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痢疾,可能是进行不干净的饮食所造成的,也有可能是频繁与他人共用碗筷等物品所导致的。
确诊为肠炎痢疾以后,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类的药物进行消炎治疗。必要时,也可以配合使用止泻类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从而达到改善此症状的效果。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以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便次频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痢疾的传染途径是粪便、手、口,即痢疾病人排出的大便中存在着大量的痢疾杆菌,可以通过污染水源引起大流行,也可以通过苍蝇、蟑螂等污染食物,还可以通过病人用过的餐具、玩具、工具等传染给健康人。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只要痢疾杆菌进入人体消化道,就有可能在肠道内大量繁殖,经数小时-7天左右的潜伏期引起痢疾。
病因病理
痢疾因进入人体的痢疾杆菌菌型不同,数量多少及每个人的抵抗力不同,所以,症状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上将痢疾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一、 急性痢疾:急性痢疾根据症状又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中毒型4种。在中毒型中,根据病情又分为休克型和脑型。虽然家长不必对孩子的病况进行严格的分型,但应了解痢疾的基本症状和病情变化的结局。
( 1). 轻型痢疾这是痢疾中最轻的一种,一般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每天2-4次,呈水样或糊状,无脓血,有时混和黏液,解便后腹痛缓解,多数不发热或只有低热。由于症状不典型,常常被误诊为一般的肠炎。(2). 普通型此型具有较典的痢疾症状,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个别孩子可高达40℃以上。开始可无腹痛、腹泻,只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因此,开始时常被误诊为重感冒,数小时之后开始出现阵发性腹痛、腹泻。开始为稀便,继而出现脓血便,因为此时肠黏膜已出现溃疡和坏死,故有明显的下坠感。(3). 重型,重型痢疾起病急,有高热,每日大便次数可达20-30次,大便呈脓血样,量少,腹痛剧烈,下坠较重,甚至不想离开便器,四肢发凉,很快出现脱水现象,有的可发生意识障碍。( 4). 中毒型,中毒型痢疾多见于2-7岁的儿童,常突然发病,开始时只有高热,体温可达40℃,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口唇指甲青紫,皮肤常出现花纹,呼吸浅而弱,可反复出现惊厥。多数孩子没有腹痛、腹泻和呕吐,少数孩子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无脓血。除上述症状外,若出现休克症状的叫休克型,表现为脉膊细弱,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少尿或无尿,有呼吸困难、咯血现象,可因发生心力衰竭而死亡。若出现脑部症状者叫脑型。脑型的主要表现是烦燥、嗜睡、血压正常或增高,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呼吸增快,有时出现呼吸暂停、叹息样呼吸或双吸气,很快进入昏迷状态,而侧瞳孔大小不等或忽大忽小,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二、 慢性痢疾凡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痢疾、多数是因轻型痢疾治疗不彻底或孩子患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寄生虫等病体质较弱所致。这种类型的病儿多无高热,有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和低热,大便每日3-5次,可有正常便与黏液便和脓血便交替出现。患慢性痢疾的病儿,因长期营养不良,抵抗力差,易合并其他细菌感染,如肺炎、结核等。
痢疾的临床症状: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度),腹痛、腹泻、初为模糊壮或稀水样便逐渐转为粘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及腹部压痛。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中毒性痢疾症状是,起病急,发展快,突然高热,体温常达40度以上,精神萎靡,面色苍白,休克等表现。
