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心理学关于攻击行为的理论有

发布时间:2023-10-07 08:57:22 作者:爱心理 点击:14081 【 字体:

攻击行为是一种主动的、有意的伤害、破坏、威胁或干扰他人的行为。攻击行为可以是言语上的,也可以是身体上的,而且攻击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集体。随着人们对攻击行为的关注日益增多,心理学对攻击行为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心理学关于攻击行为的理论。

心理学关于攻击行为的理论有

(一)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攻击行为也是从别人身上观察和学习到的。例如,孩子可能因为经常看到大人之间的暴力行为而学会了攻击行为。

(二)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因为情绪失控所导致的。例如,情绪激动的人往往会对他人进行攻击行为。但是情绪失控并不是攻击行为的必要条件,有些人可能会有攻击倾向却能够自我控制情绪。

(三)自尊理论

自尊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为了维护个体的自尊心理而进行的行为。某些人可能会因为自卑而对他人进行攻击,以试图提升自己的自尊心理。

(四)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因为在目标和资源的竞争中出现的。例如,两个人争夺同一份工作,他们可能会对彼此进行攻击,以获得这份工作。

(五)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因为个体对他人的认知不正确而进行的。例如,一个人可能对别人的态度或行为有误解,从而对对方进行攻击。

从以上的几个理论来看,攻击行为是复杂多样的,不同文化、不同情境下对攻击行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面对攻击行为时,应该从多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以便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心理学|攻击行为的界定

攻击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

攻击行为的界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能耳闻目睹一些攻击行为,每个人似乎都知道什么是攻击行为,可要对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容易。界定攻击行为时首先应该考虑下面一些理论问题。

首先是攻击行为的意图与结果问题。究竟是应该根据行为的意图,还是行为结果来判断它是否属于攻击行为?这个问题一直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巴斯(A. H. Buss,1961)认为,攻击指任何伤害他人的行为,不管其是否有伤害的目的或动机。还有研究者( D. Zillmann,1979)只重视伤害的动机,认为攻击是对他人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的企图。如果只考虑结果,显然会把许多没有攻击意图的行为也纳入攻击行为的待列。体育课上,一个学生接别人传过来的篮球时不小心伤了手指,那也被视为遭到了攻击,这种看法显然不妥当。因此,是否有伤害他人的意图,应该被视为界定攻击行为的重要前提。虽然强调动机和意图的重要性是必要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有一定困难,因为人们不能轻易确定行为者头脑里是否有攻击的动机,或者仅仅是过失。这就好像在足球场上,一个球员和对方球员的冲撞究竟是违规的,还是合理的,或者是过失,裁判有时也很难判定。人们一般通过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行为者的社会角色、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和行为者的身份特征等方面,来推断行为者是否具有攻击意图。

其次,必须明确攻击是就个体的外显行为而言,而不包括只停留于主观层面的动机、态度、情感和想法。换言之,仅有意图而没有付诸行为就不是攻击。例如,有的妄想狂患者,经常认为自己杀死了某个著名人物,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见过和接触过这个人,也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这显然算不上是攻击行为。而用暴力殴打他人,或者故意刁难辱骂他人,以及用散布谣言的方法毁坏他人名誉等,则都是攻击行为。

再次,严格意义上讲,攻击是指向有生命个体的行为,并可能损害该个体的身心健康。例如,两个学生斗殴,哥哥和弟弟因争夺玩具而打架,爸爸动手教训儿子,孩子谩骂父母和他人等等。此外,有的研究者,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家,会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攻击行为,并把“破坏行为”也纳入其中。例如,有些儿童故意摔打物品,故意损坏公物,故意欺负同学等,这些都属于“攻击行为”。“

最后,攻击行为指向的对象,在知情情况下通常有避免伤害的动机。例如,某个个体试图攻击同伴时,同伴会采取逃避或反抗等方式,尽量避免遭受攻击。如果被伤害的对象心甘情愿地接受伤害,就不能视为遭受了攻击。例如,有的“受虐”患者,非常喜欢别人攻击他、虐待他,此时别人的行为就不能视为攻击行为。还有的人试图自杀,而故意撞上正在行驶的汽车或火车,我们也不能因此认为司机有攻击行为。

综上所述,作为亲社会行为的反面,攻击行为的首要特点在于,攻击者有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意图并付诸行动。据此,巴伦和里查森对攻击行为的界定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他们认为:“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这个定义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认可。大家几乎一致认为,攻击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

PS:引用内容,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强调的三种攻击行为不包括

社会心理学强调的三种攻击行为不包括社会不认可的攻击行为。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社会心理学在个体水平和社会群体水平上对人际关系进行探讨。在个体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内容有:个体社会化过程,交往,言语发展,伙伴,家庭和居住环境及学校对个人的影响等。

在社会群体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内容有:群体交往结构、群体规范,态度、种族偏见攻击行为、风俗习惯和骚乱等。心理学有很多种分类,不同的分类形式则体现出不一样的研究重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以社会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或者说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个人在的社会属性表象的反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或者某些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表现。而这种心理学影响的模式是逆向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外在影响,进而形成综合的心理素质。

社会心理学专业背景: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它所研究的是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我们知道,所有的社会事情都有人的因素在里面,也就是都有心理的问题在里面。研究这些课题的心理学就是社会心理学。

在当代心理科学中,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最为人们重视,社会心理学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社会心理学不仅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的探讨,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等层面,即理论与方法、社会个体、态度与行为、社会影响和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等领域。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