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心绞痛刮痧刮哪个部位

时间: 阅读:7478

心绞痛刮痧刮哪个部位


最佳回答

槐米

槐米

2022-12-18 15:52:48

心绞痛的患者刮痧的部位可以选择足太阳膀腕经以及任脉的一些穴位进行刮痧治疗,比如天突,膻中,巨阙穴。可以对这些穴位进行刮痧治疗,注意观察病情的好转情况,如果患者的病情好转不明显,就需要进一步检查治疗,比如做动态心电图,心肌酶化验,心脏超声等检查以及根据情况用药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泠青沼
    回复
    2023-10-08 23:23:00

    典型的发作,多在劳动或兴奋时、受寒或饱餐后突然发生,疼痛位于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亦可波及大部分心前区,可放射至肩、上腰、颈或背,以左肩或左上肢由前臂内侧直达小指与无名指较多见。疼痛性质因人而异,多为压搾性、窒息性或闷胀性,有时伴有濒死的恐惧感觉,每次发作历时1至5分钟,偶可持续15分钟之久,休息后或用西药硝酸盐制剂后可以缓解。重的患者疼痛可能在休息时发生。有些患者夜间发生疼痛,发作时面色苍白,表情焦虑,严重的可出冷汗,多种都可出现。

    头部:全息穴区——额中带、额旁1带(右侧)。

    背部:督脉——大椎至至阳。

    膀胱经——双侧厥阴俞至心俞、神堂。

    胸部:任脉——天突至膻中、巨阙。

    上肢:心包经——双侧部门至间使、内关。

    下肢:肾经——双侧太溪。

    心绞痛发作时:重点刮拭至阳、双侧心俞、膻中、双侧内关。

    【药物参考】

    1、发作时可选西药硝酸甘油。中药冠心苏合丸或速效救心丸。

    2、预防复发可选用复方丹参片。愈风宁心片。山海丹。通脉冲剂等。

    【心绞痛】

  • 远志
    回复
    2023-10-08 23:23:00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增高,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若成人收缩压≥18?7千帕(kPa),舒张压≥12?7千帕(kPa),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并伴有头痛、头晕、耳鸣、健忘、失眠、心悸等症状即可确诊。

    【刮痧部位】

    刮风池、肩井、头后部及肩部;刮脊柱及背部两侧膀胱经;点揉太阳;刮曲池及上肢背侧;刮足三里、三阴交;点揉太冲。

    低血压症

    低血压是指成人肱动脉收缩压<12?0千帕(kPa)、舒张压<8?0千帕(kPa)者为低血压。患者常有头晕、目眩、耳鸣、乏力、气短、手足发凉、自汗、健忘等症状;严重者出现恶心、呕吐、晕厥等;部分慢性低血压者无自觉症状。

    【刮痧部位】

    刮百会;刮厥阴俞、膈俞、脾俞、志室、肾俞;点揉中脘、关元;刮郄门、风市、足三里;点揉太冲、涌泉。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因发生粥样硬化或痉挛,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刮痧部位】

    刮厥阴俞、心俞、神堂、至阳;点揉天突、膻中、巨阙;刮曲泽、内关及上肢前侧、足三里、三阴交;点揉太溪。二十四、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风湿病的反复发作,累及心瓣膜所引起的慢性心瓣膜的损害,形成瓣膜口的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血液动力学改变,最后出现心功能代偿不全,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以二尖瓣受损为最多,其次为主动脉瓣。临床表现主要有心悸、心前区不适、乏力、气急、呼吸困难和两颧部紫红。有的可有肺水肿或肺淤血,有的可伴肝肿大。

    【刮痧部位】

    刮厥阴俞、心俞、灵台;刮膻中、巨阙;点揉关元;刮郄门、内关;刮足三里。

    肺心病

    肺心病即肺源性心脏病。它是指由肺部疾病或肺动脉慢性病变而逐渐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最后导致心力衰竭,同时因肺部的小气道功能损害,引起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而致呼吸功能下降,甚至衰竭。

