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血脾肾气虚通常脾气虚造成的,也可能是肾气虚的原因,在肾气虚之后会导致尿血脾肾气虚的症状。
通常需要配合医生通过补肾健脾的药治疗,也可以使用益气生津的药物改善,比较常见的药物包括何首乌和牛膝以及生地黄。在平时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要憋尿,还能保持大便的通畅。
膜性肾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症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分为继发性和特发性。近年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血、风邪、浊毒为标,虚实夹杂是导致本病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基于此病机特点,中医药治疗显示出良好优势,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且不良反应较小,
特发性膜性肾病为病理诊断名称,中医学并无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名,由于患者临床多表现为水肿、泡沫尿等,中医多按“水肿”“尿浊”“肾风”“虚劳”论治。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已取得较大进展,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特发性膜性肾病病机关键为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尤以脾肾虚损贯穿始终。人体气血、津液、精液等物质正常代谢有赖于肺之通调水道,脾之运化输布,肾之蒸腾开阖和三焦之疏泄决渎。肺、脾、肾、三焦失职,导致水湿内停,泛溢肌肤,精微物质外漏,出现水肿、蛋白尿。
特发性膜性肾病多因素体正气亏虚,外邪乘虚入体而致病。肾和脾分别为先天、后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摄失养,脾肾亏虚,水湿停聚,久病入络成瘀,导致机体物质代谢失常,发为特发性膜性肾病。脾肾亏虚为本病的基本病机。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之一,依赖于肾藏精及脾运化水谷精微。脾虚则运化无权,清阳不升、精微下泄,肾虚则开阖失司,水湿内停,精微失藏而外泄,二者均可导致蛋白尿、水肿。
“虚”是贯穿本病的病机基础,并且指出气机郁滞虽不是主要病机方面,临证用药时亦不可忽略。患者临床常以脾肾气虚为先,脾为制水之脏,主升清降浊,肾为主水之脏,司封藏泄浊,脾肾亏虚,则水无所制而泛滥,水失所主而妄行,脾失运化,肾失封藏,故而出现面肢水肿、胸腹腔积液、蛋白尿等。脾、肾、肝三脏在发病机制上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肾藏精主水,开窍于二阴,肾气不化,封藏失固,则小便不利、精微外漏;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液停聚,升清降浊失职;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能行其津液,则湿痰饮内生。
综上所述,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机则之于肺、脾、肾、肝、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尤以脾肾亏虚为根本,另兼有风、痰、湿、热、瘀、毒相互夹杂而致病。本虚与标实相互影响,邪实进一步损耗脏腑之气,虚实夹杂,是导致本病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
根据病情进展将特发性膜性肾病分为水肿期与非水肿期。水肿期采用真武汤合实脾饮加减治疗,同时配合激素及雷公藤制剂抑制免疫;非水肿期激素减至维持剂量,主张采用健脾固肾法,选用四君子汤、水陆二仙丹等防止复发。
1.感受外邪
外邪侵袭、损伤脉络而引起出血,其中以感受热邪及湿热所致者为多。如风、热、燥邪损伤上部脉络,则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热邪或湿热损伤下部脉络,则引起尿血、便血。
2.情志过极
情志过极忧思恼怒过度,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则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横逆犯胃则引起吐血。
3.饮食不节
饮酒过多以及过食辛辣厚味,或滋生湿热,热伤脉络,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损伤脾胃,脾胃虚衰,血失统摄,而引起吐血、便血。
4.劳倦体虚
劳倦过度心主神明,神劳伤心;脾主肌肉,体劳伤脾;肾主藏精,房劳伤肾。劳倦过度会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伤。若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损伤于阴,则阴盛火旺,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久病或热病
久病或热病导致血证的机理主要有三:①久病或热病使阴精伤耗,以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②久病或热病使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③久病入络,使血脉瘀阻,血行不畅,血不循经而致出血。
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形成血证时,其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属于虚证。实证和虚证虽各有其不同的病因病机,但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又常发生实证向虚证的转化。
此外,出血之后,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瘀血又会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