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疏肝和胃饮治疗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发布时间:2023-11-17 22:20:14 作者:道医 点击:11733 【 字体:

疏肝和胃饮治疗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组成】当归、柴胡、瓜蒌、莲白、法半夏、煅瓦楞各10克、陈皮5克、甘草3克,枳实6克,白芍、蒲公英各15克。

【用法】水煎服(头煎加水250毫升煎至100毫升,二剂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和胃,制酸止痛。

【方解】消化性溃疡,又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中医胃痛范畴。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小血管收缩,削弱了胃、十二指肠粘膜的保护因素,在胃酸、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导致自我消化形成溃疡。本病的临床特点为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其诱发因素多与饮食失宜,气候失调,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有关。中医认为,系肝胃不和所致。本方取当归、柴胡、白芍养血疏肝;枳实、瓜蒌、薤白理气止痛;清半夏、陈皮降逆和胃;煅瓦楞、蒲公英制酸消痛;甘草调和诸药。合而为用,共奏疏肝和胃,制酸止痛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消化性溃疡(肝胃不和型)。证见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有节律性。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2小时出现,至下次餐前消失;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则在餐后3~4小时发作,进餐后可渐减轻或缓解。

【加减】嗳气打呃者,去柴胡,加旋复花、代赭石(布包煎)各10克;流涎吐酸者,加左金丸3克(吞服);胃内灼热者,加炒栀仁、淡豆豉各10克;痛引胁肋者,加玄胡索、川楝子各10克;疼痛剧烈者,加炒蒲黄,五灵脂各10克;呕血便血者,加炒茜草根、乌贼骨各10克。

【疗效】临床屡用,奏效甚捷,效佳。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谭日强方。

【附记】笔者临床验证多例,均获痊愈,效佳。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

相关文章:

浅表性胃炎,胃脘痛的中医治疗秘方

胃脘痛中医辨证论治:名老中医治疗胃脘痛一例

麦门冬汤加味治疗胃阴虚,胃脘痛,胃粘膜溃疡受损

胃脘痛的中医辨证分型,胃脘疼痛治疗医案

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药方由哪些药材组成?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又称消化性溃疡。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环节。胃排空延缓和胆汁返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溃疡的发生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部疼痛,呈慢性、周期性、节律性发作,多为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疼痛。此外可伴有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吞酸”等的范畴。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总不外乎脾胃气机壅滞,升降失常、气滞血瘀为患。治疗原则以“理气止痛”为常法,兼以审证求因,辩证施治。根据寒、热、虚、实、在气、

在血的不同,分别施以温、清、补、泻、行气、活血等法。

【方一】金延桔槟汤加减(董建华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

【组成】金铃子10克,元胡索5克,香附10克,青陈皮各5克,枳壳10克,黄连2.5克,吴萸1.5克,乌贼骨10克,煅瓦楞12克,佛手片5克,炒五灵脂10克。

【功用】调血和气,疏肝止痛。

【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辨证属肝胃不和、气血瘀阻者。症见胃脘疼痛、呕吐酸水,空腹痛甚,口渴干苦、纳差、大便结、小便黄,舌边紫,苔中心黄腻,脉弦。

【方解】金铃子入肝,行气通滞;香附理气开郁,主入气分,行气之中兼行气中血滞,为气中血药;元胡索活血利气,主入血分,行血之中兼行血中气滞,为血中气药。以上三味配合,活血止痛,理气宽中;陈皮理气和胃化湿,与元胡索、香附、金铃子为伍,既能活血止痛和胃,又能舒肝理气;配以枳壳,消胀除满,通利大小肠;黄连、吴萸清火解郁行气;乌贼骨、煅瓦楞止酸;佛手宽胸除胀止痛;炒五灵脂活血化瘀。

【药理】延胡索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还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实验性胃溃疡。乌贼骨、煅瓦楞含碳酸钙能中和胃酸,减轻胃溃疡之疼痛。黄连及小檗碱均具有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吴茱萸具有对抗胃溃疡,镇痛抗炎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温胆汤加味(步玉如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

