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当掐丝工艺遇上花丝工艺后有何碰撞

发布时间:2023-01-13 20:36:50 作者:茶知道 点击:10030 【 字体:

当掐丝工艺遇上花丝工艺后有何碰撞

之前在北京茶博会上,我们有带了珐琅到现场展示,有画珐琅和掐丝珐琅两种,对于珐琅(景泰蓝),北京的朋友们并不陌生,因为北京是景泰蓝技术的发源地。画珐琅大家都知道是在器具胚胎上构制图案,然后上彩釉烧制而成,虽然听上去很简单,但制作却要求异常高,工艺很有考究。

然而,对于掐丝珐琅,很多人就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不是花丝珐琅吗?

掐丝和花丝两种工艺虽说都是将金银拉成细丝来制作,但是在制作的工艺步骤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区别。那我们今天就拿珐琅来讲解一下,它到底是掐丝珐琅还是花丝珐琅?

掐丝工艺

要知道两种工艺的区别,首先,我们要从它的制作工艺、细节和步骤来区分了解。

先从掐丝说起,它是珐琅制作中最关键的装饰工序,需要把金银等金属细丝按照绘制好的花纹掐成图案,然后镶在物器上。这种掐丝工艺主要运用在珐琅等稍大一点的物器上,故称之为掐丝珐琅。其制作步骤为:制作胚胎、抽丝、掐丝、点蓝、烧蓝等。

花丝工艺

也叫细丝工艺。它需要把金银铜等金属材质抽成细丝,如果是制作珐琅,它们的步骤基本一致。花丝工艺与掐丝工艺不同的是,掐丝是按照图案镶在制作好的器具胚胎上。

花丝工艺制品大多为饰品,是以堆垒编织的方法制作而成,且用料都是比较珍稀,工艺繁复,历史上仅为皇家御用之物。制作步骤为:掐、填、攒、焊、堆、垒、织、编、点翠等。但花丝工艺也可以运用于珐琅制作上,成品大多以堆垒、编织的制作方式呈现,只是没有掐丝这一工艺广泛。

掐丝与花丝

其实对于两种工艺,有些步骤略有相似,只是各自运用在不同的物件装饰上,所以赋予的工艺概念不同。而对于珐琅来说,掐丝珐琅也等于花丝珐琅。它们的制作步骤一样,因为北方地区一般称珐琅为景泰蓝的较多,很多人看到景泰蓝时都是会叫花丝景泰蓝,久而久之就被潜移默化成了花丝珐琅。只因各地的叫法习惯不同,所以在介绍的时候才会产生这种疑问。

花丝&镶嵌——细致如发丝的非遗绝技

两千多年来,精妙细腻的花丝镶嵌工艺一直为宫廷御用,所谓“花丝万缕织金冠,妙手镶嵌有乾坤”正是对这项精妙工艺的高度概括。可以说,花丝镶嵌织就了一部古代皇家珠宝史。
一件精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往往是多种工艺的结合,制作工序较为复杂。

首先要制成胎型,施以花丝、锼、錾等工艺,再经烧焊,制成半成品,然后经过酸洗、烧蓝(涂以釉料)、镀金或镀银、压亮、镶嵌宝石等而成。
花丝镶嵌两大工艺
1、花丝工艺

花丝工艺的第一道工序是拉制花丝,也叫拔丝。
花丝拉制前,要将金、银等贵金属条放在轧条机上反复压制,直到成为粗细合适的方条状后,开始正式拉丝。
花丝六大工序:

掐:用镊子或钳子将花丝掐成各种纹样的工艺,粘焊在器物上,掐丝工艺是花丝镶嵌工艺中的基本功也是最难掌握的技术。

填:俗称填花丝,是将制成的花丝图案平填在规定的图案里。
编织:将细丝编织边缘纹样和不同形体的底纹,在底纹上再粘以用各种工艺方法制成的不同花型纹样,通过焊接完成。
2、镶嵌工艺

如果说花丝镶嵌的精髓在花丝,那么后期的镶嵌则可以起到画龙点晴的妙用。
镶嵌要求“镶好、镶平、镶俏”,同是一块宝石角度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外观俏丽。
在古代,多选以“包镶”的方式,底胎采用“开金”配方,取其质地坚硬,能用爪将石面紧紧包住之意;而后钻石流行,包镶不能胜任,则改为采用白金(铂)凿挤镶固,名为“挤镶”。有的花丝镶嵌珠宝还以点翠、烧蓝为装饰。
而今,花丝镶嵌工艺只留存于北京、成都两地,且尤以北京的花丝镶嵌工艺最为齐全。北京花丝镶嵌集中代表了中国宫廷花丝镶嵌工艺的特色。
明清花丝镶嵌首饰的传世粲焕之美
明清时期,花丝镶嵌工艺达到纯火炉青的新境界,在表现技法上,可谓集历代之大成,尽显首饰华贵精致的艺术风格。

“纤”“透” 的明代花丝工艺
明代金银花丝工艺的代表作,当属从北京定陵出土,并由定陵博物馆收藏的《金丝蟠龙翼善冠》。
明朝流行镶嵌有珠宝的首饰,其上镶嵌的宝石种类有红蓝宝石、绿松石、玛瑙、水晶等,其中又以红、蓝宝石为多。华贵艳丽的珠宝和精湛绝伦的花丝工艺组合在一起时,相得益彰,既有雍容之气,又有耀目之色。

