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推拿>人群养生

男性应如何避免糖尿病的发生(预防糖尿病的方法是什么?)

时间: 2023-03-09 04:28:35

男性应如何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位“干将”,脂肪多了,糖提供能量的机会就会减少,久而久之,糖堆积过多,容易导致糖尿病,尤其是男性。英国有一句谚语“腰带越长寿命越短”。如果双亲中有糖尿病患者而本人又肥胖多食、缺乏运动,尤其需要注意预防。因此,增加体力活动,坚持运动锻炼。根据自身情况,坚持合适的运动,即使再忙,每天也要抽出至少15分钟做运动,可以选择游泳、步行、跑步、打羽毛球、溜冰、健身操等,尤其是男性白领,更应该利用工作间隙做一些适当运动。

平时要有规律地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糖尿病的“新兵”中,有不少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人士。这些人工作压力大,大脑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平时活动少,坐的时间多,应酬也多,摄食的热量偏高,这些不健康生活方式,应该努力改变。一个好的心态,对糖尿病的预防也是有其积极作用的,一次大的精神刺激,或很长时间抑郁、愁眉不展,糖尿病可能很快就会找上你,保持积极乐观放松一点,避免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糖尿病是容易忽视和耽误的疾病,危害大,潜伏又深。应当做到早检查,早诊治。最近的糖尿病患病率调查发现,大多数患者在被确诊为糖尿病前全然不知自己患糖尿病已多年。约有半数患者,由于无症状而未被及时发现,至诊断时已出现了不可逆转的肾功能损害和神经病变等并发症,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糖尿病早诊断、早治疗则早受益,晚诊断一天,损害就多一天。

对40岁以上的中年人,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者,每年都需进行血糖检测,以便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凡有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如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减退,多尿,反复的尿路感染,四肢麻木或疼痛,头晕,心慌,出汗等,更要及时去医院测定血糖,以尽早诊断,争取早期治疗。

如果已经患上糖尿病,也不必悲观,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进行规范的治疗,控制好饮食,是可以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或发展的。定期监测血管、心功能、肾功能、血压、血脂等情况。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冠心病。如果进入了慢性并发症期,就需要加强监测,积极治疗,可延缓慢性并发症的恶化,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

预防糖尿病的方法是什么?

‍‍‍‍糖尿病是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疾病,很多人深受糖尿病的折磨,平常饮食过程中,吃多了血糖升高了,吃少了血糖降低或者不稳定,在日常的饮食过程中也要忌口,忌吃一些增加血糖的食物。另外还要每天吃降糖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其实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主要方法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日常合理的饮食,多做一些有氧运动,这样不仅可以预防糖尿病,也可以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日常预防方法

1、注意饮食:饮食调节对于糖尿病人最为重要。工作繁忙,应酬多的糖尿病人最容易出问题,因此,糖尿病人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尽量减少应酬性宴会。吃饭七八分饱即可,食物结构要合理,均衡饮食,荤素搭配,少油少盐,尽量少吃甜食和煎炸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多吃玉米、小米、燕麦片、全麦粉等粗粮。两餐之间来杯酸奶或者吃点水果当作“加餐”,即少食多餐对身体有益。

2、按时服药:降糖药一定要带在身边,并准时按量应用。对于应用胰岛素的病人,不能因其他疾病出现时随意减少或中止胰岛素的治疗,应尽快找医生处理,调整胰岛素用量。最好能购置一台血糖测量仪,经常自测血糖可使降糖药应用得更准确、合理。

3、注意休息:过度劳累或长期精神紧张,可引起血糖增高,因此,必须保障足够的睡眠,中午要有午休。年轻人通宵不睡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有规律的、合理的作息安排,才能使身体的内分泌系统运转在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4、适当运动:运动可增加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之一。糖尿病人再忙也要坚持每天锻炼20分钟,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散步、慢跑、打拳、羽毛球和乒乓球等项目为宜。经常性、有规律的运动可让身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糖的利用增加,从而改善血糖和血脂含量,避免糖尿病的发生。每天要带孩子在户外走一走,动一动,尽可能把双休日还给孩子,运动是预防糖尿病最简单的方法。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即使是病情比较严重的糖尿病人,只要做30分钟的医疗体操运动,其血糖浓度也会大幅度下降,使病情稳定。

5、重视感染:即便是感冒、小疖肿、小外伤(特别是足部)也不放过,一定要认真治疗直到痊愈。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感染比一般人不宜治愈,还会加重病情,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方法

