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教师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发布时间:2023-10-31 03:29:39 作者:爱心理 点击:11489 【 字体: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校园欺凌现象在学校中逐渐凸显。这给学校管理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校园欺凌是指学生对学生之间,或者教师对学生之间,利用强制或者恐吓,进行某种形式的暴力、受辱等行为,给被欺凌者身心造成强烈伤害和困扰,而且这种施暴是反复、频繁和长期进行的。

教师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他们是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关键。如何应对校园欺凌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教师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一、关于心理教育

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欺凌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后果,不仅构成一种违法行为,同时也会对被欺凌者的人格、价值观、心理状态等造成极大伤害。为此,教师需要时常向学生灌输关爱同学、以及关注他人感受的理念,促进学生尊重、包容和关爱他人的思想价值。

二、管理机制的建设

学校应建立一套校园欺凌处理机制,要让学生和教师明白,学校对于这种不良行为绝不姑息,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处理。同时,学校和家长要加强沟通,将合作机制纳入完整的教育体系中,促进校园欺凌得到更好地解决。

三、心理疏导和辅导

教师要在学生产生心理困难和不良行为时引导学生向学校心理医生寻求帮助。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心里话,并多奉行心理疏导工作,让被欺凌学生得到理解和关心,并尽可能帮助受害者治疗,缓解受害者的困扰。

四、课堂引导

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的素质培养,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地面对周围的人,避免因自己的不良行为惹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而遭到欺凌。特别是对于初中和初中生在人生的起点阶段,应该更加注意学生的行为和心理。

总之,校园欺凌虽然难以防止,但是通过教师的努力和管理措施的落实,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缓解校园欺凌的伤害和影响。作为一名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和敏锐的洞察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撑。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老师怎么处理学生欺凌事件

1
全面了解情况,安抚孩子的情绪

发现孩子遭遇欺凌,我们需要问孩子发生什么事,也可以向孩子的好朋友、同学、老师等了解更全面的情况。请务必告诉孩子,被欺负不是他的错,更万万不可谴责被人欺负的他,告诉孩子,家长永远是坚持的后盾。作为父母要多陪陪孩子,或者找专门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疏导。


2
查出事情的缘由,和施暴者进行交流

对于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家长发现孩子遭受了以后,要迅速向孩子问清楚事情的缘由,查清楚来龙去脉。并且找到施暴者与之进行交流,向施暴者施压,告诫施暴者以后不要再欺负自己的孩子。


3
向老师学校反应

对于孩子遭受的校园欺凌事件,家长要和孩子的老师和学校领导反映。让学校和老师肩负起照看孩子的责任,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督和对施暴者的管教。


4
与施暴者家长交流

找到校园暴力的主要施暴者的家长,双方家长可以电话联系,不过最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好好沟通一下,把问题都说出来,让其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管理。


5
犯法律的报警处理

对于触犯法律的校园施暴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家长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报警处理,通过法律的途径来惩罚校园欺凌当事人。


6
持续跟踪关注孩子

持续关注孩子的在校情况,看看孩子在学校是否继续受到校园暴力的侵害,遭受校园欺凌,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定期和孩子谈心交流,引导孩子走出校园暴力的阴影。

班主任如何处理欺凌

首先,班主任要善于细心观察,一旦发现校园欺凌的苗头就要及时阻止。校园欺凌不是突发事件,更有可能是欺凌常态化后的一种爆发。高老师介绍,现在,在校园欺凌现象中,除了肢体暴力之外,社会排斥等隐性的欺凌同样普遍存在,但更难察觉和监控。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还诞生了网络欺凌等新的欺凌形式。但是,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校园欺凌,它的产生一定是有苗头的。如果教师疏于观察,使受害者长期处于被欺凌的状态,某一天严重起来才发现就已经迟了。
校园欺凌的事前预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预防校园欺凌是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也是全员德育的一块重要内容。所谓“全员”,是指学校里的所有人,既包括校长、德育分管副校长、学生处、年级组长、班主任,也包括所有的教师和工作人员等。在全员德育的氛围中,所有德育工作者都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状态,有没有情绪低落、飞扬跋扈、团体恐吓等。