《嵌宝石葵花形金簪》明 首都博物馆藏
从北京右安门外明墓出土的《嵌宝石葵花形金簪》,就是其中一件典型的花丝镶嵌作品。
它通长13.5厘米,重76.8克,以葵花为大形,分三层纹饰,花心以黄色碧玺为中心,由花丝掐成的花蕊围在碧玺周围,石碗周围更焊接了一圈正搓的花丝以使其立体性更强。花心的外圈,有八瓣镶嵌着红宝石的花瓣,花瓣边缘同样围有花丝,最外圈的花瓣还镶嵌有红、蓝相间的彩色宝石,使首饰的色彩更加丰富。重叠的花瓣与装饰的花丝使整件制品生动、立体。
工艺美术的特色、手法是与时代紧密相关的,有何种审美时尚,就会有何类的工艺手法。
得益于明朝“纤”“透”的审美倾向,花丝工艺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娴熟至臻的工艺更加深了人们对此类制品的青睐,对其玲珑剔透的效果不断追求,两者相辅相成,最终促成特点鲜明的明朝花丝工艺艺术。
“精”“细” 的清朝金银细金工艺
清朝的金银细金工艺与明朝的花丝工艺具有相似之处——视觉华丽繁复,都依稀具有西方中世纪的巴洛克艺术之风。不过两朝制品亦有各自的不同之处:大体上说,明代首饰仍未脱尽古朴,清朝首饰更趋工整华丽。在工艺技巧上,清代首饰独有的细腻精工,也是明代首饰所不可及的。
清代花丝首饰的加工特点,可以用“精”“细” 二字概括。相比明代首饰,清代首饰的造型、纹饰变化很大,已全无古朴之意,更倾向于一心追求宫廷金银艺术品特有的富丽华贵。
清代首饰的造型倾向于写实,纹饰以繁密绚丽为特征,或格调高雅,或富丽堂皇,添上工艺精致的各色宝石点缀后,制品更显色彩缤纷、金光灿灿。清代花丝工艺的“精”“细” ,让制品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纹饰的处理上,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清朝金银制品的传世之作很多,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皇家制品。
从用途上来看,皇家制品有冠饰服饰、生活用品、陈设展览品、典章印册、祭祀用具、宗教用品等。
从来源来看,皇家制品有两类,一类是专门为皇家制作的金玉作;另一类是各地方督抚的进贡制品。其中的贡品多产自北京、南京、杭州、广州等地,这些地方制作金银制品的历史很长,人才相对集中,传统工艺世代相传。
现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点翠嵌珠宝五凤钿》,是一件清代皇后穿龙袍时所戴的凤钿。
这支凤钿,下窄上宽,前高后低,以纸板雕刻出连环网状纹,表层全部点翠。钿的前部缀有5只黄金累丝凤,凤下排缀着9只银镀金金翟,凤和翟口衔珍珠。钿的前后分别缀有珍珠、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红蓝宝石穿成的流苏,其中有大珍珠50颗,二等、三等珍珠数百颗,宝石200余块,珠光宝气、极尽华贵。
出土于北京海淀区上庄乡,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清代累丝嵌宝虾形金饰》,更体现了清朝首饰精致、华贵的特点。
以其上的“虾” 为例,其造型工艺较前朝更为精细,外形更逼真,已趋于写实,其上的宝石镶嵌工艺也更为纯熟,镶口处的花丝处理得极为细致。虾身采用了花丝工艺中的垒丝工艺,使其更立体,饱满感呼之欲出,再加上周遭同样采用花丝工艺制作出的荷花、浮萍等生动场景,宛如一幅国画中常见的《虾戏莲图》。
清朝的花丝工艺,不仅在动物的造型方面趋向写实、力求生动,更在阁楼、器物的造型方面,充分展示其运用金丝的能力。
较于前朝,清朝首饰更加追求工艺的难度和视觉上的华丽,譬如北京石景山出土的《清代累丝宫灯形金耳坠》,就通过多种花丝工艺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感和层次感,每一个细节都做得很到位。
这件制品,与其说是一件给人佩戴的首饰,还不如说是一件能供人细细玩味的艺术品。
通过以上几件作品的赏析,可以大概了解明清花丝首饰的特点:一是,相对前朝各代,花丝工艺开始在诸多首饰制作工艺中占主导地位;二是,花丝工艺与镶嵌工艺相结合,首饰的色彩工艺华丽繁富;三是,在纹饰的处理上,花丝工艺较于其它工艺更能表现其立体、生动的特点;四是,花丝工艺顺应明清时期的审美倾向,将富丽华贵的首饰在工艺上推向了极致。

学习花丝工艺的好处

花丝工艺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精致、细腻、华丽的特色代表了传统工艺的巅峰境界。北京的花丝技艺与象牙雕刻、玉器、景泰蓝等并称为燕京八绝,现在掌握这门技艺的人以及用其打造的工艺品确实不多了,譬如中钞国鼎新近推出的“ 福运花丝金如意”,堪称精美绝伦。明代细金工艺可分为四大类:花丝工艺、錾花工艺、打胎工艺、镶嵌工艺。 花丝工艺,是将花丝进行再加工的制作过程为花丝工艺,即:掐、填、攒、焊、堆、垒、织、编、点翠等。
由于用料珍奇,工艺繁复,花丝镶嵌历史上一向只是皇家御用之物,其工艺在我国历朝代的宫廷饰品和礼器中均有呈现,也是我国传统奢侈品的工艺特色之一。
由一根根花丝到成为一件完整的作品,要依靠堆、垒、编、织、掐、填、攒、焊,八大工艺,而每种工艺细分起来又是千变万化。制作花丝镶嵌饰品,要经过制胎造型、花丝成型、烧焊、咬酸(酸洗)等程序后方成半成品,再烧蓝或镀金银,提亮。有时,还要再“镶宝”或“点翠”方能整体完成。花丝镶嵌的精髓在花丝,后期的镶嵌、点翠则起到画龙点晴的妙用。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