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打抗病毒针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副作用,一、全身性症状,可能有肌肉酸痛、关节疼痛、身体疲惫无力、头晕等表现。二、消化系统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情况。三、局部症状,在注射部位可能会出现肌肉红肿、疼痛。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建议长期给宝宝打抗病毒针,容易产生耐药性,还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损伤。
最近我老妈的心情,就跟帝都的天气一样,阴晴不定,起起伏伏。
因为她每天带娃下楼遛弯,都会碰到几个流着鼻涕泡、不停咳嗽的小宝宝,她不停地追问我,要不要给糖糖吃点感冒药预防一下,万一被传染了怎么办?
每当我拒绝,她老人家看我的眼神就像看“白雪公主的后妈”——“深恶痛绝”......
我真冤枉啊,感冒药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吃的,而且很多成分对孩子有害,比如下面这些。
一到秋冬季,家长们就做好了与儿童感冒“直面对峙”的准备!
毕竟,你若敢来,我自有各种各样的药来治你!
不过,建议大家还是仔细检查一下自家的药箱,尤其是含有下面这些成分的感冒药,可别给宝宝吃。
1 含有金刚烷胺类的抗病毒感冒药
部分感冒药中会添加金刚烷胺的成分,用来抗病毒,但它主要针对甲型流感病毒,对鼻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是没有用的。
且目前研究也都表明,金刚烷胺对流感病毒耐药率很高,使用不久就会出现耐药,即对流感病毒也不再有效,因此也不再作为治疗流感病毒的首选药物。
此外,抗病毒类的感冒药,是采用破坏病毒复制的方式来达到抑制病毒的目的。但在破坏病毒复制的同时,也会导致正常细胞的复制出现问题,可能会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副作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明确表示, 1岁以下的儿童禁用含金刚烷胺成分的药品。
2 抗组胺药
在临床上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抗组胺药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抗组胺药主要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
由于第一代抗组胺药(例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具有抗胆碱作用,可以缓解缓解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也经常被添加到感冒药里。
不过这些成分会对宝宝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例如苯海拉明会导致部分宝宝尖叫和易怒,扑尔敏会扰乱儿童睡眠结构,还有一些药物会引起儿童胃肠功能紊乱等。
国内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氯苯那敏、赛庚啶、苯海拉明,国外相关部门也规定2岁以下宝宝禁止使用。
所以,若发现宝宝的感冒药里有第一代抗组胺药,尽量别给宝宝用。
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时,也一定要谨遵医嘱进行服用。
3 减充血药
一旦感冒,鼻子一般都会跟着“遭殃”,鼻塞不通气,流鼻涕,甚至还会影响正常呼吸,大人都觉得难受得不行,更别说孩子了。
这是因为感冒的时候,鼻腔黏膜中的小血管会充血肿胀,所以会影响正常呼吸,而 含有伪麻黄碱、麻黄碱等成分的减充血药能够让血管收缩变细,也会有效改善鼻塞的情况。
听起来很不错是不是?
但是,也要谨慎给娃使用,因为 这些药物可能引起神经兴奋,可能导致心率快、失眠、焦躁、兴奋、眩晕等问题。
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规定,不推荐6岁以下儿童使用含有减充血药的复方感冒药。
《英国医学杂志》(BMJ)也曾刊文称, 不建议6岁以下儿童使用减充血剂来缓解感冒症状,12岁以下儿童也应谨慎使用。在2岁以下儿童中还可能导致惊厥、心跳加快、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
4 含可待因成分的药物
咳嗽也是感冒的一种常见症状,每次遇见它,家长们也是如临大敌,有时候会出现病急乱用药的情况——例如给孩子使用含有可待因成分的药物。
这些药物都是强镇咳药物,具有镇咳和镇痛的作用,但若长期服用则可能会上瘾,产生药物依赖,损伤中枢神经,甚至可能会出现手抖、失眠、抽搐及行为失控等情况。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8年发布的《关于含可待因感冒药说明》的公告中就指出,要求 含可待因药物需在“禁忌症”及“儿童用药”一栏中,必须修订为“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用”。
所以,家长们在给宝宝选用该类药物时,一定要仔细查看药物名称及说明书。
西药中一般会在药名或成分表中体现“可待因”3个字。
此外,还要小心成分中含有罂粟壳、阿片粉、樟脑酊等的中成药,这些成分中也含有可待因或可待因类似物。长期不规范使用,一样会引发成瘾或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还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尽量避免给宝宝服用复方感冒药,因为复方感冒药成分很复杂。
一般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上文中提到的那些成分:例如解热镇痛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缓解鼻咽部充血肿胀的伪麻黄碱等等。
服用这些药物有着严格的年龄限制,若服用不对,很容易加重孩子的肝肾代谢负担,或者带来其它危险。
当孩子出现感冒时,更推荐使用单一成分的药物,进行对症护理和用药。
感冒药并不能缩短病程,只能缓解相应的症状,这样的功效其实通过正确的护理和服用单一成分药物也能达到。
发烧
孩子的腋下温度没有超过38.5 ,且精神状态比较好,可以先不吃药重护理。
