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口苦咽干,如果是肝火旺盛引起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肝火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龙胆泻肝丸、舒肝散等。如果是上火造成的,可以服用清热泻火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牛黄解毒片、清火栀麦片等。
而且在治疗的过程当中,还要多喝一些温热的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然而耳鸣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以下6大方法希望你对您的健康有帮助?
1、补肾填精法
中医认为肾与耳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上通于脑,开窍于耳。肾精不足,则耳窍失养,轻则耳鸣,重则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失聪。此外兼有须发早白,腰膝酸软,性欲减退,舌淡白,脉沉细无力。治法补肾填精,方用耳聋左磁丸、杞菊地黄丸
、六味地黄汤等加减:熟地30g黄精20g 山药20g 鹿茸3g 龟板12g 河车3g 山芋12g 枸杞子15g 牛膝12g 菟丝子15g 。
2、清热化痰法
耳鸣、耳聋中医主张从肾入手,从痰论治。此类患者多有耳鸣突发,形体肥胖
,头昏而胀,咳唾胁痛,痰多而粘,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具为痰热内郁之候,故以清热化痰为治则,以温胆汤、清气化痰丸、礞石攻痰丸为主方加减:瓜蒌仁12g,杏仁10g,枳实10g制南星12g,法半夏8g,橘红8g,获苓10g,黄芩10g,生山桅10g.龙胆草8g,礞石30g先煎,大黄6g后下。
3、活血化瘀法
久病耳鸣中医认为“久病在血”,“久病多瘀”,瘀阻耳窍,气血流行不畅,耳窍失养所致。中医辨证瘀血型患者的微循环改变较为明显。该类患者部分是由于耳部血管遭受到刺激后,造成血管痉挛,血流受阻所致,西药用654-2、西比灵、丹参注射液等解除痉挛,恢复血流。此类患者临床兼有头痛如刺,部位固定,头昏,舌质紫暗,脉细涩等瘀血表现。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方用王清任通窍活血汤等加减:桃仁10g
红花6g 麝香0.3g 生姜5片 葱白2根 红枣5枚 川芎6g 赤芍10g
4、利水逐饮法
痰、饮都是水液代谢失常,停留机体局部的病理产物,痰热而饮寒,痰无形而饮有质,
饮留体内,清阳不升可致耳鸣、眩晕等。利水消肿药能解除内耳前庭、迷路水肿,减轻神经压迫,促进局部淋巴回流。辨证要点: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痰白质稀,舌质淡白,苔白腻,脉弦滑。治法:利水逐饮,方用《伤寒论》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加减:获苓15g
桂枝10g 白术12g 泽泻6g 益母草20g 防己6g 黄芪30g 车前子10g
5、清肝降火法
部分耳鸣患者,或由于化脓菌感染所致,或素有高血压史,加之素嗜辛辣,郁怒伤肝,肝火暴亢,循经上炎所致。中医辨证属于实热、肝火。肝者将军之官,性刚劲,主升发疏泄,若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则耳鸣暴发,如潮如雷,轰轰隆隆,常伴有耳胀耳痛,流脓,发热,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宜平肝伐木,清肝降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天麻钩藤饮、镇肝息风汤等加减:龙胆草9g
天麻12g 钩藤10g(后下) 怀牛膝12g黄芩10g 菊花12g 白芍12g 生地15g 代赭石20g(先煎) 麦芽9g。
6、疏风清热法
新病耳鸣患者多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多急性起病,兼有感冒症状,中医辨证属于风热。由于外感风热,循经上攻,清窍壅塞不利,其耳鸣如蝉,卒感听力减退或闭塞,用手指按压耳屏或牵拉耳廓后症状减缓。常伴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口干,咽干,全身疲乏,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银花10
g 连翘10 g 竹叶6g 荆芥10 g 簿荷6g 菊花10g蝉蜕6g 石葛蒲10g 黄芩10g。
如果上述方法并不能对耳鸣起治疗作用,小编提醒大家还是应该尽快去医院进行检查,排查病因,寻找治疗方法。
引起口苦的原因很多,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均可出现口苦;口腔本身疾病以及患有某些感染性疾病的人也可出现口苦;其他如疲劳、睡眠不足、过度吸烟、酗酒等同样会引起口苦;至于患有某些肿瘤的病人,那口苦就更多见了。一般性的口苦虽算不上什么大病,但严重的口苦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情绪,而且还会使患者味觉减退而影响食欲。
有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药物——维生素C片,对任何原因的口苦症都有效。维生素的用法是每天三次,每次2~3片,放舌下含化,一般说来,轻度的口苦只要服药2~3次就可消失。即使是重的口苦症,连续服药3~4天也能解决问题。服用维生素C无副作用。当然,使用维生素C片治疗口苦症只是救急之法,治标不治本,而口苦仅仅是多种疾病或不良生活因素所致的一种表现,而不是单独存在的疾病。因此为预防和根治口苦症,最好的办法是医治原发疾病,戒除生活中的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还要注意口腔卫生等
夏令时节,气候炎热,慢性咽喉炎也常在这时候发作或加重,人们常易出现咽干,咽痛,咽痒,咳嗽,声音嘶哑等症,此时,胖大海就可以派上用场啦!
