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儿童形成依恋的关键期

发布时间:2023-10-09 11:43:31 作者:爱心理 点击:9753 【 字体:

依恋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情感需求之一,是人际交往和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时期的依恋形成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儿童形成依恋的关键期是指在儿童出生后的头两年内,儿童对生物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形成依恋的关键期。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儿童形成依恋的关键期。

儿童形成依恋的关键期

心理学角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形成依恋的关键期是由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爱因斯沃尔斯在60年代提出的。他们以“奇怪的情境”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婴儿与母亲分别进入不同的房间和重聚时的反应。结果表明,母亲的离开和重聚等体验是在儿童的情感和心理发展中至关重要的。

生物学角度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婴儿在形成依恋的关键期内会分泌出大量的催产素和氧化剂。这些化学物质可促进婴儿的和母亲的情感和身体接触,从而启动儿童的情感发展过程。

社会环境角度

从社会环境角度来看,家庭和日常关系是儿童形成依恋的关键因素。照顾者的回应方式,包括安抚哭泣的方式、提供食物和抱抱等方式,会对儿童形成安全依恋或不安全依恋产生影响。此外,亲密的肢体接触也是儿童形成依恋的重要建立方式之一。

影响因素

影响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照顾者的回应方式。如果照顾者能够及时地回应婴儿的需求,提供充分的满足,那么儿童就有可能形成安全依恋。此外,家庭环境或其他负面经历,如亲子关系不良、照顾者的冷漠和离开等,都会使儿童形成不安全依恋。

影响儿童依恋发展的因素还包括性别、文化和教育背景。例如,研究表明,在亚洲和非洲等文化中,儿童通常与其他家庭成员建立亲密关系。因此,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照顾和教育,以促进其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总结

在儿童形成依恋的关键期内,以母亲为主要照顾者,形成安全依恋是儿童情感和社交能力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照顾者的回应方式、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依恋发展。为了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应该为儿童提供更好的照顾和环境,注重儿童情感需求的满足,培养其自尊、自信、合理协商等社交能力,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 儿童形成依恋、关键期、安全依恋。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如何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和亲子依恋关系

0~3岁是宝宝安全感构建的重要时期,在早期建立良好的安全依恋关系会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

鲍尔贝依恋理论

1969年,鲍尔贝(John Bowlby)博士发表了巨著《attachment & loss》,系统地创建了依恋理论,指出“依恋”正是人类的“认母印刻”,将儿童早期的依恋情感定义为:儿童与其抚养者(通常为母亲)之间所存在的特殊和强烈的情感关系。根据鲍尔贝依恋理论,儿童早期的依恋发展氛围4个阶段。

儿童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1]

0-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婴儿在出生的头3个月里,仍然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他们还无法理解身边的事物,无法准确地辨认周围的人。

这个阶段,婴儿对人的反应最大特点就是不加区分、没有差别。也就是说,他们会同任何花大量时间和他在一起的成人建立起依恋关系,从第二个月开始,他们就会对任何人做出友好的表示,比如她会对着爸爸妈妈笑,也会对陌生人回之以同等的笑。

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在3个月后,宝宝对人的反应开始有所选择,出现了区别化对待。尽管对陌生人尽管没有明显的排斥,但明显能看出来对妈妈更为依赖。这时候的依恋关系变得更加稳定,这与宝宝的视力发育和感官发育也有一定的关系。

6个月-2岁: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满6个月后,婴儿开始具备认知客体永久性的能力,对母亲的存在非常重视,恨不得时刻和妈妈呆在一起,当妈妈离开时宝宝就会哭闹,不让她走。婴儿的会出现对母亲的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婴儿对陌生人的存在会出现害怕、排斥和哭闹的情绪。

从6~7个月开始一直到2岁左右,宝宝会互与持久照顾他的抚养者之间建立起特殊的情感依恋关系。这个阶段是亲子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期。家长一定要重视!

