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泻火的药主要包括双黄连口服液、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等。可以有效的改善上火引起的相关症状,以免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在使用以上药物期间,患者需要改变不正确的饮食习惯,避免吃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同时也需要多喝水,也可以多吃一些膳食纤维丰富的水果和蔬菜。
大多树内热外燥的人都要需要药物来清热,所以市场上便出现了很多清热药,清热药还有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有不同种类。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从清热药可分种类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清热药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五类:
一、热降火药。如:决明子、谷精草、蜜蒙花
二、清热燥湿药。如:苦参、白藓皮、秦皮
三、清热凉血药。如:丹皮、赤勺、紫草
四、清热解毒药。如:马齿苋、白头翁、鸦胆子
五、清虚热药。如: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根据清热药的特点和各药的专长,再分为下列六小类
(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二)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
(三)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四)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五)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六)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热药的用法
一、清热药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在应用时必须根据热证类型及邪热所在部位,选则相适应的清热药进行治疗。
二、清热药又必须根据兼夹病症予以适当配伍,如表邪未尽里热又盛,可配解表要同用;湿热者可配利水渗湿药;热盛里实者可配攻下药;热盛动风者,可配息风药、热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开窍药;血热妄行者可配止血药;邪热伤阴者可配养阴药等。此外,如里热气血两燔,又可清气凉血相兼同用。
三、清热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免伤阳;苦寒燥湿药又可能伤阴,应予慎用。
四、清热药应用时,必须视病情轻重及药物质地,斟酌用量,并注意用法。
夏季最容易上火了,一上火就想到清热解毒,在市面上也有很多清热解毒类中的中成药。下面跟着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有哪些吧。
清热解毒的中成药
1、牛黄解毒片
〔组成〕牛黄、大黄、石膏、桔梗、甘草、黄苓、冰片、雄黄。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肺胃热毒上炎所致咽喉肿痛、口鼻生疮、牙痛、耳痛、目赤肿痛、大便秘结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片0.3克)每日2~3次;丸剂,每次1丸(0.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小儿酌减。孕妇忌服。脾胃虚弱、大便溏泄者慎用。不宜与四环素族并用,亦不宜与磷酸盐、硫酸盐类药物同服。
2、六神丸
〔组成〕蟾酥、麝香、牛黄、雄黄、珍珠、冰片等。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热积火盛所致咽喉肿痛、单双乳蛾、喉风、喉烂,丹痧、皮肤疮疖等。
〔用法用量〕含服,每次10粒,每日1~2次。小儿1岁服1粒,2岁服2粒,3岁服3~4粒,4~8岁服5~6粒,9~15岁服8~9粒。外用时取10粒用开水或米醋溶成糊状,每日数次敷搽患处。孕妇忌服。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食物。疮烂化脓者不可外敷。
3、冰硼散
〔组成〕冰片、硼砂(炒)、玄明粉、朱砂。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实火上炎所致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用法用量〕外用,吹敷患处,每次少量,每日数次。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物。
4、消炎解毒丸
〔组成〕人工牛黄、雄黄、蟾酥、冰片等。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痛,单双乳蛾,小儿热疖,痈疡疔疮,乳痈发背,无名肿毒,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粒,小儿1岁服1粒,4~8岁服5粒,9~15岁服8粒,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外用,取10粒用米醋或温开水调成糊状,每日数次搽敷。孕妇忌服。局部破溃者禁用。
清热解毒的水果
1、橄榄:橄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维生素、鞣酸、山楂酸、挥发油、香树脂醇等,可以生津止渴,清热排毒,抗炎消肿,抗肿瘤,其制品及橄榄油制品对心脏很好,可谓老少皆宜。
食疗功效:降火祛痰,润喉消炎,解疮毒、酒毒等体内毒素。
注意:橄榄吃过量会产生胸隔痞闷,所以不要吃太多,另外热性咳嗽的患者禁食,胃溃疡患者也要慎食。
2、火龙果:火龙果味甘性凉,富含碳水化合物、胡罗卜素、抗坏血酸、钙、锌、钠等微量元素,可以生津止渴,清热凉血,防中暑,增强身体抵抗力。
食疗功效:改善热症的牙周病、口疮、痔疮、便秘、青春痘等。
