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道德感缺失型人格

发布时间:2023-10-31 06:23:56 作者:爱心理 点击:5744 【 字体:

道德感缺失型人格是指个体在情感和人格特质方面缺乏道德感、同情心、自我约束和归属感等特征。他们往往会表现出行为极端、不顾后果的特点,这与他们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社会与文化背景的反应有关。本文将从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道德感缺失型人格的形成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道德感缺失型人格

一、心理层面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道德感缺失型人格的形成可能与人格特质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有关。研究发现,道德感缺失型人格的个体往往显示出高度的自我中心、冷漠和缺乏愧疚感等特质。这些特质可能与早期生活经验,包括父母教育方式、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此外,神经生物学研究也发现,道德感缺失型人格的形成与大脑神经系统方面的变异有关。

二、社会层面

个体的社会环境也可能影响到道德感缺失型人格的形成。例如,研究表明,社会贫困和社会不公平的环境可能与道德感缺失型人格相关,这些社会因素可能导致个体缺乏消极情绪的缓解,从而导致道德感缺失型人格特质的加剧。

三、文化层面

文化因素对道德感缺失型人格的形成也可能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赋予个体的道德规范,例如,一些文化可能更注重自我表现和个体主义,而其他文化则更注重团体合作和归属感。由此,不同文化在避免和形成道德感缺失型人格特质方面的作用显然不同。在交际方式、方式和道德上很容易发现介于不道德和道德之间的行为。

综上所述,道德感缺失型人格可以在个人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层面构成。考虑到这些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道德感缺失型人格的形成可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道德感缺失型人格可能会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破坏社会秩序和个体的人际关系。应该加强对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以及针对个人和社会背景的干预。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人格障碍的10种模样:偏执型、分裂型、边缘型、反社会型,以及其他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将人格障碍归类为精神疾病,并对其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不同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可能大相径庭,但作为人格障碍家族的一员,它们之间其实还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

人格障碍的共同表现包括难以应对正常的生活、工作或学习压力,以及无法与家人、朋友、同学或同事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一个患有人格障碍的个体可能会回避社交活动,而且往往认为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困局完全是因为外部世界的原因,而很少意识到他们自己可能也有一部分责任。 (编者注:上述特征只是人格障碍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不能作为临床意义上的诊断标准。下同。)

任意类型的人格障碍都会导致患者出现某种特异的行为模式,而且这种模式一般严重偏离其本身所在文化环境中的社会规范。患上人格障碍后,个体可能会出现认知扭曲、性情大变、冲动易怒、社会功能失常等症状。

如果家庭成员里有人格障碍患者,那么个体患上同类疾病的风险就会比一般人高,但这并不是必然的。精神疾病跟心脏病或糖尿病一样具有家族聚集性,但即使个体的患病风险高于常人,也可能只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会发展成某种人格障碍。比如婴幼儿阶段在与重要他人形成依恋过程中出现了阻隔、偏移,或是成长过程中长期生活在不稳定的环境里。

根据美国心理健康协会(Mental Health America)的分类标准,常见人格障碍共有10种,分别可被归于以下三组:

A组(Cluster A): 以奇异或古怪的行为模式为特征(偏执型、分裂型,以及分裂样人格障碍);

B组(Cluster B): 以戏剧化、情绪化或反复无常的行为模式为特征(边缘型、自恋型、表演型,以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C组(Cluster C): 以焦虑恐惧表现为特征(强迫型、依赖型,以及回避型人格障碍)。

DSM-5对上述提及的每一种人格障碍都有详细介绍,下面是这10种人格障碍的一个简要概览。

A1. 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通常从成年早期开始表现出信任问题,即反复怀疑他人在欺哄自己、强行曲解他人的善意言行等。DSM-5对这种人格障碍的定义是“对他人无差别地不信任与猜疑,以至于普遍将别人的一言一行解读为居心不良的一种心理行为模式”。

