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体的穴位是非常多的,当然,不同的穴位对于我们人体的健康作用都是不同的,当然,如果我们大家出现了湿热症状的症状了,那么我们也是可以通过适当的针灸一些穴位来缓解病情的,那么患有湿热症状针灸哪些穴位?
针灸大椎穴
大椎穴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适当的针灸大椎穴,对于促进我们人体的健康是非常的有帮助的,还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缓解和治疗湿热证,大椎穴位于督脉上。为治疗痘痘、泄热的重要穴位。在后中正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穴就是低头摸后颈,能摸到很多突起。大椎为一个最高的骨性突起,且突起可随颈部活动。刮痧2分钟,力度稍重。
针灸八髎穴
可能我们许多的朋友们日常生活中也是经常会按摩或者是针灸八髎穴的,当然,适当的针灸八髎穴不仅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更是可以缓解湿症病症的。在骶椎上,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八髎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5分钟,对于湿热体质偏于湿热下注的人比较适合。
针灸哪些穴位可以帮助我们大家缓解湿热症状的症状?相信我们大家现在也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我们可以知道,在生活中适当的针灸大椎穴以及八髎穴等等这些穴位,都是可以起到非常不错的缓解湿热症状的作用的,可以促进我们人体的健康。
临床中,常常选用两个穴位组成一组对穴,针对一类“症候结构”配伍其他腧穴灵活运用,收到较好效果。
合谷---太冲
合谷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二穴均为原穴,前才为手阳明大肠经,后者为足厥阴肝经。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肝与胆相表里,太冲疏肝利胆,清利肝胆湿热,理气止痛,合谷调和气血,气调痛止。
合谷穴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太冲穴位置:位于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功效作用: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用。
内关---足三里
内关为心包经的输穴,又为该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 相通,宽胸理气之功为主。而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合治内腑,疏通中焦气机,健脾和胃止痛。
内关穴位置: 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足三里穴位置: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 )。
作用功效: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
气海---三阴交
气海位置: 是任脉穴位名称,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接 肚脐 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三阴交穴位置: 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 内踝尖 上直上3吋,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 胫骨 ,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作用功效:通调下焦气机,调冲任补肾涩精的作用
中渚---足临泣
中渚穴位置: 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
足临泣穴位置: 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作用功效:疏肝胆之气滞,解少阳之郁热
鱼际---复溜
鱼际穴位置: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或取侧掌,微握掌, 腕关节 稍向下屈,于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即是。
复溜穴位置: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取穴时,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复溜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作用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咳。
外关---后溪
外关穴位置: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 内关 相对。(或当 阳池穴 与肘尖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后溪穴位置: 位于人体的手掌尺侧,微握拳,当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作用功效:疏风清热,调气止痛,通经和络
太溪---太冲
太溪穴位置: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太冲穴位置: 取 太冲穴 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 跖骨 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 拇趾 、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太冲穴;或者拇趾、次趾夹缝向脚背方向二横指后,即是太冲穴。
作用功效:平肝降压,补肾泻肝,调气止痛
阳谷---侠溪
阳谷穴位置: 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取法:俯掌,在三角骨后缘,赤白肉际上,当豌豆骨与尺骨茎突之间取穴。
侠溪穴位置: 该穴位于人体的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功效: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通经和络
曲池---上巨虚
曲池穴位置: 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上巨虚位置: 在 犊鼻穴 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作用功效:清热 利湿,行气止痛,制止泻痢
命门---委中
命门穴位置: 人体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委中穴位置: 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
作用功效: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百会---涌泉
百会穴位置: 人体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涌泉穴位置: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作用功效:涌泉为肾经井穴,肾水涵养肝木,如肾阴不足肝阳偏亢,发为头昏眩晕,头痛易怒,用涌泉有“病在脏取之井”之意。百会为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之交会穴,本穴属补穴,与涌泉泻穴同用,一补一泻,补不恋邪,泻不伤正。
有的人觉得,瘀是体内的垃圾,人人都会有,时刻会产生,就算这次把瘀祛除了,没多久身体还是会自己产生瘀,没什么大不了的。
殊不知,水滴石穿,聚沙成塔,再小的瘀堵,如果不引起注意,也会酿成大的悲剧。
艾灸化瘀散结效果不错, 特别是有良性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脂肪瘤等问题的患者朋友们。
一、“瘀”造百病 !
首先我们要明白,人体内的淤不全是“垃圾”!
