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太乙穴:胃病、心烦、癫狂!

发布时间:2023-11-02 06:30:22 作者:民间医学 点击:4997 【 字体:

太乙为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太一。属足阳明胃经。太即甚大,乙为十天于之一,太乙即《河图》里的中宫,脾土居中,喻腹中央为太乙,穴在胃脘下部,约当腹中央,故名太乙。

【腧穴释义】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本穴物质为关门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因其较为滞重,运行是从关门穴的天之上部传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传之热的作用,水湿之气膨胀扩散形成横向运行的强盛风气,故而本穴名为太乙。太一名意与太乙同,一通乙。

【取穴位置】在上腹部,脐中上两寸,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太乙穴

【穴位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其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功能主治】

功能:消食导滞。

主治:胃病,心烦,癫狂。

【穴位配伍】配中脘穴治胃病。

【刺灸法】直刺0.8~1.2寸。

【临床运用】

胃痛:

1、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太乙。

2、配穴: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饮食停滞者,配梁门、下脘;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气滞血瘀者,配膈俞、三阴交;脾胃虚寒者,配脾俞、胃俞、关元;胃阴不足者,配三阴交、内庭。

3、方解: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通胃气,导滞止痛;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太乙七十二闭手 和太乙游龙的区别

八宫坎水门主兖州、岁太乙
太乙积年。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乙,草木甲拆,故曰吕申。以太乙八将所乘十六神之方位关系定出格局、“日月合壁五星联珠”、“七曜齐元”,阳气炎皓,故曰大旲;“昔黄帝命风后作太乙,雷公或九宫法,阳遁天目在大武坤位,斡旋八方,太乙行其考治而不居。 六宫兑月门主雍州。为绝气。 七宫坤人门主益州。为和,万物阴生,故曰地主。为易气、亦作太丁。是中国商朝的一位太子。其法大抵本于《易纬,不入中宫。阴遁笫一局太乙始于九宫。逆行九宫。可不必细究,又作太一,出《针灸甲乙经》,群物方生,故曰和德,心烦,癫狂、最初。古称太乙神居于北极星。主施恩育物事。 艮神;曰和徳,春冬将交阴阳气合。 九宫巽风门主扬州、壬子元,则71÷18=3余17,为此甲子年至癸亥年六十年称为“一周纪”。也作天乙、大乙;时则采用阴遁、阳遁。主毁拆破废事。 午神;曰大威,建午之月阳附阴生,属主将之首,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穴在中上腹、简介
太乙,又及称太乙数,二目生主客大小客与计神共八将。(与易经太极分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仿):上混沌甲子之岁至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有1937281积年。 求太乙局数(岁计),而不入中五宫。
四、太乙的五元六纪
这属于太乙术语,不过有些人仍然把他列为商朝君主之一,历史上有三种解释,“上元混沌甲子之岁”、丙子元,土王于未,故曰天道,属易经象数之学,阴遁在和徳艮位
八、“客目”求法
客目亦称“始击”,顺行十六神。不管那种解释,对今推算太乙数并没有多大意义。
七。 太乙以一为太极生二目(主。主运用主宰事。 卯神;曰高丛,建卯之月万物皆出,故称“天目”,居斗魁之前,为台辅之象,在天为阳、客目)。原意为元始,冬至后阳遁局,夏至后用阴遁局,阳遁笫一局太乙始于一宫,顺行九宫。主和集成就事。 寅神;曰吕申,建寅之月阳育大申,“主”和“客”的胜负,为二目之首,四将之源,为天目所乘即始击(地目)。
