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湿热会引起的病:口干、口苦、口臭、便溏、消化不良、不想吃饭、容易恶心、两类胀痛、胆囊炎、脂肪肝、胆结石、干眼症、白带黄臭、阴囊潮湿等。
肝湿热是指湿热邪症侵袭肝胆,使肝胆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平时建议保持心情舒畅,多疏通肝胆经,多吃绿色的蔬菜,也可以吃龙胆泻肝丸。
1、中药治疗。
对于肝胆湿热症,常用龙胆草、柴胡、黄芩等中药材组成方剂,煎汤内服,比如龙胆泻肝汤可以治疗肝胆湿热上炎所引起的头痛、肋痛、眼红、耳聋、口苦等症。对于湿热阻滞肝胆者,可用大柴胡汤加减;对于湿热黄疸者,可以用茵陈蒿汤加味。此外,还可以在中医指导下用毛茛、白芥子等中药外敷肝区。
2、灌肠疗法。
灌肠疗法通过直肠给药,可以迅速降低体温,并促使药物成分通过肠粘膜吸收入血,迅速到达肝脏和其他病灶产生作用。比如用生大黄、马齿苋和黄柏,煎汁150ml灌肠,保留20min,从而达到快速清热利湿的功效。
3、物理治疗。
中医理疗如针灸、拔罐、推拿等外治方法,可以疏通肝经和胆经,并作用于肝胆脏腑,促进湿热邪气的排出。比如针刺,可取阳陵泉、太冲穴、行间穴等穴位,达到比较好的泻肝胆实热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针灸等外治方法需在中医专业操作下进行,不可随意使用。
4、生活习惯。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肝胆湿热证患者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针对饮食、睡眠、运动等几个方面。饮食原则是少油少盐无精制糖,清淡不油腻无辛辣。多食天然五谷杂粮和蔬菜瓜果,尤其是具有护肝利胆、降火祛湿作用的食材,比如山药、萝卜、冬瓜、苦瓜、花瓜、豆芽等。另外就是坚持规律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不仅可以改善脾胃功能,还能够让肝胆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修养。
1肋下按压疼痛
中医认为,本症以湿热内蕴,肝功能异常为特征。湿热之邪内蕴,致气机运行不畅,气滞则胁肋灼痛,或肋下有痞块,按之疼痛
2双眼发黄目黄,因为肝主目。 《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的病变往往影响及目。
3小便呈黄色中医认为,下焦湿热,属肝胆有热。
4发热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
1 胁痛
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成胁痛。
2 黄疸湿热薰蒸肝胆,肝胆功能失调,胆液外溢,不循常道,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四处泛逸引起皮肤,瞳孔,小便发黄。
3 耳鸣足少阳胆经循行于头侧面双耳部位,而肝脏又与胆囊互为表里,所以如果肝胆有湿热停滞,则可沿着经络上犯与双耳,从而导致清窍不通,出现耳鸣等症状。
4 头痛肝胆湿热内阻,湿热之邪循足少阳胆经上犯头部,上扰清窍,大脑被湿热邪气包裹,无法摄取必须的营养物,清窍失养故而出现头痛重胀。
实热证
1,肝胆湿热证。一般表现为右胁肋部胀痛,黄疸,小便短赤或黄而浑浊,或带下色黄腥臭,外阴瘙痒,或睾丸肿痛。
2,肝火上炎证。一般表现为头痛眩晕,耳聋耳鸣,面红目赤,口苦,尿黄,甚则咳血,吐血。
3,热极生风证。一般表现为高热,肢体抽搐,项强,两眼上翻,甚则角弓反张,神志昏迷。
虚热证
肝阴虚证。一般表现为眩晕耳鸣,胁痛目涩,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