胖大海,别名安南子、胡大海、大海子、大洞果、大发。椭圆形,状如橄榄,在水中浸泡后迅速膨胀呈海棉状,故名。它生长于热带地区,主产于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等国。
01 古籍及现代药理撰述
1.《本草纲目拾遗》:“治火闭痘,服之立起,并治一切热证劳伤,吐衄下血,消毒去暑,时行赤眼,风火牙痛……干咳无痰,骨蒸内热,三焦火证,诸疮皆效。”
2.《本草正义》:“善于开宣肺气,并能通泄皮毛,风邪外闭,不问为寒为热,并皆主之。抑能开音治痦,爽嗽豁痰。”
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胖大海素对血管平滑肌有收缩作用,能改善黏膜炎症,减轻痉挛性疼痛;其水浸液具有促进肠蠕动,即缓泻作用;种仁溶液有降压作用。
02 临床应用
胖大海味甘,性寒;归肺、大肠经。其质轻宣散,上入肺经清宣肺气,为喉科良药;下归大肠经清肠通便,用治热结便秘所致的上部火毒症。
1. 治疗咽喉疾病
胖大海性味寒凉,能清咽解毒开音。可治疗急性或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所引起的咽喉肿痛,咽干喉燥,声音嘶哑,甚至失音。可配伍其他药物使用,如配伍桔梗、甘草治疗咽喉肿痛;配伍蝉蜕、木蝴蝶治疗肺气不宣之失音;配伍黄芪、党参治疗肺气不足之声音嘶哑、失音;配伍麦冬、玄参治疗肺阴不足之声音嘶哑、失音等症。
2. 治疗肺燥咳嗽
本品既能清肺热又能润肺燥,故可用于治疗肺热或肺燥咳嗽,干咳无痰,痰稠难出。可与桑叶、麦冬、枇杷叶、龙利叶等配合在一起冲泡饮用或煎服,以治疗肺燥咳嗽。
3. 润肠通便
胖大海性寒,可清肠通便,用于大肠热积引起的便秘、排便不畅。可单味泡服,或配清热泻下药以增强疗效。
03使用宜忌
用法用量:
内服:2-4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使用宜忌:
1. 脾胃虚寒腹泻者慎用。
2. 风寒感冒或肺阴虚引起的咳嗽患者慎用。
3. 女性月经期、哺乳期慎用。
4. 有研究提出,胖大海含有半乳糖、半乳糖乙酸等,或可引起血糖升高。
5. 有报道,胖大海有降压作用,服用时或可引起低血压。
Tip:胖大海入药或泡茶均不宜长期服用,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04茶饮推荐
胖大海茶
功效:
清热润肺、解毒利咽。适用于咽痛、干咳无痰、声音嘶哑等症。
材料:
胖大海3个,蜂蜜15克。
做法:
胖大海洗净,放入杯中,加入蜂蜜适量,用开水冲泡,加盖3分钟后开盖搅匀即可。
Tip:胖大海泡茶时,除可加蜂蜜外,还可以加减搭配菊花、甘草、桔梗等,做法同理。
专家推荐:
李云英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的学术继承人。
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中联耳鼻喉口腔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嗓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精编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副主编。
曾获“中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医务工作者”“南粤巾帼好医师”“南粤优秀教师”“首届颜德馨优秀中医药人才奖”“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羊城好医生”等称号。
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四十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耳鼻喉科疾病,尤对咽喉嗓音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
擅长: 鼻炎、声嘶、咽喉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中耳炎、耳鸣耳聋、眩晕、鼻咽癌、喉癌等耳鼻喉科常见疑难病症的诊治。