实施全员德育,实质上是打造全面参与德育工作队伍,增加德育的工作人员,力争能够实现在所有教育工作中恰如其分地实施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引领。作为班主任,要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进行专题化的直接德育工作,加强各方面教育,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
在校园里,学生受到外来威胁时,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老师,他们最信任的也是老师。对老师的话,他们有时信奉为法宝。因此,基于这一点,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在受到欺凌的时候一定要勇敢抗争,要学会说“不”,要向欺凌宣战,绝不向欺凌者妥协,但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减少伤害;及时报告老师,或者向学校领导和负责安全保卫的人员报告,不给校园欺凌者留有空间。欺凌者往往是觉得受害人好欺负才实施欺凌,如果妥协或者忍气吞声,会让欺凌者变本加厉,这样为自己直接带来更不良的后果。

事中:及时介入,惩教结合
一旦确定欺凌事实存在,班主任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责令其立即停止欺凌行为并且阻止再次发生。当欺凌事件发生时,班主任要有应急预案,及时介入。教师要思考,怎样处理才能把对受欺凌者的影响降到最低。班主任要履行告知义务,让欺凌者家长和被欺凌者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全面真实情况,不轻描淡写甚至有意包庇,对于那种可能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或继续危害学生的欺凌者,可移交公安部门处理。

除了对被欺凌者进行及时的安抚之外,班主任也要做好对旁观者的教育。校园欺凌中,旁观者数量多、范围广,是不能被忽视的群体。一个学校里真的发生了校园欺凌事件,围观学生的心理阴影也是不小的,他也会对生存环境产生恐慌,甚至对社会、未来的社会生活产生恐慌。因此,班主任在事中的教育要做到精细化,也要注重对围观者的教育。
高老师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实施欺凌的学生也是受害者。实施欺凌往往是因为前期没有受到足够的正向教育。因此,除惩罚之外,班主任后期要对其进行正向教育。 正向教育就是用正向的观念、思维和手段教育学生,从正面的方向来实施教育,鼓励学生朝着老师指明的方向去改变。这样有利于孩子改正缺点和不良行为,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健康的人格。
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是必要的,但要长效治理校园欺凌行为,需要班主任多管齐下,包括制定必要、有效的惩戒制度。这种惩戒既有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追究,也有毫不含糊的赔偿、矫正措施,尤其是后者,针对性更强。要让所有学生明白,一次欺凌行为就要对应付出足够的代价,绝不再仅仅是接受和颜悦色的批评教育就能轻松过关。但是,作为教育管理者,不能对施暴学生一味批判、恐吓、全盘否认,而是要帮助他们看到自身行为的不合理之处,理解自己施暴行为的前因后果,并学习用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式实现合理的目标。这样才能惩教结合,立德树人。

事后:加强教育,保护隐私
欺凌事件的结束,并不代表班主任工作的完结。高老师认为,欺凌结束了,事件不能结束。班主任要及时进行教育反思。
反思欺凌发生的原因,为什么会发生校园欺凌?为什么没有及时发现?如何预防此类事件再发生?等等。校园欺凌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原因,又有学生个人的因素。因此,在反思过程中,班主任应该首先创造一个宽容与尊重的大环境,并以此为标准要求学生,通过互动式教学充分与学生接触、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发展情况,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健康的价值观。针对反思中发现的问题,班主任要针对性地开展相应教育。

