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检查的辐射对孩子是没有什么影响的,是在安全的范围内的,家长不用太过于担心的,除非是需要长时间在X线下辐射,这对孩子是有影响的,尤其是对血液系统的影响特别大,容易引起血液系统方面的疾病,头颅CT的检查能够检查出孩子的大脑发育的具体情况的。
国际上有一个与辐射相关的国际标准单位:希伏(Sv),其作用是用于量化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以前还有一个单位叫雷姆rem,1Sv=100rem)。数字越高,表明人体受辐射的伤害越强。希伏这个单位很大,据悉,如果人体接受了3-6Sv的急性辐射伤害,就会造成一半以上的人员致死,这就是急性照射半致死剂量。(顺便说一下,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呈概率性,也就是说受到较高强度辐射的人群与受较低辐射的人群相比,受到更强的放射性伤害的几率更大,但并不是前者绝对比后者受到更大的放射性伤害。因此在描述放射性伤害时,往往采用致死率,致病率,致畸率等统计名词。 )
由于Sv这个单位太大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是msv(毫希伏)和μSv(微希伏),其中,1sv=1000msv=1000000μSv.
有了Sv这个单位,我们就很容易衡量生活中的各种辐射对人体到底有多大的伤害了。
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接受来自自然的各种辐射,也就是说,即使你远离城市,不看电视不用电脑,同样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天然辐射,这些辐射来自于宇宙射线、天然放射性元素(例如C14,氡222),以及人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最常见的是K40)。这种辐射称之为天然本底辐射。你所说的晒太阳所接受的辐射也属于天然本底辐射之一。天然本底辐射随着不同的人所处的不同地区会呈现出差异,全球每年人均所受天然本底辐射在2mSv左右,个别地区这一数字甚至高达50mSv。
除了天然本底辐射之外,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电视、电脑等用具,也会产生辐射。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各种关于辐射的规范越来越严格,现在的电器产生的辐射实际上非常有限,有数据显示,如果你每天看2个小时的电视,那么你一年由此受到的辐射伤害为10μSv。而目前辐射更小的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的广泛使用会使这个数字进一步减小。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员能接受到的较大的辐射,应该来自于医疗辐射,而医疗辐射则以X光胸透,CT,以及放疗化疗为主。X光胸透和CT基本原理类似,都是用阴极射线管产生足够强度的X射线,穿透人体成像。可以说,胸透和CT的辐射强度比较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辐射是相当大的,早期的X光需要人工手动扫描,整个检查过程大概需要5分钟,患者接受的辐射最大可到3mSv,也就是世界人均年本底辐射的1.5倍。不过,如果可以缩短在射线下暴露的时间,所受的辐射伤害也会随之降低。现在的胸透大多采用自动扫描,时间大概在10s左右,人所受到的辐射伤害也降低到0.07mSv-0.1mSv。
CT的情况与X光胸透类似,早期的CT成像时间很长(大概在20分钟左右),因此患者受到的辐射伤害也相当大,单次全身CT扫描的估计最大剂量大概为40mSv。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新型的CT系统成像时间已经缩短为几秒钟,对患者的辐射伤害也随之大大降低。
而放射性治疗属于非常规的治疗方式,为了杀死病变细胞,放射性治疗所采用的射线辐射强度非常强,在放射性治疗中,甲状腺受到的典型剂量可以达到10Sv以上。
综上所述,在引入了希伏这一概念以后,人体受到辐射伤害得以量化,这样就可以很容易比较不同辐射对人体伤害的程度。根据上面的数据,再按照楼主提问的格式把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辐射伤害简单加以归纳,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接受一次全身CT扫描(老式方法)= 照13次胸透(老式方法)= 20年的本底辐射=照400次胸透(新式)= 看4000年电视(每天两小时)。
不过您说的情况不要担心 CT室的医生每天都接触射线的
意见建议:
您说的是长期接触射线没有保护措施的人群 还有一般的CT检查患者是不穿防护服的 您的情况应该是没问题的 不用太担心了。
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多家长听到ct检查就会很排斥,特别是给月龄小的宝宝做ct检查更是排斥,因为在家长们心中ct检查是有辐射的,孩子做了以后会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情况孩子们是需要做ct检查的,比如当小孩子摔了脑袋,医生可能会要求家长们让孩子做脑ct,只是一些家长做了会觉得后悔不已;或者一些一岁的宝宝去照了ct后家长们也后悔死了,那么真有必要这么纠结吗?让我们来看看。
其实家长们过度解读了ct检查的辐射,它只不过是一种数字成像,它的辐射于人体来说伤害是很小的。且孩子们通常只做一至两次ct,这样一来辐射更是对孩子产生不了什么负面影响,所以家长们不用一昧地拒绝做ct,以免耽误孩子们的病情。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摔了后脑勺,那么一定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ct检查,这样可以方便医生了解孩子们脑部的情况,以便及时进行处理,否则易对孩子的脑部健康造成影响。对于一岁的宝宝来说,若病情需要,也要配合医生进行ct检查,这不用过多纠结,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