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喜欢与别人比较

发布时间:2023-10-09 11:44:19 作者:爱心理 点击:8217 【 字体:

人们常说,“世上无完美,只有比较。”相比自己,比较不仅仅能显示出自己的长处,更能让人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其他人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优点,激励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比较常被视为是一件好事,然而,过度的、不健康的比较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后果。本文将从心理、社会和个人成长的角度分析喜欢与别人比较的现象。

喜欢与别人比较

心理角度

从心理角度看,每个人都想被认为是与众不同的,希望自己是最好的。然而,与别人比较很容易让自己产生焦虑、自卑、嫉妒等情绪。尤其是当别人比我们强时,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此外,过度参考外界的评价,往往会导致自己的价值观被扭曲,往往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

社会角度

从社会角度看,一个社会中的竞争氛围和决策权分配都受到比较的影响。在工作场所和学校中,与他人比较常常是因为要升职和评奖学金。因此,过度的比较会造成惟上独尊、争名夺利的恶性竞争,影响整个团队或班级的氛围。此外,社交比较也会导致个体之间的对抗,影响人际关系。

个人成长角度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与别人比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竞争力和进步。但是,比较仅能展示出比较方面的结果,它并不能反映出每个人内在的努力和付出。过度的比较会让人忽视自己的进步,更关注于与他人的比较,从而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而且,过度的比较会使人过度依赖外表光鲜的成功,忽略了实现自己的价值。

综上所述,喜欢与别人比较的现象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比较能够激励人们成长、竞争、进步,但也容易带来负面的心理、社会和个人成长方面的后果。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优劣,同时也需要注意比较的方式和标准,不要过度参考外界的评价,从而影响自己的价值观和自我肯定感。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总是喜欢与别人比较,感到很累。。。

想得到大家认可,更好的融入人群,成为焦点人物。
产生这种思维状态是因为自己不自信,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而给自己施加的心理压力。
你所说的这些比较、嫉妒等,对你的学习和人生一点帮助也没有,没有一点价值的。它们只会让你陷入痛苦的压力之中,何必呢!

先问问你自己:你在这里的目的是什么;你能和你所有认识的人成为朋友吗;你会为帮助周围的人而感到快乐过吗;你有得到过周围人的帮助而感激吗?其实这些是很有意思的事哦。

个人建议:无论什么事,首先你要确定清楚你的目标,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给自己带来利益价值的事,不要让那些无关的东西挡住你的道路。朋友是很难得的,需要时间去积累去维护,对你今后的人生路带来财富。多赞美别人,你也会快乐的。多帮助别人,你也会快乐的。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当你微笑面对的时候,你所看到的也是微笑哦,关键是要有自信,周围的人因为你快乐,你所看到的都是快乐,你能做到吗。

为什么人们喜欢和别人比较?

你会发现,总有一些人喜欢和别人比较。小时候比谁的书包好看,谁的字写得好,谁的成绩更好,长大之后比穿着打扮、比受欢迎程度,出入社会之后比收入、车子、房子......没完没了的比较。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和他人比较的心理,只是 深浅程度 不同而已。这来源于人类的动物性。

动物在丛林中作为个体存在的时候,它只有在明确自己和群体中其他个体的位置距离后,才能对自己的安危处境做出判断。

而且,动物为了更好的生存,在遇到非同类动物的时候,会以最快的速度探寻,对方和自己相比,哪一方更强,哪一方更弱,根据判断来采取行动。否则,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

《原则》一书的作者瑞.达里欧说: 动物性就是人性 。所以,人类天生就倾向于和别人比较。

陌生人会面之后,短短几秒钟的时间之内,双方就能大概的 感知到彼此的地位差距 。

人类这种严重依赖“比较”来衡量事物价值的直觉习惯比我们想象的还更为根深蒂固。 ?

提起比较这个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攀比。

得到订阅专栏“马徐骏·世界名刊速读”介绍了《今日心理学》(11月)的封面文章《比较陷阱》(The Comparison Trap)。这篇文章说,其实比较和攀比不太一样。

攀比大多是出自虚荣心,但比较是用来进行自我认知的。

伦敦商学院的行为组织学教授托马斯·穆斯维勒说:“社交比较,也就是和别人做对比,是我们用来认识自我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可见,产生“和他人比较”这种思维状态,其实是因为自己不够自信,评价自我的标准不够清晰,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评估自己的尺子,从而不自觉的通过比较来确认“自我价值”。

为什么人们会倾向于,以别人的观点和评价来作为定义自己的标准呢?

因为 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别人和自己评价事物的标准是一样的。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李·罗斯做过一个实验:制作一块大牌子,写上颜色鲜艳的标语:欢迎来傻瓜餐厅吃饭。

然后随意挑选一些大学生,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在校园里举着牌子走一圈,并估计其他同学愿意接受这项工作的数量。

结果那些愿意去干这件事的学生都认为,这件事情有趣又好玩,其他同学也都会同意干。

而那些婉言谢绝的学生们认为,这件事情就像白痴一样,其他同学也一定不愿干。

两种人都觉得自己对他人的判断是对的,而且非常自信。

这种现象叫做 “虚假同感偏差”。

我们总是倾向于高估别人跟自己的一致性。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总是喜欢 情不自禁的推己及人 ,觉得其他人的感受和判断,肯定都和自己差不多。

这种“过于自信”的毛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每个作家,在出版自己的书时,总是认为自己的书能够大获成功。但遗憾的是,读者们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对于书籍,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喜好。

再比如,政治领域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竞选总统的政治家,在正式投票之前,总会高估自己得到的选票数量。

“虚假同感偏差”这种思维里面,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对于那些不同意我们观点的人,或跟我们感受不同的人,我们往往会倾向于认定对方“不正常”。

李·罗斯的实验中,那些愿意举牌子的学生,会认为不愿意举牌子的学生小气、拘谨、固化。而拒绝举牌子的学生,都认为同意举牌子的人是神经病或者想出风头的人。

那么, 如何避免这种思维模式给我们带来的干扰呢?

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盲目自大。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别人可能有自己一套完全不同的判断体系,而这套评估体系可能跟你的大相径庭。

另外,要养成包容和宽容的心态,对于那些跟我们想法或感受不一样的人群,不要先去怀疑甚至指责,应该多一些尊重和信任。

言归正传,既然已经知道,他人的评价体系和你不一样,那么就意味着,不管你怎么做怎么说,总会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有人满意你,有人不满意你。

即使你做得再好再完美,周围每个人对你的评价都不会完全一样。

既然如此,你又何必在意别人的看法和眼光呢?

总有人会比你在某些方面更好,你可以在看清楚他们的优点之后,向他们学习和取经,激励自己更好的进步。

但是,千万不要因为这样的对比而时刻牵动自己的情绪。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向上比是永远没有尽头的,持续的比较下去,因为别人比自己好而难过,只会影响自己的自尊水平,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但是你可以和自己比较,让现在的自己比过去的自己更优秀,绝不能输给以前的自己。

柴静说: 生命不是用来比较,而是用来完成。

其实我们更需要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播种和收割。虽然有时候这个过程也许会有些长,可是不要慌, 生命没有那么分秒必争。 觉得乱的时候,就停下来把自己整理清楚。然后再出发。沉住气,忠于内心,生命才会饱满。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