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人能活到100多岁!

发布时间:2024-03-05 17:40:05 作者:佚名 点击:1248 【 字体:

一、人的寿命应该是多长? 《黄帝内经》认为,人应该皆能活到100多岁:“春秋皆度百岁乃去,而尽终其天年。”

关于人的极限寿命,文献中亦有类似的观点。比如,《尚书•洪范》认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佛在《佛说长寿灭罪经》中认为:“尽其寿命,满百二十”。

那么,从现代医学来看,人的寿命是多少呢?美国学者海尔•福利在20世纪60年代初研究动物胚胎细胞分裂时发现,细胞生长分裂的次数是有规律的,细胞分裂到50代的时候,细胞就死亡了。他又在大量的实验数据资料上提出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分裂周期为2.4年,按照这个计算,人的寿命是120岁——这与圣贤记载的寿命惊人地一致。

《内经》告诉我们,“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显然,天地日月的运行影响着人的生命。而天地阴阳变化,是以60年为一个周期的,即60年一个甲子循环。大体说来,人能存活在天地之间,最多可持续两个甲子循环,即120岁。

二、为什么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活到了100岁? 虽然理论上说人人都可以活到100岁以上,但从生活中观察到,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活到了100岁。为什么?

我的观点是,这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调养相关。从先天禀赋来说,若先天肾精充足,那么就有可能活过百岁。但从后天来说,若失于调养,导致五脏六腑精气渐衰,那么即使先天肾精再如何充足,也难以活至百岁。

我倾向于认为,后天的调养远比先天更有价值。因为后天我们可以自己把握,而先天精气如此则只能被动接受。

为了活得更长久,历代圣贤都在思考,并且践行一些养生长寿的理念和方法。比如,《内经》开篇就谈到如何长寿的问题。认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安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段话非常重要,对于我们当代人亦极有指导意义。生命要健康,要长久,离不开养生。而养生需要自律,唯有那些能坚持长期养生的人才可能活至天年(即上天赋予给的寿命),而那些不能积极养生的人甚至“半百而衰”。

三、如何看一个人能否长寿呢? 中医有一些面诊的资料,可供参考。

比如,可观察人中穴。如果人中穴较深、较长,就会长寿。从中医来分析,一方面人中穴是督脉和任脉的交汇点,能反映出人体气血流动的盛衰状态;另一方面人中穴位于鼻与口之间,鼻司呼吸而得天气,口吃五味而得地气。人中在天地之间,故名之为“人中”。显然,人中穴的深浅长短代表着人禀承天地气机的多少,大概可以体现出人的健康状况。

我的观点是,人中穴处要有光泽,意味着气血旺盛,就有长寿的可能。

再如,可以观察下巴。有句话形容人长得好“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这里的地阁,即指下巴。

从中医来分析,面部自上而下对应于人的上下,前额对应头,鼻对应脾胃,而下巴则对应于肾。且中国传统文化里有面相学,往往把人的面部分为三停:额头到眉毛为上停,代表着上焦;眉毛到鼻下为中停,代表着中焦;鼻下到下巴为下停,代表着下焦。若下巴部位的肌肉饱满,肌肤有光泽,意味着这个人的肾精充足。这样不但身体健康,且五脏气血强盛。

四、人人都追求长生不死 正如《抱朴子》所说:“生可惜也,死可畏也。”人人都畏死,民间有种说法“好死不如赖活着”,意思是说即使生活得不好,或是患了疾病,活得很痛苦,但还是要活着。

我们都知道,道家追求长生不死,而只有神仙才是长生不死的,所以,要修神仙——这也是道家修炼的目的所在。而若要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如何却病延年呢?当然是学习医学,因为医学的作用在于治病防病,兼有助于延长人的寿命。这样说来,要想在仙道上修炼,就不得不学习医学。这里的医学当然指的是中医,因为中医是我们的国医。

《抱朴子》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

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看作是道教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兼通医术。

我的理解是,不管是学道还是修佛,都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否则,罹患了疾病,身体出现各种痛苦,也会影响心情,导致内心不静不安,这样肯定会影响修行的效果。所以说,要在修心,先要让身体健康起来。而学习中医即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进一步说,学习中医既可以让自己健康起来,还有助于调心炼心,更能让自己的身心更和谐,让生命更长久,这简单是一件极美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

五、如何才能长寿?或者说,达到何种状态才能长寿呢? 我的思考是,五脏六腑要达到“中和”的状态。所谓“中和”,即平衡、调和、和谐。在这样的状态下,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调和,自然不生病,当然也能长寿。

我学习并实践中医,我也思考中医。我的体会是,中医的“中”,即是中道、中庸、中和之意。这与《老子想尔注》所谈到的“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念是相通相贯的。

王阳明说:“心正则中,身修则和。”显然,中和是身心和谐的状态。“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

进一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我们如果能调节自己的生命状态,使之处于“中和”的状态,那么就意味着我们与“道”相合。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是上古真人的境界,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中医是关乎生命的学问,中医的目的不但让我们获得健康和长寿,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获得生命觉醒。《内经》所讲的“上古真人”的境界,其实就是《大学》开篇所谓的“止于至善”的境界。我认为,“止于至善”是对中医最高境界的完美表达。

虽然《内经》与儒家在描述生命的状态时的用词不同,其本质却是一致的。这是生命的终极状态,也是我们每个人活着的最高追求。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状态,自然就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六、如何在后天获得长寿 印度120岁的僧侣谈长生之道,他说自己的长寿秘诀在“瑜伽、纪律和独身”。我的理解是:瑜伽可以修炼身心,心正则脏腑得和;简单的生活让人的心静,静则阳气归根;中国也有这样的话:色是刮骨钢刀,《内经》首篇即谈到,若“醉以入房,以欲皆其精”,是速其败也。

显然,要想在后天获得长寿,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养心,让内心清静。因为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心能安静则五脏六腑皆归于安和。

关于如何养心,《内经》提到了不少建议,包括:“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要反复调心炼心,要让内心处于清静并干净的状态,而且不受外境的过多干扰,从而让人心无限接近于天心,让人心中自有的天性彰显出来,这个过程即是修行,也是修心。

二是过简单生活。其实是通过简单生活来让人的身心处于和谐的状态。

为什么这样说呢?今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人的欲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想占有更多的物质。而过多的欲望是魔鬼;欲望让人心迷失;欲望让生命遭受许多无端的痛苦;欲望不但经常遭到挫折,受辱也会成为家常便饭;欲望与苦恼是相伴而生的,欲望越大,苦恼就越大;欲望产生贪婪和嗔恨,幸福指数因此而下降……

要想摆脱欲望,不妨尝试着过简单生活。生活越是简单,也就越能避免被欲望所牵绊,也就越能让身心更和谐。

三是减少性生活。性生活伤肾,这是中医所非常强调的。过度的性生活会妄耗肾精,进而导致人的精气神不足。

而且肾精决定着人的帮助。肾精不能妄耗,若妄耗地越多,人的寿命也就越短。我们越是想活得长久,越是要重视养肾,千万不能伤肾。比如,过度熬夜(熬夜耗伤肾精,伤肾于无形)、看恐怖电影、手淫或性生活过频、滥用药物(特别是久用某此西药)等等。过早肾虚的人,容易生病、早衰,且短寿。

《内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如果能后天重视调养,那么,就一定“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大学》讲“德者,本也。”我的理解是,所谓德,即是顺应天地之道的程度。越是顺应天地之道,其德越多;反之越是逆反天地之道,其德越少。《易经》讲“厚德载物”,这里的“物”也指寿命。要想获得长寿,那就一定要“厚德”,即多多顺应天地之道。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