事件冷却一段时间后,班主任在班上要进行讨论,对其它学生进行法律、规则教育。对学生进行法律、规则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社会公民的基础性教育。如果不按法律规定、程序处理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还会助长违法学生的嚣张气焰,把强调平等、尊严的学校变为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然,班主任也要严格保护学生的隐私,防止泄露事件当事人及其家庭的信息,防止媒体过度渲染报道事件细节,避免学生欺凌和暴力通过网络新媒体扩散演变为网络欺凌”受到二次影响和伤害。高老师认为,学生遭受欺凌暴力伤害后会进入心理创伤状态,安全感被破坏,各方面均不稳定,任何叠加的危险都可能造成更加难以挽回的伤害,只有确保所处环境安全稳定才能逐步恢复正常。因此,隐私保护显得格外重要。

怎样对待校园暴力

问题一:应该怎样看待校园暴力问题?(一)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
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老师的打骂,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社会因素
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机的愿望,不顾一切地勒索低年级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就实施暴力行为。另外,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

问题二:教师如何应对校园暴力老师和学校会请来公安局 调查这件事 【如果你承认、还好 不承认的话 贰查出来 轻的记一次大过、重的留级】 看你把人打成什么样了

问题三:如何面对校园暴力校园是孩子们的乐园,是孩子成长的地方,也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是否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学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学校也是孩子们建立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校园可谓是一片净土,但近几年校园中经常发生暴力事件。 所谓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对在校人员进行的以暴力性的侮辱、抢劫、 *** 、甚至是肉体上的虐待等,给在校人员的精神、身体造成一定严重后果的行为。而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校园欺凌主要表现是欺负弱小的同学,令受害者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 作为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欺凌,如果怀疑孩子受到了欺负,首先要弄清事实真相:你的孩子是受欺负者吗?因为有时孩子之间的打闹很多都是出于孩子之间的社交尝试,游戏,或者善意的追逐,并不会牵扯到道德领域的是非。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社会交往,也就是玩耍的过程当中,无论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事实上,能够显示一些进攻性或许是儿童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不幸的是,当孩子们确实受到暴力欺凌行为的身体或精神伤害时,又往往不愿意主动地向你透露这个情况。 这些孩子或许认同了别人给他起的难听的绰号,或许认为他们应该自己来处理这件事情。此外,如果孩子们担心父母得知事实后,可能会有过激的反应;或者不想再给父母增加负担,他们往往就会保持缄默。 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在校园暴力面前,很多家长表现出相互矛盾的两面性:如果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就耿耿于怀,特别痛恨施暴者;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伤害了别人,就把事态看轻,认为是孩子间的打打闹闹,没有必要认真计较。这种心态对孩子影响很大,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所以,教师要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认识到校园暴力的危害性。 对施暴者加强思想教育。校园暴力的制造者,大都是班级中的后进生。他们当中有的缺少学习兴趣,没有良好行为习惯;有的沾染上不良社会习气,追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法制观念淡薄。更有甚者,心理不健康,性格怪异,行为极端。对这些学生,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歧视他们,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强、自律能力,自觉 *** 来自外界的诱惑。抚平受害者的心灵创伤。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大都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不喜欢结交朋友。在施暴者面前,显得十分软弱。受到伤害和恫吓后,不敢报告老师,也不让家里人知道,独自一人承受着恐惧和痛苦。对于这些受害者,教师要多观察,多了解,教育他们学会自我防范,受到暴力伤害后,用恰当的方式来处理。 同学们面对校园小霸王时,不要害怕,因为他们毕竟是极少数人。如果在你身边有这样的同学,你可以这样做:不卑不亢,不怕他;在他做坏事时,义正词严地告诉他这样做迟早是会犯法的;学会自卫,不在暴力面前屈服,并团结广大同学齐心协力谴责这些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万一遭到了欺负,千万不要忍气吞声,这样,他们下次可能还会欺负你。这时,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和老师或家长取得联系,这样你就可以得到救助。要相信老师和家长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另外,我们可以建议这样的学生去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不歧视他,设法了解他的家庭和性格,想办法给他帮助。首先帮助他做一个使别人不讨厌的人,再帮助他学会与同学友好交往。