体内垃圾是指对人体有不良影响的物质。内在毒素如:自由基、宿便、胆固醇、脂肪、尿酸、乳酸、水毒....而淤的形成与人的体质相关,
体肾阳虚弱、免疫力下降,导致寒邪入侵聚集成淤堵!
堵塞经络血管,造成气血不畅,形成淤堵。
轻者引发身体局部红肿、疼痛、出血等症状。
重者阻碍人体新陈代谢功能,诱发结节、囊肿、肌瘤的产生,如子宫肌瘤、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卵巢囊肿等。
在这个普遍“寒湿淤堵”的年代,大部分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结节、脂肪粒、囊肿,而他们中一小部分,又会发展成引发疾患的大问题,大部分人都需要祛淤堵。
中医常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的确,人体的气血经络就像一条条河流,只有运行通畅无阻,才能滋养全身脏腑,保证身体器官正常运作。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很多毛病都与“堵”、“淤”、“憋”有关。
及时疏通,避免人体堆积不必要的杂质和废物,才能给身心“减负”。
1、黏滞重浊的痰湿
一说到痰,人们可能立刻会想到咳嗽堵嗓子眼里的那种黏黏的物质,或者是我们平时吐出的口水。而中医上把痰分为两种:“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主要存在于肺部,即肺部和支气管分泌出来的黏液,也就是我们平常咳嗽吐出的痰涎,也称为“外痰”。
我们这里说的痰湿,实际上指的是“无形之痰”。它在人体各个组织、脏器、血液之内,是我们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
痰湿是由于身体里的水液停滞不化了而导致痰和湿凝聚在一起,它有黏滞、重浊等特点。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就容易形成痰湿。
体内痰湿过盛,就容易患冠心病、中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痰湿会造成瘀血,那么痰湿和瘀血一结合,就会产生如囊肿、肿块、乳核、炎性包块等,让人苦不堪言,如果不及时调理,就会演变成结节,更加那一去除。
2、凝黑失氧的瘀血
在《说文》中对“瘀”字的解释是“积血也”。
《急就篇》中为“瘀,积血之病也”。
中医认为“瘀”就是瘀血,我们在这里把瘀的范围扩大化了,只要瘀堵在体内的物质,我们都称之为瘀。
而所有无论是痰湿、湿热,或者是浊气,瘀堵的最后结果一定是产生瘀血。
《灵枢-脉度篇》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如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灌脏腑,外濡腠理。血液则起着滋濡脏腑组织的作用。
血液循行在我们身体的脉络之中,在气的推动下,循环不断地滋润着五脏六腑、皮肉筋骨,给我们的身体提供营养。
3、浓浊厚重的浊气
浊气,顾名思义,就是体内浓浊、厚重的废气。人以五谷杂粮为食,而肚子内浊气是五谷生化所产生的,所以每个人体内都有浊气。
特别是现在物质生活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我们的肠胃无力运化掉这么多的食物,多余的营养被当作残渣腐化酵解就会产生浊气。
浊气中饱含各种毒素,这种浊气如果不能排出体外,就会溶入血液,进入肝、肾脏,产生疾病,或者是停留在身体各处,给气血循环造成瘀堵。
当气滞血瘀越来越严重,在体内郁结成块,就变成了结节。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把体内的浊气给排出来,没有了瘀堵血液的东西,身体的血液循环自然也就顺畅了。
4、潮腻的湿热
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喝的水,经过脾胃的运化,肺的肃降,上下循环,水的精华便滋润了整个身体。
多余的水分会下输到膀胱,经过膀胱排泄出体外。
如果水上下循环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人体内有多余的水分排不出去,就会停留在身体的某处,产生湿。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
热是因为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者是因为体内的湿无法祛除而化成热,因此,湿与热经常是相生相伴的。
我们体内的湿热也是一个大的隐患,湿热停留在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会出现相应的麻烦。湿热体质的人往往有患糖尿病、高血压的危险,所以说,湿热不除,身体就不会 健康 。
艾灸可以起到疏风解表、清热利湿的作用。
平常饮食要注意少食油腻的食物或者甜食,控制胃纳入过多不好消化的食物,减轻胃的负担,帮助脾运化,这样湿热就可以祛除了。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人体四淤:痰、血、浊、湿造成人体淤堵,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浊邪积聚,进而所变生的一种强烈致病物质,渐渐积累就会形成肌瘤,引发一系列的疼痛综合症。
所以,调理女人常见的疼痛乃至病症,要疏通,疏通就是化瘀,这就离不开调经,因为月经是女人清除瘀血的唯一途径,保持月经的正常,也是调理女人各种疾病的前提,包括美容驻颜,也要从调经开始,调经也是化瘀。
身体的结节、筋节、淤血块、寒湿垃圾通过艾灸可以轻松地将这些瘀堵化为水或气体,排出脏腑和体外!