比如适当提高室内温度,减少孩子的衣物;让孩子多喝水,水分代谢的过程也能带走一部分热量;用温湿的毛巾给孩子擦额头、颈部、腋下和四肢等,毛巾的温度控制在37 左右。
如果孩子腋温超过了38.5 ,且精神萎靡,可以遵医嘱使用单一成分的退烧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首选对乙酰氨基酚,儿童日常每次最大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5毫克,每4小时一次,一天最多5次;
服用布洛芬时,儿童日常每次最大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0毫克,每6小时一次,一天最多4次。
鼻塞流涕
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或者海盐水喷鼻剂,清洁鼻腔,保持通畅,同时有利于促进分泌物的排出;也可以用温热的毛巾敷在鼻根部;晚上睡觉时将床头垫高30 ,都可以缓解鼻塞。
对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含单一抗过敏成分的药物,比如 氯雷他定糖浆或者西替利嗪滴剂 。
咳嗽
使用加湿器控制室内湿度在50~60%之间,55%最适宜,要保证呼吸道湿润。
6月龄以内:
多吃母乳,通过增加液体摄入稀释痰液,缓解咳嗽。
6月龄以上:
除了多喝奶以外,也可以多喝温开水、米汤、稀释的苹果汁等来增加液体摄入。
雾化吸入生理盐水也能很好地缓解咳嗽、鼻塞等症状,若咳嗽有痰,可以遵医嘱选用单一成分的化痰药物进行雾化,比如 乙酰半胱氨酸、氨溴索等 。
虽说感冒并不是一件坏事,但作为新手爸妈而言,真见不得孩子生病,我们总想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好起来,总是迫不及待地想用药帮他们缓解各种不适。
但我们希望家长们在用药前,可以学会一些基本的用药知识,避免错误用药给孩子身体带来负担和危险。
也希望在这个感冒高发季节,这篇科普文章能够帮到大家,解决大家的困惑。
觉得有用的,记得留下你们的转发分享哦~
摘要:孩子打预防针已经是婴幼儿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事项。很多宝宝都曾经出现过打预防针后发烧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防疫针都是由细菌、病毒或其毒素制成的,注射后发热属于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应答反应。那么,宝宝打预防针发烧了该怎么办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为什么打预防针会发烧
防疫针都是由细菌、病毒或其毒素制成的,尽管对这些致病因素进行了灭活或减毒处理,但都是一些异性蛋白或带有抗原性的物质,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宝宝打预防针后,就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局部或全身反应,其中发热是最常见的反应。
宝宝打疫苗针后发烧的症状
(1)多为接种后24小时内出现发热;
(2)一般不会超过38.5℃;
(3)72小时内会有反复多次发热。
打预防针引起的发烧会持续多久
打预防针引发的发烧一般会持续2到3天,很多抵抗力差的孩子很容易在发烧的同时伴随着其他不良反应,这种情况就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宝宝打预防针发烧怎么办
1、少穿衣服,给孩子散热
传统的观念就是孩子一发烧,就要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严严实实的,把汗“逼”出来,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孩在发烧时,会出现发抖的症状,父母会以为孩子发冷,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体温上升导致的痉挛。
2、物理降温
(1)头部冷湿敷:用20℃—30℃冷水浸湿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2)头部冰枕: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满,排出袋内空气,压紧袋口,无漏水后放置于枕部。
(3)温水擦拭或温水浴:用温湿毛巾擦拭孩子的头、腋下、四肢或洗个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4)酒精擦浴:适用于高热降温。准备20%-35%的酒精200-300毫升,擦浴四肢和背部。
(5)补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随便吃药。高热时呼吸增快,出汗使机体丧失大量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发烧时应给他充足的水分,增加尿量,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宝宝打哪些疫苗针会发烧
发热率最高的疫苗为麻疹疫苗,为94%,第二位为乙脑减毒活疫苗,为92%,第三位流脑疫苗,为90%,高于90%的有这三个。发热率介于70%-80%之间的的疫苗有乙肝疫苗(酵母),水痘疫苗,流感疫苗(裂解),甲肝疫苗,肺炎多糖疫苗,麻腮风疫苗和麻风疫苗。另外,百白破疫苗为50%,脊灰疫苗为53%,hib疫苗为58%,卡介苗为35%,卡介苗引起的发热比例最低。
宝宝打预防针后发烧的注意事项
宝宝打完预防针如果发烧,温度如果在38摄氏度以下,不要吃抗炎、抗病毒及治疗感冒的药物,也不要吃退热药,会影响预防接种的效果。
首先:小孩打完预防针后,发烧是正常现象。因为疫苗本身就是一种减低了活性的病毒。接种后,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副反应。一般来讲,大部分小孩在打完预防针后,都会有一点低烧,这是正常的免疫反应。只要持续时间不长(一般不会超过24小时),发烧的温度不高(不要超过38.5度),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要是持续时间长(超过24小时),或温度过高的话(超过38.5度),就要注意是不是其它问题引起的发烧。最好在家庭里面,备一支体温计,出现低烧的话,半小时测一次体温。体温超过38.5度,应及时送医院检查。另外,小孩打完预防针之后,要让孩子多喝白开水,多休息。
其次:小孩打完预防针24小时之内,不要洗澡,不要让水碰到针眼。
