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从中医经络角度看斯诺登头部的黑痣

发布时间:2024-03-05 18:17:51 作者:佚名 点击:1723 【 字体:

从中医经络角度看斯诺登头部的黑痣

最近沸沸扬扬的斯诺登事件,让网络安全问题成为热点。在看相关新闻的同时,我们注意到斯诺登的照片上,在左侧面部和颈部有很多黑痣,于是想从中医角度研究一下黑痣出现的位置是否与循行的经络有关呢?果不其然,在胡维勤老师的的著作《男人养精,女人养血》中从经络角度提到了身体上的黑痣、小红点的相关问题,现摘录过来共同学习。

黑痣和小红点,经络堵塞的信号灯

中医认为,痣是气血在经络凝滞不通日久,阳气束结而形成的小疙瘩。其中,黑色的痣常常是因为经脉气血虚弱,风邪入侵,两相搏击而形成;红色的痣常常是肝经怒火郁结在经脉而成;而青色的胎记,往往是怀孕的时候母体气血不和导致的。

如果仔细观察世界地图,我们会发现在世界各大河的入海处,大都有一个三角洲,是河流入海时所夹带的泥沙,年深日久沉积而成的小平原。在我们人体内,经络就像一条条河流,如果经络不通,也会冲出一些这样的“平原”甚至“丘陵”,其中,平原是色素斑块,丘陵就是痣。

痣看起来是天生的,实际上也有很多学问。相术学说中“头有好骨,面无好痣”,是指人的头上无论哪个部位生有奇骨,皆主好,因为头部本来属火,而肾主骨属水,在火气旺盛的地方可以长出奇特的骨头来,可见此人经络通畅,肾水向上滋养才能如此旺盛;而面部无论哪里长痣,皆主不好,因为痣说明我们人体的某个经络不通。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指出:但凡人身体上的痣,始终不是好事情,影响面容的,可以去掉。有人问,出生时就有的痣也是经络不通吗?是的,胎记、胎痣说明孕妇怀孕期间,胚胎曾经有过经络不通。生来没有痣的人是很少的。在尼泊尔,至今有一个挑选“圣婴”的古老传统,其中一个很难达到的要求就是全身皮肤必须洁白无瑕,没有任何斑点。

关于痣的形成,《医宗金鉴》认为,是气血凝滞于经络,阳气束结而成的疙瘩。显然,痣的形成与经络不通有直接关系。痣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颜色还可以细分病因。比如黑色的痣,中医叫做“黑痣”、“黑子”,有关记载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详细地描述了“黑痣”的特征:形状如同霉点大小不一,最小的只有粟米大,大的可以像黄豆,比皮肤略高一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气血虚弱,风邪入侵经脉,两者相互搏击而生成的。所以人在气血旺盛的年龄,皮肤润泽,轻易不长黑痣,而老了以后,气血衰弱,黑斑、黑痣就接踵而至。二是肾中浊气不能从正常渠道排出去,最后停留在经脉,阻滞不动而形成的。

红色的痣,中医叫做“血痣”,《外科正宗》认为,大多为先天原因生成的,或由肝经怒火郁结于经脉而形成。一般容易发生在面部、颈部、躯干等处。刚开始的时候痣的颜色鲜红或紫红,境界分明,慢慢可以长到黄豆大小,突出皮面,表面光滑,碰破的话会流鲜血,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血管痣。

还有一种青色的痣,中医称为“青记”,俗称太田痣,很多都是出生的时候就有。《水浒传》中杨志因为脸上有一块青记而被称为“青面兽”。《医林改错》认为这种痣是人先天受孕的时候,经脉气血不和,导致气血循行不畅而成片受阻,皮肤得不到滋养而生成的。所以一般胎记的面积会比较大。