一级预防:树立正确的进食观并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糖尿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生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生活和环境因素。现已知道,热量过度摄入、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是预防糖尿病的最佳饮食配伍。对体重进行定期监测,将体重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体重增加时,应及时限制饮食,增加运动量,使其尽早回落至正常。要使运动成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生的习惯。运动不但可消耗多余的热量和维持肌肉量,而且能提高充实感和欣快感。当然运动要讲究科学和艺术,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照顾兴趣、结伴进行,以易于获得效果和便于坚持。要戒烟和少饮酒,并杜绝一切不良生活习惯。双亲中患有糖尿病而本人又肥胖多食、血糖偏高、缺乏运动的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预防。

二级预防:定期检测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应该将血糖测定列为中老年人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是健康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如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血糖,以尽早诊断,争取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要综合调动饮食、运动、药物等手段,将血糖长期平稳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空腹血糖宜在每升6.11毫摩尔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宜在每升9.44毫摩尔以下,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应在7.0%以下。还要定期测定血脂、血压、心电图,这些都是血糖控制的间接指标。

三级预防:目的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伤残和死亡率。糖尿病人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且易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糖尿病,常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能长期过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糖尿病的饮食预防方法

1、饭前先吃一点生黄瓜或西红柿;吃饭先喝汤;吃饭先吃些用餐的菜;再吃主食和蔬菜。

2、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在餐桌上吃,不要端碗盛上菜到处走;专心专意地吃,不要边吃边干活;精神集中的吃,不要边看电视边吃;饭要一次盛好,不要一点一点盛饭;吃完碗中饭立即放下筷子,离开餐桌,不要养成吃完了还不愿下桌习惯;不打扫剩菜饭;立即刷牙。

3、少吃零食;少荤多素;少肉多鱼;少细多粗;少油多清淡;少盐多醋;少烟多茶;少量多餐;少吃多动;少稀多干。

4、吃菜吃带叶、茎类蔬菜,少吃根、块茎的菜;不吃油炸食物或过油的食物;不要勾芡,淀粉高;不要吃含淀粉高的食物,如吃要交换主食;血糖控制好的在两餐中间吃水果,但不要喝果汁;喝汤去掉上面的油;吃肉丝比吃肉片、肉排、红烧肉好;吃带刺鱼比吃鱼块好,因为可以减缓进餐速度,增加饱腹感;吃带骨头肉比吃墩肉好,既满足食欲要求,吃进的肉量又不大;吃鸡肉去掉鸡皮及肥肉。

5、吃汆、煮、蒸、拌、卤的菜比吃炒菜好,可以减少油的摄入;吃面条要多做菜码;吃鱼吃清蒸鱼、酸菜鱼或炖。炒菜多放调料少放油。

‍‍‍‍

糖尿病,正常人该如何合理预防?

糖尿病一直以来被列为第6号重大死亡因素,而且现在糖尿病、肥胖以及各类慢性病呈“海啸”的态势在持续增长,昨天是“世界糖尿病日”,我们不妨借此机会了解下,正常人如何能够远离这一可怕的慢性疾病。

糖尿病的患病人群越来越多,不免会给身体健康的人带来一些恐慌,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只需认真的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合理预防就可以了。

糖尿病的患病原因

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而且现代科学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胰岛B细胞水平

由于胰岛素基因突变,B细胞合成变异胰岛素,或B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原结构发生变化,不能被蛋白酶水解,均可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而如果B细胞遭到自身免疫反应或化学物质的破坏,细胞数显著减少,合成胰岛素很少或根本不能合成胰岛素,则会出现2型糖尿病。

血液运送水平

血液中抗胰岛素的物质增加,可引起糖尿病。这些对抗性物质可以是胰岛素受体抗体,受体与其结合后,不能再与胰岛素结合,因而胰岛素不能发挥生理性作用,就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如何预防?


1、合理控制总能量,控制健康体重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肥胖会增加患糖尿病的概率,所以控制体重至关重要,建议三餐摄入能量要合理,主食粗细搭配,配菜荤素搭配,减少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保证合理的BMI值,吃动平衡,别给糖尿病埋下隐患。


2、摄入适量蛋白质,拒绝超量

蛋白质每日供给的能量占总能量的15%-20%,成年糖尿病患者可以按照1.0-1.2g/kg供给。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来源主要动物性食物和优质豆类蛋白,每天建议适量摄入鱼、禽、蛋、瘦肉以及豆类食品。这些蛋白质生物价值高,而且利用率高,非常易于人体吸收,建议每日优质蛋白的摄入占蛋白质总量的1/3。对于蛋白质,吃好不吃多才是王道。