最后:若高烧38.5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等),细菌感染就用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特别注意:不要一发烧,就输液。经常输液会降低孩子的免疫力。
遵循的原则是: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抗干扰素在临床上运用十分的广泛,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那么你知道打抗干扰素的副作用是什么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打抗干扰素的副作用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打抗干扰素的副作用
1. 发热:治疗第一针常出现高热现象。以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2.感冒样综合征:多在注射后2~4个小时出现。有发热、寒战、乏力、肝区痛、背痛和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及呕吐。治疗2~3次后逐渐减轻。对感冒样综合征可于注射后2小时,给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剂,对症处理,不必停药;或将注射时间安排在晚上。
3.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及血小板持续下降,要严密观察血象变化。当白细胞计数<3.0?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或血小板计数<40?10^9/L时,需停药,并严密观察,对症治疗,注意出血倾向。血象恢复后可重新恢复治疗。但需密切观察。
4.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兴奋、易怒、精神病。出现抑郁及精神病症状应停药。
5.干扰素少见的副反应有:如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出现这些疾病和症状时,应停药观察。
6.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红斑狼疮样综合征、血管炎综合征和Ⅰ型糖尿病等,停药可减轻。
7.引发冠心病:加重心肌缺血或诱发心绞痛。
8.脱发:发生率亦较高,几乎80%以上的病人在长期用药超过三个月时有不同程度的脱发。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干扰素首先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化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抗病毒蛋白主要包括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前者降解病毒mRNA、后者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使病毒复制终止。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
间接性
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子抑制病毒。
广谱性
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对多数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种属特异性
一般在同种细胞中活性高,对异种细胞无活性。
发挥作用迅速
干扰素既能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毒扩散。在感染的起始阶段,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生作用之前,干扰素发挥重要作用。
干扰素的价格
药品名称 通用名 产地 规格 单位参考价
佩乐能聚乙二醇干扰素?-2b注射剂 爱尔兰先灵葆雅公司 100?g 支 1600
佩乐能聚乙二醇干扰素?-2b注射剂 爱尔兰先灵葆雅公司 50?g 支 1000
佩乐能聚乙二醇干扰素?-2b注射剂 爱尔兰先灵葆雅公司 80?g 支 1300
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2a注射液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 180ug/ml*0.5ml 瓶 1350
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2a注射液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 135ug/ml*0.5ml 支 1079
安达芬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2b 安徽安科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00万IU 支 52
迪恩安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2a 辽宁卫星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 600万IU 支 76.5
福康泰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2a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 100万单位 支 19.4
福康泰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2a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 300万iu 支 42.2
猜你喜欢:
1. 注射干扰素的副作用有哪些
2. 干扰素的副作用
3. 长期打干扰素的副作用
4. 注射干扰素有什么副作用
5.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有哪些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