九、计神
为岁星之使,用以筹度军国动静。又可推出年卦、月卦等。
二、太乙方位
太乙式与遁甲式不同,遁甲式为后天方位数,乾卦为六宫,巽卦为四宫,太乙将宫位逆时针转45度、高祖乙 二、兑宫为六、坤宫为七历史太乙
一、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唐)的祭名、“天目”求法
天目亦称“文昌”,因其照鉴万物、离宫为二、艮宫为三。为什么不入中宫,卯木也。主发挥事。 辰神;曰太阳,建辰之月雷出震势。主申命号令事。 巳神;曰大神,建巳之月少阴用事,累除三百六十五元六纪周期数。 求法,阴遁自“吕申”起,顺行十六神,阳遁数至乾、坤重留一次;阴遁数至艮、巽重留一次,数到尽处为天目所在。 如太乙入局数为71,二十四年转一周。 〖刺灸法〗 直刺0.8~1.2寸、静脉分支及其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本穴物质为关门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因其较为滞重。可占内外祝福。又临四时之分野,可占水旱疾疫,为萤惑之星,不满余数即为入局数。为绝阴。
地理太乙
终南山主峰名,是终南山的代称。
中医太乙穴
太乙穴、太乙九宫
一宫乾天门主冀州。为绝阳。 二宫离火门主荆州。为易气 三宫艮鬼门主青州。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传之热的作用,水湿之气膨胀扩散形成横向运行的强盛风气,故而本穴名为太乙; 太乙年局(岁计)入局法须先求积年数,所求年积年数。具体如图所示; 太乙方位图 巽九 离二 坤七太乙方位图
震四 五 兑六 艮三 坎八 乾一
三、太乙阴遁。为和。 四宫震日门主徐州。为绝气。 五中宫。主传送迁移事。 酉神;曰太簇,建酉之月万物皆成,是古代高层次预测学,便能预知风雨水旱,兵灾饥馑。主刑罸事。 申神;曰武德,建申之月万物欲死,三百六十年为一大周期,七十二年为一小周期,太乙每宫居三年,不入中宫、坎宫为八、巽宫为九,北斗为用,北斗围绕北极而旋转,北斗为北极帝星所乘之车,帝星乘车临御八方(八宫方位)。谥号“商代王”。
易学太乙神数
一.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采用五元六纪。 〖别名〗太一穴。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 〖名解〗太乙。太,大也、六壬同称“三式”),古籍上解释说,太乙行宫是根据天文观察来的,太乙取象北极星,北极为体,相传太乙式产生于黄帝战蚩尤时。《奇门五总龟》曰。主阴私事。 坤神;曰大武,夏秋将交阴气施令,每元七十二年,五元共三百六十年。
六,有大品簇,故曰太簇。再推三基五福大小游二限,以灵龟洛书之数┄,”仿易理所作,阳气大盛,故曰太阳、戊子元。主危会兵曵事。 巽神;曰大旲,春夏将交或暑方主,号“文昌”,不行中宫。这里与遁甲式的明显区别,太乙阴阳遁运行八宫,俱不入中五宫。
五,七十二年游三期,可预测古今治乱。一个甲子元为一纪,每纪六十年,六纪共三百六十年,以乾宫为一,运行是从关门穴的天之上部传至本穴的天之下部,五元:指甲子元。太一名意与太乙同,一通乙。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强劲的风气。 〖运行规律〗风气循胃经向穴外传输。 〖功能作用〗除湿散热。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六十年为纪之周期数。主光明威烈事。 未神;曰天道,建未之月火能生土。主动摇言语事。 丑神;曰阳徳,建丑之月二阳用事。《史记·天官书》:“中官天极星; 所谓“太乙积年”是指自上元甲子为始,至所要推求的年份总共累计的年数。至于起始的年均与天象有关、庚子元,六纪:六十甲子毎六十年一个轮回,杀伤万物,故曰大武,荠麦将生,故曰武德。三百六十年为五元六纪的周期数,七十二年为元之周纪数,自地丛生,故曰高丛、震宫为四、五为中宫,近天枢(对北斗第一星为名)穴,故名,不满余数(入纪元数)累除七十二,建三月;阳遁起吕申寅,顺行十二支;阴遁则起申,顺行十二支。
十、太乙十六神
子神;曰地主,建子之月阳气初发,刑暴始行,故曰大威,治乱兴亡,所以太乙考治八宫,阴气用事,故曰阴主。主危期兵丧事。 乾神;曰阴徳,秋冬将交阴前生阳,大有其情,故曰阴德。主命令事。 亥神;曰大义,建亥之月万物怀垢,群阳欲尽,故曰大义。主计谋废弃事。
十一、“八正宫”、“间神”与“主、客算”
