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错杂症一般要口服中药调理,比如花椒或黄柏,也可以选择人参和当归等。
寒热错杂症可能是阴阳不相平衡的原因,常见的症状会引起口渴不行或者是饥不食欲,还可能会引起呕吐的症状。调整期间避免吃一些生冷或者是比较油腻的食物,多喝一些温热的白开水,保持规律的作息。
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病证名。
①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参见厥阴病条。
②指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原而虚阳上浮。参见虚阳上浮条。
少吃生冷油腻及刺激食品,早睡早起。适当运动,少吃水生动植物,豆制品。适量吃些牛羊肉。水果也不可过量食用,可适量喝些牛奶。
平时可以多用枸杞子煮汤喝,枸杞子滋阴补肝肾又不上火,一年四季一家老少都能吃,煮鸡汤时放一把再放一个掰碎的冬菇,汤就很清甜的。夏天隔一段时间就用两粒花旗参(切碎)一把麦冬煮水当茶喝,可以去火补气,很适合你这类的人饮用,最主要是平时吃多些枸杞子,无论煮什么汤都放一把,经常吃,你的身体状况就会好起来的。有淤血的话,就在来月经前几天,去中药店买一二两益母草和两朵鸡冠花煮水喝两碗就好了,平时就不要吃太多煎炸辛辣的食物和雪糕香蕉之类的东东,身体就不会湿热,就不会有淤血了。
摘要:现在的人多是上热下寒的体质,上热下寒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出现这样的体质跟平时的生活习惯是有很大的关系。上热下寒的原因有哪些?上热下寒如何调理?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一、上热下寒的原因
上热
是因为平时的饮食以及作息非常的不好,偏重口味,喜欢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这些都是属于热性,食用之后是互使得非常多的热毒进入身体,加重身体的负担,这些热毒在体内是难以排出的,就会在体内造成淤堵,使得代谢能力下降,那身体就会出现一些异常,特别是皮肤,会出现长痘、长斑、面色暗沉等情况。
下寒
就是手脚冰凉,很多女性都会有这样的情况,这个是因为平时不注意保暖,贪吃凉食,导致寒气入体,堆积在体内,尤其是下半身的位置,因此这类女性是很容易出现痛经的情况,并且下半身也容易肥大。那对于这些情况的出现,在生活中就需要及时的调理。
二、上热下寒的症状
经常会出现口腔溃疡、牙龈出血、腿部关节冷、浑身无力等情况。
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
除此之外,肾阳虚时,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原而虚阳上浮也可出现上热下寒,临床表现为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假热症状;身虽热,反欲盖衣被;口虽渴,反欲热饮,或饮水不多;脉虽大,却按之无力;面红如妆,游移不定。同时可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真寒症状。
三、上热下寒体质如何打通
这样的情况可以用药物来调理,就是寒热并调,寒性药物和温性药物同时应用。
半夏泻心汤就是典型的寒热并调的方,既用黄芩、黄连清上热,也用干姜、党参、大枣温中补虚以散寒,当然调理上热下寒的方子比较多,临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四、上热下寒如何调理
饮食调理
少吃重口味的食物,以及一些生冷的食物,多吃点清淡、温和食物,来缓解身体上身热,下身寒的症状,每天的饮食要规律,一日三餐,不要饥一顿饱一顿,八分饱最好,要注意羊肉、辣椒等食物对于这类体质来说是发物,最好是不要吃,面食、米饭、银耳、蔬菜等,是首选,是可以调理身体的,对健康是有利的。
作息调理
不要熬夜,现在的人每天都会很晚才睡觉,经常熬夜是会使得体内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内分泌出现失调的情况,进而就会导致免疫出现下降,容易受到一些外在病菌的入侵,会加重上热下寒的症状,因此每天必须要早一点休息,让身体各处都得到一个充足的休养,是可以提高体内代谢和排毒的能力,减轻身体的负担,进而缓解上热下寒的症状。
运动调理
每天要有足够的运动量,可以选择跑步、游泳、跳舞等等,这些运动是可以使得全身的血液都得到一个很好的循环,促进了体内的新陈代谢能力,减少一些淤堵的情况,同时还能释放我们身体的压力,并且多运动是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可以大大的减少一些疾病的发生,对于体内有热毒或是有寒症的,都是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五、上热下寒吃什么中成药
上热下寒可服用的中成药如交泰丸、乌梅丸等,其属于中医中的杂证,发生的病机比较复杂,还是建议在专业的中医师的辨证下,选方加减,进行治疗。
临床上上热下寒包括有上假热下真寒(上焦火盛,面赤喉痛,上身不欲衣,下肢冰凉);上热下寒腹痛腹泻(胸中有热,腹中冷痛,泄泻);上热下寒之寒格吐利(口微燥,入口即吐,或腹痛泄泻等)。具体的用药都是有差异的,因此若有任何具体不适,建议还有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明明很怕冷,却很容易上火;明明口干舌燥,吃点寒凉的就腹泻;时而手脚冰凉,时而手心发热;失眠多梦,耳鸣脱发。这些症状都是阴阳失调,寒热错杂的表现。