2岁以后: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在2岁后,宝宝开始能认知并理解父母的情感和需求;知道妈妈不会真的离开自己,也知道在相处时应考虑妈妈的需要和兴趣,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当他看到妈妈不开心的时候,会哄妈妈,逗妈妈开心。也会和其他人建立依恋关系。

如何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和亲子依恋关系

一、 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成员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是宝宝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基础。

如果宝宝经常看到父母间或者家庭成员间的冲突,会感到极大的不安与畏惧。

《2016年度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中指出,家庭中的教育焦虑问题不可忽视,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近7%有严重焦虑。

当父母情绪不稳定、出现冲突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影响孩子的心理、人际关系等。

温馨有爱的家庭更能培育出有爱有自信的孩子。

二、 了解并适当满足宝宝的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试图去理解孩子的出发点都来自于自己的想当然,并没有完全顾及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宝宝没有得到行动上的自由、独立与正常情绪的释放。通常在成长的过程中,宝宝想吃的食物、想去的地方、想玩的东西,经常被家长以各种理由禁止,如“这个太脏了不能摸”、“这个太凉了不能吃”等。当宝宝哭闹时,觉得抱一下就好了,没有去了解孩子哭闹的真正诉求

满月以后的婴儿哭应该立马抱吗?

三、 及时关注和回应

最好的沟通,一定是及时的反馈,在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上一定要及时的关注和回应。很多时候孩子的表现或行为,都是在告诉你,“我在期待你的关注或者赞赏!”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及时的回应孩子的需求,和他们交流互动,那怕是婴儿时期,也不要忽视他们的感受!

曾经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个禁止脸部表情的实验。

在实验开始之前,妈妈与宝宝正常互动,宝宝玩的很开心。

静止脸部表情实验开始后,妈妈面无表情,宝宝察觉出了不对劲,便开始想办法来引起妈妈的注意。

宝宝尝试和妈妈互动

宝宝继续尝试与妈妈互动,但是妈妈仍然没有表情,最后宝宝开始崩溃、哭泣。

这个实验说明,即使婴儿听不懂语言,也可以通过大人说话的语调、口型、眼神上来感受你的情绪和想法,通过喂奶和抚摸等肢体接触,感受到父母的爱。而且还会通过笑和哭来回应你。

四、高质量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

与那些一边刷手机一边带娃的家长不同,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愉快和谐的双向交流,让孩子在陪伴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变得更独立、自信、有力量。

比如陪孩子画画、读绘本、唱歌、做游戏、捏小人、搭积木….生活中有非常多的有趣事情等待你和孩子去体验。

与那些一边刷手机/玩游戏一边带娃的家长不同,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愉快和谐的双向交流,让孩子在陪伴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变得更独立、自信、有力量。

作为父母应该怎么陪一岁以内的婴儿玩耍?

早期经历对孩子的情感与社会健康非常重要,而良好的早期依恋关系的建立对于身体、情感和教育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1岁宝宝的依恋感非常强,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阶段?


一、给孩子一个独立游戏的空间

建议你在家里腾出一各方小房间,作为孩子的”游戏间“,或建立一个”游戏角“,把属于孩子的玩具,小桌椅、绘本等等都放在这个空间内,让他意识到这是专属于他一个人的”领地“,在这里他可以尽情游戏玩耍。

平时,你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玩,你只在暗地里注意他。

二、经常和孩子玩玩躲猫猫的游戏

小一点的宝宝你可以拿玩偶挡住脸,一下躲到玩偶后面,一下把脸漏出来;大一点的宝宝你可以藏起来让宝宝找你,慢慢地孩子就会适应你短暂地离开。

三、多带孩子出去走走

当孩子情绪烦躁,对你特别依恋时,你可以带他出去走走,沿路指着事物或景物,以此转移注意力,安抚他的情绪,当然也可以多与同龄小朋友交往,早教班是个不错的选择。

四、做事前,专心陪孩子玩一段时间

在你准备做事前,不妨和孩子一对一地玩半个小时,游戏时你要一心一意、全心全意地投入,当你满足孩子的安全感需求后,孩子就不会过分依赖你。

宝宝的依恋关键期是在6个月至18个月。在这段时间内,父母如果有积极的抚养行为和正确的教养方式,会使宝宝更亲近父母,为今后理想的亲子关系打下基础。


早期良好的依恋关系,让宝宝受益终身。

宝宝在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会稳定地延续下去,并影响他之后与人交往的能力。当宝宝与妈妈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时,他会认为人与人能够互相信任,互帮互助的。当孩子长大后,他们同样会与其他人建立这种良好健康的关系,会用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其他人,会显示出更友好的合作,受到更多人欢迎。

一个看似简单的依恋,其实对孩子将来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关键期,宝宝将来就会与父母比较疏远,并可能产生各种心理和性格上的问题。

所以,想要孩子度过依恋期,最好的方式就是无条件爱他,给他足够的安全感,毕竟他在你怀里撒娇的时间不过短短几年而已,好好珍惜吧!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