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婺州窑主要烧制什么瓷器茶具-婺州窑历史

发布时间:2023-01-15 20:09:53 作者:茶博士 点击:7874 【 字体:

婺州窑主要烧制什么瓷器茶具-婺州窑历史

婺州窑是历史名窑。按唐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排名次:“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缶州次……”婺州窑名列全国第三。两千多年来深度融入到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当地重要的文化标志,影响着当地人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它是历史积淀的“活见证”、是活态传承的“活化石”、有区域特色的“活文化”。

婺州窑主要烧制什么瓷器

婺州窑是我国唐代烧制瓷器的名窑之一,位于浙江金华,始于汉代,盛于唐代,终于元代。婺州窑以烧制青瓷为主,颜色有豆青、草青和粉绿色等,色泽青翠柔和。婺州窑在西晋晚期开始使用红色黏土做材料,烧成的胎呈现出深紫或深灰;还曾使用白色的土烧制瓷器,使得瓷器的釉层光润柔和,釉色在青灰或青黄中微泛褐色或紫色。

到了唐代时,婺州窑创造了乳浊釉瓷,就是釉面开裂,开裂处往往有星星点点的奶白色,烧制出独特的婺州青瓷。婺州窑还烧制黑釉、褐色釉、花釉和彩绘釉等,且造型独特,以唐代烧制的黑褐釉及青釉褐斑蟠龙纹瓶和多角瓶最为著名。

古婺窑火主要分布于何地

婺州窑,唐代汉族制瓷名窑。主要分布于今浙江金华地区,在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衢州、江山等地均发现遗址。
唐代属婺州,故名婺州窑。婺州窑瓷器以青瓷为主,还烧黑、褐、花釉、乳浊釉和采绘瓷。婺州窑始烧于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到元,盛于唐、宋,终于元代。
唐、宋时窑场火遍布今金华、衢州两市所属各县,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婺州窑系。唐代婺州窑以出产茶碗出名,陆羽《茶经》把婺州生产的青瓷碗列为第三位。唐代窑址现已发现4处,有各式碗、多角形短流壶、双耳罐、黑褐釉及青釉褐斑蟠龙纹瓶。褐斑装饰始于东晋,五朱堂著录有东晋青釉褐斑瓷标本。宋代有青釉双系瓶、堆塑瓶、四柄瓶、枕等。

唐代七大瓷窑特点是什么?

越州窑: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越窑青瓷精湛的技艺把雄浑丰满的造型、洒泼的纹饰、如冰似玉的釉色融为一体,土与火的结合和升华,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名瓷——“秘色瓷”。
鼎州窑:在今陕西省经阳县内,主要烧青瓷,是唐五代著名窑场。陆羽《茶经》中有云:“推鼎州瓷碗次于越器,胜于寿洪所陶。”可知鼎州窑青瓷的瓷质稍逊于越窑。因陆羽嗜茶,便从“增益茶色”的角度去品其釉色,寿州窑瓷黄,显得茶色偏紫,洪州窑瓷为褐色,令茶色看起来变黑,皆不适宜作茶具,而鼎州青瓷无此缺陷,釉色仍可称得上碧绿光洁,所以比寿州、洪州所制瓷要称意。
婺州窑:位于今浙江金华地区,在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衢州、江山等地均发现遗址。唐代属婺州,故名婺州窑。婺州窑瓷器以青瓷为主,还烧黑、褐、花釉、乳浊釉和采绘瓷。
岳州窑“胎质不如越窑青瓷紧密,胎色早期呈红或米黄色,晚期为灰白色。釉色以青绿色居多,也有青黄色的。釉薄而质细,釉泡较小,玻璃质感很强。釉面有不规则的细小冰裂纹,有流釉现象。不少器具的胎骨和釉面结合牢固,容易产生剥落的现象。唐代烧制时使用垫饼支烧。
寿州窑:有罐、四系瓶、豆、盏等,多着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质较细。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带绿,系用还原焰烧成,釉层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产品有碗、盘、杯、钵、注子、枕、玩具等。釉色以氧化焰烧成,有蜡黄、鳝鱼黄、黄绿釉等。釉下施泥质胎衣,釉层呈玻璃状。
洪州窑:以烧青瓷为主,釉色一般较淡,青中泛黄;色调较深沉的发褐色。也有黄褐釉瓷,胎体加工不细,与陆羽《茶经》:“洪州瓷褐”相符。另还有一种青绿釉瓷,色调较深,灰青明亮。洪州窑讲究装饰,多刻印朵花、图案形花叶,沿器物周壁对称排列。
邢州窑 :胎土白洁,细如澄泥,釉色明净,据此可以证明刑窑白瓷是瓷器中之上品。
望采纳。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