注意:火龙果性凉,所以寒性体质,表现为怕冷,脸苍白,四肢乏力,常腹泻,这样一类人不宜多吃,不过饭后喝一杯则没什么问题。月经期妇女也要忌口。
3、橙子:橙子性平微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钙、磷、β-胡萝卜素、苹果酸、柠檬酸、橙皮甙以及醛、醇、烯类等物质,可清热排毒,消痰降气、健脾开胃、醒酒止渴、防治便秘、美容、帮助循环等,仅发出的气味也会帮助消解人体的紧张情绪。
食疗功效:利尿,改善便秘、痔疮,及部分热症的不适。促进食欲,减肥,防范胆囊疾病,及降低口、喉、胃部患癌风险。
注意:橙子多吃会破气,易伤肝气。橙中的鞣质可妨碍铁的吸收,所以贫血病人不宜多吃。另外痞疟寒热,气虚瘰疬者禁服。
4、梨:梨子营养丰富,富含苹果酸、柠檬酸、葡萄糖、果糖、钙、磷、铁、胡萝卜素、果胶以及多种维生素,可以降血压、清热镇凉、养阴退热、润肺消痰解毒等。还可以通利大便,保护心血管及肝脏,帮助减肥。
食疗功效:改善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等热证,尤其冬春季发热或有内热的病人。适于高血压、心肺病、肝炎、肝硬化病人长期食疗。
注意:吃梨后,不能立刻喝温热的汤水及油腻食物,以免引起腹泻。其性凉,脾胃虚弱、腹泻、消化不良以及产后妇女也不宜食用。
清热类中成药
凡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内热、火毒、湿热、瘟疫等多种里热证的中成药,统称为清热类中成药。
1、清热泻火类中成药
清热泻火类中成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适用于火热偏盛于三焦、脏腑、五官,症见目赤肿痛,口舌生疮,耳鸣耳聋,牙痛,牙龈红肿,咽喉肿痛,疮疡初期红肿热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等。
此类中成药品种繁多,按作用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清上焦头目实火者,代表中成药有上清丸;清三焦火者,代表中成药有牛黄解毒片等;清肝胆火者,代表中成药有龙胆泻肝丸等;清胃火者,代表中成药有清胃黄连丸等;清心火者,代表中成药有导赤丸等;清肺火者,代表中成药有清肺抑火丸等。
2、清热解毒类中成药
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适用于或热炽盛,化为热毒,熏肌蚀肤,深入脏腑,发于官窍,症见烦躁狂乱,头面红肿焮痛,口鼻生疮,咽喉不利,疮疡疔毒,化脓溃烂,大便燥结等。代表中成药有清热解毒口服液。
3、清热燥湿类中成药
清热燥湿类中成药具有清热燥湿、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等作用。适用于湿热内蕴,湿邪化热所致诸症。如湿热蕴结大肠之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代表中成药有葛根芩连片等。湿热蕴结膀胱之淋证,症见小便频数,短涩,淋漓不爽,尿道刺痛,痛引小腹,或尿血,甚或癃闭不通。代表中成药有金沙五淋丸等。肝胆湿热之黄疸、胆囊炎、胆结石,代表中成药有利胆排石片等。
4、清热凉血类中成药
清热凉血类中成药具有轻盈头热、凉血散瘀、清热解毒等作用。适用于热入营血所致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等;热入血分所致出血,发斑,如狂,谵语,舌绛起刺等。代表中成药有清热凉血膏等。
使用清热类中成药需要注意一般在表证已解,里热正盛,或里热虽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如邪热在表,当先解表,否则会因邪入里;如里热已实,则应采用攻下中成药;表邪未解,里热已实,则宜表里双解。另外,辨别热症的叙事、真假、在脏在腑也很重要。此类中成药多用苦寒之品,易伤人体阳气,所以不能长久服。
从西医角度来说,上火表现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急性咽喉炎、口腔溃疡、结膜炎、尿路感染、便秘、皮肤疖肿、蜂窝组织炎等,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上火了的时候吃什么药,供大家参考。
上火了要吃什么药?
三黄片: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三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秘。
牛黄解毒片:清热解毒,散风止痛。用于肺胃蕴热引起:头目眩晕, 口鼻生疮,风火牙痛,暴发火眼,咽喉疼痛,痄腮红肿, 耳鸣肿痛,大便秘结,皮肤刺痒。
板蓝根颗粒:可用于病毒性感冒、咽喉肿痛。
龙胆泻肝丸: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茵栀黄颗粒: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急性、慢性病毒性肝炎所致黄疸及转氨酶升高,属于湿热邪毒内蕴证者。
莲芝消炎胶囊:清热,解毒,消炎。用于支气管咳嗽,扁桃体炎,咽炎。
大败毒胶囊:清热败毒,消肿止痛。用于脏腑毒热,血液不清引起的梅毒,血淋,白浊,尿道刺痛,大便秘结,疥疮,痈疽疮疡,红肿疼痛。
清虚火的药物常用的有:
玄麦甘桔颗粒:清热滋阴,祛痰利咽。用于阴虚火旺,虚火上浮,口鼻干燥,咽喉肿痛。
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天麦消渴片:滋阴、清热、生津。用于消喝病气阴两虚内热症,症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气短乏力,自汗盗汗及五心烦热。
滋阴润肠口服液:养阴清热,润肠通便。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大便干结,排便不畅,口干咽燥的辅助治疗。
9 青葙子
青葙子为苋科植物青葙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或摘取果穗,晒干,收集种子,去除杂质,生用。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目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
用法用量:煎服9-15g。
注意事项:本品有扩散瞳孔作用,青光眼患者禁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