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这群平凡的手艺人凭什么技压日本匠人

发布时间:2023-01-14 17:32:34 作者:祝由网 点击:13980 【 字体:

这群平凡的手艺人凭什么技压日本匠人

整个云南做银器手工艺最好的地方,要数鹤庆的新华村。

走进新华村家家户户都挂着一个幡子,黄旗红边“小锤敲过一千年”。这里有着“家家能锻打户户有匠人”的称号,不少人士慕名而来一睹手工匠人的风采。

在这个小小的村落居住着无数个手艺精湛的老匠人,打制纯银饰品、酒具、摆件、茶具等等。每人手法不同专攻的款式也不同。

从明代开始,居住在新华的白族先祖就开始从事银器的加工制作。这里的老匠人从前都有挑着炉子在滇藏川等各地学习打制藏饰品银器的经历,后又回到新华将这门手艺世代相传。

按照新华的传统,家里的男孩子从11岁左右就要开始学习银器的制作。所以很多师傅都是没有受到很多的文化教育,连玩具都是各种大大小小的工具,孩童间的比赛也是谁打制出来的好看些。

很多人问为什么新华那么多银匠,但出名的、有非遗传承人证书的仅有几个?

其实要参加比赛,要申请非遗传承人都是需要一定的学历,而多数的老匠人几乎只有初中、中专的学历,甚至有些是小学学历。

我们银壶客主要签约的四位大师中就有两位打制银壶三十多年却无丝毫名气的师傅,但是他们的做工都特别精致、细腻,毫不逊色。

而在日本你专注的做一件事,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限就可以有称号,称为大师或匠人。之前日本银壶、韩国银壶大热,也因此国内银壶无人知晓。但是这群走遍各地学习的老匠人,一边守护着自己千年传承的手工技艺,凭借国内传承独有的“一张打”技艺,走出了一片属于国内匠人的天地。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华村许多的年轻人将线下实体和互联网经济相结合。这些匠人不用走村串户讨生活,也不用到各地开店经营而是专心在家学习研究打制传承这项技艺。

国内银壶确实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不够精致工匠的精神也不够极致,而且器械化产品的低价位满足大众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更多的是国人更多的是为生活而奔波,少数人追求精神层面的,但是手工文化是我们的传承文化。

无论多么寸步难行,我们都应该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力所能及的去学习去思考。学习年轻人的创造力、学习日本匠人的严谨,思考自身的不足之处,再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改进融入自身有的技艺,来创造出更有灵魂、有思想的银壶。

25-2晓松奇谈-日本美食和匠心精神

<<晓松奇谈>>”日本美食PK中国美食”
看了这集晓松奇谈,对日本的料理及匠心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日本的天妇罗大师早乙女哲哉就是一个例子,他炸天妇罗有50年,可以说一生只做这一件事,对外面的世界几乎不闻不问,以至于不觉得日本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就如高晓松原本的理解,我们不应该多出去尝试点这尝试点那,才叫做所谓的追求”诗和远方”吗?但听了早乙的话,我和他一样都有所震撼。我觉得无论是四处流浪看世界多经历还是始终如一做一件事,最最关键的是是否能从自己做的事中得到满足吧。匠人之所以有这么宝贵的匠心,就是他们不同于常人,沉得住气,并且坚持同一件事却不觉枯燥。我想也许有些手艺人并不热爱,但那些做到顶级的最好的匠人,必然是从那旁人眼里”枯燥”的事中得到人生百分之九十的满足了。

同时我也挺羡慕他们,几乎不经过什么尝试和波折,就确定了自己人生方向并为之坚持吧。但同时我突然想到,他们说大多数匠人出生于贫苦人家,那又该有多少迫于生机选择某个手艺的人,不喜欢他们的手艺,从而一生不但做不到匠心,反而痛苦烦恼呢? 所以我觉得,这些匠人固然有可贵的品质,但他们也是幸运的,毕竟喜不喜欢,可通常由不得人啊。
                                                           

顺带摘取关于日本匠人的文章片段:

匠人,以精纯的匠艺之心去守护技艺和生活,构筑起一个人情味的世界,为岁月留下历史痕迹。从江户时代起,“匠人文化”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匠人们拥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一份工作做得好与坏和他们的人格荣辱密切相关。爱自己的工作,不能有任何怨言,工作就是他们的人生,是他们眼中的艺术。

“守破离”, 每一位匠人通往一流的必经之路,技艺得之于守,用之于破,创之于离,弟子与师傅之间的手艺传承尽归于此,“匠人精神”也在其中慢慢练成。视“匠心”为灵魂,将传世当作是天命,追求技艺的极致甚至要创造奇迹便可谓“匠人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著名的秋山木工中的弟子八年才可独立,他们一年上预科,四年学做徒,三年学带徒,八年后自立,便被赶出学校。而秋山木工的创始人秋山利辉更是创立“匠人须知30则”作为学员训诫,贯彻“匠人精神”的奥义。

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经过严格筛选后将这些匠人保护起来,并给予资金支持,以防手艺失传。这是一个国家对待传统手工艺的态度,也正是这种润物无声的倡导,激发着每一个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使保护传统工艺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使命。

“匠人精神”虽来源于传统,却与现在这个时代共存。刨木头可以用电锯,但必定是经木匠的手把木头的表面刨得非常圆滑;生产可以通过流水线,但必定有工序由手艺人亲手完成。如今,日本无论是创新技术的发展,还是科学文化的普及,其实都是“匠人精神”日积月累的结果。没有“匠人精神”,舶来品只能制造一场水平腾飞的乌托邦,我们的科学技术也只能在贫瘠的沙漠里干涸。

缺乏“匠人精神”是中日企业呈现截然不同的局面的核心因素。“匠”是信誉,也是崇高的荣誉。 当“匠人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常识,“匠人魂”成为整个国家的民族魂时,中国企业的面貌是否也可以焕然一新?作家盐野米松走访了中日两国各地,并对当地的手艺人进行采写,他曾提到“中日两国的差别,可能要从两国文化对“匠”的认知不同开始,中国人总觉得匠人低人一等。另外,日本的手艺人在被媒体宣传的时候,能保持自己不会迷失方向,中国手艺人可能会立刻开工厂批量生产自己的东西。能否守得住寂寞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样的

日本的工匠精神,日语叫做「匠の精神」(たくみの せいしん)。
指的是日本工匠们特有的“精益求精的极其认真的工作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是代代相传的。日本的工匠精神还包括“踏踏实实,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日本很多手工作坊,店铺不大,但是已经经营了几代人,而且那份手艺代代相传一点没有走样,店铺并不走连锁扩大经营的路线,而是严守那份手艺,严守对顾客的承诺,严控服务环节,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地经营着。
另外,工匠精神其实并不限于日本的手艺人,“工匠精神”其实是日本社会整体具有的一种工作精神。
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在日本有过购物经历的人也许注意到,不论在日本那个超市或者百货商店购物。收银员都回将找给顾客的钱,唱诵出金额,并整整齐齐地将钞票码好,钞票在下硬币在上,身份便于顾客将找的钱确认金额,也便于顾客将纸币和硬币分别放入钱包的不同夹层。
再举个例子,在日本的很多书店都有一个提供给顾客的“免费服务”包书皮。店员会问“您买的书需要包书皮吗?”而且书皮都是牛皮纸的,书皮上通常都设计有素雅的图案。另外,书店里还免费提供带有日历的书签,供顾客选择使用。
这种将“服务”做到极致的精神,其实也是日本的工匠精神。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