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紫砂提梁壶是什么样子的紫砂提梁壶图片

发布时间:2023-01-11 21:48:26 作者:一品茶 点击:5169 【 字体:

紫砂提梁壶是什么样子的紫砂提梁壶图片

紫砂提梁壶形体厚重敦实,外观素雅秀丽,由于采用栗色的粗砂土泥和黄色钢砂土制作,因此,整个壶表面呈现出金色的光芒,极其美观。

提梁壶有着提梁式的壶把,其剖面是菱方形。

紫砂提梁壶有什么特点呢?

提梁壶为紫砂壶中极为重要的一类,历来佳作精品不断。提梁素来是男人用之壶,有「提梁起,掌在手,放得下」的寓意,因此如今收到许多壶友喜爱。今天就与大家聊聊六把经典的紫砂提梁壶。

大彬提梁;

此壶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为制壶名家时大彬所作。

此壶造型敦厚稳健,舒展大方。以圆形为基调,正视,球状壶身配以圆形提梁,使两大圆轮廓线既相互交叉,又相互阻断,从而使壶形的立体感更为强烈。

壶体局部结构与鲜明的棱线相衬,柔中见刚,刚柔相济,且相得益彰。

六棱的壶嘴、壶把、壶盖、壶钮与圆浑的壶体形成对比,提梁所形成的虚空间又与壶身的实体形成对比,极为精美。

吴经提梁;

此壶1965年出土于明代吴经墓中,是当时有史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

此款提梁造型丰满,腹提而收底,提梁高度适宜,恰以梁虚之空间缓冲壶身厚重,以人沉稳博雅之韵味,有明代器物的凝重简洁之气。

在其壶嘴与壶身处贴塑四瓣柿蒂纹片,既使牢固又掩盖接痕,美观大方。

最为增色是其倭角式海棠形提梁,比例协调、简洁有力。

太湖石钮三叉提梁;

此款原作藏于故宫博物院,为清代制壶名家杨彭年所作。

其壶身为扁圆,短弯流,整体气韵到位。采用硬耳式三叉高提把,制作工艺极其精湛。

线条自然有力,烧制竟毫无变形,其钮更是点睛之作,以「太湖石」为形,褶皱自然,神韵俱佳。

此壶曾于今年一月回宜兴展出,因而引出一段定制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在后台回复三叉提梁。

此乐提梁;

此乐提梁壶系「壶艺泰斗」顾景舟与当代艺术家韩美林1987年合璧之作。

其创作精髓在于超高的提梁,动势飞扬,协调呼应。

从紫砂壶的工艺角度,提梁越高制作难度越大,需要制壶者对紫砂的泥性有绝高的把握。

顾景舟先生将超高提梁的紫砂壶从设计稿变为现实,每一处细节,每一种角度,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足见其功力。

曼生提梁;

曼生提梁又称「石铫提梁」,是曼生壶中的重要器型之一,亦是比较少见的石瓢提梁。

壶身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这也是曼生写实心致,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壶身与提梁比例恰好,由下至上实虚饱满,浑圆高提梁与桥钮呼应,配上长直嘴,显得精气有神。

线条交待清晰明确,提梁内圆外方与壶身衔接自然有度,配以诗词更添雅趣。

曲壶提梁;

此壶是制壶大家汪寅仙与中央美院教师张守智合璧之作。曲壶提梁将几何形体造型之美表达的淋漓尽致,呈旋转趋势,线条清丽而不失流畅端庄。

整个壶体只用一条涡线贯穿,提梁与壶体的结合部采用外凸内凹形式,由宽逐渐变窄,其顶端恰好是手提的部位。

壶嘴和提梁内部形成的虚空间对比性强,更显示壶体的轮廓美和韵律美。

整体既有线的变化,又有面的变化,线面的结合协调、柔和、变化又统一。

关于提梁壶,你了解多少?

提梁壶小口球腹,下承三兽足,肩一侧有龙首流,肩部两部连以半月形提梁,略信战国铜盉式烧制。明隆庆提染壶器开明浑圆,显得稳重而古雅。万历时提染壶造型讲究,柄一侧有孔便于穿系壶盖,壶嘴弯曲变大,壶身多呈瓜棱形。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他喜欢吃茶,对吃茶也很讲究。此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还有「海内争求」的紫砂壶。有了这三样东西,苏东坡吃吃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在京城做官惬意,但这三者之中苏东坡还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对,自己做茶壶自己用!他叫书僮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似容易做却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几个月,还是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僮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鸡叫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丬丬,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丬拿掉。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