    【刮痧部位】

    刮肺俞、厥阴俞、心俞、肾俞;刮膻中、巨阙;点揉气海、关元;刮曲泽、内关及前臂内侧;刮足三里、三阴交。

    心律失常

    心脏收缩的频率或心脏节律的异常,统称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见于多种器质性病变,或单纯的功能障碍。如自律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可自觉心跳、心慌、心烦,甚至有紧张感。

    【刮痧部位】

    刮厥阴俞、心俞、脾俞;刮膻中、巨阙;点揉内关、神门;刮足三里。

  • 半夏
    回复
    2023-10-08 23:23:00

    中医保健养生是现在很多人都比较关注的,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针灸、拔罐、火疗都是有很好的治病养生效果,当然也少不了刮痧,刮痧是最近今年非常流行的一种养生方式,但是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刮痧的,那刮痧可以刮哪些地方?刮痧刮什么部位最好?
    1、膻中穴增强抵抗力
    膻中穴是任脉的主要穴位,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的作用。经常刮拭膻中穴可以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益气扶正,激活胸腺,提高人体抵抗力,预防感冒。
    注意:胸部为心,肺之所在,刮拭膻中穴用力过重会对心肺功能造成影响和损害,所以有严重心肺疾病的人群不宜采用此方法。
    2、关元穴补肾固精
    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效,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经常刮拭关元穴,既可补肾固精,又可清利湿热,闭藏一身之阴精,有利于脑血管,脑神经和泌尿生殖器官健康,预防性机能减退,延缓衰老。
    注意:腹部刮痧用力要均衡柔和,过重会让患者感觉不适。
    3、内关穴养心安神
    内关穴是心包经别出体表沿肩,臂走向指端的一支上的经穴,所以刮拭内关穴可以治疗手臂内侧的疾病。此外,由于心包与心一体相同,心主血脉,又主神明,所以经常刮拭此穴,可以强壮心脏功能,养心安神,预防心悸,胸闷,气短,延缓心脏衰老。
    注意:刮拭内关穴注意用力应均匀柔和,不可大力憋气操作,以免诱发心绞痛。
    4、合谷穴美容养颜
    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属阳主表,有取清走衰,宣泄气中之热,升清降浊,疏风三表,宣通气血之功,又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颜面上的问题和疾病,刺激合谷都有疗效,所以经常刺激合谷穴,能调理脸部肌肤,改善脸部血液循环,解决青春痘,眼袋,肤质粗糙等诸多问题。
    注意:皮肤薄嫩者,应涂少量刮痧油或美容刮痧乳。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在合谷穴刮痧。
    5、章门穴滋补五脏
    章门穴可以疏肝健脾,强壮五脏,助脾运化,促进五脏贮藏经期,经常刮拭可以预防五脏疾患,促进五脏疾患康复。
    注意:腹部刮痧用力要均衡柔和,过重会让患者感到不适。
    6、三阴交穴养肝健脾补肾
    三阴交穴通达肾,脾,肝三经,经常刮拭三阴交穴,有调和脾胃,调补气血,促进消化,补益肝肾,
    增强性功能预防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器官病症的作用。
    注意:孕妇的三阴交穴不能受到强烈刺激,最好不要进行刮痧。
    7、足三里穴延缓衰老
    足三里穴属于调理肠胃,抗衰老的穴位,经常刮拭这个穴位,可以理脾胃,调气血,补虚损,对全身气血不和或阳气虚衰引起的病症,尤其是胃经气血不和,刺激足三里都能够进行调整,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具有改善作用,可以防治各种常见老年病,延缓衰老降临。
    注意:皮肤有感染,破溃,痣瘤等,刮拭时应避开;严重的静脉曲张处禁刮;刮痧时力度要适当,流畅而有节奏,忌忽快忽慢,忽轻忽重;刮痧按摩顺序一般按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的顺序进行,先刮拭左脚,后右脚,以受术者感到疼痛且能忍受为度。
    8、阳陵泉穴养筋骨利肝胆
    阳陵泉位于膝下,是八会穴的筋会穴位,可以舒筋活络,治疗全身有关筋骨的病症,尤其对下肢的麻痹,疼痛,水肿,膝关节屈伸不利等病症效果很好;阳陵泉又是胆经的下合穴,可以疏通肝胆经气血,并且能补益肝气,通过刮痧,可以起到养筋骨,利肝胆的作用,有效缓解气机不通,肝肾亏虚的问题。
    注意: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准。
    9、涌泉穴强身补肾
    涌泉穴是肾经经气最为旺盛之处,因此通过对涌泉穴进行刮痧,可以达到对肾,肾经很好的调整治疗作用;又由于足底部含有丰富的末梢神经网,以及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等,刮拭涌泉穴可以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效的改善局部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通透性,和有节律的运动性,从而促进血液,淋巴液在体内的循环,调整整个人体的代谢过程,强健体魄。
    10、肚子上要如何刮痧
    刮痧时最好仰卧,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用刮板进行刮拭按摩,力度均匀,不必过于用力,以腹部皮肤红润为度。然后采用角揉法按摩上述提到的天枢穴、关元穴和气海穴。
    所谓角揉法,就是以刮痧板的厚边棱角边侧为着力点或厚棱角侧面为着力点,着力于有效穴位,施以旋转回环的连续动作,带动皮肤下面的组织搓揉活动,用力适中。
    肚子刮痧可以缓解便秘、减掉小肚腩,一般坚持刮痧三天至一周,便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坚持半个月至一个月,就能明显感觉身体轻盈,腹部赘肉减少。