即使是完全没有恶意的对话,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也往往能从中“听出”夹枪带棒、话里有话;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会认为对方在拐弯抹角地攻击、侮辱自己,并因此记恨在心,久久无法释怀。

A2. 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DSM-5对这种人格障碍的定义是“脱离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情感表达范围受限”。尽管通过团体治疗等手段,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可以习得足够的社交技能,但由于社交动机的匮乏,这类患者往往不会主动选择接受治疗。因此,也有人说他们就像是现代社会里的隐士——无欲无求、独来独往。

A3. 分裂型人格障碍(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的特征是存在社会交往困难,并伴有认知与知觉扭曲和古怪行为。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可能会有不合常理的怪异信仰,或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相信自己有千里眼、读心术等。? 这类患者在与直系亲属之外的人交往时,可能会发生过度的焦虑反应。这一情况可以通过团体治疗习得社交技能来改善,但与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一样,他们也往往不会主动寻求治疗。

B1.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Personality Disorder,BPD)

患者典型的特征是不能有效地管理情绪,行为冲动鲁莽,有时有攻击性行为,人际关系及亲密关系不稳定。此外,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可能渴望亲密,但他们强烈而不稳定的情绪反应往往会疏远他人,造成自身长期的孤立感(详见 “我用光了所有表情,从人群中仓皇逃走”| 关于沉默型边缘人格 )。

需要注意的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经常与双相情感障碍混淆,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情绪不稳定。对于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来说,情绪的变化会存在数周甚至数月;而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变化周期则要短得多,有的甚至短至一天。

B2.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的典型特征是对自我形象有不切实际的预估,并伴有夸大的自我认知,比如认为自己非同一般、天赋异禀,是有别于普罗大众的独特存在。此外,患有自恋人格障碍的个体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善于与他人共情,这通常是因为他们往往过于傲慢而不屑于去了解并体谅别人的感受。

不仅如此,患者还可能存有偏离实际、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可以毫无愧疚地在人际关系中操纵、剥削他人,并认为自己理应得到特殊对待(详见 恶性自恋:爱子心切的父母和心理失常的孩子 )。

B3.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戏精”一词可以很好地概括表演性人格障碍患者的特征——即使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他们也常常“浑身是戏”。患者对他人注意力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戏剧性的动作、浮夸的表情和不合时宜的性挑逗都是他们博取关注的常用手段。

与此同时,患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往往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很善于捕捉他人的情绪线索并据此迅速“进入角色”。一旦察觉到自己不再是全场中心就会感到明显不适,并更加用力地以出格的言行换取他人的关注。此类障碍的患者同时也可能患有BPD,个体通过辩证行为疗法治疗后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B4.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个体的反社会行为往往从儿童期或青春期早期就初现端倪,而且会一直发展至成年期。患者具有一种无视他人意愿、感受,肆意侵犯他人权利的认知、行为模式。他们的特点是富有攻击性、行事冲动、善于操纵和利用他人、伤害他人而毫无愧疚之心、漠视一切道德法律,极具破坏性(详见 “良心是什么?好吃吗?”|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心理变态 )。

具体而言,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缺乏与他人共情的能力,对他人的感受往往报以冷漠、轻蔑的态度;他们还可能十分高傲自负,有着夸张的自我评价,并且通过使用一些常人不熟悉的术语表现出一种流于表面的专业形象,借此提升自己个人魅力。对于这类患者,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手段。

C1. 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会表现出对细节、规矩、秩序的过分关注,有完美主义倾向。在工作中,他们可能十分高效、值得信赖并且颇有计划性;在个人生活中,他们拒绝一切变化和意外事件,喜欢一些可预见的、高度程式化的生活,并倾向于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详见 OCD 与 OCPD : 跟有洁癖的人做朋友是种什么体验? )。