痣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来没有痣的地方,后来会长出痣;原来只是一个小红点或者斑块,日久也会渐渐凸出来变成痣。极少数还会发生恶性增长,形成黑色素瘤或者皮肤癌。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手腕处、颈部周围、面部或身体某个部位,有一个过了很久也没有自行消去的红点或黑痣,这是经络堵塞最明显的预兆。不妨先对照一下经络穴位图,找出它长在了哪条经络上,然后再敲打按揉这条经络,遇到痛点更是不可放过,这样不仅可能使斑块消退,还可以疏通经络,让该经络不通引起的一些小问题消失。即便是天生的痣,也可以减缓它增长的速度。其中,如果是黑色的痣,还应当注意防范风邪,不要穿得太薄太少;如果是红点,由于与肝郁、怒火有关,所以要保持心情愉悦,有什么郁闷的事情不要埋在心里,同时可以刮痧,刮出经络里的瘀血。而太田痣因为大部分与胎孕有关,所以孕妇要想生出白胖无瑕的孩子,也应当在孕期保持情绪稳定,这样气血才能和畅。

不要小看经络按摩,有时候不单使小斑小痣,就是大的经络结节也可以消失。曾经有一个实习的学生,她的母亲无意中发现脚背内侧方长了一个硬结,硬币大小,不痛不痒,经医生检查以后,有的说是皮下结节,有的说是脂肪瘤,可以手术切除,也可以不用治疗,所以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治疗过。几年前,这位母亲因为生病卧床,学中医的女儿出于孝道经常给她按摩,结果发现老人脚背上的太冲穴几乎碰不得,一按就疼得“龇牙咧嘴”,拼命地把腿往回缩。太冲穴是肝经的大穴,女儿认定她肝经有问题,于是坚持给她按摩了一段时间。1个月后,脚上的包消失了。

经络通畅,气血通畅,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所以,不要小看刮痧和按摩这些“皮毛”功夫,它才是体现“上工治未病”的水平所在。

从中医养生角度看年老、体弱、久病者如何散步

引言:求人不如求己,要想 健康 长寿,不能单靠医药,除了对不良生活习惯说“不”并控制自身欲求外,适当锻炼是保持 健康 的良好途径。本文从中医 养生 角度来谈谈年老、体弱、久病者应如何散步。

以前的文章介绍过淳于意判断文王之病“不当医”—不是医生针灸药物能够治疗的。文王若要疾病痊愈,应当调整饮食,选天气晴朗的日子,驾车或是步行以舒畅心胸之气,通过循序渐进的锻炼调和患者的筋骨、肌肉膏脂、血脉,以疏泄身体郁积之气使之逐渐康复(具体见吃药时效果挺好,却不能停药?良好生活方式对于 健康 的重要作用)。


可见有些“疾病”,当责己身,而非求诸外力。

古之中医治病,使用针灸、药物的方式调整气血以平衡人身阴阳。对于症状群明显的疾病,以针药调整气血,自然无可厚非。而身无大病者为求 健康 ,使用针灸药物,久之反而易使气血不平。《汉书 艺文志》说“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便是对此种情况的告诫。

自身调整气血使阴阳归于平和的方法,便是 养生 之术。其原则都是对不良习惯说“不”,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做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具体内容见中医 养生 方法的前提与原则)。除了这些控制自己行为、欲望的要求,古人也有要求人们量力多为的一面—导引。

大家一看到导引,似乎便想到气功。其实导引是非常平易的,并没有那么神秘。《素问 移精变气论》说“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通过特定动作以避寒邪,便可看做是最早的导引术。

晋葛洪在《抱朴子》中对导引术的定义为“夫导引者,立名象物,非以粉绘图形,只因无可名状,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踟蹰,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

为人所熟知的导引术,有导引图(马王堆汉墓)、引书(张家山汉简)、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这些导引术需要教学指导,略有门槛,急性子似乎还觉得麻烦,年老、体弱、久病者也不一定能完全掌握、做到标准。

