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有的时候是因为不会照顾小孩子,会出现手忙脚乱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体质是比较差的,经常会出现一些疾病,比如说小儿发烧的问题吧,是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疾病。你知道小儿发烧后的一些禁忌吗,要注意什么呢,家长们要引起重视哦。
忌粗纤维的食物
因为人感冒时消化功能变弱,不适合吃太多粗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如芹菜、韭菜,可以吃一些低纤维的瓜果蔬菜,如茄子、番茄、冬瓜、黄瓜等。小儿发烧的话要注意少吃粗纤维的食物哦,以免导致不容易消化,出现身体的不适。
忌辛辣食物
洋葱、大蒜、姜等辛辣食物被认为可以帮助感冒时发汗,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但胡椒粉、咖喱粉、芥末等调味品,因为会刺激呼吸道粘膜,容易引起鼻塞等,从而加重感冒症状,在感冒时最好不吃。小儿发烧禁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哦,以免引起鼻塞啊或者是加重感冒的情况出现。
忌高蛋白、滋补类食物
如果发烧,最好忌食高蛋白食品,比如牛奶、奶粉要冲得淡一些;而海鲜、滋补品等发物也要忌食。
忌食生冷、寒凉之物
生冷、寒凉之物,否则容易造成脾胃受损,症状加重,日久不愈。宝宝咳嗽的时候少吃青菜、螃蟹、柿子这种凉性的食物。如果宝宝咳嗽初期,可以吃些梨子炖冰糖。如果咳嗽时间较长,咯的是白色的痰,不主张梨子炖冰糖,可以吃些萝卜。为宝宝准备清淡的饮食。小儿发烧的人群要注意不要吃生冷寒凉性的食物,以免诱发脾胃受损的情况、
家长们要注意的这些小儿发烧的禁忌,你都知道了吧,这些饮食的小常识是一定要知道和了解的哦,以免饮食不当诱发更严重的病情出现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这些问题大家都需要了解和认识,一定要注意哦、
宝宝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容易生病。 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发高烧或者出现服药退烧后体温又迅速回升的现象。为此,家长应该有基本的认识。家长除按医嘱治疗并护理病儿外,还应学习和掌握一些必要的辨别疾病的知识。 1.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如果孩子发热虽高,但精神尚好,服药退热后仍能笑能玩,与平时差不多,说明孩子病情不重,可以放心在家中调养。若孩子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则提示病重,应赶快去医院。 2.观察孩子面色。如果孩子面色如常或者潮红,可以安心在家中护理;若面色暗淡、发黄、发青、发紫,眼神发呆,则说明病情严重,应送医院。 3.观察孩子有无剧烈、喷射性呕吐,如有说明颅脑病变,应去医院。 4.查看皮肤有无出疹,若有则提示传染病或药物过敏;查看皮肤是否发紫、变凉,若存在则提示循环衰竭。这两种情况均需再去医院。 5.观察孩子有无腹痛和脓血便,不让按揉的腹痛提示急腹症,脓血便提示痢疾等,也必须上医院。 如果孩子仅有高热,没有上述各种合并症出现,尽管退热缓慢,或者时有反复,也不必担心,应该耐心在家中治疗、护理,可采取如下措施: 1.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湿润,室内定时通风,成人不要吸烟。 2.发烧是机体对抗外来微生物入侵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因此,38.5°C以下的体温不必服退热药。只有体温超过38.5°C以上,才需采取退烧措施。 3.病儿的衣服不宜穿得过多,被子不要盖得太厚,更不要“捂汗”,以免影响散热,使体温升得更高。 4.要鼓励孩子多喝开水,多吃水果。发热后孩子食欲减退,可准备一些可口和易于消化的饭菜,选择孩子体温不高,或吃药退烧的时机进食,但不要吃得太饱。 5.保持大便通畅。 宝宝发烧应急3要素 第一,少穿衣服,给孩子散热。 传统的观念就是孩子一发烧,就要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严严实实的,把汗“逼”出来,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孩在发烧时,会出现发抖的症状,父母会以为孩子发冷,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体温上升导致的痉挛。 第二,帮孩子物理降温,有以下常用方法: 1.头部冷湿敷: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2.头部冰枕: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满,排出袋内空气,压紧袋口,无漏水后放置于枕部。 3.温水擦拭或温水浴:用温湿毛巾擦拭孩子的头、腋下、四肢或洗个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4.酒精擦浴:适用于高热降温。准备20%-35%的酒精200-300毫升,擦浴四肢和背部。 第三,补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随便吃药。高热时呼吸增快,出汗使机体丧失大量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 发烧时应给他充足的水分,增加尿量,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科学退烧巧护理 方法1.小儿发烧的物理降温法:a 35%酒精擦浴;婴幼儿发烧时可以以此帮助降温。b 温水洗澡;洗澡能帮助散热。c 热水泡脚;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不适。