二、艾灸化瘀,有四大优势
1、行气活血
做艾灸可促进身体气血运行,温通经脉,化解经脉淤血。
2、促进消化
天热有食欲不振的情况,艾灸可刺激身体穴位,通过穴位刺激加强消化系统的功能、促进浊气、痰淤、湿气排出。
3、温阳补肾
艾灸可阳化瘀血,增强体质,帮助体质不佳者养护身体。
4、化解淤堵
艾灸可帮助身体化淤,使淤堵的经脉重新畅通,预防或改善身体的各种结节问题。
三、灸通四穴,防全身结节
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因此,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七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多数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气血流通的不畅而逐渐形成的,因此通常采用的主要调理手段都是以理气行血为宗旨。
所以采用温灸施治的方法对经脉和腧穴进行调理,可直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确有针药所不及之功效。
1、阿是穴
哪里淤堵、哪里有结节、哪里痛,哪里就是阿是穴。
包括良性的乳腺结节处、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脂肪瘤等患处,都可以温灸,手持艾条温灸更佳。
2、期门
疏肝活血,并且方便自己艾灸,木质艾灸盒或艾条灸都可以。
3、血海
活血大穴,气滞血瘀体质、必灸,包括子宫肌瘤非常需要灸此穴,以活血散结。
4、三阴交
疏通肝脾肾经,疏肝、利湿、温肾,还调理妇科。
以上四个穴位是淤血体质、结节体质、淤堵体质,有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脂肪瘤等需要多灸的穴位,此外还可根据体质兼顾其它配穴:
如:湿气重配脾俞、中脘、阴陵泉;宫寒、体寒的配命门穴、子宫穴......
艾灸方法:木质艾灸盒灸或艾条悬灸,在一起的穴位可以覆盖性灸,可几个穴位同时灸,肢体每穴15-25分钟,躯干每穴30-40分钟,一周内休息1-3天,循序渐进。
如果容易上火,可以连灸三天后隔天再艾灸一次。
有良性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脂肪瘤的灸友,坚持艾灸,一定会有所收获!
临床中,常常选用两个穴位组成一组对穴,针对一类“症候结构”配伍其他腧穴灵活运用,收到较好效果。两个穴位配合,不仅加强了原有的功效,而且发生了一些单独使用时不能产生的治疗作用。还可以在治疗前后对照主症的变化,检验“辨证”的准确与否。
大陵+尺泽
【作用】 清泻心包、肺、胃郁热
太渊+太白
【作用】 健脾补肺
通里+照海
【作用】 交通心肾
太溪+太冲
【作用】 滋阴固肾、平肝息风
膻中+内关
【作用】 二穴相配可宽胸理气,强心安神,通胸阳,止心痛。
神门+三阴交
【作用】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内关+蠡沟
【作用】 疏散厥阴郁热
大陵+行间
【作用】 清化厥阴之热
血海+曲池
【作用】 养血化瘀、行血活血、调和营血
阴郄+复溜
【作用】 交通心肾、益气敛汗
尺泽+复溜
【作用】 滋补肺肾之阴、金水相生
足三里+曲池
【作用】 行气养血、促进营卫化生
复溜+行间
【作用】 滋阴潜阳、养肝柔肝
外关+公孙
【作用】 清泻肝胆风热
归来+三阴交
【作用】 二穴相配可通调下焦气机,行气止痛,利湿消炎。
中院+丰隆
【作用】 除湿化痰
建里+足三里
【作用】 温健睥胃"
人中+委中
【作用】 疏通太阳、理气止痛
外关+悬钟
【作用】 二穴相配具有疏通三焦之郁热,泻肝胆之火,通调经络之气这作用。
腕骨+京骨
【作用】 温阳行气、濡养筋骨
后顶+后溪
【作用】 宜通督脉、行气通阳、濡筋通络
气海+然谷
【作用】 益气助阳
内关+内庭
【作用】 调气和中、疏通郁滞
商阳+厉兑
【作用】 清泄阳明、燥湿止痒
印堂+合谷
【作用】 二穴相配可和络止痛,疏风清热,宣通鼻窍。
长强+鸠尾
【作用】 调任督、和阴阳
至阳+内关
【作用】 宜通胸阳、通利胸隔
大椎+后溪
【作用】 调理营卫、温阳解表散寒
合谷+太冲
【作用】 二穴相配具有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用。
内关+足三里
【作用】 二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的作用。
粱丘+公孙
【作用】 二穴相配具有解痉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支沟+阳陵泉
【作用】 二穴相配具有疏肝理气,清除肝胆之湿热,通调腑气的作用。
气海+三阴交
【作用】 二穴相配具有通调下焦气机,调冲任补肾涩精的作用。
合谷+内庭
