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发散思维训练500题

发布时间:2023-09-30 19:57:05 作者:爱心理 点击:7422 【 字体:

发散思维是指从多种角度和思维方向来考虑问题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得我们可以有更多的解决办法和创新思路。然而,发散思维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拥有的能力,而是需要通过训练才能够不断提高。本文介绍的“发散思维训练500题”为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训练方式。

发散思维训练500题

一、 为什么需要发散思维?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是工作上的,也可能是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可能会让我们困扰,无从下手。然而,如果我们拥有了发散思维能力,就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找出更多的解决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且,发散思维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能够帮助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二、什么是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相对于收敛思维而言的,是指从多个角度、多个思维方向出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能力。相比之下,收敛思维则是从一个角度、一个思维方向出发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 如何训练发散思维?

1. 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要训练发散思维,首先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例如,一张白纸可以从颜色、纸张品质、纸张来源等多个角度来考虑。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思维空间,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

2. 创造性的使用联想

联想是发散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原本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转化成有创意的想法和解决办法。例如,在处理黑板上的划痕时,可以联想到沙滩上的图案,进而想到可以用海洋生物的图案来装饰教室,这样就通过联想找到了一个创意的解决方案。

3. 提高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会有动力去思考解决办法。因此,要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先输出所有自己能想到的解决方案,然后再选择其中最优的一个来解决问题。

四、 “发散思维训练500题”的好处

当我们掌握了发散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后,就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创造创新思路。而“发散思维训练500题”集结了各种各样的情境,通过做题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样的训练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具备更高的竞争优势。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初中化学计算题该掌握哪些方法?

初中化学计算题该掌握哪些方法?

最重要的是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掌握好这个其他方法都是由它衍生出来的。

初中化学计算题,速度

首先计算出N元素的质量分数:14/{12+16+2*(14+2)}=X
然后:300*98%*X 所得就是N的含量

初中化学计算题怎么算

初三化学计算专题练习 计算是中考必考内容,是试卷的最后一题,也会穿插在实验题、探究题中,约占4~7分。中考中的典型题型:化学反应方程式与溶液中的方程式计算题,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计算题,图表型、影象型分析计算题。主要分为三大类

初中化学计算题有哪些型别

:wenku.baidu./link?url=w_zy0UOyiGUkm5W9tBXXFflznQnUb8EO2eIKN8t821lo7RYgoectoe8j7hmRKonX4-e8nH71ij2oKlEeZtPVewS3bDHkfmfMYbZNuXwnqBG

初中化学计算题技巧35题

一、质量守恒法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各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守恒的。抓住守恒这个中心,准确建立已知量与待求量的等量关系,是用质量守恒法解题的关键。二、差量法根据化学反应前后某一状态的物质之间的质量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例的关系进行计算的方法称为差量法。在化学反应中,虽然从整体上看存在着质量守恒的关系,但某一状态的物质(例如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会发生反应(增加或减少),这一差值称为差量。差量与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有着正比例关系,通过这种比例关系可以计算出与之相关的待求量。因此,寻找差量,正确建立差量与待求量的比例关系,是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在有沉淀或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中,常用差量法进行计算。三、关系式法在涉及多步化学反应的计算中,根据起始反应物与最终生成物的关系式进行计算的方法称为关系式法。

初中化学计算题演算法和技巧

搞清楚题目中给定的物质条件,存在的化学反应,在给定的条件下是否存在过量,发生其他的反应

初中化学计算题,急等,简单

2KClO3= 2KCl + 3O2↑
245 96
10g xg

245/10=96/x
x=3.9g

求一点初中化学计算题

解:
23.(08湖北宜昌)(2分)化肥硝酸铵的化学式为(NH4NO3)。试求:
(1)硝酸铵中N、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 ;
(2)为了保证某一农作物获得3.5㎏氮元素,则需要 ㎏硝酸铵。
24.(08湖北宜昌)(5分)50g Ca(NO3)2溶液与50g K2CO3溶液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经过滤、干燥、称量,得到5g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K2CO3+Ca(NO3)2==CaCO3↓+2KNO3。请计算:
(1)参加反应的K2CO3的质量。
(2)过滤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5.(08江苏常州)(6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某硝酸铵样品的纯度,将10g样品溶于30g水后,再加入13.7g氢氧化钠浓溶液共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硝酸铵中的杂质不与氢氧化钠反应,也不溶于水,硝酸铵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为:NH4NO3+NaOH △ NaNO3+H2O+NH3↑)。把产生的所有NH3用足量的硫酸溶液吸收,同时测量2分钟内硫酸溶液增加的质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时间/s 0 20 30 40 60 80 100 120
增加的质量/g 0 0.7 m 1.2 1.5 1.6 1.7 1.7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下面的座标纸上,以反应时间为横座标,以产生的NH3质量为纵座标,画出能够表明产生气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