  • 祝由师
    回复
    2023-10-08 22:22:50

    刮痧和抓痧虽然方法不同,但是效果都差不多。
    首先刮痧是这样的:
    用边缘光滑的汤匙、铜钱或硬币,在病人身体上顺序刮动的治疗方法称刮痧疗法。刮痧是我国民间深受群众偏爱的一种治疗方法。刮痧之后,病人常感到局部或周身轻松、舒适,胸腹开畅,症状消失。方法是:
    1.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
    3.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下左右,直到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为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5.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刮痧之后,应用手蘸淡盐水在所刮部位轻拍几下。
    6.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施术。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本法适用于腹痛、烦乱、胃肠型感冒、暑热恶心,以及因痧所致的肌肉或全身酸痛。
    请注意下列情况不宜刮痧:
    1.身体过瘦,皮肤失去弹力者。
    2.心脏病患者。
    3.水肿病人。
    4.血友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5.小儿及老年体弱者。

    而抓痧,又称揪痧,是这样的:
    将中指和食指弯曲如钩状,蘸水夹揪皮肤,造成局部瘀血。这种由夹揪使皮肤出现血痕的除痧疗法,称揪痧疗法。
    揪痧疗法亦称拧痧疗法,民间称为“揪疙瘩”。本法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揪痧疗法灵活,可根据病情选择施治部位。头疼体热、身倦体乏,自己可以给自己揪,故揪痧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自我疗法。
    操作方法是:
    1.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
    2.术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相钳去夹揪皮肤。此时常发出“嗒”的响声,“揪疙瘩”之名即由此而来。夹揪时要随夹压随拧,然后急速松手。由于外力的夹、压、挤,可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使血液渗到组织间,造成局部瘀血。
    3.一般在局部夹揪20次左右,以皮肤出现血痕为度。如病症较重,夹揪的力量可以加大,直至皮肤形成红斑。 由于夹揪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引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皮肤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则患者周身舒展。此法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等处 如上呼吸道感染、咽部疼痛、声音嘶哑,常在颈前皮肤揪痧。局部揪红后,患者即可感到咽部清爽;头痛可在太阳穴处揪痧,也可同时选用颈项、眉心、肘弯、腘窝等处;胃肠机能紊乱多在腹部揪痧;腰背痛可选疼痛最明显处揪痧。
    也请注意下列情况不宜揪痧:
    1.病人身体瘦弱,背部脊骨凸起者,最好不在背部揪痧。
    2.患者有心脏病,如心肌梗塞、心绞痛时,不可采用揪痧疗法。
    3.血友病或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揪痧。

    所以刮痧相对于揪痧而言更需要技术性,揪痧是有点疼的。但效果都差不多。

火重会口干舌燥吗

按摩哪个穴位治乳腺增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