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药浴>穴位养生

口臭怎么去除小窍门按一个穴位就能解决口臭

发布时间:2023-01-25 20:38:27 作者:祝由网 点击:7243 【 字体:

口臭怎么去除小窍门按一个穴位就能解决口臭

口臭怎么去除小窍门?很多人都为口臭烦恼,让我们在社交中变得尴尬起来。不过,中医认为,口臭源于心脾之火太过,也就是“胃火旺、肠胃热”。而中医也说,很多问题我们都是能够通过按摩穴位进行治疗的。比如,你发现自己有口臭的话,不妨按揉大陵穴,这就能够清热泻火、消除口臭的作用啦。那么口臭怎么去除呢?小编告诉大家,中医按摩穴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哦。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是哪个穴位吧。

按一个穴位就能解决口臭问题

大陵穴:口臭的特效穴

大陵穴,自古以来就是治疗口臭的特效穴,根据古籍《胜玉歌》中说,“心热口臭大陵驱”。中医认为,口臭源于心脾之火太过,心包经积热日久,灼伤血络,或由脾虚湿浊上泛,薰蒸于口舌咽喉所致,按一按手腕的大陵穴,最能泻火去湿。

大陵穴为心包经的腧穴,由于心包属火,大陵属土,在五行中“土为水之子”。根据中医“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因此大陵穴能清泻心火和脾胃之热,治疗心脾之火上攻所致的口臭。

取穴方法

大陵穴在我们手腕的腕掌横纹中点的地方,我们弯曲手腕的话,就会再腕部会出现横纹,那么第二条完整横纹的中点,两肌腱之间的就是这个穴位了。

按摩方法

首先,用右手拇指尖端按压左手大陵穴,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然后活动左手腕关节,可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持续20~30秒后,渐渐放松,再轻揉局部,时间3~5分钟。先左后右,左右手交替进行,每日1~2次。按摩大陵穴还可缓解足跟痛。

虽然心脾火旺引起的口臭除按摩大陵穴可改善外,生活中也要注意少吃大蒜、洋葱、烟酒等容易产生口味的刺激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和粗纤维类食品以防止便秘,都是可以改善口臭的方法。

除此之外,口臭有时也可能是一些疾病所引起,如散发出来的口臭味道是烂苹果或蒜臭味,要警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臊臭味的,可能是肾功能问题;肝病患者的口臭一般呈腐臭味。因此,出现异常口臭,最好及时去医院查明原因。

怎么去除口臭小窍门

1、喝杯薄荷柠檬水

牛奶或在开水里加入一些薄荷或鲜柠檬汁,喝一杯即可去除口臭。

2、佩兰水煎代茶饮

取佩兰叶10--50克(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才能决定),水煎服或热水浸之代茶饮。此方对因胃热引起的口臭、口苦、苔腻等症久不能除者,确有良效。

3、小米西芹配茴香

小米可以更好的减少口腔细菌生长。在吃的小米时候增加西芹和茴香,对于预防口臭非常有效果。

4、慢嚼茶叶除口臭

用浓茶漱口或口嚼茶叶可除口臭。进食大蒜、羊肉等食物后口气难闻,可用茶叶1小撮,分次置于口中,慢嚼,待唾液化解茶叶后徐徐咽下,疗效颇佳。

/iknow-pic.cdn.bcebos.com/71cf3bc79f3df8dc8589dbe4c011728b4710280a"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71cf3bc79f3df8dc8589dbe4c011728b4710280a?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1cf3bc79f3df8dc8589dbe4c011728b4710280a"/>

扩展资料:

口气是指从口腔或其他充满空气的空腔中如鼻、鼻窦、咽,所散发出的臭气,它严重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WHO已将口臭作为一种疾病来进行报道。调查显示,中国口臭患病率为27.5%。而在西方国家,则为50%。全球约有10%~65%的人曾患有口臭。

据统计,80%~90%
的口臭是来源于口腔。口腔中有未治疗的龋齿、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不正常解剖结构、牙龈炎、牙周炎及口腔粘膜病等都可以引起口臭。其中龋齿和牙周疾病又是最常见的相关疾病。深龋窝洞内、不良修复体悬突下常残存食物残渣和菌斑,细菌经过发酵分解,产生臭味。

牙髓坏死或化脓性牙髓炎,未经治疗也可发出臭味;牙周病患者常伴有大量的牙石、菌斑,牙周袋内细菌发酵产生硫化氢、吲哚和氨类,因而产生臭味。另外,牙周脓肿和牙周袋溢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合并牙周致病菌感染,也会发出臭味。

唾液的质和量也起到重要作用。唾液量的减少、
蛋白质等有机成分的增多降低了唾液的冲刷作用和缓冲作用,使细菌大量繁殖,分解唾液、龈沟液及食物残渣中的有机成分,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硫化物、
吲哚等物质,引起口臭。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E5%8F%A3%E8%87%AD/375038?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口臭">百度百科--口臭

口臭原因详解析 才能有效根治

导读:口臭讨人厌,严重影响社交,糟糕的是很多人都不知自己有口臭,担心自己口气不好,要先查觉口臭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牙科医师表示,一口烂牙、牙周病,是造成口臭的主见原因。以下文章分析,想要好口气,一起来了解。