我今天所要介绍的散步,内容来自于清朝曹庭栋所著《老老恒言》,便可看做一种最基本最无门槛的导引之术。其人于清朝活到八十五岁高龄,其书于衣食住行生活起居中的 养生 之道,介绍的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读来不似有些 养生 家满口的跑火车,应是可信也可借鉴的,有兴趣者可找来一读。

有人说,老年人年老体衰,怎么能让他们锻炼呢?乱弹琴,应当让他们去吃药以维持 健康 。有病吃药,是人之常情,吕医生并不反对。然而对于 健康 的追求,似乎却没这么简单,仍需自己努力方能求之。若是病的散步都做不到,便应老老实实休息治病,待得病好再 养生 以求体健。

看似简单的散步,在特定要求下活动肢体,便可起到导引气血以平衡阴阳的 养生 效果(结合《素问 上古天真论》的 养生 原则,略作改动)。


1、散步前先立定调息,之后以特定导引术活动身体(具体操作见文后链接),然后从容行步。则精神足力,倍加爽健。

思考: 养生 原则要求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所有以 养生 为目的的运动,都应如是。幼时父亲教我太极拳,便说站架未动之前,要先做到神气内敛、似松非松,才可起势动作。运动前定息调神,使精神内守,在运动中始终做到恬淡虚无,不强力追求,是导引气血平和的先决条件。运动前拉伸肌肉筋骨,对于年老、体弱、久病者能够顺利、安全完成运动,至关重要。原文另附拉伸导引动作,先附于文后,之后再做专篇讲解。

2、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摇动其身以消食。故而后人以散步为逍遥。

思考: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的前提是“饮食有节”,散步前不能过饥、过饱,营养要均衡,要易于消化。初始散步,需缓行,运动必然是循序渐渐的。此段缓行,有其特点,“欲摇动其身”,即是晃晃悠悠的慢慢行走,这种走法可帮助消食。

3、行步时,不得与人语。欲语需驻足,否则令人失气。

思考:语多伤气,不能做到精神内守,更易使老人气息杂乱,故而行不能语。如欲语,则应停步驻足。但我认为既然是锻炼、 养生 ,便应一心一意,说话聊天,何时不可,又何必占据这点时间?

4、散步者,散而不拘,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的姿态。

思考:散步,形态自然可以懒懒散散,不必如军人般笔挺行步,也不必拼了命似的快走。快走,使心率加快,血流加速,代谢率上升,以消耗热量及增加血液流速锻炼心肺为目的。老年人的 养生 法,以恬淡平和的精神境界驱动身体活动,不急不躁,好似没有目的,但却能使气血在平和松静的环境中运行周身--皮肤、腠理、经络血脉、五脏、六腑、五官孔窍。散步,要的是一种闲适悠闲的态度。散步的人,精神内守、活泼、愉悦,仿佛春探梅、秋访菊那般的快活,走走停停,似乎天地万物均可玩味欣赏,才可浑浑融融的调动气血,使之运行既不急迫也不瘀滞,达到 养生 之目的。


5、偶尔步欲少远,须思量自己体力,勿要勉强。

思考:运动不应强力、妄行。强迫自己一万步,既不能愉悦精神,也不能调和气血,非 养生 之道。散步日久,体力渐佳,行步距离应慢慢增加,但也不一定需要增加,总要考量自身能力而定。

6、戒乘兴纵步,忘记疲劳,休息始觉受伤,后悔不及。

思考:乐极也易生悲,愉快纵步,气血流行易促,疲劳也丢到了一边,身体便容易受伤。在恬惔愉悦的心境下,也要控制自己对这份喜悦的欲求,才能做到不妄做劳、精神内守,散步而不过度。体弱者可备拐杖、推车、轮椅,若觉疲惫,便可倚仗休息。

7、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散步前应评估环境、天气是否适宜。阴雨天、气温急剧变化、严寒、酷暑、雾霾、瘴气等不良环境,适时规避。


