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血和活血最大的区别就是养血可以有效的改善血虚,活血主要是促进体内血液的循环,从而达到提高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的作用。
补血可以适量的吃一些瘦肉、动物肝脏以及补血补铁类的药物来改善。活血可以通过运动的方法来改善,也可以适量的吃一些活血药物来治疗。
活血化瘀药是一种能疏通血管、活血化瘀的药,用于血瘀症的治疗。根据药物作用特点不同,可分为养血活血药,如丹参、当归等。如川芎、红花、花粉等属于化瘀镇痛药。破血散瘀的更有桃仁、三菱等。这些药在统归大类上都属于活血散瘀的药物,可是在实际操作中,他们的药性又有着细微的差别。
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活血化瘀药一般具有扩张外周血管和增加器官血流功能的作用。活血化瘀药22种药物对股动脉血流及血管阻力均有影响。能增加股动脉血流量,不同程度地降低血管阻力。血瘀药物一般具有对血管舒张作用,如22种中草药对股动脉的扩张作用的穿山甲、水蛭、莪术、益母草、桃仁的作用更加突出,除了这些,还有破血散结药,活瘀股动脉血管扩张药,破血散结药药效是最强的。然而,这项研究也表明,延胡索、丹参、川芎等则对冠状动脉的扩张作用更为突出。
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典型的血瘀症状,活血化瘀药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许多病例可以证明,活血化瘀药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的供氧功能,如丹参、毛东庆、红花、益母草、当归、赤芍、延胡索;以散血瘀为主的复方丹参、赤芍、红花等。从鸡血藤、丹参鸡血藤、郁金、乳香、没药、血竭、蒲黄及其组成的通脉灵,也有类似的或更大的影响。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常有血瘀症,如肝痛、皮肤发黑、腹内痞块、等。肝区高频阻抗图显示,血瘀患者肝区脉动血流常低于健康人,流出阻力高于健康人。活血化瘀后,随着肝功能的改善,肝区脉动血流量增加,流出阻力降低。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流量、脑血流量的减少、血循环瘀阻的改善、脑循环的改善。此外,与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瘀,活血化瘀后,也能看到在病变器官血流量的增加。
活血化瘀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常用方法之一。对炎症的早期和不同类型的炎症浸润有明显的影响。从活血化瘀药对实验性炎症的治疗效果可以看出,其抗炎作用机理可能是由于降低炎症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同时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的同时,促进吸收引起的炎性渗出物。此外,某些活血化瘀药物也有一定的抗菌、抗感染的作用,如丹参、赤芍、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赤芍、川芎等药物能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生长。
二者有区别。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作用不同、药物组成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凉血止血
是用药性寒凉的药物,来使血分有热而运行过速的血恢复正常运行,以避免血行过速而造成出血等。
2、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
二、作用不同
1、凉血止血
中医讲,血热乃体内阳盛阴虚。血热导致人体发燥,火气大,使人发热,会出现出血症状,如皮肤斑块,鼻衄、齿衄等出血症状。这种情况下需凉血。
2、活血化瘀
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调经止痛的作用。
三、药物组成不同
1、凉血止血
牡丹皮、犀角、赤芍、生地黄、玄参、紫草、青黛等中药具有凉血止血作用。
2、活血化瘀
常用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蒲黄、乳香、没药等药物组成方剂。
-凉血止血
-活血化瘀
气与阳,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阳主要是温煦的着用,但是气就主要是推动作用,阳气,往往都是放在一起讲的,互相依赖。
阴与血,又叫阴血,阴液
阴津主要作用是滋润的作用,但是阴血的作用是滋养润养。都是本根同源,但作用有差别而已,细细思考就明白其中道理了、。
由于血虚证的病理为血液亏损,不能濡养脏腑经脉,所以,治疗血虚证,应当以补血为主,或补气养血。临床上,治疗血虚证通用的补血方剂为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何首乌、旱莲草、阿胶等可以说是各种血虚的通用药品。但在临床运用上,要根据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由于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且为气血生化之源,肾精能生血,因而,治疗血虚证多用养血安神药,比如丹参、炒枣仁、龙眼肉等;心脾两虚,可与健脾药同用如归脾汤,这是益气健脾与养血安神的代表方剂。肝血虚,则可加用枸杞子、鸡血藤等补血养肝之品。补肾则用熟地、何首乌等药。由于血淤系全身性血运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之病理反应。因而,血淤证的治疗原则,一般是活血化淤。治疗血淤证常用的方药有桃红四物汤等。由于血淤轻重不同,在临床上,具体的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比如,淤久证重者,可加用三棱、山甲、土鳖虫等破血消坚药物,必要时,也可加用大黄、芒硝以通下逐淤。至于既有出血又有阻血见症者,不宜单纯用止血药,应加用活血化淤药以止血。因血热证病理为血分有热,或邪热侵及血分,故血热证的治疗,以清热凉血为主。治疗血热证常用方药为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常用药物为鲜生地、鲜茅根、紫草、丹皮、赤芍、蒲黄、地榆、小蓟等。由以上可见,在临床上,血虚、血淤、血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