(2)表中m约为 ;
(3)硝酸铵样品的纯度为 ;
(4)试计算反应后所得硝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水损失的质量)。
26.(08江苏南通)(4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为了预防疫情,防疫人员使用了各种消毒剂对环境进行消毒。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重要的消毒剂。试计算:
(1)亚氯酸钠中Na、Cl、O三种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要配制质量分数为16%的亚氯酸钠消毒液1500 kg,需要亚氯酸钠_________kg。
27.(08江苏南通)(5分)阳光牌小包装“脱氧剂”成分为Fe粉、活性炭及少量NaCl、水。使用一段时间后,其中的Fe粉会转变成Fe2O3而变质。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使用过的阳光牌“脱氧剂”的变质程度(已变质的Fe粉占变质前Fe粉的质量分数),设计并进行如下探究过程。
步骤(1)取食品包装袋中的阳光牌“脱氧剂”一袋,将里面的固体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滤渣。
步骤(2)取步骤(1)中的滤渣8.0 g,加入足量的稀H2SO4与滤渣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得固体1.2 g。
步骤(3)取步骤(2)中的滤液,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得到的固体经洗涤后转移到坩埚中,充分加热、冷却、称量,得到8.0g Fe2O3(注:滤液中的Fe元素已全部转化为Fe2O3)。求:
(1)8.0 g滤渣中Fe和Fe2O3两种物质的总质量。
(2)该“脱氧剂”在未变质时,Fe粉和活性炭的质量之比。
(3)该“脱氧剂”的变质程度。
28.(08江苏徐州)(6分)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某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群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鸡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后,称取10g 放在烧杯里,然后往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90g,充分反应后,称得反应剩余物为97.14g 。(假设其他物质不与盐酸反应)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g。
(2)计算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9.(08山东) (6分)环保部门对某工厂的废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废水中含少量硫酸。取一定量废水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已知废水中的其它成分不与氢氧化钠反应),至PH等于7 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40g,同时测得反应后溶液质量为138g。请计算该工厂排放的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
30.(08山东临沂)(6分)刘明用石灰石(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在准备将反应后的废液倒进废液缸时,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未知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他决定利用该废液,测定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他将废液过滤,然后向废液中慢慢滴加Na2CO3溶液,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1)在加入Na2CO3溶液的过程中,开始时没有发现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中的溶质除含有CaCl2外,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初中化学计算题怎么做?