清除口臭让你拥有好口气。

牙周病口臭大元凶:

口臭最常见的是严重的牙周病患者,嘴巴一张开,就让人退避三舍,旁人用力闭气也挡不住从他嘴里飘散的异味,造成人际关系的困扰,蛀牙患者口臭程度则较为轻微。

但很少口臭患者会自觉口气不清新,因为多半都已习惯自己的气味、体味,即使是呼气也闻不到,经常是直到他人忍不住告知才知道。

牙周病因为牙龈发炎、大量细菌藏在牙周囊袋中、还有食物残渣卡在蛀牙洞里、牙根也蛀了,都会产生不好的气味。

漱口水口香糖治标不治本:

对于不少人会选择漱口水、嚼口香糖,或是借由多刷牙等招数,希望能让口气芳香。

一旦发现有口臭问题,最简单的是先到牙科检查牙齿健康,如果没有牙结石、蛀牙、牙周病等,排除口腔疾病后,可再找耳鼻喉科、内科等医师进一步检查。

口臭常见类型︰

脓性口臭 ︰常见的有慢性鼻窦炎、萎缩性鼻炎、小儿鼻腔异物、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这些疾病的病灶处常形成溃疡、糜烂、化脓等,从而引起口臭。消除这些病因、病灶,就能消除口臭。

馊性口臭︰ 俗叫酸性臭,多见于儿童,是胃肠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种消化不良症,常在嗳气时闻到这种臭味。经过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口臭也就消失了。

食物性口臭 ︰吃生蒜、生葱、韭菜、羊肉等食物后,常发生食物性口臭,特别是吃生蒜引起的口臭更为明显。

对于这种口臭,只要停用这些食物,一至二天后就会自然消失。用茶叶或枣放在口里细嚼一些时间,有助于加快口臭起了消除。

嗜好性口臭 ︰长期吸烟、喝酒的人,一张口就散发出烟酒的臭味,这纯属嗜好所致。只要戒除烟酒,这种口臭就自然消失。

腐败性口臭 ︰多由有口腔不卫生所致,如早晚不刷牙,饭后不漱口,堆积在牙龈缘的牙垢或嵌塞在牙缝里或龋洞内的食物残渣,发酵腐败后就散发出臭气。消除这种口臭,就要讲究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此外,口腔坏死性炎症,如坏死性牙龈炎、恶性肉芽肿、恶性肿瘤和白血病时0的牙龈和口腔粘膜坏死,都会发生显著的腐败性口臭,对于这种口臭,必须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单纯性口腔口臭病: 除较著有口臭之外,口腔牙龈肿、痛,局部发烧等。首要是由单纯的龋病和牙周病等口腔病激起。

继发性口臭的原因︰

呼吸科疾病: 肺脓肿患者常出现腐酸性口臭、恶臭。此外,肺结核咯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者常出现血腥味口臭,晚期肺癌患者常在呼气时口腔出现腐腥臭。

口腔科疾病: 能引起口臭的口腔科常见疾病如不洁性牙龈炎、牙周炎。

耳鼻喉科疾病: 多发生于儿童,常见的鼻腔异物如小玩具、花生米、豆粒等误入鼻孔,引发腐烂和感染,导致口腔或鼻腔的异味。一些老年性口腔鼻腔异味,大多由萎缩性炎症引起。

消化道疾病: 消化道疾病是引发口臭的主要原因:消化道狭窄的疾病、消化道炎症疾病、消化道的肿瘤、便秘,都会引起口臭。

肾脏疾病: 当肾功能受损时,出现毒素的积累,嗅到苹果样酸味,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应引起足够的警惕。

按揉两穴位消除口臭︰

大陵穴 :大陵穴位于手腕的腕掌横纹中点处用左手拇指按压右手的大陵穴,时间3—5分钟,然后左右交换。 *** 时应稍用力,以感到酸胀微痛为宜。 *** 大陵穴还可缓解足跟痛。

功效 :大陵穴为健脾要穴, *** 大陵穴能泻火祛湿。

后溪穴 :位于小拇指的根部外侧,手掌横纹向外的尽头交际处。 *** 时可微握拳,以另一只手拇指掐揉5分钟,以感到轻微酸痛为佳,之后再 *** 另一侧。还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来回滚动,即可达到 *** 效果。

功效 :消除口臭, *** 此穴还能预防颈腰椎病。

中医药方治疗口臭︰

1.口气腥臭,兼有咳嗽气喘,或咽痛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者,多为肺热偏盛,可用加减泻白散:桑白皮、桔梗、地骨皮、知母、黄芩、麦冬各9克,五味子6克,甘草4.5克,水煎服。

2.兼有口干渴饮、身热、烦躁,或齿龈红肿、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者,多属脾胃火盛,可用泻黄散加减:藿香、防风、焦栀各9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甘草4.5克,竹茹6克,水煎服。

3.兼有上腹胀闷、嗳气、泛恶等症者,多由食积引起,可用藿香、佩兰、焦栀、谷麦芽、生山楂各9克,甘草4.5克,水煎服。

以上方药可每日1付,7付为1个疗程,若使用得当,一般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文章来源:udn健康医药、99健康网、医网病友、大众医药网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