问题四:你怎么看待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学校的管理缺失,学生的自卑心理,平时不受老师家长重视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叛逆的心理,所以我认为,自卑的学生往往都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而平时不受瞩目的孩子就是实施暴力者,因为这样的孩子总是想寻求家人和老师的关注,要想根治这方校园暴力,首先学校的管理上 就一定要非常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老师也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要让他们知道老师,父母都是爱他们的
我的观点就是这些
望采纳

问题五:怎样预防和阻止“校园暴力”一、 *** 校园暴力
(一)辨别
校园暴力一般分为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心理暴力。
行为暴力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校园暴力的形式主要有五种:一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四是同学间因“义气”之争,以暴力手段争长论短;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语言暴力主要指通过语言对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行为。
心理暴力主要指通过言语、行为或其他方式对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如恐吓、侮辱、排斥、歧视、孤立等行为都是心理暴力行为。
(二)预防
1、不崇拜暴力文化,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不参与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3、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4、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应对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①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②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③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暴力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人身安全,避免施暴人对我们打击报复,我们可以通过短信、书信的形式向学校领导、老师匿名报告。
(2)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①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淡然处之,自我反省,无畏回应,肯定自己,调整心理,法律 *** 。
②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找机会逃跑,大声呼救,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求饶。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
③遭受心理暴力时的自救对于心理施暴,还是要从自我心理调整入手。如果我们在学校遇到了排斥、歧视、孤立等心理暴力行为,我们应该自己积极、主动地去与别人沟通,弄清楚原因。如果自己无法解决,可以向老师求助。
(3)及时报告,以法 *** 。
由于校园暴力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二、正确应对校园暴力
1、要有依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2、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3、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4、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5、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及时上报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出示。...>>

问题六:如何应对和防范校园暴力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再次为校园安全敲响了警钟,校园安全不容忽视,南京警方总结梳理了防范应对校园暴力措施,提醒在校学生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保护自身安全。
学校暴力事件预防措施:
1、加强学生校外、假期安全防范教育,提醒学生在校外、假期也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确保自身安全。
2、要求校方聘任专职人员担任门卫,严格落实门卫登记、验证制度,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学校。
3、做好校内有精神病疑似症状的学生人员的管理,加强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辅导员、班主任要加强对不安全苗头的排查发现,及时落实管控。
4、加强对师生的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5、组织师生进行防范暴力事件的演习,提高师生的防范和自救能力。对易受侵害的女生,可以组织教授“防狼术”,或者提醒女生在外出、与人独处等情况下准备防身喷雾,提高自身保护能力。
6、对可能引发矛盾激化的事件要予以记录,并主动配合公安机关做好矛盾化解工作。
遇到学校暴力事件应对措施:
1、立即报警。直接拨打110。
2、及时向周围人群求救,让周围有责任心、身体强壮的同学、老师与犯罪嫌疑人周旋,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劝说,以拖延时间,尽一切可能制止正在发生的暴力事件,并尽快撤离到安全区域。
3、保护好受到暴力事件侵害的师生,将他们送到安全处。
4、如果已发生伤害事故,要以最快的速度将伤员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抢救,并通知家长或亲属。
5、迅速将相关情况向校方、教育部门报告。
6、协助警方的维持秩序,配合警方调查,作好善后处理工作。

问题七:如何应对校园暴力以暴制暴,能动手就别BB

问题八:如何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对产生校园暴力的根本原因,有关人士认为,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是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当前,学校对师生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个别学生心理承受力差,由于家庭情况、个人条件等原因,他们性格内向,有时无法应对挫折,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校园犯罪的原因。
遇到校园暴力及时报警
目前,公安厅在组织开展整治校园周边治安秩序的专项行动的同时,正积极会同教育等部门,总结出了不少预防和减少校园犯罪的对策。他们希望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品德教育、法制教育,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加强校园管理,形成良好的校园法制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师生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并要开展预防校园犯罪的综合治理工作。
警方提醒市民,如果一旦遇到校园暴力事件,不要有任何顾虑,应及时报警。