以上,便是从中医 养生 角度介绍年老、体弱、久病者如何散步的全部内容。

散步前准备之导引动作,我们做成了动图,放在 养生 散步前需要做的导引动作 一文中,可关注后查找。原文如下:

1、立正,两手叉向后,举左足空掉数遍;掉右足同。轮流行。

2、立正,仰面昂胸,伸直两臂,向前,开掌相并,抬起,如抬重物,高及首,数遍。

3、立正,横伸两臂,左右托开,手握大拇指,宛转顺逆摇动,不计遍。

4、立正,两臂垂向前,近腹,手握大拇指,如提百钧重物,左右肩俱耸动,数遍。

5、立正,开掌,一臂挺直向上,如托重物,一臂挺直向下,如压重物,左右手轮流行。

从中医辨证的角度看心悸属于什么疾病

心悸的发生常与平素体质虚弱、情志所伤、劳倦、汗出受邪等有关。平素体质不强,心气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忧思过度,劳伤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发为心悸;或肾阴亏虚,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而致病;或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而发该病。
西医认为:心悸是病人自己能感知到心跳的一种心前区不适或心慌的感觉心率加快时感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感搏动有力。
中医认为:心悸是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分类及常见疾病: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大体可见于以下几类疾病:
1、心血管疾病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
2、非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以及胸腔积液、气胸、肺部炎症、肺不张、腹水、肠梗阻、肠胀气等;还可见于应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阿托品等药物后出现的心悸。
3、神经因素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为常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惊恐或过度兴奋、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心悸。
心悸中医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
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血不足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3、心阴亏虚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4、心阳不振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甘草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6、水饮凌心
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方药 苓桂术甘汤加减

经常失眠怎么办 从中医角度看失眠 建议收藏

失眠,中医术语是“不寐”。《黄帝内经》说“阳入于阴则寐”,意思就是阳气入于阴血就能睡着,阳气因为一些原因而导致不能入于阴血,就会失眠。那么,阳为什么不能入于阴呢?最主要的原因是阴血不足,阳入于阴的通道有阻滞。

一、心脾两虚

中医讲“脾主意”,如果思虑过多,就会伤心血、伤脾,主要表现:舌尖红,思虑多,比较焦虑,容易疲惫,胃口也不是怎么好,头发油腻、脸上喜欢长痘痘,或者有大便不成形的情况。

治疗方法:

1. 龙眼、大枣煮粥,服灵芝、西洋参等安神补气之品。

2.足大趾甲内侧缘有一个脾经的起点穴位叫做“隐白”,可以艾灸这个穴位,或者有条件的话,可以用艾柱灸7壮,当天晚上一定包你睡个好觉,多灸几次失眠的情况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心肾不交

《景岳全书·不寐》说:“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表示肾虚火旺,上焦心阳不能交于下焦之肾阴导致失眠。主要表现为:舌尖红,心火旺盛,容易心烦发怒,冬天脚凉,睡不热,容易腰痛等。

治疗方法:

1. 脚趾头往上翘,在足底内侧,摸到一条最大的筋,这就是足底大筋,足底大筋不通的表现是很硬,不柔软,经常按摩这条筋,可以使下焦经络通畅,肾浊之气顺利排出,阳入于阴的通道打开,睡眠就会好了。

2. 艾灸安眠、神门、照海三个穴位。

3. 泡脚15-30分钟,泡到身体微微汗出即可(切不可大汗淋漓,伤阴血),之后擦干脚,按摩涌泉穴。


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导致失眠,比如晚饭吃得过饱、喜欢吃宵夜,“胃不和则卧不安”;睡觉之前喜欢喝浓茶或者咖啡;比如阴阳颠倒,白天睡大觉,晚上总是熬夜,时间一长,生物钟就会改变,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很难人为调过来。所以饮食起居一定要注意,切记。

如果长期失眠,也记得要及时就医哦。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