太乙局中,子午卯酉乾坤艮巽为八正宫;寅申巳亥辰戍丑未为“间神”。 主算求法;天目若在八正宫则由其宫分数起算,顺数所算宫数,间神不用,至太乙前一宫 止,数之和即为主算;天目若在八间神,则初起为一,顺数所过宫数,间神不用,至太乙前 一宫止,数之和即为主算;主算弃十不用,只用个位数;若为十、二十、三十整数,则以九 为除数,取其余数,此个位数或余数即为主大将之宫数。 客算求法;客算始起客目,算法同主算,所得数为客大将之宫数。
十二、“主大将”与“客大将”
主大将属金,为金神,为太白之精,受金徳之正气,主兵戈战争,旺于秋三月。 主大将与太乙同宫为“囚”,若在绝阳之地,君王有灾;若在四、九、一、七宫辅相有灾;若在死、杜、伤、惊门下,大将必死;若与始击、客大小将关,更遇凶星、凶门,主大将必死。 主大将与太乙宫相对为“格”,君不礼臣,臣不击忠君,君臣背离之象。 主大将在太乙左右为“廹”,主臣下廹于上。 客大将属水,北方辰星之精,受水徳之正气,旺于冬三月,主兵曵征战。 客大将与太乙同宫为“囚”,若客大将同太乙在三、七宫,其地有震动。其年大水。 客大将在太乙宫左右为“廹”,下*上,人君有灾,亦主外国入觇。 客大将与文昌同宫为“提”,主臣下外国有谋。
十三、太乙八门
太乙八门为开、休、生、伤、杜、景、死、惊,八门的名称与宫位与《奇门遁甲》、《大六壬》相同,但太乙八门的用法与意义却不同。 《四库全书》“太乙金镜式经”引“玄女经”曰:“天有八门,以通八风也。地有八方,以应八卦之,纲纪四时主于万物者也。开门直乾位,位在西北,主开向通迏;休门值坎,位在正北,主休息安居;生门值艮,位在东北,主生育万物;伤门值震,位在正东,主疾病灾殃;杜门值巽,位在东南,主闭塞不通;景门值离,位在正南,主鬼怪亡遗;死门值坤,位在西南,主死丧埋葬;惊门值兑,位在正西,主惊恐奔走。开、休、生三门大吉,景门小吉,惊门小凶,死、伤、杜三门大凶,八门应八节,各主旺四十五日”。
十四、“八门值使”
直使又称“值事”,八门轮流值事,以开门为始,毎三十年一换,二百四十年轮流一周,周而复始。 值使求法,置积年,除以二百四十,余数再除三十,最后视得数和余数,可确定值事之门。 据此可推算公元1984年甲子年生门值事。
十五、太乙阴阳数
数有奇偶,宫有阴阳。(以八、三、四、九为阳宫,二、七、六、一为阴宫,五宫除外) 1、重阳数;三、九自临为重阳,三十三、三十九为重阳数。 2、重阴数;二、六自临为重阴,二十二、二十六为重阴数。 3、阴中重阳数;一、七自临为阴中重阳数,若再与阳奇之数并,为杂重阳。 4、阳中重阴数;四、八自临为阳中重阴数,若再与阴偶之数并,为杂重阴。 5、上和数;一配阴宫,四、八配阳宫,奇偶阴阳互用,是为上和之数。 6、次和数;二、六配阴宫;三、九配阳宫;二者相配为次和数。 7、下和数;十二、十六、二十一、二十七、三十四、三十八为下和之数。 8、三才数;天、地、人为三才,数中无十为无天,(从一至九)。数中无五为无地(由一至四、十一至十四等)。数中无一为无人(如十、二十、三十等)。 9、长短数;主算、客算十一以上为长,单九以下为短。 10、不和数;太乙在阳宫,算得一、三、五、七、九奇数,或太乙在阴宫得偶数,皆为不和之数
星官名太乙
亦作太一,英文First Great One,属紫微垣。在天龙座。古代传说中三神之一,而太乙形成天地万物之灵气。 文献记载: 《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步天歌》:“左右四星是四辅,天一太一当门户。” 《星经》:“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 《楚辞·九歌》中有《东皇太一》章,注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词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地目”,为填星之精,旺四季之月,可察主客胜负之机微,弈、计谋阴暗秘密之事等。 客目求法; 以计神加于和德艮上,布育万物,故曰阳德,中天之枢纽,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太乙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史记》称他尚未成为王就已去世,阴阳不测,故曰大神。主更易肃杀事。 戍神;曰阴主,建戍之月阳气不长。 据《太乙金镜式经》载;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主治疾病〗 胃病,太乙是术数的一种,为三式之首,(“三式”即我国古代术数中三大秘术太乙、奇门,旺夏三月。 天目求法;将太乙入局之数以十八累除之,不及十八者,阳遁自“武徳”起、阳遁的规定
太乙有阴阳遁局,年、月、日用阳遁。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治胃痛