什么是阴阳失调,寒热错杂?阴阳失调就会出现寒热错杂的症状。寒热错杂包括上热下寒,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有没有上寒下热呢?答案是没有。因为火性炎上,热邪是往上走的,所以热邪往往出现在头面部。
怎么治疗呢?“善诊者,查色按脉,先别阴阳”。所以明确诊断是治疗的第一步。诊断不明确,治疗往往南辕北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治疗寒热错杂,调的也是阴阳的平衡。针对不同部位,不同病机,选方治疗也不一样。如半夏泻心汤,调理脾胃的寒热错杂;乌梅丸调理厥阴经的寒热错杂;二加龙牡汤,调理肾阴阳两虚的寒热错杂。
一到夏季,有一类人很容易“上火”,面部长痘,口腔溃疡,心烦,失眠多梦……然而明明觉得自己是上火了,可却大便便溏,小便清长,腰以下部位发凉。整个身体完全是冰火两重天。
其实,这种就是我们中医里常见的寒热错杂,也即人体内既有寒,也有热,而上半身部分表现为热的症状,下半身表现为寒的症状,又称之为“上热下寒”,是寒热错杂证中最常见的一类。
众所周知,无论是大自然,还是我们人体,都讲究平衡。如果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则身体 健康 ,但当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就变成了病理状态,上热下寒就是其中一种平衡被破坏的状态。
在祖国医学中,历代医家将人体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部分,其中上焦主要指心、肺,中焦指脾胃,下焦指肾。各脏腑的阴阳之气升降有序,则阴阳处于平衡状态。
如果肾中阳气不足,仅剩的一点阳气无处可藏,就会往上走,也即“浮阳上越”;或者肝郁化火,导致阳热之气过盛;又或者心火不能正常下降以制衡肾水,均可导致上下阴阳失衡,表现为上热下寒。
这就如同我们蒸馒头,灶中的火小了,锅中的冷水就不能沸腾,没有蒸汽上腾,蒸笼中的馒头就会由于长时间得不到蒸汽的温润,自身脱水而皲裂。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言:“阳气并于上则上热,阴气并于下则下寒”,归根到底,关键在于体内阴阳分居两端,一上一下,上为阳,下为阴。
“上热”多表现为头晕,头痛,面部痤疮,反复口腔溃疡或迁延不愈,鼻息热,烘热汗出,睡眠差,多梦,易醒,耳鸣,心悸,心烦,胃脘胀,胸闷,舌红等。
“下寒”主要表现为大便溏或不成形,畏寒,小便清长,白带清稀,痛经,小腹冷,月经延后,血色暗红有块,腰以下凉等症。
此外,部分患者整体症状表现常复杂矛盾,比如心中烦热想吃凉的食物,但食后胃脘腹部疼痛不适,甚或矢气便溏。故此,在实际调理时,应结合个人实际情况随证而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则求之,无则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指出对于上热下寒证,应上下分治,上焦热,则凉以清之,中下焦寒,则暖而温之,整体把握,清上温下,补中调气,以平调寒热。
临床多用黄连汤加减调理。《伤寒杂病论》记载“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该方多用来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该方由黄连,甘草,炙干姜,桂枝,去皮人参,半夏,大枣组成,方中黄连清上焦胸膈郁热;桂枝通阳散寒,宣通上下;《伤寒贯珠集》中指出“以黄连之苦寒,以治上热;桂枝之甘温,以去下寒,上下既平,升降乃复”,黄连和桂枝是该方的要药。此外,方中干姜温中散寒;半夏降逆和胃止呕;更以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和中,运转枢轴。使得人体气机通畅,上下阴阳两和,寒热自除。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黄连汤能广泛应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热下寒的治疗需要同时做到清热和祛寒,故而不能单用一味清热或滋补的中药。而且不同的人,上热下寒的寒热严重程度不同,若盲目用药,很容易导致病情加重。
比如病友孙女士,42岁,平时腿部易冰凉,去年夏季听信他人的夸大宣传,艾灸2月,出现反复打嗝,伴心悸间作、胸闷心慌。就诊前,在附近医院查血常规、空腹血糖、24h动态心电图、胃镜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据其所述,此前出现“腹中冷痛”,自行服用丁香、附子、炮姜、吴茱萸等辛甘大热之品,症状加重。症见心中常有如坠坠不安,闷闷不乐的感觉。傍晚时段自觉手足心发烫,口唇发干起皮,上唇肿胀,五心烦热,进食冷饮时腹中冷痛,打嗝加剧。夜寐不安,入睡后干咳。观其舌象,为舌质淡嫩,舌尖红。
故此辨证为寒热错杂证,用黄连汤加减:姜半夏、黄连 、焦栀子、桂枝、茯苓、炙甘草、大枣、瓜蒌皮、枳壳、桔梗、仙鹤草、杏仁、柏子仁、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厚朴。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服。
在该案例中,主要以黄连汤平调寒热,和胃降逆。加用栀子上清胸中之热;厚朴和胃降逆,使寒热和调,中焦得和,阴阳升降复常,痛呃自愈。并用茯苓、瓜蒌皮、枳壳、桔梗、杏仁理气宽胸,舒展胸中阳气。酸枣仁、柏子仁、生龙牡、仙鹤草安神定悸,收敛浮阳。炙甘草、大枣顾护胃气,调和诸药。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