问题九:如何面对校园暴力和欺凌作者:王文宇 想写这一方面的文章很久了,自从接手了一个遭遇校园暴力的来访者,倾听了一个花季少年在遭受持续的欺凌之后变成一个问题少年的全过程。听后很久心里都不能平静,我意识到这个来访者触动了我自己的情结。所以一直都在心中酝酿写一篇关于孩子如何面对校园暴力的文章,希望能对广大学生和家长有些帮助。 到底什么是校园暴力?它和校园欺凌有什么区别?目前学界对此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宣传机构或各大媒体只是将大量的笔墨用于校园暴力的事件的描述上,对于校园暴力的界定则很少提及。我个人认为所谓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对在校人员进行的以暴力性的侮辱、抢劫、 *** 、甚至是肉体上的虐待等,给在校人员的精神、身体造成一定严重后果的行为。而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校园欺凌主要表现是欺负弱小的同学,令受害者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 不管是暴力还是欺凌,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如:身心影响(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自杀,自己也成为欺凌者,可能是校园枪击案的原因之一), 其他影响(常常逃学、对老师不恭敬、寻求黑社会报复、诉讼等)。 一份对15个省市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36%的在校学生被抢劫伤害等暴力犯罪侵害过。而说起“有没有被人欺负的经历”时,则约有70-80%的学生均受过同学的欺负,大多数是受过身体上的侵犯。有的是被别人故意撞倒,有的被同学用铅笔戳过眼睛,有个子小的同学曾经被个子大的同学一把抱起来,然后突然放手摔到地上等等,形式很多。还有个男生很委屈地说:“我被人看到我秘密的地方了。”还有些就是物品的侵犯,铅笔被人拿走,书包被同学藏起来等。被冷落也被同学们看成是受欺负的一种形式。 如此的高发率其实与青少年身心特点有关, 青少年身心发展中呈现的一些特点,使他们易成为校园暴力的高危人群:(1)有自主判断能力,但易冲动,判断事物不客观,处理问题带情绪,自控能力差,易受情境影响。(2)独立意识建立,期望别人把自己看成大人;爱出风头,喜欢逞强,希望充当伙伴崇拜的“老大”。在该心理驱使下,易以暴力挑衅来获得成就感,满足虚荣心。另一些青少年则相反,心理脆弱,自我防护能力差,受暴力侵害时选择忍气吞声,“受点皮肉之苦可消灾”,助长校园暴力行为的滋生蔓延。(3)自我意识刚形成,易出现自我同一性和社会角色的矛盾冲突。此时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精神支持,能使自己看到希望。然而,他们从小到大,无时不刻不处于有形/无形竞争压力下;加上其他方面的困扰,压力日积月累,精神得不到松弛调整,思想苦闷,易把压力转向对他人和社会实施攻击。(4)有强烈的伙伴集团倾向。这些集团容易在不良头目带领下发展成反社会团伙,“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朋友两肋插刀”,发展帮派成员,为扩大地盘打群架,成为团伙暴力的根源。(5)不良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大。青少年特别关注人际关系;交往中扮演好自身角色,有助于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缺乏交往技能,则难以和别人沟通,不能愉快相处,易出现孤独、彷徨等情绪问题。此时出现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很高。(6)伴随自尊的发展,特别爱“面子”。一旦交往受挫,便封闭自己,因孤独感、嫉妒心理而诱发 *** 报复,甚至演变成故意杀人。“差生”自认“低人一等”,对他人心怀嫉妒;破碎家庭子女缺少温暖环境,自卑心强等,格外易将所有的挫折和批评(即使明知是善意的)都当成是对自己人格的“诋毁”,从而激发强烈的暴力行为动机。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易成为欺凌者而哪......>>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