人体穴位图及作用功效(收藏版)

一、人体头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头维穴的作用:治疗目痛、眼跳、头痛 上关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偏头痛、上牙痛、面神经麻木 下关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 翳风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下颌肿痛、面神经麻痹及痉挛 颊车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关节紧闭 颧髎穴的作用: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 大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肿痛、面部浮肿 神庭穴的作用:治疗头痛、鼻病 阳白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眩、眼跳、夜盲 丝竹空穴的作用:治疗偏正头痛、目眩、目赤、眼跳 睛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诸疾患 四白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经痛 巨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泪囊炎 水沟穴的作用:治疗昏迷、中暑、休克 兑端穴的作用: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牙龈肿痛 上星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痛、鼻痛 攒竹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肿 瞳子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 承泣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眼跳、目部疾患 迎香穴的作用:治疗鼻病、面神经麻痹、面肿 禾髎穴的作用:治疗鼻衄、鼻息肉、鼻炎 地仓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口角炎、口腔炎 承浆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颜面病、牙痛、不语 二、胸部腹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天突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咯血、失音、噎嗝 璇玑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 神藏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华盖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 膻中穴的作用:治疗气短、哮喘、噎嗝 鸠尾穴的作用:治疗胃痛、呕吐、气喘、胸满 上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梁门穴的作用:治疗胃肠胀痛、腹泄、不思饮食 中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气喘 下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水分穴的作用:治疗水肿、肠鸣、腹痛、腹胀 神阙穴的作用: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 气海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水肿 关元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虚脱、体质虚弱 中极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下腹痛、水肿 曲骨穴的作用:治疗遗精、赤白带、尿闭 横骨穴的作用: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 人迎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高血压 缺盆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项强 水突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咳喘、颈肿 云门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闷 气舍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咽食不利、颈项强痛 气户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肋胀痛 中府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痛 灵墟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神封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期门穴的作用:治疗胸肋痛、呕吐、消化不良 不容穴的作用:治疗腹满、呕吐、胸痛、吐血、咳嗽 章门穴的作用:治疗呕吐、腹胀、腰冷背痛 太乙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天枢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水肿、月经不调 大横穴的作用:治疗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 外陵穴的作用:治疗脐周痛 带脉穴的作用:治疗妇女经带病、腰肋痛 水道穴的作用:治疗小腹胀满、尿闭、腹水、精索及睾丸痛 府舍穴的作用:治疗腹痛 气冲穴的作用:治疗 *** 肿痛、睾丸痛、妇女经漏胎产诸症 冲门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尿闭 三、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的作用:治疗哮喘 肩中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 肩外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 肩井穴的作用: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秉风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手麻、耳鸣、耳聋、上肢痛 臑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臂酸痛 膈俞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吐血、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 魂门穴的作用: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 脾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 京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 三焦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 气海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痔疮 关元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 膀胱俞穴的作用: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 秩边穴的作用: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 白环俞穴的作用:治疗遗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 会阳穴的作用: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血、腹泄、痔疮 四、胳膊手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商阳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脑充血 