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可能会引起高血压。肾虚的患者可能会给肾脏的组织带来一定的损伤,进而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
要想使疾病尽快改善,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出现了血压上升的现象,还需要配合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等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
肾虚不会导致心跳加快。您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多数是因为心情紧张,睡眠不足引起,不必担心。建议你增加血量,按摩肾经络和心脏经络,晚上11前睡觉
白天不能太操劳,不烦恼不忧郁。
我建议你用指压(按摩)和敲打按压等方法来增加血量,即:按摩肾经络和心脏经络每晚饭后1小时,按摩背部腰椎,靠近肾脏的部位
用指压,用手掌搓揉到发热。10分钟。
再敲打按压手内侧到肩的部位
这是心包经络,10分钟。
一个月后你会感觉到自己的不舒服减少了
睡眠够了,血量增加,肾脏充满的鲜血
像满电的电池一样,你的活力也跟上了。
心脏的问题也会随之消失。
3月9日是世界肾脏日。慢性肾脏病具有一定隐匿性,尿液或血压异常时,可能是肾脏病释放的早期信号。
其实身体出现这些表现,可能是有肾脏病了!
乏力、容易疲劳、腰酸、腰痛
肾功能不好时,很多废物难以从尿里排泄出去,会出现精神不振、疲劳、乏力等没劲儿的感觉,这时候可以做做肾脏功能的检查。
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肾脏出现问题,那么也会导致肠胃出现问题,所以很多肾脏不健康的人都会出现胃口不良的状况,这种肠胃问题往往表现为饱腹、不思饮食等比较常见的现象。
泡沫尿
若尿液表面漂浮着细小泡沫状,不易消失,应警惕蛋白尿;若泡沫较大,消失得非常快,应警惕是否尿糖升高。
夜尿增多
正常人入睡后代谢缓慢,夜间应不排尿或仅排1次,夜尿量约为24小时总量的1/4~1/3。如果经常夜间排尿超过3次以上,夜尿多于白天尿量,可能预示肾功能不全。
血尿
多数在显微镜下才发现尿中有红细胞增多(称为镜下血尿),少数肉眼即可发现(肉眼血尿),可见于肾炎或尿路感染、肾结石、肾结核和肿瘤等
眼睑或下肢浮肿
肾病会导致水电解质调节功能受损,引起体内水钠增多。水分常积聚在最疏松的组织或身体最低部位,如眼睑或下肢。
尿量异常
排尿量也是肾脏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按照健康的标准来说,成年人一天应该排尿四到六次,才是正常的表现。如果次数不够的话,或者排尿量太少的话,就代表健康出了问题。
痛风、高尿酸血症
这两种疾病都是由于血液尿酸高而引发,而尿酸排不出与肾脏功能有关,同时沉积在肾脏的尿酸还会导致肾脏健康进一步受损。
肾脏相当于我们人体的过滤车间:
主要是处理我们血液中的废物,多余的液体,废物来自于身体的代谢过程,我们摄入食物也会有废物产生,
人的身体需要食物提供能量,从食物中吸收所需的物质。剩余的废物全部被运送到血液当中,血液向肾单位滤过的时候,发生复杂的化学交换过程,过滤的过程,从血液中去除废物毒素和多余的水分,形成尿液,然后在到膀胱,最后以尿的形式排出,
此外肾脏还可以调节水源,电解质还有内分泌的一些功能。
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养肾?
少盐少糖,均衡饮食,戒烟戒酒,睡眠充足
平均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不应超过 5 克。此外,食用味精、鸡精、酱油、大酱等含钠较多的调味品,以及咸菜、腌菜、泡菜等食品也要少吃。每晚保证 7~8 小时的睡眠。
多喝水,不憋尿
每天喝水至少 1500~1700 毫升。足够的水才能让肾脏保持正常工作,及时排除有害的代谢物质,保持身体健康。
尽量不要憋尿,因为憋尿容易导致尿液上行返流,尿路感染的同时也对肾脏有影响。
维持理想的体重(BMI)
理想的体重范围其实因人而异,但大致标准是 BMI 18.5~24.0。建议大家保持每周至少 5 次,每次 30 分钟的锻炼量。
谨慎用药、规范用药
一定要按医嘱服药,切记不要自己擅自加药、换药。也不要吃来路不明的药物、补品。
望我们能够从此刻起,从今天起,多关心自己,觉察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因为拥有健康快乐的身心,才能感受更大的世界!
病情分析:肾虚会引起血压高
意见建议:会,因为肾虚而引起的高血压称为肾虚型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种肾实质疾病都可以引起高血压。各种肾脏病引高血压的机会与其病变的性质、对肾小球功能的影响、造成肾实质缺血的程度与病变的范围等有关。一般肾小球肾炎、狼疮肾、先天性肾发育不全等病变较广泛,可伴有血管病变或肾缺血,故常出现高血压,而肾结石及肾盂肾炎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机会较少。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发生高血压的机会亦不相同,如微小病变和膜性肾很少有高血压,而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极易出现高血压。尤其在肾功能衰竭过程中,一旦出现肾功能衰竭时,肾脏微细血管长期处于收紧状态。这种血管的长期收紧状态,就造成了血流速度的减慢,这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就造成微细血管的高灌注。长期的高灌注就又形成肾脏微细血管的高压状态,这种高压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善,就表现为人体的高血压。
史书利—山东省茌平县冯屯镇医院
内科
医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