化学计算题是中学化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题型。如何提高计算题的教学效果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近些年来,本人对此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见。
一、设计梯度,诱发深入
化学计算题中,学生最伤脑筋无疑是综合题,这类题目文字繁多、资料多、综合性强,尽管学生掌握了一些解简单题的知识和经验,但因综合分析能力差,不善于化繁为简,不能对知识准确迁移,因而觉得十分棘手。这类题目看似高深莫测,其实,也不过是由一些简单题目复合而成。如果老师能给学生设计合理的知识梯度,诱发深入,则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在一溶液中含有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三种钠盐,为了测定含量:
(1)先加入40 g 10.4%的氯化钡溶液刚好完全反应,共产生沉淀4.32 g;
(2)用足量的稀硝酸处理沉淀,产生0.44 g气体;
(3)在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共产生8.61 g沉淀,求三种钠盐各多少克?
初中学生看了这道题目,有的茫然不知所措,有的感到似曾相识,却理不出头绪,有的好像找到了解题途径,但对是否正确没有把握,这时,可出示下面的题目。
(1)NaCl、Na2SO4、Na2CO3三种物质哪些可以与BaCl2溶液反应,产物是什么;
(2)Na2CO3、Na2SO4共24.8 g,其中含Na2CO3 10.6 g,用足量的BaCl2与其作用,共产生沉淀若干克,再用稀硝酸处理,能产生CO2多少克?
(3)若要生成143.5 g氯化银,需NaCl几克。
讲完这三道题,再作上面的题目,心理就有底了,这里要特别向学生强调,滤液中的NaCl来自三部分,既有原混合物中固有的,又有Na2CO3,Na2SO4与BaCl2作用生成的。
二、发散思维,拓展思路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部分计算题也是计算题的难点之一,有些题中隐蔽一些几乎可以乱真的迷惑因素,所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使一些好学生也往往被一些表象所迷惑,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我们能够每做一个型别的题目,然后作以小结,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以后碰见此类题目,就不会“大上其当”。
表1 一组求溶质质量分数的习题
以上题目的出现,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你们做的是否正确呢”,在存在疑问的心理状态下更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从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这是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最佳时机,如果教师能准确把握这个时机,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给予点拨,这对学生的智慧发展无疑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对于化学计算题中同一型别的题目,它们在某些形式上有所变化和发展,在教学中应分门别类地归纳总结。
例1.把50 g 98%的H2SO4稀释成20%的H2SO4溶液,问稀释后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2.把50 g 98%的H2SO4稀释成20%的H2SO4溶液需水多少克?需水多少毫升?
3.配制500 g 20%H2SO4溶液需要98%的H2SO4多少克?
以上题目,虽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相互间存在着变化演绎关系,只要仅仅抓住“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这一关键,稍作点拨学生便恍然大悟,从而正确解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四、启发思维,妙思巧解
在化学计算题的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让学生掌握常规的解题方法,也应重视技能,尽可能寻求妙思巧解,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以升华。
例.在t ℃时,有某物质的溶液n g,将其分成两等份,一份自然蒸发掉10 g的水,溶液即成饱和溶液;另一份只要加入3.6 g该物质,也将成为饱和溶液,求t ℃时此物质的溶解度。
本题资料较多,学生甚觉棘手,教师不必将答案直接简单地提供给学生,更不能越俎代疱,代替学生思考,充分利用学生思维处于“受激发状态”,急于得出答案的思维最佳良机,指点迷津,指出:“蒸发掉的水分与加入的溶质形成的溶液恰是饱和溶液”,这时,老师象擂鼓一样,重槌敲打,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化学计算题型甚多,切勿搞题海战术,而应该脚踏实地的将其归类,提高学生解计算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计算题,应该怎么算?

一般来说都是先分析题意,找出关系式,再按照要求设未知数,然后根据关系式求解,最后是答。

逻辑思维训练500题【文本解读需要建构系统思维】

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思维方式,比如想象思维、引申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等。近几年,我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强对文本解读的导引方面,作了一点探索的工作,大致做法如下。

一、训练定势思维,培养学生文本解读的基本能力。

所谓定势,是由一定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有人称它是一种经验活动。定势思维在不变的情景中有助于人们去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提供解决同类问题的策略和措施。而在变化了的情境中,定势思维又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负效应,干扰人们去重新找到新的方法,作出新的决策。但我们不能因为它具有消极的一面而否定它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正确地训练学生的定势思维,可以大大提高文本解读的效率。
由于内容繁多复杂,文本自身所含的信息量相当多,加之学生的阅读心理取向不正常,要么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要么是面面俱到,贪多求全。这样,就很难正确解读文本。因此,我又以文本为依据,将所含的信息分成表层和隐含两大类。表层信息主要指文体特点,像阅读小说时,就总得要了解人物、环境、情节;阅读诗歌时,让学生读标题、读画面、读韵律等。而隐含信息则是指需要进行深层次分析,多方位探求才能获得的知识或者道理,它不同于一般性的常识,如戏剧、小说中思想感情的表达、情节结构的特点、人物形象的刻画、创作风格等,我认为加强阅读思路的导引,可以帮助学生捕捉到表层信息;加强分析思路的导引,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知识和许多隐含信息。
如阅读小说时,人们总是要注意人物、情节和环境,所遵循的阅读思路作为有经验的人来说无外乎从这三要素入手,而初学者就很难说能够把握,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同类后继心理活动,即近乎潜意识的心理准备状态,一旦再接触同类对象,便能遵循其思路去理解和把握。至于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与表达主题思想有何关系,这就要靠分析思路来完成。
在分析思路的导引中,我运用引导、暗示、比较、综合等方法配以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便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就小说分析来说,让他们懂得了小说的一般内在关系:刻画人物形象是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作品的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有着密切的联系,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了活动的空间,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环境描写也可以用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而情节是为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服务的。一旦学生了解到作品内部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的形态之后,那种不稳定或盲目的心理状态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混沌和紊乱的思路就全然消失了。正确的解读思路一旦构成,便是一种定势思维的形成,定势思维的形成,标志着学生的心智技能的成熟,以后他们再也不会因思路艰涩、技巧拙劣、方法不当而烦恼。
前面谈到了定势思维的弱点,所以我们在运用定势思维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运用定势思维,并不排除其它思维形式的运用。恰恰相反,其它思维形式的运用可以促成定势思维的形成;第二,充分认识定势思维的局限性,并设法加以突破,以防止思维的简单化和僵化,恰当利用其有利的一面;第三,引导学生注意“相同情境”的感知和判断,避免片面性、主观性,选择和运用时要有充分的理由。