【作用】 二穴相配具有泻胃火,降呕 化积滞,理气止气止痛之功。
中脘+足三里
【作用】 二穴相配具有升清降浊,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行气止痛的作用。
璇玑+巨阙
【作用】 宣导宗气
中渚+足临泣
【作用】 二穴相配可疏肝胆之气滞,解少阳之郁热。
鱼际+复溜
【作用】 二穴相配可清热泻火,生津止咳。
外关+后溪
【作用】 二穴相配可疏风清热,调气止痛,通经和络。
阳谷+侠溪
【作用】 二穴相配可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通经和络。
足三里+三阴交
【作用】 二穴相配可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曲池+上巨虚
【作用】 二穴相配可清热 利湿,行气止痛,制止泻痢。
风池+昆仑
【作用】 二穴相配可疏通经络,以少阳、太阳经为好,祛风解表,明目益聪。
头维+列缺
【作用】 二穴相配可祛风止痛,解表祛邪。
命门+委中
【作用】 二穴相配可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中渚+后溪
【作用】 二穴相配可舒通经络,调和气血。
百会+涌泉
【作用】 二穴相配可引阳下行,平息肝阳。
少商+厉兑
【作用】 二穴相配可清热利咽,消肿止痛。
我觉得应该这样调理,现在有很多人因为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而让自己的身体素质发生变化。有的人属于寒湿体质,有的人属于湿热体质。因为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质,所以它们的症状也不同。然而,大多数人不会理解这两种体质,所以总是采取错误的休养方式,导致症状加重。因此,平时需要学会辨别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才能使自己更好地调理。
如何区分寒湿体质和湿体质?
一般来说,热体质出现时,身体会比较重,下午容易出现明显发热。另外,即使大量出汗也不能减轻症状,也容易出现恶心、厌食、大便疏松、小便短红等症状,而湿热体质的人一般都是胖或瘦,因此这类人容易产生烦躁和愤怒的情绪。而寒湿体质的人一般容易感到疲倦,容易入睡,而且容易口渴,而且经常感到胸口麻木,平时更怕冷。
湿热体质该怎么调理?
1、 避免刺激食物摄入
对于湿热体质的人,平时不能吃辛辣食物,应尽量避免吃一些油腻食物。
湿热体质、寒湿体质该如何调理?文章教你相应的调理方法
2、 避免烟酒
湿热体质的人平时应避免摄入烟酒,因为烟酒会导致湿热的发生。
3、 多吃水果和蔬菜
湿热体质的人一般可以多吃水果和蔬菜。果蔬有清热解毒、祛湿降火的作用。此外,他们还可以多吃除湿食品,如约伯的眼泪、绿豆等。
1、 饮食调节
体质寒湿体质的人要特别注意饮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应该避免一些高脂肪、高糖和清凉食物。他们可以多吃冬瓜、扁豆等利尿食物。
2、 避寒
睡在地板上应保持阴冷潮湿。另外,平时也不可能睡在地板上。地板又冷又湿。如果你睡在地板上,会使你的身体更冷。
湿热体质、寒湿体质该如何调理?文章教你相应的调理方法
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刘兴烈副教授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湿热的治疗,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综合调理方案,不同的水土,不同的季节,与家庭和社会相结合。
湿热体质者应先学会放松情绪,然后根据患者病情,用一些中成药和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进行调节,或采取针灸推拿的方式。另外,注意饮食调理,少吃辛辣食物和油炸食品,注意不要熬夜,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湿热体质的人易怒易怒,容易烦躁易怒。因此,他们应该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悲伤和快乐。他们应该尽力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
温馨提示,对于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这两种体质有不同的症状。因此,要想调节好自己的身体,首先要分清自己属于什么样的体质,才能采取正确的调养方式,避免错误的调养方式使身体症状加重,也不要因为调理不当而让自己引发其他一些疾病。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