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这款百年而未改形制成紫砂壶是出自谁手出处

发布时间:2023-01-14 15:39:19 作者:茶知道 点击:3690 【 字体:

这款百年而未改形制成紫砂壶是出自谁手出处

朱泥壶一直以来都为众玩家所喜爱,其有着红润娟秀,精致细腻的特点,极为可人。数百年传承发展,更是有不少用朱泥制成的名作经典,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其中的一款朱泥思亭。

思亭壶其名由其作者而来,陆思亭,清代朱泥的制壶名家,其朱泥小壶精工巧作,声名极大,因此为后世陶人藉名,思亭更是成为了特定形制的名称。

思亭最早从梨形壶演化而来,形制清雅,用以泡茶品茗,尤为茶人所喜爱,有手中无梨式,难以言茗事之说

思亭形体如梨,弯嘴曲上,圈把秀丽,高虚盖与壶口相切,圆球形钮,圆包底,壶嘴曲度较小,流口简练,整器俊秀高雅。

其后虽多有演变,但其整体形制都未有太大改动,可见其流传之经典。

从上面的两款对比可以看出,思亭其型后世虽多有演变,但其整体形制仍在,未有太大改动,可见其流传之经典。

此外,思亭虽然脱胎于梨形,但与传统的梨型壶还是有所区别的。传统的梨型壶鼓腹,圆韵,压截盖,贯气融为一体,结构清晰。

陆思亭将梨形改进融合,渗入自己独到的制壶理念,思亭与梨壶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壶高颈盖,高口相切,这也是思亭壶最大的特点之一。

自古以来,紫砂艺人创制了成千上万的紫砂器型,能够有生命力流传至今的经典器型却不足百款,而其形制未有大改动者更是寥寥。

而思亭至今仍是很多壶友的心头之好,可见其经典魅力。

最早的紫沙壶出自谁手啊?

我国最早的紫砂壶-吴经提梁这是紫砂壶的老祖母。是我国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 在众说纷纭的有关紫砂壶起源的故事中,惟有它具有确切无疑的古老身份——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 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 吴经墓葬年份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因此这把壶是我国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 明代是太监擅权的朝代,而陪葬之物一般又是死者生前最宝爱的东西,这把随葬提梁壶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之物。 明时的茶饮方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大致从1531年到1595年,完成了从煎煮到沏泡的过程。明代画家王问有—副《煮茶图》,上面煮茶用的壶与吴经墓出土的茶壶形制非常相像,王问正是嘉靖年间的进士。 这把出土壶的泥色不够纯净,但泥质比羊角山残器细腻,制作工艺也更精致,据其他资料记录“其工艺特征是,用泥片附合虚砣,上下两半镶接成型,腹部出现节腠;”嘴、把均用接榫法制作,壶身沾有缸坛油泪。 我国最早一本有关紫砂陶的著作《阳羡茗壶系》,在叙述紫砂壶的原始特征时有如下文字:“金沙寺僧……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腹半尚现节腠”,“故前此茗壶,不免沾缸坛油泪。”出土实物印证了典籍记述。可以认为,吴经墓出土的这把提梁壶虽是初创时期的紫砂壶,但其时的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从明代王问的《煮茶图》中得到启发,它是用作可能是煮茶,而且此壶有17.7厘米,煮茶是比较实用的。 此壶提梁作成海棠形,流与壶身的连接处加饰一个柿蒂纹片等。通高17.7厘米,口径7.7厘米,低径7厘米 南京市博物馆藏。参考链接: http://www.jiyi8.com/index.php?m=article&v=show&id=549

紫砂壶的来历?

紫砂茶壶的起源并未有一致说法。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专写紫砂茶壶的专论,反映明朝正德年间已有紫砂壶,期后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光绪年间日本人奥玄宝《茗壶图录》、1937年出版的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考》,均沿用周高起的说法。

1982年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陶瓷史》曾断定,“紫砂器”创始于宋代,至明代中期开始盛行。自17世纪晚期,壶的外貌有了新的转变,注重壶表的装饰及创新。

18世纪上旬,此风尚逐渐盛行;工匠不纯粹着重器型,更试用不同技法制作紫砂壶,如用不同泥浆在壶身作画、堆花、贴花、印花或雕玲珑(镂空)等装饰方法。现在流传的供春壶多是仿品,但一些仿品价格可达20万港元。

扩展资料:

紫砂矿土产于江苏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一带,成矿年代为古生代泥盆系,约三亿五千万年左右,位于江南古陆边缘,海、陆、湖的三亚类地带。借助风力或者水力的搬迁,一些细小的粘土颗粒及其他矿物形成的沉积型粘土页岩。

江苏宜兴的紫砂矿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云母和赤铁矿组成,其制成紫砂成品泥具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烧成收缩率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而成为举世闻名陶。

这种天然泥矿在陶瓷产区十分罕见,中国广西、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安徽等省的一些地区虽有类似陶土,烧成呈紫红色的无釉陶器,初看有相似之处,但其玻璃相重,工艺上也有诸多限制,无法与宜兴紫砂泥相媲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紫砂茶壶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