【组成】竹茹20克,生姜10克,法夏10克,茯苓16克,陈皮10克,生甘草6克,炒枳壳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

【功用】清化痰热,行气止痛。

【主治】胃溃疡,证属痰热郁阻者。胃脘胀闷疼痛,饥时减轻,食后加重,不喜按压。时有恶心、嘈杂、腹胀、口苦、不思饮、大便干溏不调。舌苔黄白相兼而厚腻,脉滑。

【方解】方中竹茹清热化痰;生姜、法夏降逆止呕;茯苓、陈皮健脾除湿;枳壳、元胡、川楝子行气止痛。

【药理】生姜可止吐,促进胃液分泌,抗溃疡。半夏能显著抑制胃液分泌,抑制胃液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对急性胃黏膜损伤有保护和促进恢复作用,促进胃肠运动,止呕。茯苓对大白鼠实验性胃溃疡有防治作用,可降低胃酸浓度。炒枳壳水煎液能明显促进小鼠胃肠蠕动。川楝子调节胃肠平滑肌,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化瘀生肌汤

【出处】《北京中医》

【组成】五灵脂6克,当归、延胡索各10克,没药5克,黄芪12克,珍珠末0.3克(冲服),冬虫夏草2克。

【功用】活血化瘀,益气生肌。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方解】方中灵脂、当归、延胡索、没药行气活血,化瘀止痛;黄芪补中益气,且有托疮生肌之用;配珍珠末生肌敛疡,促使溃疡面愈合;冬虫夏草大补阴阳之气。

【药理】五灵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镇静镇痛作用。延胡索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还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实验性胃溃疡。黄芪能降低胃液和胃酸分泌。珍珠末含碳酸钙,能中和胃酸,减轻胃溃疡之疼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如症状得到控制改服粉剂,每次服6克。早、午、晚饭前各服1次,3个月为1个疗程。

【按语】胃返酸有烧灼感者,加海螵蛸、瓦楞子;神疲气短者加党参;嗳气频作者,加丁香、柿蒂;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加阿胶珠、艾叶炭、地榆炭。

【方四】肝胃百合汤(夏度衡经验方)

【出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

【组成】百合15克,甘草6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乌药10克,川楝子10克,黄芩10克,丹参10克。

【功用】疏肝理胃,化瘀敛疡。

【主治】消化性溃疡,属肝胃气机失常,气血瘀阻,胃络损伤者。症见上腹部疼痛,吞酸嗳腐,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小而弦。

【方解】方中百合、甘草调中利气而扶土抑木;柴胡疏肝解郁,活血而止痛;黄芩性味虽属苦寒,但与辛温之乌药相配,能避寒凉之性而取苦降之用,以降胃气;丹参、郁金、川楝子活血通络调气。综观全方,从调畅肝的气机入手,以复其脾胃之升降,从而达到治肝安胃敛疡之功。

【药理】甘草有抗溃疡作用,可改善胃溃疡面环境、吸附盐酸、改变胃酸胃液浓度,并对胃平滑肌有解痉作用。柴胡有增强机体免疫、镇痛的作用。乌药可使麻醉犬在位肠肌蠕动加速、收缩增强。川楝子调节胃肠平滑肌,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黄芩明显拮抗乙酰胆碱所致回肠痉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钟乳石方(祝谌予经验方)

【出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组成】钟乳石30克,蒲公英30克,肉桂5克,黄柏10克,甘草6克。

【功用】暖脾温肾,清热燥湿,寒热并调。

【主治】消化性溃疡病,证属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脾胃不和者。

【方解】方中钟乳石甘温入肾,温阳以暖脾,安五脏,补虚损;肉桂辛甘大热,入脾、胃两经,温肾阳,暖脾土,除冷积,通血脉;黄柏苦寒入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滋肾降火;蒲公英苦甘寒,入肝、胃二经,清热解毒且有健胃作用;甘草甘平,补中健脾,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苦寒泻热,辛甘散寒,寒热并调,补虚扶正,以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钟乳石含碳酸钙,能中和胃酸。肉桂皮油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功能,并可缓解胃肠痉挛,起到止痛作用。蒲公英有促进溃疡面愈合的作用。黄柏可增强家兔离体肠管收缩,保护大鼠实验性胃溃疡。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马勃散(丁启后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医名方》

