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宋代有哪五大名窑(宋代五大名窑是哪些)

发布时间:2023-01-12 21:46:27 作者:茶知道 点击:12856 【 字体:

宋代有哪五大名窑

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名窑辈出,品类繁多,当时最著名的,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它们各有特点,争奇斗艳,为祖国的瓷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定窑

烧瓷地点在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洽中心,所以称其为定窑。它的产品十分丰富,有碗、碟、盆、盘、壶、瓶、罐、盂、枕、炉、豆、人物、动物、佛、玩具及瓷雕等等。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清秘藏》说:“定窑,有光素、凸花二种,以白色为正。白骨而加以泑水,有如泪痕者,佳。间有紫色,黑色者,不甚珍也。”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定器纹饰有许多种,有牡丹、莲花、菊花、梅花、石榴、龙风、鸳鸯、双鱼、人物等等。构图严谨,主次分明,非常生动。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馆陈列了十件定窑白瓷,纹样有印花凤纹,划花莲纹,刻花龙纹,菊纹等。苏东坡的试院煎茶诗有“定窑花瓷琢红玉”的句子,其中就体现了刻划花纹的含义。

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口部无釉的缺点。文献提到北宋宫廷不用定瓷,就是因为有芒的原因。

2.汝窑

河南省是我国北方瓷器的重要产区。不少瓷窑集中在豫中地区。宋代这里先后出现了几个驰名于时的瓷窑,临汝窑就是其中之一。一部分烧宫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另一部分烧民间用瓷,为便于区别,今称为临汝窑。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汝窑的特点主要是:一、釉色青而润泽,清朱琰《陶说》载:“汝本青器窑”。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在此之前的青瓷一般都是素瓷,没有纹饰,汝则继承了定窑印花的技术,创造出了一种高级的印花青瓷,所印纹样有云山、海螺、双鱼等。三、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格古要论》说:“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润,薄亦甚难得”。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根据考古挖掘表明,汝窑的烧瓷时间应当始于北宋中叶,盛于北宋后期,延续到金代。实际上,汝窑由于烧瓷时间短促,传世品稀少,弥足珍贵,故为后世谈瓷者所津津乐道。南宋人周烽《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因此民间流传甚少。

3.官窑

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关于北宋官窑,也是一个无法从窑业考证的一个瓷窑。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中的一条简单记载,仅云:“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官窑器皿的制作非常讲究,选用上等原料,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但后来由于没有发现它的窑址和可信的遗物,因此对汴京官窑间题就有许多分歧意见。

迄今关于汴京官窑问题,主要有三说:

一说认为汴京官窑即是汝窑;

二说者以明清两代谈瓷诸书只说“官窑”而不言“汴京官窑”,据此否定有所谓“汴京官窑”;

三说则认为汴京官窑与南宋杭州“修内司官窑”都同样存在。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南宋时候,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有两处官窑。一在风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世称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坦需笔衡》说:“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遵生八展》说:“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风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相类。

南宋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流散,这一名瓷生产技艺也就失传了,直到解放后在杭州肖山瓷厂进行仿制官窑瓷,并获得成功。

4.哥窑

哥窑是宋代著名的民窑。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在浙江龙泉县境各设一窑烧瓷。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细眼的,称为“鱼子纹”。这是我国最早的裂纹釉;哥窑产品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个特征,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言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因此,哥窑问题至今仍是我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5.钧窑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禹县西乡神垕镇。《陶录》路:“钧,亦宋初所烧,出钧台,钧台宋亦称钧州,即今河南之禹州也。”钧窑形成一个瓷窑体系在北方诸窑中最晚,时间延续到入元以后。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有玫瑰紫,海荣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富变等等。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清秘藏》说:“均州窑,红若胭脂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色者,次之。其杂色者,无足取。”钧窑的产品种类很多,而以花钵最为驰名。此外,钧窑产品中,常有奇幻迷人的“窑变花釉”。这种产品的典型特征是在通体天青之中,错杂着一些红色或紫红的斑点,宛如蔚蓝的晴空涌现出一片红霞。《通雅》说:“钧州有五色,窑变则时有之。”钧窑的窑变,称为“钧窑变”,是钧窑一项突出的成就。

宋代钧窑创用铺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元明清以后的一些珍贵色釉为宝石红,祭红,郎窑红,桃花片以及某些窑变花釉,都是用氧化铜为着色剂,这些釉色的发明,显然也跟钧瓷有关。

宋代五大名窑是哪些

宋代最著名的五大名窑分别是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和钧窑,它们各具特色,为祖国的陶瓷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形成和出现是中国陶瓷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开端。
1、汝窑瓷器:汝窑瓷器以青瓷为主,颜色呈天青色,蟹爪纹、鱼鳞纹、香灰胎是汝窑瓷器的特点。
2、官窑瓷器:官窑瓷器胎质黑色,釉子粉青,紫口铁足,釉面常有大开片,器型多仿古代青铜器样式,常见的有尊、壶、琮等。

3、哥窑瓷器:哥窑瓷器与官窑相似,有的很难分开,哥窑瓷器仍然是黑褐胎质,粉青釉色,紫口铁足,常常伴有小开片,开片中有金丝铁线,俗称金丝。
4、钧窑瓷器:钧瓷虽然属于青瓷,但其颜色多样,釉子肥厚,在烧造的过程中形成了蚯蚓走泥纹,这也是鉴定钧瓷的重要依据。
5、定窑瓷器:定窑瓷器是白瓷,呈牙白色,白中闪黄,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有白釉、黑釉、紫釉、绿釉等,芒口、覆烧、镶口是定窑瓷器的特点。

宋代五大名窑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宋代五大名窑如下:

一、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二、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神垕镇(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三、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

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四、定窑

定窑为宋代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

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五、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