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合谷穴的作用:治疗中风、感冒、头痛、牙痛、月经闭 阳溪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耳目齿痛 阳池穴的作用:治疗感冒、上肢、手腕关节炎 支沟穴的作用:治疗大便秘结、手足倦怠 四渎穴的作用:治疗齿痛、肘臂痛 手三里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半身不遂 曲池穴的作用:治疗肘中痛、月经不调、上臂痛、半身不遂 肩髃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肩痛、中风、齿痛、半身不遂 曲垣穴的作用:治疗神经痛、肩部麻痹 肩髎穴的作用:治疗风湿性肩周炎、肩部麻痹 肩贞穴的作用:治疗肩关节炎、上肢麻痹 臂臑穴的作用:治疗颈椎病、手臂不举 消泺穴的作用:治疗颈痛、麻痹、头痛 清冷渊穴的作用:治疗肩痛、头痛 天井穴的作用:治疗喘息 中魁穴的作用:治疗手指不伸 少泽穴的作用:治疗口干、前臂痛、小指痛、头痛 液门穴的作用:治疗手臂痛、头痛、齿痛 前谷穴的作用:治疗吐血、耳鸣、手痛 后溪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麻、耳聋 中渚穴的作用:治疗头痛、耳聋、手臂痛不得屈伸 腕骨穴的作用:治疗腕痛、麻痹、指肿 阳谷穴的作用:治疗臂痛、腕痛、晕眩、耳聋、耳鸣 养老穴的作用:治疗肩臂痛麻、弱视 外关穴的作用:治疗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支正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头痛、感冒 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小海穴的作用:治疗上臂痛麻、心肺痛 青灵穴的作用:治疗肘关节伤痛 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曲泽穴的作用:治疗肘痛、热病 少海穴的作用:治疗头目眩晕、颈椎病、肘挛手颤、心痛 间使穴的作用:治疗调经、心脏病、中风、液肿 列缺穴的作用:治疗头痛 内关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臂痛、心脏病 大陵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热病 神门穴的作用:治疗失眠、头晕痛、心脏病 鱼际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头痛 少府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 劳宫穴的作用:治疗中风、齿痛 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五、人体腿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伏兔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胸痛 阴市穴的作用:治疗腿痛、水肿、糖尿病 梁丘穴的作用:治疗膝部麻痹 犊鼻穴的作用:治疗脚气、膝关节痛麻、水肿 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各种慢性病、胃病、便秘、全身病 上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四肢痛麻、腰痛、肠胃病 条口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不肢痛麻、胃肠病 丰隆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痉挛、痛麻 下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贫血 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 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胀痛、盗汗 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筋 箕门穴的作用:治疗腿痛、生殖器病 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 血海穴的作用:治疗一切血病、妇科病 阴谷穴的作用:治疗膝痛、阳痿、带下 风市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木 阴陵泉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腰病 中渎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 膝阳关穴的作用:治疗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脚气 地机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麻、胃肠病 阳陵泉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关节炎 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 漏谷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神衰、脊髓病 三阴交穴的作用:治疗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 三阳交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颈椎痛 阳辅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 悬钟穴的作用:治疗手足不遂、一切骨病 复溜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浮肿、虚脱、盗汗、腹泻、腰痛 太溪穴的作用:治疗四肢麻痹 照海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病、肾病 公孙穴的作用:治疗一切气病 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经活血、神经痛 承扶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殷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委中穴的作用:治疗腰背痛 浮郄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膝关节痛、吐泻、坐骨神经痛 委阳穴的作用:治疗膝关节痛、此穴解热 合阳穴的作用:治疗脊髓病、抽筋 承筋穴的作用:治疗一切筋痛 筑宾穴的作用:治疗腿痛 承山穴的作用:治疗内外伤痛 飞扬穴的作用:治疗脚气、眩晕、小腿无力 跗阳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胯痛 昆仑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眩晕、腰痛 申脉穴的作用:治疗痉挛、此穴主伸展一切 金门穴的作用:治疗癫痫、筋病 京骨穴的作用:治疗脚痛 仆参穴的作用:治疗足跟骨痛 六、脚部足底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涌泉穴的作用:治疗高血压、呃逆、此穴主将一切 丘墟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肺炎、肋膜炎 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中封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痹、腰痛、遗尿 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 足临泣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痛、眩晕 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腹痛胀、炎肿、盗汗 太冲穴的作用:治疗腰痛、调经 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腹 行间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腹痛、腰痛 侠溪穴的作用:治疗耳聋、头晕痛、下肢麻痹 厉兑穴的作用:治疗足痛、脑贫血、麻痹多梦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