本文转载于广东省中医院公众号耳鼻喉医话栏目
1、补肾填精法:中医认为肾与耳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上通于脑,开窍于耳。肾精不足,则耳窍失养,轻则耳鸣,重则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失聪。此外兼有须发早白,腰膝酸软,性欲减退,舌淡白,脉沉细无力。治法:补肾填精;药方:可用耳聋左磁丸、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汤头进行加减;处方:熟地 30g 、黄精20g 、山药20g、鹿茸3g、 龟板12g 、河车3g 、山芋12g 、枸杞子15g 、牛膝12g 、菟丝子15g 。
2、清热化痰法:对于耳鸣、耳聋,中医主张从肾入手,从痰论治。此类患者多有耳鸣突发,形体肥胖,头昏而胀,咳唾胁痛,痰多而粘,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具体为痰热内郁之候,故以清热化痰为治之,药方:以温胆汤、清气化痰丸、礞石攻痰丸为主方进行加减;处方:瓜蒌仁12g、杏仁10g、枳实10g、制南星12g、法半夏8g、橘红8g、获苓10g、黄芩10g、生山桅10g、龙胆草8g、礞石30g、先煎大黄6g后下。
3、活血化瘀法:久病的耳鸣,中医认为“久病在血”,“久病多瘀”,瘀阻耳窍,气血流行不畅,耳窍失养所致。中医辨证瘀血型患者的微循环改变较为明显。该类患者部分是由于耳部血管遭受到刺激后,造成微血管痉挛,血流受阻所致,西药用654-2、西比灵、丹参注射液等解除痉挛,恢复血流。此类患者临床还兼有头痛如刺,部位固定,头昏,舌质紫暗,脉细涩等瘀血表现。治法:活血化瘀通窍。药方:用王清任通窍活血汤等加减;处方:桃仁10g 、红花6g 、麝香0.3g 、生姜5片、葱白2根、红枣5枚、川芎6g 、赤芍10g。
4、利水逐饮法:痰饮是水液代谢失常停留在机体局部的病理产物,痰热而饮寒,痰无形而饮有质,饮留体内,清阳不升可致耳鸣、眩晕等。利水消肿药能解除内耳前庭、迷路水肿,减轻神经压迫,促进局部淋巴回流。主要症状: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痰白质稀,舌质淡白,苔白腻,脉弦滑;治疗方法:利水逐饮,方用《伤寒论》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汤头加减;处方:茯苓15g 、桂枝10g 、白术12g 、泽泻6g 、益母草20g 、防己6g 、黄芪30g 、车前子10g。
5、清肝降火法:部分耳鸣患者,或由于化脓菌感染所致,或素有高血压史,加之素嗜辛辣,郁怒伤肝,肝火暴亢,循经上炎所致。中医辨证属于实热、肝火。主要症状:耳鸣暴发,如潮如雷,轰轰隆隆,常伴有耳胀耳痛,流脓,发热,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疗:宜平肝伐木,清肝降火;药方:用龙胆泻肝汤、天麻钩藤饮、镇肝息风汤等汤头进行加减;处方:龙胆草9g 、天麻12g 、钩藤10g(后下))、怀牛膝12g 、黄芩10g 、菊花12g 、白芍12g 、生地15g 、代赭石20g(先煎)、 麦芽9g。
6、疏风清热法:新病耳鸣患者多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多急性起病,兼有感冒症状,中医辨证属于风热。由于外感风热,循经上攻,清窍壅塞不利,其耳鸣如蝉,卒感听力减退或闭塞,用手指按压耳屏或牵拉耳廓后症状减缓。主要症状:常伴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口干,咽干,全身疲乏,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疗方法:宜疏风清热;药方:用银翘散等级汤头进行加减;处方:银花10g 、连翘10g 、竹叶6g 、荆芥10g 、簿荷6g 、菊花10g 、蝉蜕6g 、石葛蒲10g、 黄芩10g。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