治疗
(一)急性菌痢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对于高热、腹痛、失水者给予退热、止痉、口服含盐米汤或给予口服补液盐(ORS),呕吐者需静脉补液,每日1500ml~3000m。小儿按150~200lml/kg/日,以5%葡萄糖盐水为主。中毒症状严重时可用氢可琥珀酸钠100mg加入液体中静滴,或口服强的松10~20mg,以减轻中毒症状。
(2).病原治疗 由于耐药菌株增加,最好应用≥2种抗菌药物,可酌情选用下列各种药物:
磺胺类:磺胺甲基异恶唑(SMZ)加甲氧苄胺嘧啶(TMP),即复方新诺明(SMZco),1.02次/日,首次加倍,儿童50mg/kg/日,连用5~7日。喹诺酮类:为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阻止DNA合成,有杀菌效果。此外组织渗透性强,少有耐药产生。①吡哌酸(PPA)0.53次/日或1.02次/日,连用5~7日。②氟哌酸(NFLX)0.4,2~3次/日。③氟啶酸(ENX)0.1,3次/日,小儿酌减。抗生素:可适当选用庆大霉素(8万u2次/日,小儿3000~5000u/kg/日,或卡那霉素0.52次/日)肌注或静滴,疗程均为5~7日。还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磷霉素及头孢菌素类等。利福平:对痢疾杆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
(3) .中医中药治疗:①辨证论治:表未解里热已盛者应表里双解,用葛根黄连汤加减;湿重于热者应利湿清热,用胃苓汤加减;热重于湿者应清热利湿,用白头翁汤加减;湿热互滞者用芍药汤加减。②黄连素0.4g,每日3次,儿童30 mg/kg/日,连用5~7日。生大蒜口服。③亦可选用马齿苋、地榆、苦参、地锦草等单方草药煎汤口服,早晚各一次。
(4).针刺:取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或止痢穴(左下腹相当于麦氏压痛点部位)。配止泻、曲地、阳陵泉等强刺激,不留针。
很多人容易把痢疾和肠炎混淆,那么痢疾和肠炎的区别是什么呢?痢疾和肠炎都具有腹泻的特征,但很多人容易把痢疾和肠炎混淆,这样就会导致延误治疗。那么痢疾和肠炎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急性肠胃炎和肠胃病的发病原因不一样。急性肠胃炎是由感柒伤寒杆菌等病菌造成的肠道感染病症。肠胃病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由其自身免疫力差或觉得七、基因遗传等要素造成。除此之外,尽管二者都是会具体表现为拉肚子,但别的病症很有可能会各有不同。急性肠胃炎关键以腹疼、拉肚子为临床表现,伴随肛门口跌落,大便为黏液脓状脓血便。肠胃病病人除腹疼、肚胀、排便不产生、水质采样等外,也有别的临床症状,如恶心干呕、恶心呕吐等。
在感染性方面,急性肠胃炎具备一定的感染性。肠胃病通常不会有。并且二者的患病率也不一样。急性肠胃炎的患病率主要表现为:干躁、代谢性酸中毒和低血钾,乃至血压低和周边循环衰竭。肠胃病,尤其是胃肠道疾病的患病率主要表现为:肠息肉、大肠癌、肠狭小、肛窦、肛管炎、排泄物流血等。
肠胃病和急性肠胃炎都是有腹疼、拉肚子和别的病症,因此有时候临床医学专业不可以只是根据病症来区别他们。因而,临床医学专业在确诊该病症时,必须多次开展大便细菌检查,消除各种各样非特定的胃肠道疾病,如病菌急性肠炎,可以确诊。在医治方面,急性肠胃炎务必用抗菌药物医治,肠胃病一般不用应用,关键是滴盐和水。急性肠胃炎医治不马上,非常容易造成身亡,肠胃病一般不易,但干躁更比较严重也会造成身亡。因为急性肠胃炎的患病率相对性较短,医治的时间相比较短,肠胃病相反,其病发迟缓,医治周期时间相比较长。
假如平常需注意日常保洁和食品卫生安全,进餐时间前后洗手消毒,不必喝生水,不要吃生冷食品、蔬菜水果、新鲜水果、蔬菜水果,不必随意吐痰,不必随处小便,搞好清洁卫生工作中,可以有效的预防传染病。因而,为了更好地能够更好地维持身体健康,大家应当更为关心日常日常生活。
痢疾是指以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的肠道传染性疾病。在小儿中比较常见。多发于夏秋季节,冬春两季也可见到。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主要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水、食物和手传播,苍蝇来去干粪便、饮食之间,又散播菌痢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有营养不良、患有肠道寄生虫症等身体虚弱者,容易得本病。
