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药浴>穴位养生

按摩这七个穴位,可调理脾胃

发布时间:2023-01-24 21:06:43 作者:祝由网 点击:10375 【 字体:

按摩这七个穴位,可调理脾胃

1.中脘穴

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

2.足三里穴

主治疾病为:消化器官疾病、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胃下垂、食欲不振、便痢、腹部胀满、呕吐等一切胃肠、腹部不适之主穴。

3.三阴交穴

主治症状为:生理痛、脚底肿胀、过胖过瘦(增肥减肥)、生理不顺、手脚冰冷、冷感症、更年期障碍、妇科、胃酸、食欲不振多种疾病。

4.太白穴

主治病症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

5.脾俞穴

主治症状为:倦怠感、口渴、食欲不振、糖尿病等。

6.胃俞穴

主治病征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胃炎、胃痉挛、呕吐、恶心等。

7.太冲穴

主治病症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

育儿:常用小儿推拿可健脾胃,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反复发病

小儿推拿源远流长,小孩容易接受,不用吃药,不用灌药,得到人民群众的口口相传,特别是对于一些小儿常见的症状疗效显著, 可健脾胃,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反复发病 。

因为小儿皮肤娇嫩,手法轻快柔和,加入适当的按摩油或者润滑油,与成人推拿有所不同,有些是专用穴位。

常用手法

1.推法:用拇指面(正、侧两面均可)或食、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推法;

推板门: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气喘,嗳气等。
用双手拇指面在同一穴位起向两端分开推,称为分推法。

分推腹阴阳:主治消食化滞,降逆止呕,健脾止泻,通便等。
2.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作旋转回环活动,称揉法。治疗部位小的用指端揉,大的用掌根揉。

揉足三里: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点按天突穴:祛邪理气、化痰宣肺,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系疾病。
3.捏脊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捏三下,提一下,算作一遍,一般做到皮肤潮红为度,3-5遍。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

关注@蒲应炎中医 都有不一样的中医科普,感谢大家点赞关注,有问题可以留言讨论。
# 育儿 # #0-6岁 育儿 经# #快问中医超能团# @快问中医

中医这7大“撒气穴”,专治各种不开心!养生疏肝消脾气

“药王爷”孙思邈曾在《 养生 铭》中提到 养生 的秘诀: “早上不生气,晚上不喝酒”。 生气则百病生,经常生气的危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首先它对肝不好,肝主疏泄,肝被气病了,整个五脏气血运行都会失调。

无论是发脾气,还是生闷气,都是在给肝脏“充气”,肝脏容纳不了这么多的“气”,它就会在体内四处横行乱窜: 窜到身体各处,就容易形成结节,为病患埋下祸根。

女性相对心思更加的细腻,操心事多,思虑也多,更容易生气抑郁,甚至常常失眠,这些都会导致损害肝脏。所以,我们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乐观,不忧愁焦虑,以防肝火萌动或肝郁气滞。 开心,就是对肝脏最大的养护。

当我们情绪暴躁、抑郁时,可以用以下这7个“撒气穴”,顺顺气,撒撒心头的郁闷,情绪舒缓了,对养肝也有益处。

七大 “撒气穴”

1. 角孙穴

取穴: 把耳郭折向前,耳翼尖所指发际处就是角孙穴所在。

用手指指腹按压 3 5 秒,反复进行,每次按压 1 2 分钟。角孙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是一个很重要的“撒气穴”。 按揉它可以缓解压力,对着急生气后胁肋胀痛者、乳房胀痛者更有益。

2. 太阳穴

取穴: 在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用手触摸凹陷处即是(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

用双手拇指或手指分别置于两侧太阳穴,轻柔缓和地环形转动,持续 30 秒。日常我们 按摩太阳穴有提神解乏,舒缓紧张神经,缓解头痛等调理作用。

3. 风池穴

取穴: 位于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将双手扣在头后部,双手拇指恰好点在风池穴处进行点揉,由左向右,揉的时间可长可短。如果觉得越揉越惬意,就多揉一会儿,揉了一会儿若觉得头晕,就少揉一会儿,力度要适中。 按揉此穴有明目醒脑,舒缓疲劳、紧张或焦虑等调理作用。

4. 膻中穴

取穴: 位于身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在生气后对着膻中穴向下捋100次左右,能起到顺气的作用。 按摩此穴,有宁心神、宽胸除闷等作用。

5. 肩井穴

取穴: 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按摩时用大拇指腹稍用力揉压穴位,每次揉压5秒,休息3秒。生气时往下捋100下, 可以顺气 ,对岔气也有很好的 养生 作用。同时, 用拳头敲打肩井穴也可帮助缓解颈疲劳。

6. 太冲穴

取穴: 位于足背,当第 1、2 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第 1、第 2 足趾之间的后方)

太冲穴是肝经自身一个非常有名的“撒气穴”,用左手拇指或手指指腹按揉右侧太冲穴 1 分钟,按揉时以有酸胀感为宜,按揉完右侧太冲穴,再换右手拇指或手指指腹按揉左侧太冲穴1分钟。 此穴对爱发火者和郁闷者都有很好的舒缓作用。

7. 足三里

取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足三里不仅能帮助调理脾胃,对于心悸、失眠、神经衰弱等也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心情郁闷、暴躁的时候,经常按摩一下上面这些“撒气穴”,可以疏肝解郁,使身心更 健康 。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