二、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的鉴赏能力。

无论你进行哪方面的研究,总要先确定研究对象,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而研究对象通常都包括诸多因素,涉及面也极为广泛。所以,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设想也是多种多样的。日本学者川喜田二创立的K?J方法对我们的文本解读深有启发,其主要内容是:请专家开座谈会,在会上每个人的思想要自由奔放,思路越新越好,无论别人的意见怎样荒谬也不许反驳。要求与会者努力寻求联合和改进他人的意见,逐步趋于丰富和完善,最后由决策人整理并作出决策。这就是发散思维运用的典型例子。
大家知道,语文教学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表达,按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输入――加工――储存和输出的信息流程。我认为在文本解读上训练发散思维,可以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开辟更为广阔的信息通道。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对问题的一般了解和分析,他们的阅读心理的空间张力在不断扩大。我认为文本解读的最佳结合点,就在于让学生读中生疑、读中质疑、读中思疑、读中解疑,这就是主体作用的发挥;而教师主要的作用是激活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诱发他们生疑的机因,鼓励他们质疑的勇气,矫正他们质疑的思路,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发散思维的运用。不管是学生的主体活动,还是教师的主导活动都贯穿着积极而严谨的思维活动,而思维的活性是指师生在以文本为依托,潜心精读文本,钻研文本,从不同的方位和层面展开讨论,发散思维正好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知道,任何客体都具有多棱形的表征。其内部结构也是复杂多变的。作为认识的主体就得具有多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和多向思维的能力。在文本解读中,我根据发散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针对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梳理文本思路。文本思路是作者写作时思考的线索。理清文本思路,便于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全篇,为师生进一步讨论文本内容辟开一条途径,使学生的寻疑、质疑,教师的设疑、释疑具有针对性和深刻性。
体验作者情感。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精神产品,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作品所展示的基本内容,还应该包括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感,并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宗旨与意趣。
辨明事物哲理。一部作品所载负的信息量除多少之外,还有一个层面分布问题,有些作品只有通过深层次的分析,才能从中流露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物哲理,给人点燃思想上的火花。教师探幽阐微,方能举起真理的火把去烛照学生的心灵;学生深思苦索,方能获得美的感受和思想的源泉。
探索艺术精要。解读一部作品,从某个角度讲就是一种欣赏活动。一方面作品客观上要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欣赏者要有艺术思维能力,只有这二者才能构成艺术欣赏活动。要学好一部作品并能对一部作品进行价值判断,不能忽视探求作品的艺术精要。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发散思维的特点作了精辟的概括,即认为它具有多端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运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潜在能力,可以使他们在阅读中自觉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捕捉大量的信息,获取深层的知识,进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力。但针对定势思维而言它又有其弱点:节奏快而不稳定,多变而不规范,求异而难以归一等问题。所以,在运用时一定要把握这些特点,处理好与其它思维形式的关系。
总之,文本解读需要建构一种比较规范而系统的思维方式,以便为我们快捷而准确地捕捉文本的有效信息、提高阅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左边,湖北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教师。

学生思维训练有哪些方法

21世纪的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会学习,会思考的人,而会学习,会思考必然从学生抓起,下面我为你整理学生思维训练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学生思维的训练方法

