳累造成的心脾两虚的症状,心气虚则食少乏力,气短懒言,怔忡健忘,失眠。心血虚,面色无华,因气血不足会感觉很累,浑身无力,血虚不能养神所以失眠健忘。指导意见:是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没有气质性问题可服人参健脾丸益气养血,配合使用安神补脑液安神定志。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不可思虑过度,或是过于疲劳。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