临床可分急性和慢性菌痢两类。病程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细菌性痢疾。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感受夏秋季节湿热之邪,湿热侵入肠胃,或饮食生冷不洁之物,积滞肠中,或脾胃素虚,大肠功能虚弱,使得风寒暑湿之邪乘虚而入,以上因素作用于肠间使大肠功能受损,传导功能失常,从而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症状。临床表现主要为大便次数增多量少不爽快,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下赤白脓血粘冬,常伴畏寒、发热、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形体消瘦等。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氏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为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终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二季为最多,并可引起流行。这种细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7摄氏度。痢疾杆菌容易在食物、饮料、水果、蔬菜中繁殖,导致痢疾流行。儿童感染菌痢的机会更多,发病率较高。夏秋季发病率高。水源若被痢疾杆菌污染多引起菌痢流行。苍蝇与菌痢传播有密切关系。细菌性痢疾的主要传染源为已经感染发病的病人和不发病的带菌者。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数小时~7天,一般1~3天。临床表现与感染菌型、菌量及机体状况有关。
1.急性期人体摄入污染细菌痢疾杆菌后1—2天即发病。因痢疾杆菌有内、外毒素,所以临床有全身中毒症状;又因痢疾杆菌使人体结肠粘膜损害坏死,出现脓血粘液便及腹痛等肠道表现。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及中毒型等四型。
①轻型——无中毒症、不烧、腹痛腹泻较轻,腹泻每日不超10次,大便有粘液而无脓血。易误诊为肠炎,3—6天痊愈。
②普通型(典型)——起病多急,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开始呕吐,继而阵发性腹痛及腹泻,每天排便数次至数十次,常伴里急后重,便量少,有时为脓血或脓冻,可有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持续1~3周后缓解或自愈,亦可转为慢性。儿童可惊厥,有中度毒血症。病程持续10—14天。
③重型——多有严重中毒症状,起病急骤,高热,伴呕吐,大便频繁以至失禁,带血脓粘液便。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著,失水明显,四肢寒冷。全腹压痛,以左下腹为著。病人极度衰竭,四肢厥冷、意识模糊、谵妄或惊厥、血压下降以至休克。
④中毒型——大多发生在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
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未出现时,即可有高热40C°、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浅表、反复惊厥、神志不清、皮肤发花进而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好睡,昏迷,迅速发生周围循环衰竭(休克型)或呼吸衰竭(脑型),或二者兼有之(混合型),但不一定有腹泻。以重度毒血症、休克和中毒性脑炎为主要症状,而腹泻、呕吐不一定严重,出现较晚。如果不及时诊治,死亡率很高。流行季节有腹痛、腹泻、及脓血便应考虑菌痢的可能。对突然高热、惊厥、昏迷的患儿,需与乙脑鉴别。
2.慢性期病程超过2月以上为慢性。
①慢性迁延型:有持续轻重不等的痢疾症状,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腹部可有压痛。
②慢性隐匿型:一年内有痢疾史,无临床症状,但乙状结肠镜检有异常,大便培养可阳性。
③急性发作型:可在上述二型基础上发生,有急性菌痢典型症状,但全身中毒症状较轻。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最初有粪便排出,及至肠内容物排空后,即大便仅是粘液沾有血丝,继而呈鲜红色粘液。轻者每日3-5次,中等者可数十次,伴有里急后重感严重。可有中等度发烧、食欲不振、恶心、大便次数频繁、失水严重、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参考药方:白头翁12、秦皮10、黄芩12、白芍15、槟榔12、金银花15、肉桂4、枳实10、马齿苋20
[加减]
①呕吐甚:加竹茹10
②血痢、腹痛甚:加赤芍12地榆15
③抽搐者:加钩藤15全蝎6
④高热不退:加水牛角30丹皮15
⑤昏迷、痰鸣者:加郁金12天竺黄12胆南星10
⑥神志不清:加安宫牛黄丸(用量按药品的说明书)
⑦全身浮肿:加黄芪15云苓15大腹皮12
⑧脱肛者:加黄芪15天麻6赤石脂16
⑨阴虚津亏:加沙参15石斛12
⑩胃纳差:加淮山18炒扁豆15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