强迫型人格障碍不等于强迫症,但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却可能同时也是强迫症患者。强迫型人格特征如严责苛刻、完美主义和控制欲会使得强迫行为更难改变——因为外界的帮助和他人的干预都意味着完美幻觉的破灭。

C2. 依赖型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的特征是过度地依附他人、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并伴有与依附对象分离的恐惧。患有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个体通常无法独立承担责任,一旦离开他人的支撑就会像是面临世界末日一样感到自己的生活即将分崩离析。由于害怕失去对方,他们不仅不敢表达与对依附对象相左的意见,还可能对其惟命是从,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尊严、健康等代价满足对方的要求。


C3. 回避型人格障碍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因为害怕会被别人拒绝而存在社交退避行为。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可能常常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或能力不足,对负面评价非常敏感。因此,他们一般倾向于回避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场合,除非能确定社交环境足够“安全”。此外,个体也许不会意识到自己是患上了人格障碍,但与他们走得很近的身边人可能会注意到他们与常人的不同之处。

人格障碍患者同时也很容易患上抑郁、焦虑,或是陷入药物滥用的怪圈。虽然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但问题在于患者往往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更遑论同意接受治疗。往往只有在病情严重恶化、情况危急的状态下,他们可能才会勉强同意就诊。好消息是,一旦进入治疗程序,大部分人格障碍患者的不良心理、行为模式都可以通过社会心理干预(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获得改善。

补充阅读:

1.?卢斯亚尼(2011). 改变自己:心理健康自我训练(迟梦筠,孙燕?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American?Psychiatric Publishing.

感情的负向循环往往从负面诠释开始

感情的负向循环往往从负面诠释开始。起初可能是一个小小的不安、猜测。但往往让我们受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的认知。

(焦虑型)恋人由于对被抛弃过于敏感、担心自己受伤害,所以往往对方一个小的举动不合心意,就会不自觉胡乱猜测,认为对方故意让自己难受,另有想法了。只有对方耐心解释、安抚他们,他们情绪才会得到缓解,才会相信对方是爱自己的。

如果这个对方是回避,麻烦就大了!回避往往不会理解恋人这种感受,他们不屑于解释,甚至会特别愤怒。这时(焦虑型)恋人会不解,认为如果是自己误会了对方,那对方解释清楚就行了,对方越是生气和不解释,就越说明ta心虚。对方如果冷漠逃避,则会加深这种“不爱了”的恐慌和不安全感。

处于焦虑情绪中的人,很难觉察自己的沟通方式会给对方带来怎样的感受。如果预设回避已经有什么(伤害自己的)想法了,已经做好(离开的)决定了。那沟通时每个问题多少会透露着对ta不信任,也就是『我预设你在骗我』『你在说谎,我要找出破绽』。而对方的感受则是被冤枉的愤怒、不被理解的委屈和反复解释不清的烦躁……

负面诠释,是对对方外部行为的动机进行负面消极的揣测,是不负责任地置对方于不道德的境地后,要求对方自证其道德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伤害甚至是人格侮辱。

负面诠释对感情的破坏还不止如此。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往往会暴露出我们的真实自我,所以负面诠释会让对方越来越了解你内心的阴影,你在对方心中的形象分就越低,ta对你负面印象也会增加。长此以往,这些不良情绪瘀堵着无法疏通,也可能导致对方情感上进一步疏离、冷漠。

往往决定有什么情绪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对事实的看法。有的问题不是出在对方做或不做什么事情上,而是出在你对伴侣行为的负面解读上。觉察负面诠释也是扭转对事实看法的关键一步。

往往负面诠释的很多内容是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想要打败这些不确定带来的焦虑,就是当下能确定的事实,对方做的哪些事你是满意的?哪些不满意?不满意的话我还希望ta多做点什么?ta不愿做的话我是否有放弃关系的决心?

明确自己当下的需求,与其把精力放在思考ta是否爱自己,不如冷静一下思考自己是否还爱ta。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