1、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

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数学思维教育的同时,应多鼓励学生用新方法、新思路,拓宽思维领域,以克服思维的呆板性,促进灵活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维的习惯,加快思维速度,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注意专题研究、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利用书本知识进行专题研究。归纳辅助线作法:解:在学完平面几何《梯形》一节后,学生认识到如何添加梯形辅助线是证题解题的关键,故在教学中“以梯形中辅助线添加方法”为发散点进行专题讨论,由各种题型为对象,引导学生归纳出梯形六种辅助线的添加法,学生在归纳总结中即掌握了知识、习题解法规律、技巧,同时从多角度、多方位研讨了辅助线的作法。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科学性,只想性,系统性,逻辑性,严谨性,它追求合谐、完善、富有挑战性。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利用学生好奇、好问、善思,设置专题,巧造发散点,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提倡“各抒已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科学思维的素质之一,批判性往往是与严谨同生的,它是创造的主线。

“各抒己见”的过程实际上是对问题重新认识的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用新的角度解决问题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肯定、否定到反思原先思维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4、灌输变换思想,培养学生灵活性

数学变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从某一重要的数学知识、技能或方法出发加以,或围绕着某一典型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变换思想,变换方法的集中训练逐步使学生形成用变换思想来改变题型结构的习惯和能力。

5、寻求一题多解,挖掘一题多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也是教学中的使用最为广泛的思维训练方法,通过这两种方法的探求,可使学生把教学知识、技能及方法和隐含的数学思想进行串联,使之网络化、规律化,同时在问题的求解过程中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所具有的感染力和矛盾转化规律的辩证思想,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6、建立数学模型,养成数学思维的创新。

21世纪的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会学习,会思考的人,而会学习,会思考必然从学生抓起,学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未知事物的求学者、探索者,教学给学生会用比较法、观察法、发现法、求异法、逆向思维法,我认为还不够,建立数学模型,养成数学思维的品质才是未来数学教师的着研点,笛如尔说:“万物皆数”,这话有点过大,但他却奠定了解析几何的发展。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注意每日一题,思维训练题,每日一问,由学生自己提问题,班级学生共同解答,学生的问题中有许多不属于数学思维范畴,却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有些问题可以训练学生合理建立数学模型。例,有一楼梯要铺设地毯,问至少需多长?这类问题实例很多,它既锻炼学生实际操作,又教给学生有效地建立数学模型,养成收集问题,处理问题的品质。

做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现有条件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无限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思维创新快速发展。

锻炼大脑思维的方法

1、灵活使用逻辑。有逻辑思维能力不等于能解决较难的问题,仅就逻辑而言,有使用技巧问题。何来?熟能生巧。学数学可知,解题多了,你就知道必须出现怎样的情况才能解决问题,可叫数学哲学。总的来说,文科生与理科生差异在此,不在逻辑思维的有无。同时,现实中人们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实际上是思想能力强,并无分文理。而且思想也不是逻辑地得到,而是逻辑地说明。

2、参与辩论。思想在辩论中产生,包括自己和自己辩论。例如关于是主权高于人权还是相反,我认为是保护人权的主权大于人权,不能包括导致国王享用婴儿宴的主权,既必须界定主权,前者有条件成立。导致该认识的原因是有该问题辩论,否则不会去想。

3、坚守常识。其实我很轻松得到关于人权的个人结论,原因是不论大牌专家怎么宏论,我不认同的道理只有一个,我坚守谁都不愿意自己的正当权利被侵犯,除非不得已这样的常识。因为坚守这个常识,就要具体分析主权比如国家保有军队的权利,该权利会在不同情况下要求国民承担不同义务,战时似乎侵犯人权,但这是为每个人安全需要的一种付出,主权必须具有正当性。可见坚守常识及逻辑地得到的结论的重要性。要注意的是,归纳得到的结论不能固守,因为归纳永远是归纳事物的一部分,不可能是全部,它违反部分怎样不等于全部怎样的常识,例如哲学。中国人常常用哲学说明问题,总是从一个一般到另一个一般,所以说而不明,好象不会逻辑思维,谬矣。

4、敢于质疑。包括权威结论和个人结论,如果逻辑上明显解释不通时。

思维训练相关文章:

1. 思维训练

2. 逻辑思维训练题目及答案

3. 逻辑思维训练500题

4. 逆向思维训练

5. 自闭症孩子的教育思考:浅谈思维训练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