3、控制脂肪与胆固醇的摄入

脂肪的超量很容易导致肥胖,所以摄入脂肪和胆固醇类食物一定要慎重,减少荤油和肥肉的摄入,家中烹调的时候,尽量少吃猪牛羊等动物油,减少饱和脂肪摄入,多建议用植物油,每日食用量要控制在25-30g;对于不同类别的植物油,建议购买小包装油并且经常换种类食用;烹调的时候多建议低温烹调,像蒸煮炖这样的烹调方式,尽量避免煎炸炒等高温烹调;烹调时热锅凉油,避免反复油炸。总而言之减少脂肪的摄入,食用油宜精不宜多。


4、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主食粗细搭配

建议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在60%左右,主食要尽可能的粗细搭配,减少精白米面的摄入,补充充足的膳食纤维,促进体内的糖类代谢,保持肠道的健康,粗粮当中富含的膳食纤维有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可以降低餐后血糖水平,而且还能改善葡萄糖耐量,建议粗粮每日占摄入主食的一半左右。


5、每日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与矿物质

蔬菜水果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的食物来源,乳及乳制品是钙的最好食物来源。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也就是多吃应季的新鲜水果、蔬菜,每日建议蔬菜吃到500克左右,水果要吃到400克左右。维生素C可以促进我们体内的抗体合成,抗氧化,增加机体的免疫力。保证奶制品的摄入,每日食用要在300克左右;适量增加海产品、红肉类、坚果类食品的摄入,这类的食品中富含锌,锌被誉为“病毒克星”,可以增强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为身体保驾护航。多食用一些富含铁的食物,像动物肝脏、血液、瘦肉类、深绿色蔬菜等食物中铁含量都比较高,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可以增加机体的抗病菌能力。


6、如饮酒,应限量

日常生活中建议大家一定要避免喝酒,非喝不可也要控制饮用量。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酒精限量为25g,女性酒精量不超过15g。那么如何换算成饮酒的量呢?男性每天饮酒限量=2500ml/酒精度数,女性每天饮酒限量=1500ml/酒精度数。拿10度的红酒来举例,男性每天最多可以喝2500ml/10=250ml,也就是5两左右,所以,下次喝酒的时候先来看看您该喝多少。


7、保证饮水量,拒绝饮料

增加每日水的摄入量,每日1600ml是最基本的量,秋冬季气候干燥,提倡每天保证2000ml水的摄入,减少或拒绝饮用甜饮料。

除了饮食方面要注意这几点之外,还要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最重要的是要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加强锻炼,改善我们的体质,增强免疫力,为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吃好喝好动的妙,轻松预防糖尿病,健不健康,您说了算。

(作者:王思露,内蒙古营养健康促进会副会长,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理事,国家二级营养师,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刘伟琼

本文系原创作品,商业合作及转载请联系jiangq@cast.org.cn投稿请联系xueyn@cast.org.cn

糖尿病有什么预防的措施?

第一是多懂一点,即对糖尿病的知识多懂一点,对其危害多懂一点,对其防治措施多懂一点。
第二要少吃一点,就是让摄取的总热量少一点,不只主食要少吃,而且副食,特别是高热量的副食也要少吃。不要认为吃就是福,有时吃也能吃出麻烦来,要适当地吃,科学地吃,有道理地吃,不能胡吃乱吃。
第三是勤动一点,要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这样控制了饮食,再加上增强了锻炼,体重就不至于过胖。我们已经知道,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不肥胖,得糖尿病的机会就会减少。英国有一句谚语说:“腰带越长寿命越短”。所以控制体重是很重要的一条。
关于肥胖,还有一点必须提醒大家。肥胖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做苹果型肥胖,体型像个苹果,是圆的,肚子特别大,四肢则较细,也叫中心性肥胖。这种肥胖者的脂肪都堆积在心脏、胰腺、肝脏和肾脏周围,对身体影响很大,容易得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苹果型肥胖在男性较为常见,女性也有。另一种叫做梨型肥胖,脂肪主要堆积在臀部和大腿,这种肥胖对健康的影响稍微小一点。当然还是以不胖为好。如果你有苹果型肥胖,腰围很粗,就更得注意加强身体锻炼。
最后一条是放松一点,这是指心理调节方面的问题。一个好的心态对糖尿病的预防也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因为吃得多、锻炼少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各种心理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强胰岛素抵抗,促使糖尿病的发生。有这种情况,也许你原来还得再过两年才会得糖尿病,只因为一次大的精神刺激,很长时间愁眉不展,可能很快就得糖尿病了。
这四个要点说起来容易,长期做到就难了。希望大家能切实做到,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