【组成】马勃粉100克,鸡蛋壳100克,三七50克,瓦楞壳100克,青木香40克。

【功用】散瘀止血,行气止痛。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症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恶心呕吐,口苦吞酸,夜寐不宁,大便溏、色黑,小便黄,舌红苔黄腻。

【方解】马勃辛平,敛疮、止血、解毒;鸡蛋壳咸寒,化痰饮止痛,凉血止血;三七甘微苦温,止血散瘀,止痛;瓦楞壳甘咸平,化痰软坚,散瘀止痛;青木香辛苦寒,行气止痛,清热解毒,散结通郁。诸药合用,咸寒软坚,散瘀止血,行气止痛,故有止胃痛,愈溃疡的作用。

【药理】马勃有促进溃疡面愈合的效用。鸡蛋壳、瓦楞壳有制胃酸作用。三七有很好的抗炎、镇痛、止血作用,可保护胃黏膜。木香能调整胃肠运动促进胃的排空;木香丙酮提取物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用法】上药研末,日服3次,每次2~3克,三餐前空服。

【方七】寒热苦辛方(王文正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医名方》

【组成】熟附子12克,干姜9克,姜川连9克,连翘9克,苏叶9克,香附12克,儿茶3克,白豆蔻6克。

【功用】辛开苦降,调畅气机。

【主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热互结、虚实并见之证。症见脘腹胀痛,痞满不舒。

【方解】药用姜附之热,温散阴寒之气,辛开宣达,以行运化之能;黄连、儿茶、连翘清其邪热,苦降胃中浊气,以调中州。二者并用,则寒而不凝,无苦寒败胃之虑,热而不耗,免辛热伤阴之嫌。又配苏叶、香附、白蔻,取香苏散之意,开胃助脾,调畅气机,平其寒热,健旺中气,复其升降之能。

【药理】附子能增强虚寒证患者衰弱的新陈代谢功能。干姜石油醚提取物和水提物均能对抗幽门性胃溃疡形成。连翘能抑制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有显著镇吐作用。白豆蔻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故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能止呕。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溃疡散(吕承全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医名方》

【组成】紫河车粉60克,上肉桂10克,浙贝90克,地骨皮90克,海螵蛸90克,粉甘草30克。

【功用】补益温中,制酸敛疮,止痛止血。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脾胃虚寒、瘀血阻络者。症见胃脘疼痛,形体消瘦,形寒肢冷,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

【方解】紫河车益气补精血,用于虚损瘦弱、气血两亏者,为本方主药;上肉桂温中补阳、散寒止痛;浙贝清热化痰散结;地骨皮清虚热,止出血;海螵蛸可收敛止血,制酸敛疮;甘草补中健脾,缓急止痛。

【药理】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紫河车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肉桂有解除胃肠痉挛作用。浙贝具有阿托品样作用,可松弛平滑肌,减少分泌。海螵蛸含碳酸钙,能中和胃酸,减轻胃溃疡之疼痛。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10克,每日3次。

【方九】甘草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12克,黄芩9克,干姜9克,黄连3克,半夏9克,人参9克,大枣12枚。

【功用】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脘痞腹胀,呕恶嗳气,吞酸,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倦怠乏力。舌苔白,脉弦细。

【方解】本方重用甘草为主药,调中补虚;人参、大枣补中益气;半夏、干姜、黄连、黄芩寒热平调,降逆消痞。诸药合用,共奏补虚消痞之功。

【药理】甘草有抗溃疡、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干姜具有解痉镇痛、抗炎抗溃疡作用。半夏能显著抑制胃液分泌,抑制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胃肠运动,抗实验性胃溃疡。人参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温服。