d 冰袋冷敷;e 冰枕;宝宝高烧时可以做个冰枕给宝宝枕着,既舒服效果又好。 发烧是婴幼儿最常见、最易发生的症状。年轻的新妈妈没有经验,一看到宝宝的小脸红红的、摸摸手心热热的、额头烫烫的,用体温计一量:38℃,就带着宝宝急匆匆地赶往医院。下面教你几个及早发现宝宝发烧的小方法,让你在处理宝宝发烧的情况时,更加得心应手。 1摸: 平时经常摸摸宝宝的小手和颈部后面,既可知道宝宝体温是否正常,更重要的可以了解宝宝的衣着是否合适,穿得过多或过少都不利宝宝的健康和舒适。了解了宝宝的正常体温,一旦宝宝有发烧,你就马上能“摸出”。用手大致感觉出了宝宝的体温异常,可用你的额角接触宝宝的额角,如果明显感觉宝宝的额头比你的热,那么宝宝多半是发烧了。 2看: 如果宝宝脸部潮红、嘴唇干热、哭闹不安,或者没有食欲时,宝宝很可能是发热了。发热时身体的水分消耗较大,如果宝宝的小便比平时的尿量少,且小便发黄、颜色较深,宝宝也可能体温增高了。 3测: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是最确切的。通常用肛表测量小宝宝的直肠温度较确切(正常体温为37℃~38℃),也可测量宝宝的腋下或颈部(正常体温为36℃-37℃),测出的直肠温度需减去0.5℃,腋下和颈部温度应加0.5℃,得出的度数便是宝宝的现时体温数,如此可知宝宝的准确体温和是否发烧。学龄前宝宝最好不要用口腔表测量体温,以免发生意外。 TIPS:属于生理性体温升高的情况 发现宝宝发热时,不要手足无措,应先弄清宝宝是病理性发热还是生理性发热,再做出正确的处理,属于生理性体温升高的是: * 宝宝穿得过多、盖得太厚,都会使体温有所升高,尤其是新生宝宝。只要将这些因素排除,小宝宝的体温就会恢复正常。 * 剧烈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进食、排便等,都可使宝宝的体温暂时升高。 * 体质虚弱、饥饿、久不活动或保暖不佳等,则会使宝宝的体温暂时偏低。 * 如果宝宝的体温暂时波动,幅度不大,全身情况良好,特别是精神状态好,没有异常,可能只是生理现象,并非有病,密切注意观察即可。 小提醒:如果宝宝的体温很高(38℃以上)或过低(36℃以下),都应引起重视,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宝发烧别吃荤,多吃素:发烧是以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为特点的全身性反应。唾液分泌,胃肠活动也会减弱,消化酶、胃酸、胆汁的分泌都会相应减少,这些食品如果长时间滞留在胃肠道,就会发酵、腐败,最后引起中毒。所以当儿童发烧时,父母不要给他们准备肉、蛋类等荤腥食物,应多喝开水,多吃蔬菜和水果。 孩子发烧不超过38.5℃,建议只用物理降温,但如超过38.5℃或孩子有惊厥史,要及时用退烧药。父母最好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宁、泰诺林等)、布洛芬(美林等)这两款儿科医生使用最广,临床安全性较高的药物。 这两类退烧药虽属两种不同类型,但作用都是解热镇痛。服用时,需注意两者剂型的差别:对乙酰氨基酚类的百服宁、泰诺林等有滴剂、口服液、咀嚼片三种剂型;布洛芬类的美林,对儿童只有滴剂和口服液两种剂型。1岁之前的婴儿,最好用滴剂,因为滴剂药物浓度小、刺激性小。 在滴剂的用量上则要按体重选择。一般6~11个月的婴儿,对应体重为5.5~8公斤,用1滴管的退烧药。12~23个月的婴儿,体重在8.1~12公斤左右,吃1.5滴管。 2岁以上孩子,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烧药。再大一点的孩子可用片剂,这种像饼干一样的水果味咀嚼片,孩子不会拒绝服用。此外,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退烧药,对患儿刺激性和副反应较大,吲哚美辛(消炎痛)类药,对胃部刺激较大,不建议使用。 用药过程中,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服用一类退烧药的时间别太长,发烧超过两天最好换用另一类药。服用泰诺林和百服宁,一天不能超过4次,每次间隔最少4小时。
导读:天气渐渐转凉了,又到了婴儿发烧的好发期,稍不慎幼儿就有可能染上风寒发烧,这时候很多妈咪可能会很紧张,并且认为宝宝发烧就是很严重很不好的事情,但真的是这样吗?现在跟着我一起来认识下吧!
一、幼儿发烧错误观念
说明:这样做目的是利用水的导热作用,或冰溶化及酒精蒸发时的吸热作用来降低体温。
贴心建议:这时应给孩子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稀粥、菜汤、果汁、鸡蛋羹等。
贴心提醒:特别是新生儿或婴儿更容易受以上条件影响。
(2) 发烧只是某种疾病表现出来的一个单一症状,烧退只表明机体产热与散热的调节机制恢复正常,并不等于疾病痊愈。
延伸阅读:婴幼儿发烧处理常识 妈妈必看
延伸阅读:婴幼儿发烧护理 退烧药别乱用
二、发烧其他错误观念
延伸阅读:护理宝宝热痉孪10大要点
延伸阅读:宝宝发烧怎么办?达人教你!
三、婴儿发烧三对策
小儿发烧之后,病原会进入脑子里面,然后产生炎症,如果没有注意的话还会引起脑膜炎。发烧并不会让孩子的脑子烧坏,时如果发烧的话,家长一定要格外的注意。因为发烧的时候会引起惊厥,就是大家说的抽筋。孩子年龄还小,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并不知道该怎样去判断孩子发烧的程度。这时候千万不要觉得给孩子喝一些热水,让孩子多盖一些被子就能够解决。
因为孩子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小事,一定要及时的送往医院,让医生来进行判定。而且健康的孩子如果偶尔发生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不是发烧会让孩子变得特别的难受。不过这个时候家长会特别的紧张,能够迅速的解决。有些发烧需要吃药,有些发烧需要打针,但是如果发烧并不严重的话,基本上吃一些药就可以了。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