“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治疗消化性溃疡经验方

名中医施今墨先生,擅长治疗胃肠病,对消化性溃疡病,认为中医治疗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促使溃疡面的愈合,而是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再选取方药,从整体观进行全面调治。


施氏根据数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温、清、补、消、通、泻、涩、降、和、生等十法,并十分重视脾胃的升降功能。


施氏治疗消化性溃疡引起的胃脘痛、吞酸、嘈杂、呃逆等进行寒热虚实辨证,常用治疗方法有:


1、寒宜通
胃病易见寒象,如胃脘冷痛,畏食冷物,后背自觉寒冷,遇寒引发胃胀疼痛,治宜温药和之,用辛开温散法,常用方剂如良附丸、姜附汤、理中汤之类,常用药物有荜茇、吴茱黄、刀豆子、附子、肉桂、荜澄茄、草豆蔻、干姜、天竺黄等。


2、虚宜补
补益脾胃,不可蛮补,宜选用平和补气之品,以防峻补生壅或虚不受补,使原有胃脘胀满,不思饮食等症状加重。常用方剂为四君子汤、参苓白术丸,常用药物如党参、黄芪、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荧实、薏苡仁、生谷芽等。


3、痛宜通
通有通气、通血之分,亦有温通、寒通之别。气痛为串痛,血滞之痛有定处,寒痛为遇寒即痛,热痛则有灼热感。常用方剂如正气天香散、沉香升降汤、九气拈痛散、手拈散等。气分药品有伽南香、檀香、藿香、丁香、沉香、香附、乌药、青皮、陈皮、厚朴、木香、砂仁、豆蔻等。血分药品有乳香、没药、元胡、丹参、五灵脂、血竭、降香、三棱、莪术、三七、红花、桃仁、蒲黄、郁金等。


4、呕逆宜降
胃气上逆,时见呕恶,或呃逆频频,治宜使胃气以下行为顺。常用方剂如旋复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等。习用药品有陈皮、半夏、白扁豆、生姜、苏叶、藿香、代代花、佩兰叶等。


5、嘈杂宜和
寒热夹杂常见胃脘嘈杂、吞酸、胀闷、烧心、暖气等,治宜寒热药并用。常用方剂如左金丸、半夏泻心汤之类。习用药品有黄芩配半夏、干姜配黄连、吴茱萸配黄连等。


6、津枯宜生
脾胃弱,津液枯则毫无食欲,口干不能多饮,胃酸缺乏,治宜养阴生津。常用方剂如麦门冬汤之类。习用药品以西洋参最好,其他尚有石斛、沙参、荷叶、绿萼梅等。用乌梅配木瓜治胃阴枯、津不生颇验,此两药对胃酸缺乏甚效。

同时施氏擅用药对,独具特色。如内金配丹参,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日久不愈,胃阴受损,胃痛纳呆,舌红口干之症;


乌梅配木瓜治疗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胃酸缺乏症;厚朴花配代代花,玫瑰花配代代花治肝胃气滞之胃痛;


主治嘈杂吞酸的药对则用:瓦楞子配半夏,吴茱萸配黄连等;主治呃逆呕吐常用半夏配生姜、丁香配柿蒂、橘皮配竹茹、枳实配竹茹等;


此外,健脾和胃的药对有:苍术配白术、半夏配建神曲、半夏曲配沉香曲、白术配鸡内金、枳实配白术、白术配茯苓。

治疗萎缩性胃炎的10种中成药

慢性胃炎分成“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

萎缩性胃炎者的特点是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对于严重的萎缩性胃炎或伴有异型增生者应注意预防其恶变。

幽门螺杆菌感染为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导致萎缩性胃炎难以治愈的因素,对于有胃黏膜萎缩、糜烂、或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建议根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组织学,后者包括炎症、萎缩和肠化等,但萎缩/肠化的逆转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西药治疗:

有胃黏膜糜烂和(或)以反酸上腹痛等症状者可选质子泵抑制剂(如泮托拉唑),有胃黏膜糜烂或胆汁反流者可选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铝碳酸镁),有上腹饱胀或恶心、呕吐者可选促动力药物(如莫沙比利),存在明显精神因素者可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

萎缩性胃炎可归属中医“胃痞“、“痞满“、“”胃脘痛“等病范畴。根据《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共识意见,2012》可分为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在治疗上需辨证论治。以下逸仙药师介绍十种用于萎缩性胃炎的中成药,以供大家参考。

肝郁气滞证:

证见胃脘胀痛,痛窜两胁,每于情志因素而痛作。嗳气频繁,不思饮食,精神抑郁,舌质淡红,苔薄白。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可选的中成药如气滞胃痛颗粒、柴胡疏肝丸、枳术宽中胶囊、胃苏颗粒。

1、柴胡舒肝丸:由茯苓、麸炒枳壳、豆蔻、酒白芍、甘草、醋香附、陈皮、桔梗、姜厚朴、炒山楂、防风、六神曲(炒)、柴胡、黄芩、薄荷、紫苏梗、木香、炒摈榔、醋三棱、酒大黄、青皮(炒)、当归、姜半夏、乌药、醋莪术组成。舒肝理气,消胀止痛。用于肝气不舒,胸胁痞闷,食滞不清,呕吐酸水。

2、枳术宽中胶囊:由白术(炒)、枳实、柴胡、山楂组成。健脾和胃,理气消痞。用于胃痞脾虚气滞,症见呕吐、反胃、纳呆、返酸等,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以上症状者。

肝胃郁热证: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暖气频繁,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治宜疏肝和胃,解郁清热,可选的中成药如丹栀逍遥丸、艽龙胶囊、加味左金丸等。

3、艽龙胶囊:龙胆总苷。清肝泄热。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肝胃郁热证者,症见胃脘饱胀,脘部烧灼,口干口苦。

4、加味左金丸:由姜黄连、制吴茱萸、黄芩、柴胡、木香、醋香附、郁金、白芍、醋青皮、麸炒枳壳、陈皮、醋延胡索、当归、甘草组成。平肝降逆,疏郁止痛,用于肝郁化火、肝胃不和引起的胸脘痞闷、急躁易怒、暧气吞酸、胃痛少食。

脾胃湿热证:

胃脘痞胀或疼痛,舌质红;胃脘灼热,口苦口臭,恶心呕吐,大便黏滞,苔黄腻或黄厚。治宜清热化湿,宽中醒脾,可选的中成药如三九胃泰胶囊、枳实导滞丸、肠胃康颗粒、五味香连丸等。

5、肠胃康颗粒:由牛耳枫、辣蓼组成。清热除湿化滞。用于急性胃肠炎,属伤食泄泻型及湿热泄泻型者,证见腹痛腹满、泄泻臭秽、恶心呕腐或有发热恶寒苔黄脉数等。

胃络瘀阻证:

胃脘痛有定处,拒按,大便色黑,面色晦暗,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点瘀斑。治宜活血通络,理气化瘀,可选的中成药如摩罗丹、胃康灵胶囊、荆花胃康胶丸等。

6、摩罗丹:由百合、茯苓、玄参、乌药、泽泻、麦冬、当归、茵陈、延胡索、白芍、石斛、九节菖蒲、川芎、鸡内金、三七、白术、地榆、蒲黄组成。和胃降逆,健脾消胀,通络定痛。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疼,胀满,痞闷,纳呆,嗳气等症。

7、胃康灵胶嚢:由白芍、白及、三七、甘草、茯苓、延胡索、海螵蛸、颠茄浸膏组成。柔肝和胃,散於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用于肝胃不和、瘀血阻络所致的胃脘疼痛、连及两胁、嗳气、泛酸;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脾胃虚寒证:

胃脘隐痛,喜按喜暖;食后胀满,纳呆少食,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治宜健脾益气,运中和胃,可选的中成药如香砂养胃丸、温胃舒胶囊、附子理中丸、香砂六君子丸、小建中颗粒。

8、温胃舒胶囊:由党参、附子(制)、黄芪(炙)、肉桂、山药、肉苁蓉(制)、白术(炒)、山楂(炒)、乌梅、砂仁、陈皮、补骨脂组成。温胃止痛。用于慢性胃炎,胃脘凉痛,饮食生冷,受寒痛甚。

胃阴不足证:

胃脘隐痛,胃脘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无苔或有裂纹。治宜养阴生津,益胃和中,可选的中成药如养胃舒胶囊、阴虚胃痛颗粒、湿寒胃痛颗粒。

9、养胃舒胶囊:由党参、陈皮、黄精(蒸)、山药、玄参、乌梅、山楂、北沙参、干姜、菟丝子、白术(炒)。辅料为二氧化硅、淀粉、滑石粉组成。滋阴养胃。用于慢性胃炎,胃脘灼热,隐隐作痛。

10、阴虚胃痛颗粒:由北沙参、麦冬、石斛、川楝子、玉竹、白芍、炙甘草组成。养阴益胃,缓中止痛。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慢性胃炎见上述症状者。

中医护理:胃脘痛患者的病因及辨证施护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上腹部发生疼痛的病证。古代文献中常称“心痛”“心腹痛”“心口痛”“心下痛”等多指胃脘痛而言。正如《医学正传》指出“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古人早已有明确认识,称之为“真心痛”。另外对于邻近脏腑发生病患以及某些下腹部或心肺疾患所反射引起的疼痛,经仔细诊查,均可发现与胃脘痛有明显不合,临症时应注意详细鉴别。

  现代医学中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及胃粘膜脱垂等疾患均可参照本章内容辩证施治。

  病因病机

  胃脘痛发生的原因,有病邪犯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寒等几个方面。

  1)病邪犯胃:外感寒邪,邪犯于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皆使胃寒而痛。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易感受寒邪而痛发;又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内生湿热,或食滞不化,可以发生热痛或食痛。

  2)肝胃不和:忧郁恼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而致胃脘疼痛。肝气郁结,进而可以化火。火邪又可伤阴,均可使疼痛加重,或病程缠绵。

  3)脾胃虚寒:素体虚弱,劳倦过度,饥饱失常,久病不愈,均可损伤脾胃阳气,使中气虚寒而痛。

  胃脘痛的病因,虽有上述的不同,但其发病均有一共同途径,即所谓“不通则痛”。病邪阻滞,肝气郁结,均使气机不利,气滞而作痛;脾胃阳虚,脉络失于温养,或胃阴不足,脉络失于濡润,致使脉络拘急而作痛。气滞日久不愈,可致血脉凝涩,瘀血内结,则疼痛更为顽固难愈。

  胃脘痛的辨证论治

  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辩别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尚属气滞,还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对本病的治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用清火,养阴,化瘀等法。

  1)病邪阻滞:

  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

  辩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舌苔白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散寒止痛

  2)食滞胃脘:

  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辩证: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舌苔厚腻为食积停留之征。

  治法:消食导滞
  3)肝气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功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

  辩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胀满,嗳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气

  4)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嗳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

  辩证: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泛吐清水。脾阳虚而寒盛者,则畏寒喜暧,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气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

  5)瘀血凝滞:

  主证: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紫黑。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

  辩证:疼痛日久难愈,因血瘀为气滞和虚寒之进一步发展,病根更深,。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入络,脉络损伤,所以吐血、黑便。舌色紫黑,脉细涩,为血行不畅之征。

  治法:化瘀通络

  以上胃脘疼痛诸证,病邪阻滞者多为急性疼痛;肝气郁滞、脾胃虚弱者多为慢性疼痛。病邪阻滞、气滞火郁或脾胃虚寒,均可形成瘀血内停。因此,上述诸证,往往不是单纯不变的,牙实并见、寒热错杂的并不少见,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